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蜚声中外 桃李争辉:休宁黄村

[复制链接]

72

主题

73

帖子

219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2-7 10:05:3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休宁黄村古村落在休宁县商山镇境内,位于休宁县城西南30里,古时位居通往溪口、流口、五城、婺源要道近旁,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距今有1200多年的历史,环境幽雅,文风昌盛,素有“进士村”之美誉。



黄村为黄氏家族聚居地。一村姓黄,分属两宗,村落在大布局上将两宗独立区分为上门村、下门村,然两村相距仅半里,一山之隔不相见,一水之脉紧相连,上门村朝东南,下门村朝西北,阴阳相对,天人合一。远眺两村,犹如巨大葫芦于青山环抱之中。



黄村村落设计的精巧心思,除了用于两宗黄姓上下门村的座落位置,更多的还用在了村里水系排布和建筑物格局布置。下门村背靠三山,村前筑大水塘一口,三山一塘,蓄水聚气;村中纵向四条排水沟,厅房两侧暗沟,村庄两边明沟,四沟曲通村口水塘。水塘呈弯月形,靠村庄一侧的边为月弦直线,取直线中两处设水埠,便于村妇濯洗取用。整村建筑布局呈“凸”字形,村前以厅线为准,建房不得超出此线,所见房屋,笔直一条、规制整齐。上门村的建筑风格和下门村相似,向“进士第”看齐,一条直线,整村建筑呈“一”字形。



村中古迹众多,有建于明朝嘉庆年间的“黄村进士第”,占地790平米,被列入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清代康熙年间的“中宪第”,有创办于1910年“黄村小学”,民国建筑风格明显,学校现存著名教育家黄炎培亲临视察时的题词“知君所学随所进,许我重游到皖南”以及时任教育部部长朱骅题词“桃李争辉”等墨宝。1997年,因徽派建筑“荫馀堂”漂洋过海落户美国波士顿而声名鹊起、蜚声中外。





进士第是明朝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进士黄福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在家乡修建的住宅,后来曾改做家祠。进士第结构完整,风格独特,脊高12米,进深51米,通面宽15.5米,占地面积790平方米。分为四进,依次为门楼、门屋、享堂、寝楼。门屋、享堂、寝楼前各一天井,寝楼后还有一个小天井,除第一个天井外,其它三个两边均有门供人出入。原来的进士第规模比现在看到的要大得多,左右两侧都有房屋院落。


进士第的门楼,七层斗拱,四柱三楼,是典型的明代建筑式样。上方悬一竖匾“乡贤”,蓝底金字。下方嵌一横匾,上有“进士第”三字。门楼上有些砖雕石雕,颇为精致。


进士第内木柱林立,共有木柱102根,多为槠树。享堂、寝楼里的众多主柱为银杏树,围粗达1.6米。柱石座均为莲花型,是精致的石雕。粗硕的冬瓜梁等屋梁上,雕刻有龙、凤、狮、虎等禽兽,工艺精湛,形象生动。还有一些木雕、砖雕被损坏,留下的痕迹清晰可见。享堂光裕堂非常宽敞,容纳二三百人没有问题。粗大的木柱上有两联,一为“东鲁雅言诗书执礼,西京明诏孝悌本仁”,一为“钟鼎山林各天性,风流儒雅是吾师”。寝楼两层,二楼有一大排木窗,有别于一般古祠堂的寝室。寝楼后的小天井很窄,大概宽一米左右,高大的垣墙中间有假门楼,墙外则是青山。


从进士第出来向左,走几分钟是另一座古宅“中宪第”。大门锁着,没有进去一看。从外面看高墙深院,屋宇连栋。据介绍,此宅建于清康熙年间,建筑面积1600多平方米,正门前是一米多宽的路,路过去就是菜地和农田。斑驳的墙面,颇有气势的门楼,显得异常冷清和孤独。




中宪第边上有条小河,河上有两座小石桥,桥面为古物,两侧的石栏是后修的。河面很窄,河床很浅,水也不清,据说早年小河是很深的,水也清澈。黄村以前名黄川,多池沼,现在在下门村看不到多少水,进士第、中宪第前只有口不大的池塘,再就是这条无名小河。河边是通往江西婺源的古驿道,铺着石板。



古驿道将上门村、下门村连在一起,由下门村沿古驿道往北走,见一片水口林,长着许多大树和翠竹,路旁有新建的小亭。再走百十米,就到了上门村。他们指着倚山面路的一幢房子说,这里原来有座关帝庙,早年还做过学校。站在这里,边听边看,对黄村的村型便有个较直观的印象。



这是个群山围绕的葫芦型村子,上门村宽大、朝东南,下门村小些、朝西北,呈倒葫芦形。以前风水先生说,上门村似金元宝,下门村似燕窝,黄村是聚风聚气聚水聚财的宝地。是不是风水宝地我们不清楚,但生态的确优美,风光的确秀丽。



上门村与下门村交界处的黄村小学,建立于上个世纪初,有一百多年历史。它原来是黄氏家族的小学,后成为村里的学校。学校面积不大,两排长长的平房,居中一间门额上“勤谨”二字是学校的校训,两边一联“知君所学随年进,许我重游到皖南”,是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1914年来校考察时所题。还有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朱家骅的题字,曰“桃李争辉”。他们介绍,学校学生最多时有一百多人,这些年村民多送孩子进城读书,现在只有一个老师、十几个学生。



历史文脉不能断,古徽风貌不能变。近几年来,黄村全力做好村庄规划和历史景观恢复建设工作,先后编制了村庄建设、保护、发展和美好乡村建设等规划,并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中宪第、进士第、外学堂等进行了维修保护,对休闲古道、进士塘、乡贤里、关帝庙等历史景观进行了恢复建设,并投入700余万元实施村庄进口和村内主干道全长2600米的两侧绿色质量提升,完成改徽房屋39幢,修建徽派围墙450米,维修拓宽了村内道路,建起了徽派长廊并在村口左右两侧砌筑徽派屏风。村容村貌整体提升,也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昔日杂乱无章的垃圾堆放地、狭窄的渠边道路,摇身变成了村文化园、水上长廊……

dbe6102a1f0c8abb0750e421f284af0f.jpg (67.14 KB, 下载次数: 4)

dbe6102a1f0c8abb0750e421f284af0f.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6-1 12:26 , Processed in 0.562531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