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1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婺源记忆: 清华往事

[复制链接]

15

主题

15

帖子

47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8-6 00:27:3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黄山知名导游 于 2017-9-7 16:04 编辑

清华是婺源的老县府,清华老街当年是婺源的第一长街。


提到清华,大多数人都会想到村西头的彩虹桥,其实在村东头也有一座聚星桥,72年因修建公路被改为钢筋水泥桥了,而清华老街便连接了这两座古桥,两桥遥街相望,共同诉说着那些年的清华往事。


清华最出名的,一是清华大曲,二是廊桥彩虹。在婺源旅游声名鹊起的今天,彩虹桥自然被游客熟知;而清华大曲则随着酒厂的改制、易主渐渐难觅踪迹。


我外公酷爱清华大曲,这位清华老街上手艺最好的篾匠(竹匠)一天当中最享受的,便是傍晚时分用三钱酒杯“滋滋”的小酌。儿时的我,总不明白为什么外公喝酒会发出“滋滋”的声音;现在看惯了酒场上虚情假意的豪饮、虚与委蛇的作态,才体会到外公那些“滋滋”声所传递的意义:辛勤的劳作、恬淡的心境、真实的生活。





外公能做很多竹具,放零食的麻糖盖、蒸笼、斗笠、家常菜上盖着的防蝇罩、秋收稻谷用的晒垫,甚至还有精细的女红盘、首饰盒。做的最多,卖得最好的却是鸡笼,大概那时候家家户户都还养几只鸡。

外公患有慢性胃炎,大概从我小学五年级开始就很少做竹匠活。去世那年卧床很长时间,有一天却令人惊讶地独自进山砍竹子,回来做了一个鸡笼,一个箩筐。大舅和二舅算是外公的徒弟和传人,然而他们也早就不做竹匠活了。如果普通农村家庭都不养鸡,如果普通农村家庭婚礼都不屑用传统的女红盘、首饰盒,竹匠和他们手艺的消亡虽然令人扼腕,却也不过是历史车轮滚滚而过。







清华是婺源的老县府和老县城,清华老街当年是婺源第一街,号称“五里长街”,两侧店铺林立,间或还建有宗祠、庙宇和府邸。


彩虹桥在老一辈清华人口中则是“上街桥”,原因何在?因为清华老街分为上街和下街,坐落上街的桥自然是“上街桥”;还有一座在下街的“下街桥”。“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是的,彩虹桥原先有两座,一在上街也就是今天的“彩虹桥”;一是下街的“聚星桥”,桥上有晚晴进士、江西审判厅丞江峰青题写的“东井聚星多,爱此间水木清华,倚柱留题,跌宕文章湖海气;北仓遗址在,问当日金汤建设,凭栏吊古,模糊烟雨晋唐碑”楹联。1972年,因修公路,这座桥改为钢筋水泥桥。连接两座桥的则是清华老街——一条全部用1.5米左右青石板铺就,长约1100米的老街。


少年时期读戴望舒的《雨巷》,不消说那个撑着油纸伞的寂寥姑娘一定就走在这条烟雨朦胧的清华老街上。老街不仅是清华人沿街而居的地点,也是清华镇电影院、清华幼儿园、清华小学等重要场所、机构的所在地。小时候从学校放学回外婆家,在这条青石街上和伙伴打闹,路面因左邻右舍担井水而有些湿滑,有时还会遇见收网而归的打渔人。




清华彩虹桥



清华双河大桥(原聚星桥)

然而2013年,这条已经有不知多少年历史的青石板路被彻底破坏,全部翻修成规则的人工石板。


这样的行径,美名其曰是为了交通方便,在村民那里竟没有遇到半点阻拦。而我知道,那些长达1.5米的天然青石板在市场上价格不菲。在外婆的努力下,那块我们平时吃饭聊天时席地而坐的长条石墩才得以从施工工人手中保留下来。现在在老街边看到的零星青石板和石墩,都是村民如此抢救下来的。后来,我与延村一位民宿主人谈起来,她说延村的石板路也曾经面临破坏,但在几位民宿主人的呼吁活动下,石板路最终保护了下来。


大概在2010年左右,“故乡的沦陷”这个话题被众多人提起,乡村重建也在钱理群、欧宁等人的呼吁和实践中成为热点。乡村重建固然是一个涉及土地、经济以及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大话题:对于婺源,这个人们口中的“中国最美乡村”,我想首要的问题是“什么是好的旅游”;对于故乡的人,“什么是好的生活”或许才是最重要的问题;对于我而言,外公的“滋滋”声不再,老街的石板路不再,去国还乡,故乡难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22 05:43 , Processed in 0.580273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