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山湖之外

[复制链接]

55

主题

55

帖子

165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9:15: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高湖山的名字是颇有意思的,湖、山是主体,且与书院古寺重叠在一起,还那么的高耸挺立。蓝天白云之下,山水相依,绿波掩映,高湖书院在赣皖边界的高湖山上曾荡漾怎样的人文气象?高湖寺经年又有过多少善男信女的朝觐?
  在没有登临之前,高湖山上的景象对于我只是个谜。尽管,我陆续读过一些有关高湖山的资料,却是想从中找寻或接近一方地理人文的捷径。“晴峦界断半边秋,雾锁山腰白浪浮。无数小峰时出没,湖光万顷点轻鸥。”(《题高湖山》宋·汪铭燕)。在如此绝美的湖光山色中,据说建于湖边的高湖寺在宋代就已倍受尊崇,开始成为婺源的佛教圣地了。千百年来,高湖寺的佛在时光深处,启发、关怀以及普渡了多少众生呢?
  春分的前几天,有好友相邀,便有了高湖山徒步之旅。从浙源虹关转进言坑,沿着清澈的山溪溯行,到山脚的石亭才算得上登临高湖山的起始。向上,一直向上,叠起的山岭依着山势向山上延伸。一路上,既有山水冲毁的路段,也有村民烧炭留下的灰烬;既有圆木搭连的便道,亦有废弃的路亭;既有芜杂的荒草,也有杉林箬叶的遮蔽……这些,像一支支行程中的插曲,有野趣,有抒情,亦有感叹。山岭蜿蜒,绕过山梁,又向着另一座山梁半隐半现地挺进,让人不得不疑惑这样的山岭是否有尽头?
  山风,引领林涛,奔放、汹涌。在山风里,登山的同伴脸上都涔着细汗,有的还甚至脱去了外套,但一个个丝毫没有影响登山的进程。徒步,行走,佛缘,岭上的人说一声,岭底的人接一句,有关行走与高湖山高湖寺的话题,也像山岭一样绕来转去。一块风化的石碑竖在山岔口,仔细辨认才知是光绪年间立的路碑:左边,上山往高湖,下岭往庄下;右边,平路往沱川,下岭往察关……我与同伴徒步的山岭,选择的恰是善男信女上山朝觐的山路。转过岔口,上山的路窄了,林也更密了,一拐一转的有十八折,岭上有腐叶,还有苔藓。路边除了针、阔叶林、灌木丛,还长有山竹、荆棘、夹竹桃、狭叶苦丁茶、冲倒山、扑翼草(肺形草)等等。崖中有泉,潺潺而淌,灵动,清洌,一个个都顾不了冰凉,俯身作揖般汲饮。或许是先前的雨雪天气,临近海拔千米的地方,地上与树上还存有积雪,岩石上挂着长长短短的冰凌。此起彼伏的雪水滴落着,嘀嗒之声悦耳,仿佛正在上演一场自然的合奏。雪后的天空湛蓝湛蓝的,是多么的明净。
  淡淡的山雾里,高湖山上有一片神启般的高地。绕过杨令公庙,高湖山的陡势一下子缓了,开阔的平地上依次展开土地庙、五贤祠、龙井、高湖书院遗址,以及高湖寺,板壁的,石砌的,瓦棚的,砖墙的,以一条弧线有序地串在一起,古朴、简陋、隐蔽、寥落,藏着一种时光深处的沉静与神秘。从高湖寺、白云庵,到白云古刹,这不仅是高湖山上一个寺庙名字的更替,还是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兴衰的标记。因山而在,我还是喜欢高湖寺的初名。我进入高湖寺的大殿时,有烟香、烛火,有蒲团,却无人打坐、诵经,感受到的是一种难得的安祥与清静。高湖寺大殿正中,供奉着“三世佛”(即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佛、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大殿后便是观音阁,供奉着“西方三圣”(即大势至菩萨与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文珠、普贤菩萨。在这充满仪式感和神圣感的地方,大殿里还躺着一块《高湖山供佛香灯田记》的断碑(大明崇祯十年丁丑岁孟秋月吉旦立),标记着寺庙在特定年月特定的公共“消费”来源与规模,让我从中读到了寺庙前经年络绎不绝的信士,还有缭绕飘逸的烟香。
  一座古寺,一位守寺的老人,高湖山还有一种禅意在绵延。
  记得《婺源县志》上说,高湖山的由来是:“山上有湖,宽六、七亩,四时不涸,故名”。而进山时听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说,约是二三十年前,高湖山上还是有湖的。然而,我在高湖山寻访,却只看到一眼称为“龙井”的水井,那曾经的湖光烟波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据说高湖寺前砌起莲池的地方,原是久远的湖心。在干涸的莲池边,我长时间地驻足注目,似是在等待一个失踪者的音讯:那石罅中是否会有水响?那里还会有水奇迹般涌出么?
  中午用餐的膳房,原是高湖书院的遗址。板壁房,泥土地,潮潮的,暗暗的,缝隙中透着光影。古寺的庙祝老吴是位热心人,餐桌上有炒白菜、炒红萝卜、炒香干、煮干豆角、煮干碗豆,还有红豆粥与素面。用餐时,我向她问起了高湖山“铁瓦禅林”的来历。相传明代正德年间,僧人明高建高湖寺时,遇大风吹走瓦片,专铸铁瓦防风,后来被人们称为“铁瓦禅林”。庙祝老吴撂下碗筷,还从床底翻出两片遗存的铁瓦。铁瓦平敞,体积有青瓦的四倍左右,虽然锈迹斑斑,却让我开了眼界——几百年的铁瓦,真的是很稀罕了。
  在高湖山,通天窍、观云台、狮子石等景观,明代婺源学者余绍祉在《高湖山记》中就已记述。一篇不足八百字的文章,对高湖山的地理人文进行了全面的观照。无论是文字,还是景观,都给后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以及邂逅优雅的机缘与情致……在“十家之村,不废诵读”的婺源,名声在外的高湖书院也经不住时光的漫漶,遗废在历史的某个年月之中。面对书院遗址,我依然能够想象莘莘学子在高山之上,与日月山水为伴,读书听讲的虔诚,以及一心苦读济世的传奇。很多时候,高湖书院与紫阳书院、福山书院、阆山书院一同被提起。
  一株千年的银杏,遭遇雷击,烧毁了躯干,根部又长出了幼株,与一株株的山茶妆点着高湖山上的土坦。千年的银杏得到了重生,而湖水消失的边缘,也成了莲池。高湖寺面对迤逦的远山,是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的齐云山。迎面而来的风,凛冽、迅猛,仿佛吹到高湖山的通天窍处又有了回旋。风声里,可否有高湖书院朗朗书声与高湖寺钟罄梵音的记忆?从徒步高湖山到高湖寺,我虽然没有礼佛与布施,而我的叩访,不仅是对山湖之外的寻踪,亦是路上的一种修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15 10:18 , Processed in 0.06591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