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神奇大鄣山

[复制链接]

37

主题

38

帖子

114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22:33:4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婺源多山,全县海拔一千米以上高山有三十多座。地处皖赣边界、雄踞婺源北部的大鄣山,因山势雄伟,物产丰富以及风景殊丽等绝对优势,一直被信奉风水的婺源人视为“奇山”、“仙山”和“神山”。自古以来,婺源人始终认为婺源之所以能文运昌盛,毓秀钟灵,除了婺源人自身具备的勤奋好学因素之外,另一主要原因便是“县龙从此发脉”。是因为大鄣山的灵气,才孕育了婺源一代又一代光照千秋的贤俊,甚至走出朱熹、汪鋐、江永、詹天佑等这样的大圣大贤。故而历史上的婺源,曾经对大鄣山有“泰岱钟灵,孔子万世师表; 鄣山毓秀,文公百代经师”的高度敬仰和崇拜。
  在有关大鄣山的诸多美丽传说中,“张公隐居炼丹升仙”的故事,应该是关于大鄣山有人类活动痕迹的最早记载了。西汉时期,一心要悟道归真的道士张金仙,为了寻找适合修炼的绝佳之所,曾在黄山到婺源一路的山岭峰峦苦苦寻觅,要找一个凝天地精魄的宝地开山立柜。当他看到大鄣山与众不同、超凡脱俗的丰姿俊骨后,便认定这里是一个饱受日月精华的圣地。于是,他便放下行囊,供起神像,筑庐隐居。一心一意地在大鄣山上开炉炼丹,悟道修真。渴了,就饮一瓢清凉的石乳; 饿了,就食三颗肥硕的野果。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一心相守。终于,有心人,天不负,张金仙言行一致的虔诚,感动了三清宫里的元始天尊。只见天尊手上的拂尘一指,竟让他登堂入室,列入仙班了。闲时翻阅《徽州府志》,其中便有这样的记载:“张公山,其山由婺源五岭而北,重岗大岭,周百余里。上有龙井,祷雨辄应。昔有张公隐此采药炼丹数十年,后忽不见,故名山”。并且还特别注明,大鄣山上除了张金仙曾经住过的“张公洞”外,还有清风岭、瀑布泉、那珈井、龙井、白云庵、须弥庵、仰天台、振衣峰和擂鼓尖等自然与人文景观。
  “天下名山僧占多”,大鄣山也不例外。自从张金仙悟道归真之后的一千多年间,来大鄣山开山立庙的僧人、道士也不在少数。最为鼎盛的时候,据说山上曾有“三千尼姑,八百和尚”的规模。可以想象,如此盛况空前的大鄣山上,一定是旗幡飘舞,佛号高扬,香火袅袅,比丘云集。后来,不知是大鄣山不喜欢这份过度的喧闹,还是这些比丘尼们的所作所为亵渎了神灵。总之,如来佛祖并没有保佑大鄣山的徒子徒孙们,反而在清乾隆年间的一个夜晚,让大鄣山的晨钟暮鼓彻底消失了。
  据说,由于受当时诛杀“白莲教”的牵连,大鄣山上大大小小的寺院庵堂,在一个风高月黑之夜,全被夤夜上山的八旗子弟斩杀殆尽,一时之间,大鄣山血流成河,尸首遍地,惨不忍睹。和尚尼姑们的头颅被砍下扔进了大鄣山的沟沟壑壑之后。由于冤怨之气日盛,竟将他(她)们的项上人头,化成了大大小小的石头,借以抗议清政府的暴行。而曾经是众僧云集的大鄣山,从此以后再也没敢划出一块空地,让出家人吃斋打坐,拜佛诵经。
  出家人是一去不复返了,但饱读圣贤之书的文人骚客却不约而同地来了。据相关史料记载,历代登临大鄣山的文人仕宦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相对比较出名并留下了一鳞半爪的,有宋朝的理学大师朱子、元代著名文学家汪泽民、明代工部尚书潘旦、清代朴学大师江永、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等。俗话说,“自古文人多自负”。每一个文人墨客在登临大鄣山之后,都会吟诗作赋,泼墨挥毫。一则表达自己登临之后的情感,二则其实也有欲与前人一试高低的私念。红梅下,冷月边,临风处,他们或横塑赋诗,或把盏填词,或挥毫题赠,或泼墨抒情,都想留下自己空前绝后的大作,让世人敬仰与礼赞。比如明弘治九年进士、官至顺天府通判的休宁人汪循,在登上大鄣山的清风岭后,就挥毫写下了与大鄣山同样气势磅礴的《登大鄣山》:“清风岭上豁双眸,擂鼓峰前数九州。蟠踞徽饶三百里,平分吴楚两源头。白云有脚乾坤合,远水无波日月浮。谁识本来真面目,乍晴乍雨几时休”。诗人以开阔的胸襟,高远的意境,华美的笔调,尽情讴歌了大鄣山的高峻与神奇。虽然他并没有登上大鄣山的最高峰,但他磅礴的诗意,却早已在高高的擂鼓尖之上。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首题咏大鄣山的诗词能出其右,堪称题咏大鄣山的代表之作。汪循之后,明代婺源人余蕃卿登上了擂鼓尖,并在擂鼓尖上留下了让人荡气回肠的《登天鄣绝顶》:“鄣岭传闻仙迹存,攀跻聊以涤尘魂。他山伏尽知天阔,下界窥全喜地尊。翠石供题开鲜晕,青枫学醉点霜痕。独怜风景皆无异,底事茫茫老眼昏。”到了清代,登临大鄣山的文人更多,先后有戴程、江永、余煌、方玉麟、王友亮、江峰青等人登山,并留下风格各异、跌宕起伏的作品遗世。比如官拜太仆卿的婺源沱川人余杲的《登天鄣绝顶》:“半壁凭兹杖,千盤始至巅。江湖入眼小,天地迫身连。壑里楚吴霸,岩中木石仙。峰顶霜净尽,皎月迥高悬。”婺源有史以来第一位山水形胜诗人、清代邑内医家张丹崖,则在与众友登上擂鼓尖后,豪兴大发,不但在他的《鸥雨亭婺源遗胜诗》中,以歌行体的形式洋洋洒洒地写下了长达十九韵《登擂鼓尖歌》,还对世人发出了“到婺源者,此峰不可不到”的由衷赞叹。
  即使到了现代,大鄣山照样以她的瑰丽与奇特吸引了不少才华横溢的现代作家、画家和诗人到此做客、采风,并汲取大鄣山的山川灵气作为创作的灵感和源泉。比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的著名作家铁凝、余秋雨等,就曾分别到过大鄣山,并写下脍炙人口的美文。据说,名震港九、风靡华人世界的香港作家金庸,也曾在他所创作的武侠小说中,大量采用大鄣山的云、雾、水、气、霞、岚、峰、谷、林、壁、岩、壑等自然景色并加以想象和发挥,作为他笔下描写山水美景的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18 21:11 , Processed in 0.07241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