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景点] 花山谜窟

[复制链接]

60

主题

60

帖子

180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8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2-17 19:38:5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位于黄山脚下、屯溪东郊、屯溪篁墩至歙县雄村之间的新安江畔有一片高不过一二百米的连绵小山,是黄山山脉的延伸部分,被人称为花山。这里因古人巧夺天工开凿而成的怪异石窟而闻名遐迩。

架在新安江上的索桥,是进入华山的通道

花山谜窟千百年来一直默默地掩藏于这绵延的山体之中,在沿江两岸 5公里长的山群中共有36座石窟,目前可以观看的只有三个,编号分别为2号窟、24号窟和35号窟。由于石窟的洞口都比较小,石窟大部分都都浸泡在水中,所以长期以来人们并不知道石窟的存在。据说是一人不慎掉入石窟中,人们在抢救他的时候,才发现了这些石窟,后来设法把水抽干,里面的秘密才逐渐展现出来。

进入2号窟时的景象

在2号窟内看洞口,水雾缭绕

2号窟的洞口在半山腰,洞口呈虎口张开之势。入洞后随坡下延,凉气浸淫,回望洞口,早已雾气腾腾。洞内有数十根开凿过程中有意留下来支撑山体的石柱,有的像一只靴,有的像一个尖劈,形状各异。但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的巧妙,依山借势,很好地利用力学原理,达到了平衡自身、支撑物体等作用,还给人一种安全之感。

像靴一样的石柱

与国内诸多著名天然溶洞相比,位于花山的石窟群并非天然而生的溶洞,而是古代巧夺天工人为开凿的怪异洞窟,石窟岩壁上当年的凿痕印迹至今依然清晰如初。洞内空间奇大,结构怪异,有的层层迭宕,洞中套洞;有的石柱擎天,奇幻神秘;有的水波荡漾,迂回通幽。而且洞中一无壁画、二无佛像、三无文字,是谁开凿了这样的石洞?为什么要开凿?开凿出来的石料到哪里去了?为什么不用露天开采的方式?一个个的疑团,成了千古之谜。

处处可见的凿痕(1)

处处可见的凿痕(2)

    走进35号石窟,宛如走进了一个地下宫殿,石窟里洞内套洞,洞下有洞,结构怪异。洞内不时能看见清澈见底的潭水,常年不枯。继续前行,一个45度左右的坡面,宽15米,长30米的大斜面让人叹为观止。更巧的是,这个大斜面的坡度正好是石窟外面山坡的坡度,在古代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开凿工人是凭借什么仪器准确判断出斜面开凿的起始点及其坡度的恰到好处呢?

35号石窟洞口

地下斜坡通道

    35号洞窟的总面积有4000平方米。26根周长约10米的异形石柱顶天立地,支撑着整个洞窟,一派豪气和霸气。环绕大殿有36间石房,最小者的面积仅2平方米;石房墙壁厚薄不一,最薄处仅10厘米厚。

洞中景象(1)

关于花山迷窟,人们提出了几十种猜想,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以下八种:

1.石窟屯兵说

    据《新安志》载,东汉时期公元208年,孙权为铲除黟、歙等地山越,派大将贺齐屯兵于溪水之上,后改新安江上游这些水域为“屯溪”。这史实际是“屯溪”地名的由来,花山谜窟是不是贺齐屯兵和储备兵器弹药的地方?

    2.采石场说

众所周知,古徽州府是一个文化,经济十分发达的地方,勤劳、智能的先人不但纷我们留下了灿烂的徽州文化。还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气势磅薄,做工精巧的古民居、古桥、古道。花山谜窟恰处于新安江边,大量石料是否通过新安江而运输到徽州各地作为建材?

3.徽商屯盐说

    自古以来,徽商的足迹遍及天下,其中尤以明、清朝代的盐商更为出名,而古徽州的对外运输渠道即为新安江,这些石窟是否由于屯放大量的货物需要而开凿的?

    4.皇陵说

    有人认为:花山谜窟规模宏大、气势磅薄,如此浩大的工程凭个人和民间组织是难以完成的,肯定是由皇家所为,并且自古以来,古徽州就是一块风水宝地,古言“生在苏州,玩在扬州,葬在徽州”,这里的民风纯朴,水文地理优越,极适合于建筑皇陵,因此有人猜想花山谜窟是一座因战乱换朝等历史原因而未完成的皇陵。

洞中景象(2)

5.史前文明说

    人们把北纬30度线称作“神秘线”,在这条神秘线附近分布着许多神秘莫测、鬼斧神工的世界奇观,如:金字塔、百慕大三角、死海、撒哈拉大沙漠等。而花山谜窟也位于北纬30度附近,于是有人提出一个激动人心的猜想:是不是外星人的杰作。

    6.功能转化说

    这些石窟并非某一个朝代某一个时期一次性完成的,而是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开凿而成的,最初可能是为采石,但后来人们又将它用作避难、屯兵、储粮等用途。这种假说可以解释同一石窟中石纹凿痕不同、花纹图案不同的现象。

    7.山岳说

    复旦大学一位教授前来考察石窟时,花了大量时间在石窟区域四处考察,最后大胆提出:石窟群中的几十万立方石料运出洞口后就地堆积,日积月累形成新的山岳。因为这一论点若成立,石料去向之谜便可揭开,而石料去向是破解石窟之谜的关键。

    8.道家福地说

离石窟不无的地方就是齐云山,它是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而道家有喜欢群洞以作福地修身养道的传统。从齐云山到石窟群有新安江水路直达,这种猜想可以解释石窟中有众多石房之谜。

洞中景象(3)

要想证实猜想是否正确,还需要做很多事情。比如说,要查询历史文献,看是否有关于石窟方面记载的信息;要进一步实地考察,包括将已经发现的36个洞窟全部保护性开发,看里面是否有新的证据;对少量发现的文物进行科学的年龄鉴定,推测洞窟开挖的大体年代;对这一年代的历史进行特殊方向的研究;等等。

我们期待着,花山谜窟之谜有一天能够大白于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6-2 09:12 , Processed in 0.07515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