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巨贾李宗煝与曾府幕僚们

[复制链接]

66

主题

66

帖子

198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9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2-21 23:46: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2004年“国际徽商论坛”上确定推出的“十大历史徽商”评选活动中,被徽学专家们推荐为候选人的29位近代徽州巨贾中,有一位名叫李宗煝的黟县人。
李宗煝(1827-1891),一名金榜,字辉亭,晚年号爰得。取《诗经》魏风中“乐土乐土,爰得我所”、“乐国乐国,爰得我直。”之意。   
李宗煝出生在黟县五都南屏村的一个贫苦家庭,幼小辍学,以四处打短工助家维持生活。后稍长,便跟随亲友前往大通镇(今铜陵市)经商为生。李宗煝自小聪惠,处事机灵,心地和善,抱负远大。过早地踏上社会,也促成他积累了丰富的经商经验与处世办法。在数十年的生意经营中,他除了辛苦运作,勤俭积累,诚信待客外,其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善于利用公关,捕捉信息,抢抓机遇,从而获得了成功。咸丰、同治间,太平军与清兵在江淮和江南展开拉锯战,使原来利润极丰的淮盐经营无法进行。此时,“曾文正公管盐政,改纲为票,加意招徕,纳赀三百掣签,许多得票不得者亦必酬一”(《李辉亭观察传》),李宗煝抓住了这个绝妙时机,他“乃集赀往,掣得十三票”(《同上》),从曾国藩手中获得了淮盐南运的许多特许权利。“江南平,淮盐畅行,利数倍”(《同上》),李宗煝经营淮盐生意,不几年就成了名震江南的百万富翁。
这样的巨大成功,直接的原因当是由于李宗煝“纳赀掣签”而得到多票,间接的却是由于他早已占有准确的“由纲改票”信息。究其最终原因,还当是因为他与当时掌管着江南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的两江总督、兵部尚书曾国藩府中的幕僚们相处的关系非同一般,而且均为一些高级幕僚。李宗煝与他们相互称兄道弟,诗文唱和,来往照应,互赠礼物,如此这般的,李宗煝自然就获取了别人难以得到的巨大利益。
许振祎(?—-1899),江西奉新(今奉新县位高安县北)人,字仙屏。拔贡生,清同治二年(1863年)进士。他与曾国藩为师生关系,早在1853年便用辟置方式,以内阁中书的身分,进入曾国藩幕府,专为曾氏“襄军事、治宦书、起信稿、任书启”,深得曾国藩信赖,直到1869年朝廷有重用,才离开曾幕府(见《曾国藩幕府全体成员总表》)。许振祎登第后,1865年(同治四年)授编修,充国史馆协修。1871年出任陕甘学政,曾恢复岁科。1876年(清光绪二年)回京充国史馆纂修,英武殿纂修等。1882年任河南彰、卫、怀道。1885年,任河南按察使,次年迁江宁布政使。1888年徐淮地区淹,筹赈济,借公帑贷民耕种,又维扬里下河堤防。1890年任东河河道总督。最后,官至广东巡抚。
许振祎在曾国藩幕府共有十六年,几乎历经了太平天国战争的整个过程。而正是此时,徽商李宗煝与他建立了非同寻常的关系。我们从许振祎给李宗煝的书信中摘录出数段,便不难看出。

“爰得仁兄大人阁下:
……弟羁职秣陵如恒历碌,所幸公私平顺,藉慰稚廑。承示铜陵江坝录,叙载详明,凡应存案各稿亦均周妥。具见仁人用心,利赖无穷,而轻财好义,尤为今时所罕觏。从此长堤巩固,铜官之民食德饮和,当颂君为万家生佛也。
弟撰诗二章奉酬,志喜之篇别录呈教,专肃布复,敬贺年喜,祗请台安,百备。        
家兄前过大通,极承惠爱,至为心感,载秣陵相聚两月,顷已回里度年,知念坿及。
愚弟许振祎顿首”
“……
……弟秣省从公,如恒历碌,所幸文闱揭晓,一切平安,藉堪告纾。仁注前,由仲我(朱孔彰)兄交来册页已收到,俟公事稍暇,敬为写题,将来仍由仲我寄呈渠。近日小病初瘳,酬答之作所阁正如束笋也,知念且及,专肃奉复,敬请台安百备。
愚弟  许振祎顿首”
“……
……爰得大人北海清才,西台雅望,怀仁慕义,望风采于一时……弟羁职建康,毫无展布,所幸公私平顺,藉堪告慰。雅怀项由朱仲我孝廉交来《七家后汉书》六册,知为贵乡汪南士先生所辑。阁下重栞,行世具见。褒章先哲,嘉惠艺林之盛意,远承寄赐,感佩莫名。仲我又言,承慨助《周益公全集》刻赀五股,此书自国初以来久无行本,实敝乡文献所关,同人患其湮没无传,固有是举。今台端嗜古,古雅有同情,可钦可感,专肃鸣谢,敬请升安,诸希惠照不宣。
愚弟许振祎顿首”

“……
……爱注前寄俚诗,殊不足观,不过备志筑堤盛举,恐未能揄扬百一也。辄辱枉谢,良用增惭。承索拙书已收到,宣纸二小幅俟涂就即交。仲我兄汇呈雅正,专肃布复,恭贺年喜,敬请台安,并希爱照不宣。
愚弟  许振祎顿首”
“……
……尊处所刻名人遗书,均极精雅而阐微显幽之意尤,足以风当时,钦佩无已。远承惠赠,感何如之。敝门人陈松山现赴扬州,拟由扬至大通,再回临川本籍,既蒙厚爱许代张罗,俟其亲拜请教,即乞鼎言吹嘘,无论多寡,总铭高谊,决不在此计较也。专肃鸣谢,敬请台安百益。
愚弟  许振祎顿首”

    程桓生,(?—1897)安徽歙县槐圹人,字尚斋,道光三十年(1850)拔贡生。咸丰四年(1854)以已革同知衔广西试用知县身分,奏调进入曾国藩幕府,直到同治六年(1867)离开曾府,总共十四年。在曾府中,他留营差委,审讯李金旸(绰号“冲天炮”,为湘军虎将。因“通贼”被曾杀),江西饷盐督销局筹办军需,力筹巨款接济要工。(见《曾国藩幕府全体成员总表》)程桓生会下围棋,而且棋艺颇高。据记载,他与曾国藩下过围棋87局,因此深得曾国藩器重。离开曾国藩幕府后,程桓生官升署两淮盐运史,按察使衔广西候补道。作为徽州老乡,李宗煝更是与他交往密切,并且程桓生为曾府筹办军需,后为署两淮盐运史,其手中权利也正是李宗煝急需依靠的。同时,程桓生也深感李宗煝重情谊好交游,乐善施爽疏财,值得交往,亦有程桓生给李宗煝书信为证。

“爰得仁兄乡台大人执事:
……除夕又奉惠书,并承冬菇笋干之赐,珍逾旨蓄雅称消寒……,望风拜领感谢,奚如惟是屡荷桃投,迄无琼报,眷怀厚意,愧欠尤深……承示和州散赈之事,扬地已有所闻,盖饥寒交迫,少壮尚可支撑,老弱何堪拥挤,实惠未沾先填沟壑。此情此景不禁恻然,所谓善门难开,古语诚不我欺也。
    台端试筑圩堤,实为御灾根本所见,……所益者大,非小信小惠可同日而语,但堤身长至四五十里,工程浩大,所费不资,且岁内祥霙普降,虽丰亨之有兆,实兴作之维艰。执事默任其难,不辞劳瘁,梓桑永奠,共荷生成,种福无涯……贵荘新庆高迁,又闻布置由旧,想经营妥善,实为财源涌旺之徵也……
乡愚弟  程桓生顿首
儿孙辈侍叩”

“爰得仁兄乡台大人阁下:
    月初小儿等回扬备述,过通时适馆授餐重承垂爱,濒行又荷香干之赐,益徵厚谊之周,逖听之,余同深铭感顷。蒙手翰辱荷注存,并颁赐《紫石泉山房文集》一部,拜领谢。流光如驶,又入新年,敬维骏业聿兴,鸿禧茂集。……
    ……弟虚掷光阴,自惭衰朽,悬车已届,本思屏隙烦嚣,近市而居仍难绝谢酬应,薪劳依旧,榖状毫无。闻阁下现任修堤之举,想鸠工集费,劳勚备彰,企念曷已……
乡愚弟  程桓生顿首”
“……
     ……阁下圩上告成,不肯上邀奖叙作乡邦之捍卫且韬晦以自甘,硕德高风,令人钦仰。陈中丞处近想业经出奏,一俟有暇,修禀即为阁下代达,但恐赶不及耳。集序已饬,五小儿缮就交书局刻矣……
乡愚弟   程桓生顿首”

    朱孔彰(1842—1919)江苏长州(今苏州)人,原名孔阳,字仲我,又字仲武,晚年自署圣和老人,清末举人。曾国藩督师皖南,延揽人才,朱孔彰诣安庆上书,被曾国藩所器重。遂进入曾府,成为曾国藩幕僚。后襄校江南官书局。后又聘修《两淮盐法志》、《凤阳志》兼主淮南书局、江楚译书局,辛亥革命后曾被聘清史馆编修。朱孔彰的父亲朱骏声(1788-1858),字丰芑,号允清,曾被授国子监博士衔。晚年因隐居在黟县一都石村而号石隐山人。朱骏生是清代三百年来,最为优秀的声韵学著作之一《说文通训定声》的作者,咸丰八年卒,死后葬于黟县。朱孔彰生于黟县,可以算是“准黟县人”。李宗煝家与朱孔彰家相距不出十里,两人交往自然甚密。李宗煝一方面通过他可以与曾府中众多幕僚结识交往,另方面由于他主两个书局,亦利于自己晚年出贽刻印徽州先贤之著作。朱孔彰之父的《说文通训定声》一书亦是李宗煝出资于同治九年(1870)重刊印。朱孔彰曾在给李宗煝的信中这样说:
“爰翁先生大人阁下:
    昨奉惠书,并承代舍亲程春浦寄下一娄均已收到,已转送陈筱翁处。附至方伯函亦已代呈。弟前商尊处代寄陆拾元至石邨,请用鹰洋以刻下黟市通行也。感荷之情匪言可喻。兹有家信一封敬求代交妥贴,并洋快汇寄为要。周益公省斋文稿二十本先印红样奉寄,平园续稿二十本尚未修补完工,书将交周质翁托小轮船代呈。……
愚弟朱孔彰顿首”
“爰得先生大人阁下:
    奉诵惠书并赐助刻赀谨领到,承询助栞,姓氏我公暨居停合成四百,唐观察庽代招十五股,未收齐。六合县舒令朝冕、溧水县谭令日襄、候选同知朱君汝翰共数股均收到。其余栞助者尚未交来,不便先书姓名。此书七月初写样必齐,刻工约至冬间告竣,特此奉闻。坿致陈君书已送方伯处,松翁已到汉皋,尊函即由驿寄去。弟题曾文正公祠诗百章注坿誊入……
愚弟  朱孔彰顿首
铸局已停,小洋钱四枚奉还,又启。”

除此外,李宗煝与曾国藩幕府中的黟人程鸿诏、歙人汪士珍、遵义黎莼斋、桐城萧敬孚等名士均有交往。正因为李宗煝结交了如此众多的名流雅士,又由于自己早年的贫困遭遇,使得他晚年时作出了异乎寻常的举动。李宗煝营盐后“不数年,君为富人矣,如晋、豫大饥,燕、齐、苏、皖、粤西、江右、郑州大水,凡赈七八万两”(《李辉亭观察传》)。更有甚之,他觉得赈济饥灾,只是一时助之,不可解决根本。于是,他为“御灾根本”“独修铜陵江堤七千数百丈,卫民田费复逾万”(《李辉亭观察传》)。至于,乡里孀妇与贫寒士子,他月致钱米,年馈膏火,更为常事。乡亲友人对他如此苦行善举多有不解,他说“奈吾胸中不能无是非,不觉然而然,吾本一窭人,贫而富,富而贫,天之道也,吾何忧”(《同上》)。李宗煝幼时少书,与这些读书人交往后,他深感读书受教之重要。曾“以千金助复本邑碧阳书院”(《黟县四志》),刻印“前哲遗书,先后剞劂不下万金”(《李辉亭观察传》)。印成的书,也是多以赠送友人,来答谢大家对自己的惠恩及情谊。他自己晚年“喜读《汉书》,每令人讲说其义,君坐听之,凡忠孝事复与人言,娓娓不倦”(《李辉亭观察传》)。
所有这些,都得到曾在曾府行事过的友人们的赞许与尊重,故通过上奏,李宗煝得到了朝廷旨赏,“议叙道员,分发江苏,赠三代二品封典”(《安徽名人辞典》)。另外,还请得由清翰林院编修、国子监祭酒、著名学者王先谦撰文,清国子监修撰、国史馆协修、著名学者陈冕手书,北京杨梅竹斜街龙光斋精刻的“李爰得生圹志铭”。碑石刻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辗转运至黟县时,李宗煝已近暮年,全篇铭文即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李宗煝去世后,其好友当年曾府幕僚朱孔彰曾写有《李辉亭观察传》,其中赞曰:“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李君虽不仕,盖合于惠忠之道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17 10:43 , Processed in 0.07682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