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砚涵雅韵

[复制链接]

29

主题

29

帖子

87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8-7 10:42:2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春暖花开之际,一方清代乾隆御制龙尾石八棱砚结束了海外半个多世纪的漂泊,最终从东瀛回归原产地,得以收藏在婺源熹园古砚馆。婺源熹园古砚馆馆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歙砚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江亮根,历经20余年,通过海外竞拍收购、市场回收、藏品交换、藏家捐献等不同方式,已收藏以龙尾砚为主的唐代以来各类古砚300余方。日前,笔者有幸走进婺源熹园古砚馆,得以探究龙尾古砚的魅力与雅韵。

龙尾歙砚婺源产

    在粉墙黛瓦、雕梁画栋的熹园,曲径通幽、移步换景之间,飞阁流丹、古木掩映之处,就是古砚馆的所在。在认真观赏和听取了讲解后,广东游客叶旭东恍然大悟:原来歙砚就是婺源龙尾砚,此前还以为是安徽歙县的物产呢!据《徽州府志》《婺源县志》《歙州砚谱》载: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41),猎人叶氏逐兽至此(婺源龙尾山)居之,见叠石如城垒状,莹洁可爱,访得匠手琢如砚,由是天下始传。时婺邑隶歙州,旧时物以州名,故称“歙砚”,与洮砚、端砚、澄泥砚,并称四大传统名砚。



熹园古砚馆以收藏龙尾古砚为主,也兼顾其他砚石。每有砚石研究者或古砚藏友来访,只要人在馆里,江亮根都会亲自讲解并与之探讨。话语间,工作人员已摆上包括龙尾砚在内的五六种砚石,江亮根依次研墨提笔,介绍说,龙尾砚以材质优良,莹润细密,具有发墨益毫、滑不拒笔、涩不滞笔之质,故有“坚、润、柔、健、细、腻、洁、美”八德之称,为诸砚之冠,深受历朝帝王仕林、文人雅士所推崇与痴迷。南唐后主李煜曾获“砚山”龙尾砚一方,惊其“温润大过端溪”,盛赞“龙尾砚为天下之冠”。宋代书画领军人物“苏、黄、米、蔡”均对龙尾砚倾心不已,并在诗词作品中大加赞颂。亡国之君李煜未能留住“砚山”砚。至宋代,此砚为米芾所得。言行癫狂、“不能与世俯仰,故从仕数困”的“米癫”,亦未能留住“砚山”砚,窘迫之年,用此砚与友人苏仲置换了一座宅邸。苏轼拥有数方龙尾砚,曾刻铭于砚曰:“东坡砚,龙尾石,开鹄卵,见苍壁,与居士,同出入,更寒暑,无燥湿,今何者,独先逸,同参寥,老空寂。”其痴迷之极由此可见。“新安出城二百里,走峰奔峦如斗蚁。陆不通车水不舟,步步穿云到龙尾。”这是奉命到龙尾山为帝王取砚的黄庭坚,写下的《砚山行》中的诗句。取砚尚且如此曲折,其民役采砚、制砚之难可想而知了。大书法家蔡君漠也不惜笔墨,咏词盛赞:“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声。相如闻道还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在其心中,龙尾砚是足可以与卞和玉相媲美的。


    小心打开砚匣,取出清乾隆御制天成风字砚与八棱砚。江亮根介绍说:清乾隆初,帝嗜砚崇文,广征家藏古砚及老坑旧石。乾隆四十二年(1777),朝廷令婺邑重开砚务,制其佳砚入贡。并刊印钦定《西清砚谱》,将汉唐至宋元之藏砚、明及清初镌品计240枚,著录成册,工笔手绘,图文对照,乾隆自序,所录砚者,皆于砚背阴刻御制铭文。古砚馆珍藏的天成风字砚与八棱砚,就是乾隆朝重开砚务时,采自婺邑龙尾山的眉纹石与罗纹石,其形制尺寸、御制铭文与《西清砚谱》图文记载一致,无论从石材还是砚艺来看,均堪称龙尾砚之珍品。
历经浮沉几失传
    走进古砚馆,但见展柜中有序地陈列着唐代箕形砚、宋代一字抄手砚、明代墨海砚、清代蝉砚等唐宋明清时期约300方古砚。这些都是江亮根前后历经20余年、辗转海内外收集而来的。一方方砚赏下来,砚台的发展脉络也清晰起来。
龙尾砚兴于唐,南唐败亡,江南战乱,砚坑遭山洪淹没,制砚业日趋衰落。宋景佑年间(1034-1037),歙州太守钱仙芝、婺邑令曹平遣人疏浚溪流,恢复砚坑;嘉佑年间,数征民役开掘,石乃复出。未几,因“县人病,其须索复溪流如初,石乃中绝”。直至歙州太守王君玉重开砚务,“复改溪流遵钱公故道,而后所得尽佳石也”,此后复废,嘉佑年间,县尉刁谬重拾故坑,石再继出。元代至元年(1277),县令汪月山发数都之夫力挖掘歙石,致石尽山塌,死数人乃止。清乾隆朝采掘之后,砚坑封禁,砚务荒弃。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安徽军阀马联甲令婺源驻军,挖掘乾隆朝旧坑残石以制砚,中饱私囊。


    讲解的姑娘介绍说:古砚因其时代不同,形制风格各存千秋。唐砚,形制简朴,风格古雅。受当时人们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影响,“箕形砚”成为该时期的典型代表。其形如畚箕,前低后高,并带两足,至南唐,箕形砚方而平浅、两足渐去。宋砚,雕饰线条简洁明快,整体大方浑厚,形制较唐砚更趋丰富。据宋人唐积的《歙州砚谱》载,仅样式就有“抄手”“舍人”“玉堂”“月圭”“辟雍”“笏头”等四十余种,传世最多见的以“抄手砚”为主。至元代,“鲜有采掘,砚务废弛”,传世砚石甚少,形制多延宋砚。明清以来,砚务时有兴盛,以乾隆朝砚艺为最,其名色之多、制式之繁、质地之细、雕镂之工,时为诸砚石之冠。


    新中国成立后,1964年成立婺源砚台厂,当时工人仅20人。两年后“文革”开始,砚台作为“四旧”遗毒被“砸烂”停产。1968年砚台厂撤销解散,工人下放农村。1973年恢复砚台厂,业务只有上级偶尔指派的零星生产。“文革”结束后,国家对外交往逐渐频繁,外事部门陆续至婺源选样订货。1978年夏,时任中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陈乔到婺源为外事活动订货,看到历经磨难的婺源龙尾砚艺仍然得以传承,欣然挥笔题词“龙尾金星,光辉灿烂,宝藏婺源,誉满人间”。是年底,外交部总务司到婺源选中八方龙尾砚,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邓颖超访日国礼。同年10月,婺源龙尾砚被冠名“中国龙尾砚”在北京展出,千年砚艺引发首都艺术界轰动,每日观赏人群络绎不绝,展览活动不得不延期了半个多月。期间,亲临观赏的刘海粟、吴作人、李苦禅、李可染、启功、陈叔亮等大师纷纷题诗题词:“石冠群山”“砚国名珠”“宝砚”……
砚涵雅韵使人醉
    从唐至民国,千年砚务时断时续,所出石材之少,所制之砚亦少,其存世古砚则愈少之。熹园古砚馆也摆放着一些古今作伪的龙尾砚台,江亮根说,这也是多年来收集的,将其展出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告诉世人如何鉴别砚石。所谓“盛世藏古董、乱世买黄金”,随着婺源旅游业持续火爆,以及近年来民间收藏的持续升温,砚石生意也越做越火,一方方黑亮的砚台成了海内外游客最青睐的艺术品。龙尾砚石是一种极其稀缺的泥质粘板岩,地质年代属距今10亿年的震旦纪,分布于龙尾山、仙霞岭一带,绵延数百里,有驴济、洗泥坑、洞灵岩等处,统称婺源石或歙石。千百年时续时断的采掘,资源已近枯竭。为杜绝粗放性经营,确保可持续发展,早些年,古砚遗坑就已被政府明令封禁。



自古以来,不乏以他山顽黝之石以假乱真而损龙尾砚者。常有人拿着从小摊上花二三百元购得的砚石来请江亮根鉴别。他笑笑说,即便是古人,尚以拥有一方龙尾砚石而欣喜不已,何况如今砚石资源已是日益稀缺。龙尾砚石有五品25种。“品”指的是大类,五大类之下又分有25种,一般藏家也确实难辨真伪。江亮根随手拿起一方宋代古砚介绍说,鉴别龙尾砚石:观其色,温润细腻,纹理清晰,星晕明显;抚其质,即手摸感觉如孩儿脸,似美人肤,吹气盈珠;扣其音,玉德金声,铿锵玲珑;研其墨,石滑不涩,发墨益毫,储墨不涸,久磨不损。

虽说识砚不易,佳砚难求,但有时也会有砚缘传奇。去年,日本书道大师、古砚收藏家加腾木秀先生参观熹园,看到清乾隆御制天成风字砚时,声称自己也藏有一方清乾隆御制的八棱砚,并打开平板电脑与江亮根鉴赏古砚图片。在熹园逗留数日,加腾与江亮根昼夜把盏抚砚,促膝相谈,竟结下桃园情谊。别时,江亮根以亲手刻制的眉纹石新安山水砚相赠,因石材珍贵,价值不菲,加腾数度相拒,江亮根执意相赠。不久,加腾再度抵华来到熹园古砚馆,停留旬日方去,其专程带来的那方清乾隆御制八棱砚,则结束了半个多世纪的海外漂泊,最终落脚在熹园古砚馆……


每有空闲,江亮根都会走进古砚馆,燃上檀香,烹上香茗,细细品味,慢慢把玩,擦拭那300余方古砚。砚者,研也,赏砚,一如品茶,静心细研,有修炼心志、陶冶情操之功。他不知道自己的古砚收藏能走多远,只要有可能,他就会一直走下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17 14:25 , Processed in 0.753202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