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哉,黟县之汉唐明清胜迹存

[复制链接]

101

主题

101

帖子

303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0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2-22 10:03:2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黟县上古为吴越之地,在此更早之前就有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20世纪80年代,先后在县城东南2公里处、武陵溪北岸的横冈村古岭坡和县城北3公里处的深田湾,发现了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石箭簇、灰陶、鼎足及各式陶片。考古界称之“古岭新石器文化遗址”、“深田湾古文化遗址”。黟县称之“遗址”的还有朱村古城自然村的“古城遗址”、朱村“唐宋古窑遗址”、碧山村“宋培筠园遗址”等。在“唐宋古窑遗址”的窑址山坡文化断层中及山坡四周表层,出土了罐、壶、钵、盆、碗、豆、灯盏等陶片,同时还有一些制陶窑具匣钵、陶模等,这极有研究价值。“宋培筠园遗址”原为南宋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汪勃退归故里所建别墅。培筠园内楼台水榭,错落有致,山石花木,景色自然。现遗存有嶙峋岩石叠置而成的“梳妆台”假山一座、石笋两根、池塘大小各一、白鹅馆和湖心亭遗址、“西园”门额、张九成诗碑刻等,这极有观赏价值。


汉鸿嘉年间,以黟县为广德王国的王宫设于漳河东侧。清嘉庆《黟县志》载:“寺为汉广德王刘云客宫址”。寺,指的是县城麻田街广安寺。汉以后,王宫倒圮;梁大同元年(535年),在原址建永宁寺后改为广安寺。寺旧有三门、释迦弥勒殿、观音殿等,元明时期多次重修。明洪武二十四年,作为丛林,即禅宗寺院,县内霭山寺、梓路寺、延庆院、精林院、遵孝寺等多座寺院并入广安寺。清以后渐衰,现依存旧墙垣。清邑人程汝辑有诗“郊外山光绕碧浔,桥边竹色隐禅林。故宫寂寞王孙杳,疏柳寒鸦暮雨深。”

南朝梁武帝中大通元年(529年),胡明星于城北郊兴建柏山堨,开挖横沟(槐渠),穿城而过,逶迤而南。唐宋时期,县城筑城垣,淮渠上建起一条店房栉比街道,淮渠则隐蔽在店堂下穿过,家家店内有活动盖板可启闭,起到清洁、消防之用。淮渠长约2500多米,宽约2米,自北向南,过八张,经临漳门(县城北门)侧入城。沿北街,直穿北街口,又经过上程、杏墩里、下程,从郭门(迎霭门)出城,沿渔亭古驿道,到达横冈,时为黟县最大规模水利工程了。每年麦收后,横冈村、郭门外农民都要进城启浚横沟,既通水利,又除积垢,此约定俗成乡规延续千年,直延续至21世纪初。届时,横沟两岸人群熙攘,非常热闹。清黟人有诗云:“穿城一水是槐沟,开浚年年趁麦秋;人集街心携畚插,人归月下荷鉏头。”如今北街商业区已无往日繁华,露天横沟也全部被封盖,古沟犹在,往日景致再也难以觅寻。

唐武则天前后,唐代著名书画家薛稷为黟县令。也许是县城迁徙不久,他忧县城居民饮水困难而凿挖水井。清嘉庆《黟县志·古迹》有“薛公井”条曰:“唐令薛少保稷凿,在城内,有九。”现今城内,薛公古井依然还存有数口。除此外,黟县数百年乃至千年的遗存还尚存不少,如明代县城儒学前专为祭孔掘凿的“胡公井”;泮邻街井圈四周刻有“吴家古井”、“壬申年(1872年)公众重修井圈”,被列为县级保护文物的“三元井”;南屏村《叶氏族谱》云:“井底有二穴,一通武陵溪,一通古醴泉,每逢闰年七月初七的子、午时分,水溢井栏,甚为奇观。”的“三元古井”;横冈田段村井壁刻有“汪氏古井,咸丰七年(1857年)四月重修”的“汪氏古井”;还有县城鼓楼洞下首的“神仙井”,碧阳镇中历村设有井屋的“余氏古井”,卢村木雕楼“思诚堂”厅堂间的“小口葫芦井”等。


唐会昌三年(843年),黟北梓山麓开建梓路寺,时僧有百人,香火旺盛,后因战乱圮塌。元延佑六年(1319年),僧人绍复募缘在原址重建梓路寺,规模甚于原寺规模。明清以后,社会多荡,遭明末清初、咸丰同治间多次兵燹,寺庙渐衰,至1959年尚有僧6人,后全寺不存。2004年,选新址重建。重建后的梓路寺位于宏村东北3公里的梓岭山麓,背倚象鼻峰,面临奇墅湖,占地4.5万平方米,分为宗教生活区、禅修区和学苑区三大部分,建有山门殿、天王殿、钟楼、鼓楼、大雄宝殿以及罗汉塔、藏经楼、配殿、接引殿、药师殿、方丈室、大寮、云水寮等,建筑面积达1.178万平方米。现已成为配套完整、规模宏大的中国汉地佛教寺院和大型国际性禅修中心,其山门有楹联曰:“城号黟州,徽韵独绝无梦处;寺名梓路,禅风稳在壁观时。”

宋元以后,黟县文风昌盛,读书有成者不乏其人,留存境内多处摩崖碑刻即可作证。其中,著名的当属南宋年代的“章山题壁”摩崖,它位于碧山村沿漳水而上约2公里处,因摩崖刻于章山之腰,故名。题壁为南宋开禧三年(1207年),黄陂乡贤汪廷珪等12位耄耋老人,在阳春谷雨日游览“遵孝寺”时所题辞记事。其中有众人“皆康强过人,登览不倦,谈论娓娓,欢醉而归……如兹游昌,实一时盛也”等句。该摩崖历经千年,其字迹至今依然依稀可辨。还有“石枧流虹”石刻,位于“章山题壁”附近的枧溪河中央,其年代已无从考。该石刻处,两岸悬崖对峙,中夹溪河狭窄,形如石枧。河中怪石嶙峋,流水自石罅中泻出,疾奔而下,河中央横亘一巨石,上镌“石枧流虹” 四个擘窠大字,笔力苍劲,急泻水流衬以隶书岩刻,颇为壮观。有“复岩题壁”:位于渔亭镇西南岩下和岩山村之间的复岩山。该山孤峰山峻,石壁四绝,南北朝时就建有庙宇。崖壁上刻有“雪中观瑞”、“灵鹫”等题词。有“淋沥石刻”:位于城南4公里处的淋沥山,宋明时建有淋沥书院、淋沥古刹。该山有石洞曰“垂珠洞”,洞口上方崖壁刻有“垂珠洞”三字,洞内石壁刻有“鬘云香风”四个篆字,字逸神足,雕刻纤细。还有桃源洞石刻、浔阳台石刻、碧山宋张九成诗碑、黄村宋灵惠庙碑、宏村明罗洪先诗碑、宏潭明石门大圣碑、明去思亭碑、长宁湖碑记、碧阳书院古碑等。如今,黟县中学、县文物局、档案局就收藏有数十块珍贵碑刻,他们都无一例外地承载着黟县厚重的沧桑历史。



明清时期,徽商崛起,黟域经济发展迅速,至今依存有不少古桥、古亭、古道,还有古塔、古书院、古衙堂等,都是当年辉煌的见证。清乾嘉年间,全县境内有历代所建古桥约70余座,至今依然存有40余座。其中,有宋建、明清重修的北门戊己桥,有“强盗桥”传说的石山挹秀桥,有普济、永济两桥合一桥的渔亭双济桥,有桥上建有廊亭的屏山古楼桥,有谨记母训捐资修建的柏山“廉让桥”,还有所有石料采于一块巨石的南屏万松桥等。古亭,多为路亭茶亭,这是根据古代交通状况而建,至今留存不多,有碧山历下的放鹤亭、碧山欧村的大圣亭、屏山村的古廊亭、美溪村的松云亭等。古道,环黟皆山岭,以往黟县与外界交通,多由翻越数条山岭的驿道承担,至今还留有较完整的路段。如经栈阁岭、羊栈岭的宁池古道,经章岭、茶叶岭的经太平赴宁池的丹阳古道,经石埭赴安庆的方家岭古道,经祁门赴安庆、江西的西武岭古道,经渔亭赴州府、江浙的渔亭古道,经休宁赴州府、登黄山的阜岭古道等。

清乾隆元年(1736年),柯村孙村合族集资在旋溪河畔修建“旋溪塔”。塔呈锥形,共有五层,高18.9米,以琉璃宝瓶为塔顶,塔刹高3米。底层拱券塔门上方刻有“溪山钟秀”四字;塔周围地势高峻,面村临溪,环境清幽,松竹环抱。塔前《重建旋溪塔碑记》石碑刻有“相与登绝顶而望曰,立千仞之峭壁,环九曲之溪湾,烟村深锁,图画天然。放翁有诗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应为我旋溪纪胜矣。”之辞句。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碧山汪氏族人建造的云门塔。塔有五层,高36.4米,为筒形楼阁式砖体木檐结构;塔基平面为宋塔六角形型制,塔身内设徊转梯阶,曲折而上;每层设门窗,登高远眺,县城全貌尽收眼底。清代鄱阳胡克家的《造碧山云门书屋塔记》曰:“登塔而望,村居鳞比,烟火相次,思先人毓祥裕后之规,可以知守成之艰。而章水澄流,其自章以达于浙,恃源而往,昼夜不息者,可以得为学之道,而云门之学为有光矣。”

县城迎霭门外,坐落着有五百年历史的碧阳书院,至今“崇教祠”保存完好,如今已是黟县中学的一角,书院内依然书声朗朗,数百年文脉相承。宏村南湖畔的南湖书院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占地6000平方米,拥有志道堂、文昌阁、启蒙阁、会文阁、望湖楼和祗园等建筑,如今保存完整,为世界文化遗产增添了浓彩的一笔。宋代宣和年间修建县衙正堂,历经千年,数度重建重修,最近一次为清光绪三年(1877年),面积160平方米。正堂建筑为歇山式正方形屋顶,飞檐翘角,顶重房低,结构简朴,至今依然处于县人民政府大院的中轴线上,成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尤其博得世人赞赏的是,黟县至今还完整保存着大量明清古民居建筑。据文物部门调查统计,至本世纪初,全县还保存有明代民居26幢,清代完好民居3586幢。黟县山川钟秀,人杰地灵。人们依山傍水,聚族而居,以“山水为血脉,草木为毛发,烟云为神采”建村造屋,依据自己理想模式,融入多重人文因素,形成村落民居基本特色。明清时期徽商崛起,黟籍徽商大量资财携归乡里,他们对住宅建筑格外讲究,其选址布局、整体外观、室内结构、装饰陈设无不精工细磨,加之黟县本地特产的“黟县青”石材和榧树、白果树木材的大量使用,从而形成浓郁的古黟民居建筑风格,在徽州古民居建筑中独具风貌,从而更突显出黟县古民居作为徽派建筑的核心典型地位。

2001年后,西递、宏村、南屏、屏山等四处古民居建筑群先后被公布为国家、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18 17:18 , Processed in 0.07659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