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歙县黟县到底何时成立?

[复制链接]

47

主题

47

帖子

141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2-4 20:39:3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歙县、黟县是秦建古县,但到底何时成立,众说纷纭,至今仍无定论。笔者在拙作《徽州上下两千年》中已有论述,这里再作点分析,纯属一已之见。


先看权威版本《徽州地区简志》和《黄山市志》:


《简志》载:“秦置黟(古为黝)、歙二县,属鄣郡。”《简志》回避了建县的具体年代。


《黄山市志》载:“约于秦王政三十一年(前216年)在黄山市境内设黟、歙二县,它们是秦时皖南(包括浙赣相邻的县在内)广袤大地上仅有的两个县。”在注释里载:“关于黟、歙二县置于何时史无确载,说法不一……


《市志》也没有采用肯定的语句,而且指出“黟、歙二县置于何时史无确载,说法不一”,这种表达是科学的,而且给以后继续探讨此问题留下了空间。


确实,黟县和歙县在秦朝的文献是个空白,以致于著名徽州学研究者叶显恩先生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徽州“汉代以前的历史几乎完全埋没在黑暗之中”!虽然以后在屯溪等地出土了一些文物,但秦朝两县记载连一片竹简也没留下。


我查阅了汉以后许多资料,并就此提出浅见。

一、剖析歙、黟两县成立时间的几种说法

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但《史记·秦始皇本纪》只有郡名,无县名。因此,歙县、黟县到底何时建立,又有多种说法。


说法之一:两县建于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


这种说法出自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二十五年定荆南地为鄣郡,治在今浙江湖州府长兴县地(今安吉地)。领县五,故鄣、歙、黝、秣陵、溧阳。”


这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可知,二十五年(前222年),王翦“降越君,置会稽郡”,并无置鄣郡的记载;《汉书·地理志》也未将鄣郡胪列在秦始皇建立郡县制设立的36郡之中;就是裴骃的《史记集解》,也只认为鄣郡在二十六年(前221年)亦即始皇统一六国后所设的36郡之中。显然,把鄣郡和歙县、黟县提前到战国年代秦王设的郡、县是不成立的。


说法之二:黟、歙两县建于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


这种说法也值得商榷。


持这种说法的理由是,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完成统一,称始皇帝。但徽州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秦王朝的势力还没有达到;公元前217年,秦始皇集结了五十万大军进攻南越,兵分五路出击,另一支(应是其中一支)军队在江西余干集结,用来攻打东越。徽州处于余干至东越的中间,又是捷径,从余干沿阊江即可进入徽州。既要消灭东越,首先要占领徽州。秦始皇占领徽州后,便在这里设置了黟、歙二县,加强统治。并还设了鄣郡(治所在故鄣,今浙江安吉西北)管辖黟、歙和现在的浙江西部地区。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16年。


对这种推论,笔者认为值得商榷的原因如下:


其一,攻占岭南前,原楚越地盘局势已定。


徽州这块地盘,春秋时吴,吴亡属越,越灭属楚。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 秦将王翦率兵灭楚。次年(前222年),王翦又进一步平定楚国广大的江南地区,并进攻臣服于楚国的于越(主要分布在今浙江北部、皖南一带),“定荆(荆,楚国别称)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原越国地域已纳入秦国之范围,徽州地盘也应纳入会稽郡进行管理。这里地广人稀,并非军事重镇,秦朝的强大势力可轻而易举对这里宣示主权。二十六年(前221年),秦朝建36郡,会稽郡早于一年前就提前建立,在这里建立县级政权是顺理成章的事,不可能推迟到以后。而且只有稳定原楚越地域,才能为下步南征岭南奠定基础。如果后院不稳,秦始皇怎么能放心进行南攻?

其二,五路大军有既定的战争目标。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集结了五十万大军南征岭南(广东、广西)百越。在此之前,会稽郡已建立,江南地已定,于越和东越(今温州一带为中心,主要分布在浙江南部的瓯江流域)的势力不是主要矛盾。所以,余干集结的队伍不可能去另开第二战场攻打东越。


《淮南子·人间训》是这样记载的:秦始皇“又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乃使尉屠唯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疑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杀西呕君译吁宋。而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相置桀骏以为将,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雅,伏尸流血数十万。乃发适戍以备之。”


用白话解释就是,“秦始皇还贪图越地的犀牛角、象牙、翡翠和珍珠。于是又派尉屠睢率兵五十万,分成五路大军:一路大军扼守镡城(今湖南怀化市靖州)山岭,一路大军守卫九嶷(今湖南道县九嶷山一带)要塞,一路驻守番禺之界(据专家解释,此“番禺”非地名,应泛指蛮夷之地越人之北界,即秦人南界);一路大军防守南野(故治在今江西南康县西南)边界,一路大军集结在余干(今江西余干县)河畔。各路大军三年之内不解铠甲,不松弓弩。监禄无法输运军粮,于是令士兵凿挖河道以运军粮,靠这来和越人作战,杀了越族西呕人的君主译吁宋。越人全部逃进莽莽丛林中,和禽兽共处,不肯做秦军的俘虏。西呕人推选出勇猛强悍的人做将领,深夜攻打秦军,把秦军打败,并杀了尉屠睢,其时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秦始皇此时只得派囚徒来防守南疆边界。”





余干,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建县,以境处余水(信江)之干得名为余干县。这里水路方便,素有“闽越百货集散”之地,并与水上战场鄱阳湖相通,信江流经该县第一大河,而鄱阳又与长江相通。这一带东隔今武夷山地,与闽越接界。这支大军,应是利用水道运送粮食和补给,准备南下攻打闽越(今福州一带为中心,主要分布在闽江流域及其沿海岛屿),并向今广东、广西方向进攻南越、雒越等百越。《淮南子·人间训》并没有说集结余干的队伍是经徽州地盘来攻东越,而且“越之犀角、象齿”正是产在今广东、广西南部和越南一带,这正是五路大军进攻的目标。


其三,黟、歙两县成立应在鄣郡建立之前。


鄣郡何时建立,也是众说纷纭。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图集》秦朝时期的政区图,会稽郡和鄣郡共22县:丹徒、曲阿、娄、吴、阳羡、乌程、由拳、海盐、钱唐、余杭、山阴、句章、诸暨、鄞、乌伤、大末、江乘、秣陵、丹阳、鄣、歙、黟。其中后6县为从会稽郡析出的鄣郡领地。

会稽郡建郡于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秦全国实行郡县制在二十六年(前221年),按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图集》,歙县和黟县在前221年会稽郡时就应当存在,是先属会稽郡,再析出鄣郡时属鄣郡。


其四、大越徙民前,黟、歙两县就已成立。


《越绝书》卷二载:“乌程、余杭、黝、歙、芜湖、石城县以南,皆故大越徙民也。秦始皇刻石徙之。”有人认为,“这里说的‘大越徙民’指的就是秦灭南越、骆越、西瓯以后,徙当地越民于徽州等地”,这在时间地点上都是不妥的。

大越徙民,并非是秦军南征后的岭南越民,应当是原越国核心地大越的移民,迁徙的目的是彻底摧毁越人对抗秦朝的老巢和基础。


《越绝书·第八》载:“秦始皇帝,以其三十七年,东游之会稽……乃更名大越曰山阴”;《水经注·浙江水》亦载:“大越之国,秦改山阴县。会稽郡治也”。可见大越徙民,是为会稽郡治山阴县(今绍兴)一带原越民,而不是三十三年(前214年)秦灭南越、骆越、西瓯后的岭南越民。







三十七年(前210年),为了消灾避难,寻找长生不老药,秦始皇进行第五次巡游。秦始皇南到浙江钱塘,在会稽祭奠了大禹,刻石颂德,将原越地大越更名为山阴。为加强对东南地区的统治,将原越国核心区大越的部分百姓分散迁徙到包括歙县、黟县在内的今皖南山区,并刻石纪念这件事。有资料说,湖州地区迁入者约占移民的三分之一。





其五,鄣郡建立时间在秦皇第五次巡游期间。


鄣郡的成立是从会稽郡分出,这种辖界的调整,应与当时平定越人后巩固局势有关。秦始皇平定楚越旧地,征服了皖南一带的古越族后,为便于对越人的管理,遂分会稽郡置鄣郡,时间应当在二十九年(前218年)派兵南征岭南百越之后至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东巡到会稽这8年之内。


鄣郡具体在哪一年从会稽郡析出,史书没有详载,但大致时间已确,并不妨碍我们研究鄣郡这段历史。本人认为,鄣郡应在秦皇东巡中设置,时间是三十七年(前210年)。


据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图集》所载,鄣郡当时所领的6县为:江乘(今南京部分及东北一带)、秣陵(今南京市一部分)、丹阳(今安徽当涂)、鄣(今浙江安吉)、歙、黟6县。


鄣郡的范围很广,控扼长江渡口,背靠祟山峻岭。分置此郡,应当有助于强化对这里的控制,防止闽越残余势力进入中原,更好地保障秦朝疆土的安全。


这一点,《越绝书·第八卷》说得很清楚:“是时,徙大越民置(安置)余杭、伊攻(为错字)、ΔΔ(脱字)、故鄣。因徙天下有罪谪吏民,置海南故大越处,以备东海外越。乃更名大越曰山阴。”


意思是说,当时,秦始皇将越地百姓安置在余杭、伊攻、ΔΔ、故鄣县。于是,又把天下犯罪、贬谪的官吏、百姓迁移安置在大海南边原先的大越地区,用以防御东海外越(分布在今岭南广东、广西一带的南越亦泛称外越)的侵扰,并将大越改名为山阴。


如果对照《越绝书.第二卷》载:“乌程、余杭、黝、歙、芜湖、石城县以南,皆故大越徙民也“,第八卷的错字“伊攻”应为“黝歙”,脱字应是“乌程”,因为”余杭、伊攻(黝、歙)、乌程、故鄣(鄣)“均为前221年建县的县名。所以《越绝书第八卷》未将当时未建县的“芜湖(时名鸠兹)、石城(今马鞍山东南)”(两县是汉置县)作为县名列入。《越绝书》的版本是东汉整理编定的,所以第二卷中虽有芜湖、石城的县名,应是后期整理中添加。




据史料载,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到金陵(今南京),听术士说,这里是原楚国金陵邑,有天子之气。对楚国恨之入骨的秦始皇听说很生气,遂改金陵为秣陵县以贬斥之。秣是喂牲口的草料,秦始皇的用意是,这地方只能贬为牧马场。


歙县、黟县、丹阳、鄣县均为秦皇二十六年建立,时属会稽郡。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东巡,在金陵停留期间,废弃前朝楚国金陵邑,又新设立秣陵、江乘两县,且属鄣郡,由此可见,鄣郡建立应与秣陵、江乘建县时间吻合,定在前210年较为合适。


说法之三:认为是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分置鄣郡,歙、黟两县也同时成立,且属鄣郡。


这种说法中分置鄣郡的时间是对的,但歙、黟两县应在此前就早已建立,即秦分天下三十六郡时,会稽郡为其中之一,此时,黟、歙两县均已成立,时间是公元前221年。


二、史籍和专家对两县成立时间的认定


先看《新安志》。《新安志》只记载徽州“春秋时属吴,吴亡属越,越灭属楚,秦并天下,置黟歙二县,属鄣郡。”没有说清是何年建县。


清朝诸年代刊本《黟县志》估计是受《新安志》的影响,也只认定黟县系秦置县属鄣郡,对建置的年代刻意回避。


而明嘉靖《徽州府志·沿革卷之一》中认为,歙县与黟县建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而清康熙《徽州府志·沿革卷之一》却提前至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


道光《徽州府志》载歙黟两县成立于秦,属会稽郡,但把鄣郡成立说成“楚汉”时成立;同样,民国《歙县志》在沿革表中载歙县“秦属会稽郡”,但认为“楚汉属鄣郡”。前面所说似确,但说“楚汉属鄣郡”则不严谨,应是秦末和楚汉,歙县均属鄣郡。


清嘉庆《黟县志》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始定郡县,今《史记》注止有三十六郡名,所领县数及县名未详。兹据明嘉靖《府志》云:云考《新安志》亦止云秦并天下,置歙、黝二县,属鄣郡……。”


新编《歙县志》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 221),置歙县,属鄣郡。(清以前县志皆记为秦鄣郡。清乾隆《歙县志》记为‘歙,汉旧县也,在禹贡扬州之域。秦始皇二十五年,初定荆江南地置会稽郡,明年遂并天下,罢侯置分为三十六郡,于是县歙以否未可知也。自汉以来,乃颇得而征实也’。此因于学界‘秦分三十六郡无鄣郡’、‘丹阳在秦亦属会稽,楚汉之际,分为鄣郡’等争论,而后有‘秦属会稽郡,楚汉之间属鄣郡’之说。)


新编《黟县志》载:“秦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定荆江南地,亡楚灭越,置会稽郡,郡地属之。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并天下,废分封,行郡县,始置黟县,原称黝县,属鄣郡。”


两县的新县志经过考证,均认定本县建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


《安徽省志·建置沿革志》载:“歙县创始于秦王政二十五年( 前 222 年)平定江南楚国旧贵族后置会稽郡( 治吴,今苏州市区), 在皖南浙西山区置歙县( 治今徽城镇), 是安徽江南地区最古的古县之一。”“黟县是秦设古县, 约创建于秦王政二十五年(前 222 年)平定江南楚国旧贵族反抗后置会稽郡(治吴,今苏州市区), 在今黄山西南部设黝县( 治今黟县龙江乡古城村),是安徽江南地区的最早县级建制之一。”这里把两县成立都提前到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是不妥的,原因前面已经阐述,不再赘言。


著名历史学家、复旦大学教授王振忠在《传统徽州的历史记忆》(载《徽州文博》2016年第四期)中指出:“歙县始建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这个最新的表态是明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21 16:28 , Processed in 0.09403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