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西屏吾爱吾庐——关麓

[复制链接]

72

主题

73

帖子

219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2-22 09:14:4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西屏吾爱吾庐——关麓

        关麓村,位于黟县县城西南7公里,因处武亭山北麓和称之“西武雄关”的西武岭东麓而得名“关麓”、“关路”、“关路下”,古属四都。因村落地处黟县通往祁门、安庆、江西等地的古驿道要冲间,又名“官路”、“官路下”。

         史载:“武亭山,高二百仞,西与祁门接壤,山阴武陵水出焉。《水经》谓浙武林之源,故曰武溪。邑人有诗云:‘武溪咫尺是吾庐,参考郦经浙水图,几曲河流两叶桨,一声款乃到西湖’。山故凹凸出入,亦曰武陵。”又有清嘉庆《黟县志》载:“武亭山,危巅削壁,宋绍兴庚寅,邑人黄葆光凿之始有路。康熙时,汪天衢捐金为石磴,自安庆为省会,邑中士夫、文书皆徭此道。乾隆时,孙洪维复易新石,修茶亭,为往来坦途矣。”该坦途,即被后人称之为西武岭。其“岭巅旧垒石,为一邑关钥”。后人就山巅以条石砌成一座四方石亭,迎路横跨,供来往行人歇息,亭上方且嵌有“西武雄关”四字石刻。清以后,这里一直设关防,尤其是太平天国时期,此处曾多次发生激战。




       登临西武岭头,群峰逶迤,松涛整整,云雾缭绕,清风扑面。俯瞰黟邑盆地,田畴庐舍,历历在目。武亭山麓余脉宛如一条巨龙翻腾而下,一直延伸到关麓村后,与村中古民居群落形成“九龙戏珠”状!

        关麓村,与众多环拱于黟县县城四周的村庄一样,依山傍水,聚族而居。村落背倚武亭山、西屏山(今曰石壁山),面临武林水;村民主姓汪,他们与宏村、碧山汪姓一样,都是唐越国公汪华的后裔。关麓汪氏始祖系越国公汪华第七子汪爽的后裔汪振美。明宣德、正统年间,他随叔父,从黟县六都大坞迁来关麓,距今约有600多年历史。《汪氏统宗世谱》中的“编录汪氏族谱序”载:汪子真从六都大坞“出赘四都,地名汪海”。汪海即今关麓村东北部,原黟祁古驿道一侧。《汪氏统宗世谱》中的“社公下七十六世讳子真分迁官路”条载:“官路上门始祖曰子真,即下门始祖振美之季父也。其先世由黄陂迁大坞,缘地处僻壤,滋息良艰,子真以官路居孔道,偕侄振美贸厘以市。居数载,赘査氏而家焉,生子振静。静与美虽非同胞,无间手足,合造祠堂,额曰‘世德’,盖承先志,以励后人也。依祠左右为居,故有上、下门之别。振静若孙居祠左,是为上门。静生四子,长曰惟渊,次曰惟清,三曰惟浩,四曰惟瀚。”但此后,上门“四之支裔,二三无传”。直至明末,上门汪氏八十四世祖汪士礼,从关麓村举家迁至距离关麓村一里多路的宏田村,自成房派,育有五子,后人称之为“五家”。汪氏宗祠“世德堂”大门,原有楹联曰:“基开西屏绵世泽,绪承越国萃簪缨。”表述的就是关麓汪氏渊源及建村历史。



        自上门汪氏迁出后,关麓村便为以“下门汪氏”为主了。汪振美后代、八十三世祖汪瑚,生“士”字行辈六子,立房派曰“六家”,建祠堂为“敬承堂”,称为“六家厅”。汪瑚三弟汪琼,生三子,建祠堂为“惇悦堂”,称为“三家厅”。汪瑚之子、八十四世祖汪士宠长子汪滋,建“崇德堂”;次子濎,建“承德堂”。明末清初,“承德堂”派传至八十九世有汪昭文、汪昭斅俩兄弟。汪昭文生七子,称着“七家”,或称“新七家”;汪昭斅生八子,称着“八家”。

        明清时期,徽商兴起。黟人外出经商,多分南北而出。往北,多经十、十一都,翻阅羊栈岭,过池州、宁国,通过长江而到达北方各地。往南,除走新安江水道外,便是经四、五都,翻阅西武岭,过祁门,经阊江水路入鄱阳湖,然后通向闽粤湘鄂各处。清康熙设立安徽省后,西武岭驿道更是黟县通往省府最佳路径之一。受交通上的影响,关麓村便逐渐成为拥有上百家店铺的古集市。清嘉庆《黟县志·风俗》载:“国朝生齿日盛,始学远游,权低昂,时取予。为商为贾,所在有之。习业久,往来陈椽,资以衣食。”汪氏家族也无一例外地加入到经商做生意的潮流之中,村里的成年男子,十有八九都出外经商。汪昭斅的八个儿子,处于清代中晚期,虽然此时,江南徽商已趋渐衰状态,但黟县出外经商之风却依然方兴未艾。尤其是长达十多年的太平天国战争平息后,黟县出外经商之人更是比比皆是。同治、光绪年间,汪昭斅八子正值盛年,他们都善于经营,勤于积累,没过数代,便以丁多财盛而成为关麓汪氏最兴旺的一支。


      

       今天,人们称之为“八大家”古民居的,就是昭斅公的八个儿子当年所建造的一组布局合理、设计灵巧、工艺精美的典型徽派古民居系列建筑群。在这组建筑群中,每一单项系列各有风格不一的正屋、偏厅、前后厅堂、庭院、厨房等结构,既自称一体,系列与系列之间又相互通连。或楼上、或楼下、廊道、或侧墙,皆有门洞串连,从而使得“八大家”形成了一个整体,其结构别致,变化多样,在徽州古民居当中独树一帜,别具一格。不说外人走进“家中”如闯入迷宫,就是在这“家中”所生所长的人,也很少有能够确切描绘出“家”的全部结构的。

      “八大家”建筑,以“春满庭”四合屋(约建于清道光年间)为中心,昭斅公的8个儿子自该宅所生,并长大成婚。同治年间,长子令銮首先建起一座前后进结构住宅,住宅东侧建起独立三间迴廊式学堂厅——“吾爱吾庐”。随后,次子令铎建一排南北走向房屋,北面两幢为大廊步三间正屋,南面为小迴廊三间偏厅——“淡月山房”,再南隔一门道,修建孩童读书的学堂厅——“安雅书屋”。三子令鋠在令銮宅后建并列三幢大廊步三间正屋和东面的小型便厅,宅前均有院,院之间有花墙,花墙两侧有透窗,透窗之间有小门相通,小门两向均有门楣题额。四子令钰在“春满庭”后面修建东南至西北走向的并列三幢大廊步三间和东南端便厅,其格局与三哥令鋠相同。五子令镳的住宅建在大哥令銮西侧,正屋为大廊步三间,其西侧修建一幢迴廊三间学堂厅“涵远楼”;学堂厅后又建起一幢三面皆为菱花隔扇的轩厅,其形状如船,俗称“船厅”。六子令钟在“春满庭”东北修建了一幢坐西南、面东北前后两进正屋;正屋东南建便厅,便厅有庭院,庭院南侧又建二层敞轩,造型别致,装修华丽;庭院前建八字门楼,额为“大夫第”。七子令录在令钟宅后建相连的两幢大廊步三间,住宅西北侧建前后二间偏厅;宅后有花园,面对花园建敞廊三间,后又在右侧加建一进大廊步三间,与前三间成为前后两进结构。八子令鍠一直居住“春满庭”,未建房屋。民国初年,老四汪令钰之子建一幢四合屋,其南侧紧挨“春满庭”花园西北,建一长条形房屋,并隔为数间,作为四合正屋的学堂厅,名曰“双桂书屋”。民国二年,老六汪令钟之子紧挨老七汪令录住宅的南侧,建一幢三合屋;三合屋北侧建小偏厅,西南侧建三开间的敞轩作为书厅;后书厅改为专收田租用,名曰“馀屋”。



        这兄弟八家住宅的正屋其及附属建筑,相对独立成套,同时又利用各建筑的侧门、园门、迴廊、过道等设施将其他各套建筑串联成一体。从建筑风格来看,八家的住宅建筑形式基本统一,特别是建筑主体,均为三间、四合结构形式;说不同的,主要体现在其附属建筑上,颇有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主人的经济实力、社会地位和文化素养。清华大些建筑系师生曾来这里进行社会调查,经统计,现存“八大家”古民居建筑,共有二层廊步三间16幢,二层四合屋2幢,偏厅、学堂厅、轩厅等10幢,大小庭院10座,总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

        同治至民国初,也就在汪氏“八家”子弟大兴建宅的同时,汪氏家族的“老七家”、 “新七家”、“崇德堂”派等也都在汪氏宗祠“世德堂”周边建起不少房屋。民国期间,关麓村已经成为了黟西南境一座千余人口的大乡村。

        来到关麓,跨过武林水,漫步进村,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面积约3000多平方米的半月形池塘,俗称“月湖”。当年湖的两岸是汪氏宗祠、支祠及著名的“问渠书屋”,故此湖实为“泮池”(古时学宫前的水池,状如半月形)。从眼前硕大的“泮池”,我们不难现象,将它设在汪氏宗祠“世德堂”旁,而作为汪氏宗族层次最高的读书之处“问渠书屋”的当年规模,在黟县众多族聚村落中也该是皎皎者。月湖四周用长方麻石堆砌而成。弓部,长有七八十米,以108块方整麻石砌面;弦部,长有近四十米,以24块长条石饰为栏槛。听村中老人介绍,当年东边还设有石桌、石凳,西面小丘筑有玲珑小亭阁。春季绿柳绕岸,鸟语花香;夏日,风动荷馨,楚楚怡人。村中有文人如此描述关麓月湖:“祠前凿地为池,方广数十亩,绕以石栏,水深渔浮,云影天光与四面之岚光山色相掩映焉。”如今,虽然祠堂书屋,亭阁石栏均已不复存在,但月湖风貌尚存依旧。湖水随风荡漾与四周古民居的粉墙黛瓦相互映衬所形成的特定氛围,还是极富诗情画意的。

        关麓村中,小溪蜿蜒,深巷纵横,重重叠叠的马头墙,错落有致的屋脊线,构成了多层次立体画卷;粉墙黛瓦间,紫薇花、棕榈树、石榴花、枇杷树等,间或从庭院中探出身来,增添了无尽活泼气息。



        跨过村中的小石桥,沿武陵溪流水,踏石板路而行,便来到“堑下”。这里是关麓村的主要居住区(关麓村居住区有四大块:汪海、绕夅街、六家区、堑下),闻名遐尔的“八大家”古民居群就处于其中。如同“八大家”古民居建筑群一样,关麓村的民居建设也都是按家族关系成群建造。多为一父亲为几个儿子建造几幢结构相似的房屋,他们既相对独立成单元,又通过隔间门、隔壁弄、过厅、庭院等相互勾连成整体。这些古民居,根据所踞地势的特点,或并列成排,或前后成列。由于各家庭,各房厅的累年添丁的差别,成家立业的先后,资金积攒的多寡,社会动荡的影响等诸多因素,因而,关麓村的大多数建筑群都不是一次性建造成功,而是要历经数年,甚至十数年才可完成。如“八大家”建筑群,从建造首幢房屋,到老六汪令钟建造“八大家”的最后一幢房屋,其前后就经历近半个世纪时间。毫不夸张地说,从汪昭斅公一直到老六汪令钟之子,祖孙三代的精力都倾心在这“八大家”的打造上。有人这样描写关麓村古民居:墙头起伏的轮廓下,精雕的门楼一个接着一个。抬头望去,门罩变化多样。室内天井、厅堂、厢房,各有装饰之处;厅堂元宝梁红漆贴金,光彩夺目,象征商家吉利多财的祈愿。卧房的隔扇门、护净窗雕饰细致,天花板上白底彩绘,增添屋内明亮之感。

        在关麓村,按照家族关系建造的民居住宅体内,多设有一幢书屋,使得居住在该建筑中的本家子弟可以足不出户,就能拥有良好的读书环境。书屋的建筑,大多是根据房屋整体布局来设置,或三间,或四合,或庭院敞开式,或楼馆封闭型。关麓村的书屋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名称也十分别致,有“武亭山房”、“双桂书屋”、“吾爱吾庐”、“安雅书屋”、“涵远楼”、“临溪书屋”、“容膝易安”、“问渠书屋”等。这些书屋,不仅体现了关麓村民居建筑的一大特色,同时也大大增加了村落丰厚的文化内涵。



        如今,关麓村还完好保存的明清古民居百余幢,虽然诸多祠堂早已遭毁,但村落总体依然保护较好。村西北通往祁门县的西武岭,已被公路贯通,又成为黟县西南边缘县域交通要冲,古老的关麓村又焕发了青春。1992年10月,关麓村作为“皖南古村落形成的典型代表”,被国家旅游局收入《中国旅游信息库》;1998年,关麓村作为黟县旅游景点,被推向市场,正式接待游客;2010年,关麓村被评为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1年,关麓村被授予黄山市旅游“三进”(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营销示范点;2012年12月,关麓村被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6-15 21:28 , Processed in 0.08420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