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由义岭,叫我怎能不爱你!

[复制链接]

18

主题

18

帖子

54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7-8 23:33:4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由义岭是离婺源县城区最近的一条古驿道,我曾走过多次,但这次行走却本不在计划之内。2016.6.5,难得一个晴好的周日,婺源霞客行户外群活动竟不可思议的未能如期成行,令人好生郁闷,还好单位有几位同事邀走由义岭,虽兴趣不大,但对一头迷恋户外的野驴来说,有总比没有强,还是欣然参加了。



由义岭徒步的起点是离城区仅3公里的新屋水库,水库大坝有近百米宽近百米长是个天然的停车场。县城的居民或全家出动或三五同学好友相邀,或骑行或拼车自驾将车辆停放于此,然后开始往返徒步,每到周末休息日,常有几十辆车将偌大的大坝停放得满满当当。库内波光粼粼,一叶扁舟游弋于其上,清理着落叶与垃圾,使本已水天一色的水面显得愈加纯美,牵扯着游人百看不厌不忍离去。



徒步开始是近一公里的平缓延伸至山脚下田间石板路,一边是溪一边是曾经的的农田,农田已荒芜,成了一个有机蔬菜种植基地和一个山羊养殖场。溪水依旧潺潺,但路旁的野花小草已换上了初夏的绿装。



因季节的不同,路旁这片野生的芋头是前几次徒步没注意到的。茂密的芋叶肩并肩的挤在一起,远看像荷,如果是在微风细雨的日子里,圆润的水珠滚动在芋叶上,那样子一定更美!



开始上岭了,青石铺就的道路保存依旧完好。关于其名称的由来,我曾作过一番考证,此岭的存在已有几百年历史了,当年曾是杨溪,秋口和德兴占才,开化苏庄等地村民进出婺源县城的一条重要通道,解放前红军交通员经常由此道秘密联络婺源开化德兴三地中心县委。古道全长4.5公里,岭头海拔600米,原为土路,后在当地乡绅自由出资义务出工的倡议下全程铺设了青石板,故名。



此道一直沿用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未,后因乡村通公路而逐渐废弃荒芜。近年来,随着户外活动的兴起,在热心公益的人士支持下,2014年底重新开拔整理出来。在当地叶姓朋友的邀请下,我作为户外爱好者首次徒步此古驿道,后来或领队或三五好友相约多次徒步,当然我也利用一切机会为此古道为徒步登山作了大量宣传。


一路走来,有十几拨游人在此古道徒步登山,有的是几个家庭,有的是同学好友,大多数人我都认识,看到大家都很重视健康,找到并爱上了徒步登山这个愉悦身心的休闲方式,作为一个户外爱好者感到很欣慰。


此古道对一个户外人来说强度不大,但对初次涉猎徒步登山的市民来说,绝对可让你出出汗洗洗肺,强度正好,加之山林茂密,景色秀丽,的确是徒步登山休闲观光的好去处。还有更重要的一个原因,离城区很近,无需特别的交通工具,抓紧点三四个小时就可完成往返,无需整块时间,完全符合说走就走这一户外理念,这一切的一切太吸引人啦!


继续往上登山,会有一个路亭,因建在山沟凹陷处,故被当地人称作深凹亭。据考,此亭建于1936年,为汪村坦村汪姓善人出资兴建,当年亭的横梁上分别写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后在文革期间翻修时改成了现在大家看到的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


这是当天徒步的同事合影,阳光我作为唯一的一片绿叶难以衬托如此众多的红花啊!



到岭头了,也是风景最美地方,有一棵粗大的古树在一人多高处横向伸出一个枝桠,大家看了有没有黄山迎客松的感觉?岭头的路亭原先是没有的,因游人多了,为方便大家歇脚去年底加建的。



这是下岭方向的一个路亭,此亭就叫由义岭亭。此处最早有一香火较旺的庵堂,后衰败倒塌,再后来附近余家坑有一户在此址上建房居住,现也已搬迁至杨林村。此次清理,引来附近清澈的山泉水,我每次经过此处都会喝个够,比我们常喝的加了防腐剂的所谓的矿泉水强多了,大家尽可放心畅饮。



继续下岭,岭脚的右手边有一小片修剪得非常整齐的茶地,爱美的你有没有想走进其中臭美一下的冲动?



沿田间小道继续往外,会看到路边石壁上有一个不知什么时期人工开凿的岩洞,欢快的溪水在此分流到山的另一侧,浇灌着那边的千亩良田,你不得不佩服劳动人民的智慧。



这就是汪村坦村口古老的石桥,建于什么年代无从得知,虽早已废弃,但古老的石桥依然挺立,桥下的溪水清澈见底桥上的树木枝繁叶茂,多美的水彩画!



沿溪边公路逆行往上数百米就来到了一个叫学堂屋的地方,几幢白墙黑瓦的徽派民居掩映在大片修剪整齐的茶地里,这应该是婺源茶乡的一个很好的注释吧。有一次我曾拍过一个老奶奶戴着老花镜把平整干净的茶树当床,在上面缝被子的图片,静谧的村庄不时传来几声狗叫,即将西下的夕阳把老人的影子斜斜的投照中大红被面上,在广阔的墨绿色的色彩中老人花白稀疏的头发和大红的被子是那么的和谐与完美!



穿过此行石墩桥就开始踏上返程了。我第一次来的时候是没有石墩的,要么赤脚涉水而过要么绕很远过桥,朋友歉意地对我说准备花十几万在此建一个小石桥,我一听忙说,别介,根据我的户外体验,建一行石墩一可增加户外活动的情趣,二可解决过水问题,三可节省大笔资金,一举三得,不亦乐乎!



回程时,有一片村民在近60度陡坡上呈梯形开垦种植的茶园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因其折射出了茶农的勤劳与智慧。



时近正午,太阳穿过树林的间隙留下了斑驳陆离的光影,照在古道与行人的身上。



这是近县城侧的一处饮水点,去时因有多人围着喝水休息故未停步,返程时细细端详,甘甜的山泉水被村民用竹片引到路旁以方便供游人享用,多么细致入微的体贴!


一架简易的小水车在流水的冲击下,滴溜溜的转着,让人在休憩之余,找到了久违的童趣,脸上也写满了久远的童真!



愉快的一次户外之旅又将结束,我由原先的迫于无奈参与到最后的兴高采烈,一条走过多次的古道,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心情与不同的人一起行走又有了不同的风景,或许这也是户外运动迷人的一个方面吧!亲,此时再在城边小店来一盘地道的婺源粉蒸鱼一盘素炒鲜嫩的空心菜再加一瓶冰镇啤酒,如何?美哒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6-15 21:30 , Processed in 0.07552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