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徽州行记:黄丰寨

[复制链接]

2038

主题

2046

帖子

7509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0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9-14 10:24:0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9日,在祁门县渚口乡深山里一个村民家吃过中饭,我们在他们引导下前往黄丰寨。这个村民是同行朋友倪君的堂侄,承包了周围四五千亩山地,种植杉树等。房子建在近山顶处的一块平地上,仅他一家,四周全是树木和竹子,极其幽静。从山脚上来的一条土路约三公里,是他花了二百多万元修建的。
本来是要开车去黄丰寨的,他们说路很不好、从他家走两里山路就可以到,我们便在他们引导下步行过去。先是一段较陡的路,然后是一段下坡路,是山民们走的小路,很窄。两边是树木和茅草,许多树掉了叶子,大片大片的茅草则是枯黄的。竹子不多,叶子依然青青。山坡上、山凹里还有一些茶树,叶墨绿,有的茶树上开着白色的小花。
景色是不错,可路有些艰险。狭窄处宽仅十来公分,一边是深崖,路上铺着许多落叶,因为这些天下雨,路面潮湿,我们都小心翼翼地慢慢行走,不时扶一下旁边的小树。50多岁的村民老倪走的很轻松,他说经常扛着一百多斤重的树在这路上走,从山上一口气就走到山下。
40多分钟后,我们进了黄丰寨。大家都有些累,胡、倪、潘、张诸君都说,肯定不只两里路,估计有四里。村子不大,房子都是依山势而建,基本全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建的。还有不少房子的墙面,是黄土砌的。几幢破败的老木屋,木梁木架黑黑的,明显没有人住。路也一般,还有些青石板路,石板多数已经破损。下面一些房子掩在树木之中,几缕炊烟从树林中飘出来,荡向天空。
黄丰寨是溶口乡的一个自然村。村里人不多,只看到一些老人。问一个老人,他告诉我村子只有30多户100多口人,种些茶叶和树木,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同行朋友说,因为交通非常不便,现在还没通公路,这个小山村比较贫困,建筑等是几十年前的模样。
村希望小学是幢平房,可能已经停办了。房前过道里,一个老妇人、一个中年妇人坐在木櫈上,手里一个木锤,一下一下地锤打着地上的东西。走近一问,她们说是锤葛根。葛根是山上挖来的,有粗有细,粗的如成人手臂。葛根要慢慢锤烂,之后放进盛满水的大木盆里洗和沉淀,再凉干后成葛粉。她们说这是个累活,胡君、李君两个朋友试着锤了一会,说的确不是轻松的事情。
向下走接近村口,看到一片高大的树林,他们说这是村子的水口林。一棵大树上,几只彩色的小鸟在光秃秃的枝丫上嬉戏。一家门前,一对中年夫妇在洗葛粉,和他们聊了一会。男主人说,今年在山上挖了1000多斤葛根,100多斤葛根出5斤葛粉,大概能有70斤葛粉。一斤葛粉卖120元,可收入8000元左右。他还说,葛根生长很慢,挖了的地方再长起来,要二三十年以后。
葛粉被人们称作“千年人参”,含有葛根素、大豆黄酮苷、花生素、蛋白质、氨基酸、糖、铁、钙、铜、硒等营养成分和矿物质,是老少皆宜的名贵滋补品。葛粉可以清腻解热、祛痰止咳、清凉下火、开胃下食,降血糖、血压、血脂,强筋壮骨、美容健体等。朋友们说,黄丰寨的葛粉是地地道道的野生葛粉,纯绿色食品。
在小学前面的一块平地上,有七八个老人在聊天。潘君是摄影家,走过去拍照,老人们连忙说,不拍不拍我们没钱给你。村人们的纯朴由此可见。老人们都80多岁,说子孙都出去打工、读书了,生活过的还好。知道我们来村里是了解些情况,连声说感谢、走这么多路来村里太辛苦了。
和老人们正聊时,下起了小雨,我们便与他们告辞。一个朋友开了车过来,上车,慢慢驶出小村。路是土路,很窄,一些路段是非常难行的泥泞地,一般小车是开不过去的,好在我们坐的是越野车。交通艰难,是制约深山里的村子发展的重要因素。
路上大家议论,这两三年市里将进行脱贫攻坚,任务繁重,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不管如何,都要尽力帮助那些困难群众摆脱贫困、富裕起来,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市里最近开展的“万名干部帮万户”活动,就是其中一个举措,应当加大力度,使之取得实在效果。
车行一会上乡村公路,到路边的伊坑村。伊坑是渚口乡的一个自然村,约180人。村里有田、地、山林三四百亩,村民多以种茶、种树、种香菇和外出务工为主要经济来源。见一些新建的三四层楼房,知道村子比较富裕。伊坑村不大,却是祁门倪氏最早的居住地。唐末,祁门倪氏始迁祖康民公即来此居住。清代光绪年间的《祁门倪氏族谱建本堂重修支谱序》记载;“我倪氏为唐大司马康民公后。公以功成告退,卜居伊川。”
曾任唐朝兵部尚书的康民公为什么迁至伊川(即伊坑村)居住?因“见夫地虽隘而负郭田可耕,山虽深而涓流之水可钓;士也歌,女也织,人心风俗绰然与古为徒,遂以为庞德之遗安不外乎是。”可见伊坑很早就是一个风景秀美之地。后来,倪氏子孙繁衍,并有若干迁至渚口、滩下、花城里等地居住,成为祁门大族。此后历代,祁门倪氏人才辈出,不少人在政界、商界、学界颇有声名。
伊坑村现在还保存着倪氏元祠,叫建本堂。他们介绍,祠始建于北宋年间,三进,近800平方米。仪门前的一对石鼓上有几幅精美的雕刻,梁架上也有精致木雕,左右各两朵缕空雕刻的大花特别引人注目。享堂里的两根冬瓜梁非常粗大,是不易受蚁虫侵害的香樟木。享堂、寝堂内原有许多木雕,早些年已经被损坏。祠内的许多木构件已经破损,前几年市里拨款做了些维修。村里老人去世了,棺木要从里面抬出来。红白喜事,村里大些的活动都在祠堂里举办。
这些珍贵的古代建筑遗存,应当很好地保护下去。去年12月19日,芦溪乡奇口村的祁门西南乡郑氏七门总祠“一本堂”(又名“唐大司徒郑公祠”)发生火灾,损失惨重。汲取惨痛教训,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对古建筑的责任监管,排除安全隐患,完善应急预案,非常重要和必要。任由那些珍贵遗存毁坏、消失,如何对我们的后人交待?
离伊坑不远的渚口也是倪氏居住的千年古村,我曾经去过两次。村中的倪氏宗祠贞一堂规模很大,三进七开间,面积1200多平方米。享堂高大宽敞,内有大柱108根。祠内有很多石雕、木雕,非常精美。祠前广场两边的18对旗杆石,上面刻着“进士”等字样,那是以前倪氏家族重视教育的一个证明。族中规定,子孙中考取举人以上功名的,可在祠堂前树上一对旗杆,既是光宗耀祖,也是一种奖励和激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20 01:19 , Processed in 0.07940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