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婺源谭公岭/芙蓉岭古道:“五岭古驿道”之首

[复制链接]

55

主题

55

帖子

165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2-8 22:18:1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历经三年围剿,终平定歙州洪真谋反。是年正月初九,唐玄宗颁旨,析出歙州休宁县回玉乡、江西乐平县怀金乡,新设县治。此后,徽州这个独立地理单元之外就有了这片新的县域——婺源。





绵延百里的五龙山脉横亘在婺源与歙(徽)州其它县域间,成了婺源人进入郡府、北上京都、东进苏杭的天然屏障。其间多条穿越山岭的步道自然成了婺源的交通命脉,“五岭古驿道”则为其中最为繁忙、最为精致、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一条。





古道南起婺源县江湾镇,经谭公岭、对镜岭、羊斗岭、牌岭、塔岭(统称“五岭”),北至休宁县岭南乡璜茅村塔坑组,全程约25公里。宋元时期,歙籍诗人方回曾赋诗《寄还程道益道大昆季诗卷》曰:“山水吾州称绝奇,间生杰出当如之。不行天上五岭路,焉识人间二程诗……”,此“五岭路”即为盘旋于绵延群山中的“五岭古驿道”,其境如“天上”一般。上月初,曾徒步“塔岭古道”,那一抹怦然心动的精彩至今仍撩动着心弦。然五岭古道翻岭越谷长达25公里,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走一趟“五岭”之首的“谭公岭、芙蓉岭”,也算了却了心愿。






“谭公岭”、“芙蓉岭”同为“五岭”之首,系连接“对镜岭”之间两条近乎平行的登山道。它们跨越两座相连的山岭,首尾相接,全程约16公里,是徽州境内少有的可循环徒步的青石古道。





相传,南宋时期,先有芙蓉岭驿道,其岭脚的中平村驻有官兵营地,即“中平营”。身为皇帝外甥的守将,侍皇亲国戚之高位,常刁难奚落地方官员,即使当朝将领谭公途径此地也不例外。某次,谭公又经婺源出皖,为避“中平营”之辱,即命士兵另辟新路,仅一晚时间,即在邻近的“金竺岭”修成山道。皇帝外甥恼羞成怒,以“私造五岭”启奏皇上降罪于谭公。





传说总是承载着百姓扬善弃恶的美好愿望,蒙上一层神秘色彩。据记载,明万历三十二年(1608年),浙江嘉兴籍人士谭昌言赴任婺源县令,从休宁翻越“五岭”入婺源境内,见芙蓉岭山高路陡,且绕道数十里,故捐资筹款,历经一年有余,建成新道。新驿道沿山坡迂回,以长五尺、宽一尺、高三寸的青石板铺设,台阶低,步幅缓,既平整美观,又省时省力。在修建新道过程中,谭县令“役不及民”,百姓念其为政之德,遂将“金竺岭”改称为“谭公岭”。

“古来存圣迹,从此识前贤”,谭公岭古道也成了古徽州境内唯一一条以官员姓氏命名的古驿道。





古道从江湾村后一条小溪循溪而入,溪上一单拱石桥,桥上路亭,题额“新坑桥亭”。“新坑”二字我未作考据,它让我想到出自婺源江湾一带的歙砚砚石“老坑”、“新坑”,难道此处就是闻名遐迩的歙砚原材料产地?





当我们走上被磨砺得没棱没角的石板时,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在徽州随意踩到一块石头,就会触动一个朝代”的念想。看着脚下黛青色的石板,不由自主想到“会不会是一块‘老坑’的‘龙尾石’或‘金星石’”?

一块上品的“老坑”砚石或许就是一栋楼的价值啊!





当然,对我而言,即使踩到一块和田玉,也未必识货,行走古道,除了出汗健体,充其量体味一番草木春秋而已。至山脚,古道已淹没在一片一片茂密的、淡紫色的“芦花”中,“芦花”随风波起,人行其中,如诗如画。此“芦苇”为皖南山区常见的芒草,四季常青,叶片有锋利的锯齿,儿时上山砍柴,手上、脸上常被割出一道道口子。





古道在柴草的夹缝中逶迤而上,全然没有当年的精致宽阔。道路两边除了密密匝匝的芒草,还有像粟米一样黄橙橙、沉甸甸的狗尾巴草,当然也有红玛瑙般的野果。





直到山腰,古道才恢复昔日的英姿,一块块长方形的青石板,经历四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仍然整整齐齐地铺设在路面上,远远望去,像一排琴键镶嵌在苍山翠林中,附和着路边叮叮咚咚的流泉,弹奏着一曲青山不老的乐曲。感谢那些为古道“梳妆打扮”的“人”,让其真容重新回到我们的面前。但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清道夫”竟是乡民放养在山上的黄牛,真是一举两得的乐事啊。





时至深秋,总期待着更多的收获,只是到了山顶,才相遇这个斑斓的季节。山峦间,一簇簇猩红、一团团金黄,在苍翠中,在蓝天下,在白云边,似一幅五彩的油画铺天盖地而来。







道路两边的枫叶触手可及,有的依然翠绿,有的涂上淡红,有的已经焦黄,有的已飘然下落,只有风口上那几株日照充足的才红得像一支巨大的火炬,才有我们想要的惊艳。当我们为那一丛精彩欢呼、为那一瞬间拍照定格时,我不禁感慨:同一片森林,同一类植物,竟有云泥之别。即使那一树靓丽得众星捧月的红叶,经历了冬天的冰雪、春天的孕育、夏天的炙烤、秋天的霜寒,过了这短短十几天火红,它也将和所有落叶一起,会化作一捧尘土,去滋养来年的生命。





人和树一样,大部分时间总在赶路,在为那个出彩的瞬间奔波着。

过谭公岭至山底即转入“芙蓉岭古道”,我们将继续攀登另外一座山峰。





岭脚的“芙蓉岭村”仅有六户人家,只见斑驳的楼房,却不见人影。这个曼妙的村名倒让人勾起无尽的遐想:当年的车马店前人来客往,白底蓝字的客栈帆牌招摇着日夜不息的商旅,还有一位叫“芙蓉”的老板娘笑容可掬地迎送着每一位远行的客官……

如今,这里除了几只在路边啄食的老母鸡,剩下的只有静默的青山。





芙蓉岭古道几乎是沿着山坡直线而上的,铺设台阶的石块是就地取材的山麻石,已被数百年的足履消磨得露出淡黄或粉红的底色。从谭公岭的平缓迂回到现在的直线攀升,我们人人挥汗如雨,难怪当年的谭县令要筹巨资另修官道。





虽然新建谭公岭驿道,让这条更加古老的芙蓉岭驿道冷落在岁月的边缘,但它所记载的历史仍然镌刻在垭口的那座古城墙上。古城墙由条石砌成,高6米,宽12米,中间建有拱形关洞,墙体向两边山脊延伸。关洞内交叉砌有两堵石墙,行人须走S形进出,此类造型在徽州关隘中绝无仅有,不知是为避风,还是防御外敌入侵?





关洞南北分别题额“宝婺天关”、“玉京之路”,因匆匆而过,未及辨析落款内容。据当地人介绍,古城墙约建于明万历初年,或与山下“中平营”的驻兵有关。





“宝婺”即婺女星。婺女为神话传说中一位美丽贤惠、坚强勇敢的女子,唐李商隐《七夕偶题》诗曰:“宝婺摇珠佩,常娥照玉轮”。据考证,婺源置县时,京都(长安)东南方向即婺源所在方位恰现婺女星,唐玄宗或因受到脂粉气感染,随口钦定“婺源”为新置县名,即婺女之源。“宝婺天关”即为婺女所在的天门,喻为天上仙境也。“玉京”为道家所称的天帝居所,也指帝都,“玉京之路”或是婺源人进京要道,亦或是前往芙蓉峰的修行问道之路。





入关门,为一处三叉路口,一路沿古城墙根拾级而上,一路顺山坳直线而下。据关洞处偶遇的另一批徒步者介绍,约半小时脚程即可登顶,上有灵山禅寺、碧云寺,但两寺已僧去庙空,仅有一俗人看守着空荡荡的寺庙。沿此路还可至婺源县大畈镇,是一条更加古老的驿道。因时间、体能所限,我们只好作罢,随即下山,至岭脚,过中平村,返回江湾。





走进粉墙黛瓦的江湾镇,夕阳照耀在崭新的马头墙上,雪白的墙面被染成橘红色,仿佛又回到了明清时期的徽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17 21:44 , Processed in 0.09131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