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0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徽商婺源

[复制链接]

2038

主题

2046

帖子

7509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0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9-15 16:18: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渐渐走进了江西婺源,我们终于有机会亲近一下“中国最美的乡村”了。这里山很多,山环水绕。山窝里、山脚下有小溪流淌的地方,就可以看见带着徽式马头墙的白色老式楼房。过去这里交通比较闭塞,受动乱等影响较小,所以精明的徽商选择了这里大置家业。也确如婺源徽商先人所料,他们的名字和很多古迹在此地得以保存了下来。现在交通发达后,这些保存下来的古建筑和原生态的生活也吸引了四方,又为他们的后代招徕了不菲的商机。
  我们到这里后,就发现古徽州人的生意经到现在依然沿袭,婺源的旅游经营方式很显然先行了一步。这里旅游的门票是一站式的,也可以说是捆绑式的。当游客在旅游的某一个景点买好IC票卡后,婺源的十处景点里就可以任选五处游玩。游客的一个手指印在第一处景点被扫描录入,各景区联网,游客就凭自己的这个手指和那张IC卡在自己喜欢的五个景点游玩,玩好五地后,卡就自然失效。这样,游客一般没有特殊情况就不会浪费五处景点的某一个,若是上了瘾,可以住下来又玩个大满贯,为婺源又增加收入。好精明的徽商子孙!
  婺源人很会包装本地的特产,取名“红、绿、黑、白”,自古以来就吸引着游客掏着腰包。“红”呢叫做“荷包红鱼”,1985年就已被列入国宴,此鱼是国内外唯一独特的鱼种,色彩红艳,形似荷包,又嫩又鲜。我们在此游玩的午餐里,也每餐都上了一尾红鲤鱼,大概是普通的红鲤鱼。“黑”呢是龙尾砚,它和四大名砚之一的歙砚同产在婺源的龙尾山,所以它自唐代问世后在历朝都被定为贡品,来此游玩的文化名流当然会解囊买它了。“绿”呢就是绿茶。这里的绿茶以“大鄣山”的为美,那里现在成了风景区。
  我们就坐车进入绵绵的群山里,先到了卧龙谷。景区入口处有块石头,上面刻着金庸题写的“大鄣山卧龙谷”。据说小龙女飞身而下的瀑布和深潭就取材这里。精明的婺源人立马抓住了金庸先生和这一本小说的商机推出了大鄣山景点,不过此地的景色还是不错的。向峡谷里走去,两侧群峰叠影,密林匝匝。卧龙谷内的瀑布冲击出的小溪蜿蜒向上,溪流潺潺,到处是怪石卧波。不时有细如白练的瀑布轻舞,大小不一的水潭泛起粼粼的碧绿波纹。随着山势起伏回旋,我们沿溪上的小桥穿梭于两岸向上,最后就看到了那个武侠里的高百米的瀑布在喧嚣着。后来,我们到了1200米左右的山腰上,那还有个鄣山村,有茶叶观光园,云遮雾绕,莫非它就是武侠里“绝情谷”的原型?
  因为要玩五处景色,我们草草下山出谷,去下一站彩虹桥了。到了彩虹桥景点参观,只需要10来分钟。但这座桥的来历很感人,造桥的技巧也非同一般。听介绍,从前这条河上的桥一年当中好几次被洪水冲毁。到了宋代,当地两个平凡的婺源子孙站了出来,要为老百姓建永久性的桥。一个是和尚胡济祥,他云游四海三年多,化缘筹集到巨款;另一个是当地的水利、桥梁专家胡永班,他设计、建造、施工,历时四年多。这两个为民着想的人,并无显赫的身份,但他们的赤诚之心,却建造了历经八百多年都没有倒塌的桥,所以此地的后人在桥中间的亭子里设立了神龛,把二人的牌位和禹王的牌位放在一起供奉。据说当年这座桥将要封盖最后几片瓦时,一道彩虹伴着夕阳倒映在水中,于是村里人燃放爆竹庆贺,取名彩虹桥。也映照了唐诗“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看到了这座桥的历史,我们就更觉得不虚此行了。看,它还是廊桥,廊亭中有石桌石凳可让行人躲雨、歇脚,匠心是何等的与人为善啊!11座廊亭倒映着桥下清澈的河水,掩映在柳丝里,真得如彩虹般美而难见。我们还看到这座桥上面木头加工简单、粗糙,榫头之间的缝隙大,长廊都不在一条直线上。听介绍才知道这正是它的优点,因为它的每个亭、廊都是独立的,不会因为一处坏而影响到整座桥。某处木头坏了,找到普通的木匠就可以维修,不需花钱请专家。榫头之间全部用木钉,和桥上木头是同一属性,在振动中伸缩相同,成本又低又好加工。最科学的部分还是桥墩,用长短和大小不一的条石相钳在一起,缝隙小,结合牢;墩形像半个船,前面尖后面大,很流畅;墩之间距离不等,分解了各种洪水的冲击力,所以至今未被洪水等自然灾害损毁。我不由想到现在新闻里面播的一些出事的桥。看看这座桥后,会让人思考很多很多。下了桥,我们还看见几个中年妇女在桥下的河里洗着菜,清澈的河水里细长的游鱼在石头间嬉戏,一切是那么自然,那么的淳朴,真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感觉。
  于是我们接着就去了称为“小桥流水人家”的李坑。从景点大门进入,就看见一个牌坊,上面刻着“李坑”二字。顺着牌楼下的小路走,首先经过一个樟树环绕的院子,内有一个“文昌阁”,阁内供有当地名人的字号激励着子孙,香火缭绕。绕过院子,沿着清澈得可以看见水底小草招摇的曲折的小溪,可见当地人摆在小溪旁的各式摊位,大约5分钟左右我们到达了村口。村口有三棵双手合抱那么粗的樟木郁郁葱葱,欢迎着游客去拍照。我们顺着树荫下的石板路就进了村,村里是著名的徽派古建筑,明清风格,各式店旗招展,蜿蜒分布在小溪两侧。两侧道路都是青石板铺砌,多以青石板和木板到对岸。村子中间有一式样很古的拱桥,桥旁一个亭子,是该村历史上的议事亭,要是有违背村规的家庭就会在此被声讨。村里德高望重之人组成班子,可以在此裁夺大事。亭旁的“清远楼”、“李氏茶楼”、“茶香客楼”、“查记酒坊”等招牌在电影里都亮过相呢。我们参观了小村里那个南宋年间武状元李知诚的故居,内有一个小院子,状元读书的窗下有一个小池子,池水和溪水相通,内有红鲤鱼自由地嬉戏,池旁还有一棵状元栽下的“痒痒树”。据说碰一下树身,树就会抖起来,其实就是紫薇树。徽商的后代果然会做生意,有人坐在树下,游客若是想让古树痒痒地抖起来,需要付费。李坑这个李姓聚居为主的古徽商村落让人最为佩服的是,自宋至清仕官富贾达百人,村里的文人留下传世著作达29部。这个村里至今保存有很多达官富人的房子,门槛的高低是老房子主人身份的标志,等着四方的游客去跨越。其中“大夫第”很有名,挑楼和天井的设计把达官之家那种富人小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生活空间演绎得极为周详。
  出了李坑,导游解说了婺源名字的几种来历,我很喜欢“婺”这个字的说法。据说婺源在古代属徽州,徽商是天下有名的,都在外做大生意,所以家里的事都丢给了女人,于是这儿的女人因环境造就为能文能武的,也就是“婺”这个字拆开来就是既能矛(武)也能文的女人。历史上此地的徽商丢下家室出外求富,也是迫于当地的环境,闭塞而且山多地少。他们外出历经浮沉酸甜之后,荣归故里,但徽商大腕的举动值得今人认真解读、思考的。他们除了选择大砌房屋外,更重视抓小孩的文化教育,所以徽商里多是儒商,子孙里出类拔萃的官宦比比皆是。徽商的世界是复杂的,不光是简单的做生意发财,更是一种仕途经济。
  婺源徽商打出的品牌里还有个“白”,就是“江湾雪梨”。其实到了江湾,我们就发现,徽商在江湾的教育投资走出了比雪梨、比钱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名人牌。地方并不大的江湾,历史上任七品以上的官有25人之多,先后有明代户部侍郎江一麟、工部主事江宏晚、太医江一道,清代著名经韵学家江永、户部主事江桂高、著名教育家和佛学家江谦等,村人著述多达92部,有15部被列入《四库全书》。我们从景点的大门进入,穿过一个小池子上的九曲小桥和小亭子,就到了江湾村的广场,一边是规模宏大的萧江宗祠,门口两尊石狮子昂头叙述着历史上的当地先人。宗祠对面就是写着江湾两个大字的牌坊,从它下面进入,是新砌的一条明清风格的街道,很整齐。从街旁边的巷子进去,就是至今还较完好保存的古迹了,有三省堂、敦崇堂、培心堂、滕家老屋等。南关亭旁有一口井,外观极为为精致;乡贤园优雅宁静,表现了对贤者的追忆、对后来者的督促;还有一座楼房,窗户做成树叶形,寓含叶落归根之意,代表了婺源徽商们的心声。不过这里的古建筑受徽州传统的影响,虽是楼房,窗户却很小,据说过去就是为了防盗和防止邪恶之用的,因为很多大户家里的女人尤其是小姐是被要求“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藏在阁楼之上的。
  我们的第五处是去了晓起。那是清代两淮盐务使江人镜的故里,也有着典雅的明清民居。从青石铺就的驿道进去,官宅气派堂皇,还有被称为“江南第一砖雕的”门楼。这里的街巷曲曲折折,里面有很多手工艺小店卖着古董、砚台和木雕。村里有一棵高大茂盛的千年古樟。很多游客在此拍照。晓起的大樟树引起了导游的兴致,他向我们介绍说,樟树是种防虫防蛀的上好木头,婺源几百年以上的樟木太多了。婺源的景点随处可见当地人现场锯樟木,加工成木梳等木雕之类的成品,香味四处飘逸。当地著名古人朱熹的老家严田,还有一棵世界上最大的古樟,有十八个小朋友并排躺着那么宽的直径呢!
  可是我们的五处景点玩完了,可不能中了徽式的生意经,眼馋再去严田等地,赶快打道回府吧,不然又得住下来再玩五处。还是等下次吧。回程的路上,我们中间有一位摄影师,他专门在摄影大师们来此经常摄影的著名地段的路边,停下车来指导我们拍几张。我拨弄着我的傻瓜数码相机,趁此路段目前没有被徽商子孙发现在此收费,迅速免费地拍了几张诸如叫月亮湾的地方,好让我将来夜梦里的月亮去婺源那里的某处河湾洗个澡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5 15:03 , Processed in 0.72143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