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坑头潘姓源流初探

[复制链接]

105

主题

105

帖子

315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7-10 16:19: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黄山知名导游 于 2017-7-10 16:28 编辑

坑头 (古称桃溪) 始迁祖为潘逢辰, 字吉甫, 居闽之三山。 唐广明间, 黄巢举兵反唐 (公元 880 年), 上书阙下不报, 间道至新安, 避地歙之黄墩。据弘治 《徽州府志》 载: “簧墩, 以其地多竹, 故名。唐广明中, 黄贼(黄巢义军) 经过之地, 遇有黄姓则不杀, 衣冠大姓避地者改黄墩, 相保于此。后平定, 稍迁他地。” 当时, 把黄墩作为躲避战难地, 战乱后, 潘逢辰迁婺源的桃溪,婺之潘姓始于此。
  追溯潘姓来源有三支:
  一支据 《广韵》 记载出自西周初年, 周武王姬发分封同姓王, 将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子高封于毕, 建毕国, 公爵位, 史称毕公。 不久, 毕公高按当时宗法, 将小儿子季孙封于潘地, 为荥阳候, 成为毕国属地小国。 后其国被灭, 国人以国名为姓, 潘姓自此起。 宋朝 《姓纂》亦载: “周文王后毕公之子季孙, 食采于潘, 因氏焉。 有广宗、 河南两望。 ” 《桃溪潘氏宗谱》 序有: “吾族自毕公季孙, 食采于潘, 因以为姓。” 按桃溪明朝宗谱张居正序云: “毕公子季孙食采于潘, 因以氏焉。 封荥阳候。 故后之潘姓氏者, 皆从荥阳郡, 自兹始也。” 其地便成了潘姓最早繁衍生育子孙之地。 于荥阳县牟平岭之安仁乡崇仁里(即今河南荥阳市境)。自季孙至第六世子良, 代代袭封荥阳候, 并在周朝任大夫实职; 到第七世雅信, 始由候爵改封为伯爵; 后多代仍官居显职。
  另一支出自芈 (MI 音米) 姓, 是楚国公族后裔, 始祖潘崇。《姓氏寻源》 中载, 潘姓为 “楚公族芈姓之后,以字为姓, 潘崇是也。” 潘崇官拜楚穆王太师。
  上述二支潘姓, 从根本上讲都是黄帝后裔、 文王、武王等黄帝嫡系姬姓子孙, 芈姓则是黄帝族颛顼高阳氏的后代, 故此二支潘姓同属一宗。
  还有一支出自北方鲜卑族, 按 《官氏志》 载, 后魏代, 北鲜卑族有姓破多罗者, 改为潘姓。
  荥阳潘氏传到第四十二世潘瑾,仍世居荥阳中牟, 仕晋拜平安太守。 四十四世潘岳为河阳令, 为西晋文学家。 四十七世潘真芝, 晋明帝时官中书舍人, 迁居浙江乌程县 (今浙江湖州南)。四十九世潘沔, 于南北朝宋少帝景平元年 (公元 423 年) 官拜司徒, 举家迁至义兴 (今江苏宜兴)。此后十多代均定居于吴中。传至六十一世潘孟阳、 仲阳、 季阳三兄弟时, 始又迁徙。据明嘉靖 《新安名族志》 等记载: 潘仲阳, 中进士授闽之三山令 (三山为福建福州市别称, 以旧城内东有九仙山, 西有闽山, 北有越王山而得名), 遂家居之。 其兄孟阳子潘瑚琏, 字汝器, 唐开成间 (公元 836—840 年) 任太平通判, 奉诏征闽之三山, 与叔父仲阳同址居焉。 瑚琏之孙潘逢时, 于唐乾符间 (公元 874—879 年) 登第,授度支员外郎。广明元年 (公元 880 年) 拜歙州刺史,因黄巢兵扰, 避乱隐居歙之黄墩 (今篁墩), 成为潘氏迁徽州始祖。当时与潘逢时一同隐居黄墩的, 有其堂兄潘梦熊、 梦麟、 梦龙和其弟潘逢辰、 三弟逢旦和堂弟潘逢彻 (逢节)、 崇彻及子侄多人。潘逢辰在广明之乱后, 迁婺源的桃溪 (坑头)。 其后子孙由桃溪迁往池阳、永丰、 六安、 两淮、 光州等地。
  在徽州潘氏分迁的聚居地为:
  潘逢时堂兄潘梦麟,其子孙迁入休宁、八都、 黟县、 祁门、 界首、 武陵等地。
  潘逢时二弟潘逢辰, 迁婺源桃溪 (今坑头)。
  潘逢时三弟潘逢旦, 生子二, 为孟和、 泰和。孟和迁浮梁落马桥, 传至八世潘汝成, 迁居屯溪。
  潘逢时堂弟潘逢彻 (节), 传至六世潘庆, 迁休宁榔源。七世潘富迁休宁芳田, 八世潘璘之后裔有分迁婺源、 歙县潘村、 大阜和休宁水坑口。 潘逢时另一堂弟潘崇彻为兰溪县令, 早年外迁。
  潘逢时长子潘敬祖,迁上坞潘村,其子孙迁寒(环) 山、 大阜、 余杭、 甸川、 岩镇和休宁东平及绩溪、 昌化、 池阳、 淳安、 遂安、 苏州等地。
  潘逢时次子潘祀祖后裔迁潘村、 烟村、 西坑、 大脉坞等地。
  在县内, 自潘逢辰迁居桃溪 (坑头) 后的一千多年里, 迁居的村落有坑头、 孔村、 豸峰、 松山、 沾港坞头,和睦村、 黄木坦、 大呈、 太白潘家、 峡石、 沙洋、 汪坑中门、 八角亭、 林圹潘家、 羊坞、 龙居潘家、 莲圹、 汾水潘家、 杨家坞、 木林下、 里峡石、 罗田坞等地。 此外潘姓和其他姓合居的村落有洪村、 詹坑、 对坞延村、 甲路巡检司、 查平坦、 龙居方家、 潘坑等处。
  除上述外, 桃溪潘姓还多次外迁, 六世迁往淮南、安庆、 浮梁; 八世迁彭泽县, 十一世迁越州。还有迁上饶、 鄱阳、 乐平、 余干、 赣州、 南昌等地, 上述此为一派。
  二派由乌程迁大原, 自大原迁湓浦 (今九江), 自湓浦迁武陵之南皋, 再由南皋迁三衢、 湖口、 白洋等地。三派自乌程迁歙县、 休宁, 自休宁迁杭州之昌化。
  总之三大派分散于吴、 越、 荆、 楚之间, 难以地域来分辨, 皆为季孙的后代。
据民国 《婺源县志》《桃溪潘氏宗谱》 等史料记载, 坑头潘姓显于世是在明清两代, 其中登进士第者有 14 人, 贡士有 9 人, 中举人有 23人, 经考试选拔的贡生有 33 人 (含岁贡、 选贡、 超贡、 正贡、 拔贡、 优贡、副贡、 禀贡、 副榜、 贡生等), 太学生(又称国子监生或国学生) 26 人。自宋至清朝,在朝为官者有 86 人, 有著述传世的学者达 62 人, 据不完全统计,著作达 156 部 335 卷。选入《四库全书》的著作有潘士藻所著《洗心斋读易述》 17 卷。苦读勤耕是坑头人的传统风尚,村中至今流传着 “进士满街走, 秀才多如狗” 的俗语。被封赠大夫有17人, 尚书5人,太子太保和太子小保各一人。更有“一门九进士, 六部四尚书” 之称; 有“二科六举人, 两榜四进士” 之颂; 有“棠棣四联辉, 乔梓一联芳” 之誉。
  坑头潘姓为官者, 多为清正廉明, 刚直不阿, 政绩突出, 为民办实事, 如明朝潘珏, 任金华府同知时,见报解无罪囚犯时, 叹曰: “滥杀无罪者, 我力不能救, 做官有何用” ,于是辞官归里。又如潘釴中进士授行人, 屡奉册封藩府, 尽却其馈赠。
  如以 “敦谊清慎” 著称的潘銮, 任广东肇庆府通判辞官时, 薪奉 (工资)不取, 仅拿了回家路费。更如潘潢在任吏部左侍郎时, 负责选任官员时, 宰相欲私荐二人, 潢执意不从被改礼部。在明朝东厂宦官权力极大, 谁也得罪不起, 而潘士藻任御史有刚风劲节气魄。在清朝, 潘纪恩在浙江为官时, 捐资购桑苗送桑民, 疏通水道, 修西湖堤防, 开渠溉农田, 寻访民间疾苦。还有善于丹青书法者, 精岐黄者, 亦为不少。
  元、 清期间, 因是外族统治, 受外人歧视,坑头人为官的都较少最明显的例子, 如元朝潘荣, 村内称为节斋先生,以学者著作自娱祀为乡贤。值宋亡, 仍秉守宋节, 以致楼居二十年, 直至病故。明朝时为官的较多,而著书立说者较少至清朝, 少数为官, 而大多数读书人, 都以著书立说为终, 书画岐黄为业。据不完全统计清朝著书学者约有 41 人, 占有总数三分之二, 著作近 200 卷。
桃溪 (坑头) 自古以来对修宗族谱非常重视, 曾先后修谱七次。始修谱于南宋理宗咸祜乙丑年 (1265 年) 至度宗咸淳已酉年 (1289 年), 由族人潘甫, 字应龙, 又名元发, 历时 28 年, 历尽千辛万苦修成。此后元朝一百多年均未修谱,再修谱于明朝洪武甲寅至癸丑(1374-1375) 年, 由族人潘侃, 字孟刚, 和其子潘迥, 字适斋。主持修谱, 届时二年修成。三修于明朝永乐庚子 (1420) 年间, 由族人潘敬善、 潘衮生二人主持修谱。四修滂在明正德丁丑到戊寅 (1517-1518) 年, 又由族人潘珏 (福建按察司佥事) 提出, 同族嵩阳、 闲庵、 直庵、 南峰等积极协同, 聘请休宁名士程师鲁编纂, 至正德十一年, 族人潘选 (山东按察佥事)、 潘鉴 (兵部尚书提督两广军务)一起共同参与修谱。五修谱于万历三年乙亥 (1575 年),请吏部尚书楚荆太岳张居正作序。六修谱于崇祯辛未(1631) 年, 由族人潘之祥 (江西布政司) 主持修谱。此后二百余年未修谱。 七次修谱清朝, 由族人潘光杰, 字纫秋。
  (曾任知县, 奉加盐运使司, 同衔) 主持, 历时几年, 直至清同治七年 (戊辰1869年) 才告修成。 清同治七年修谱时, 夏盺作序时, 谈到坑头只五次修谱, 我认为是不准确的, 应该有七次全面的修谱。
  村里各分支, 还有支谱。各房都有专人负责平时登记谱录,如本房谁家何时出生了小孩,取名叫什么, 谁家有谁考取了什么功名, 当了什么官, 及谁家何人何时死亡葬了何处, 都作有记载。同时各家都有 “家谱” , 对家庭成员都有详细记载。(出生、 婚娶、 子女、 功名、 官职, 主要功绩及死亡时间、 安葬地点都作有记载)。另外各房对所生男孩, 都有统一编排的字行 (辈分字)。如我家祖上是属仰贤祠总祠, 支祠属均三公祠; 并且属均三公后裔一支一楠公的子孙。 我家谱记有二十六世祖一楠公, 字彩云, 小名观胜, 太学生, 生于雍正, 死于乾隆, 葬于本村下冬坞。 从一楠公辈开始就有全支房统一的字行(辈分排行) 为 “一正元承志, 国重培良嘉” , 轮到我辈是“良” 字行, 如我父亲是 “培” 字行, 叫培垣、 字琴轩、 小名文德、 号惧本。在古时是非常重视辈分、 字行。对出生的男孩一定按辈分取名, 绝对不能乱取名, 搞乱了辈分是不行。就是在平时, 见了辈分比自己大的, 按辈分该叫“爷” 就得叫 “爷” , 该叫 “婆” 就得叫 “婆” 。否则, 人家会讲你没有教养,不懂规矩,会被人背后议论, 被人看不起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19 16:46 , Processed in 1.73429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