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8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粗读婺源

[复制链接]

38

主题

38

帖子

114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7-8 10:05:4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黄山知名导游 于 2017-9-12 13:46 编辑

婺源,一个吸引我多年的地方,四月的最后一天,我终于到了那里。短短三天两夜之行,使我实实在在感到那里真是“中国最美的乡村”,一颗镶嵌在赣、浙、皖三省交界处的绿色明珠!感受是深刻的,由于笔拙,无法准确表达出所见所闻,只能是想到多少写多少,因为:
婺源是一本书。
婺源是一本读不完的书。
婺源是一本无法用文字诠释的好书!

(一)那群瀑布


由于事先做好攻略,上午在景德镇就买好直接到清华镇的中巴车票,中午13时到达。安排好住处,在吃午饭时得到不好的消息:下午到大鄣山卧龙谷的没有班车。本来还可到其他景点去,但看到天空乌云密布,想下午可能有雨,趁着丰水时节去那里拍瀑布的念头更加坚定了。没班车,租摩的前往。
下车向前没走几步跨过一座石桥,看到桥下水流湍急,以势不可挡的气势向下冲去,这里河床的坡度真大!。我沿着水流右侧的石阶向上走了百十米,绕过一座水力发电站后看到挂在北边山崖上的大龙瀑布。山崖足有一百多米高,顶端的次生林在雨雾之中朦朦胧胧,河水在树丛中一露头便形成无数条或宽或窄白色珠帘在崖面上欢笑着泻下,谷底堆放着好多巨石,河水在岩缝中夺路而出。



要说大龙瀑布凸显隽秀、飘渺之气的话,离她不远的南边山崖上的白龙瀑布则是以另一种风格展现在我的视野里。它显示的则是力量。由于白龙瀑所经之处过于险峻,我根本无法靠近,只能远瞧了。它不宽,集全部水量为一股巨流,在估计有80°的崖上冲下。在快到谷底前转折平流十几米后几乎垂直重重地摔到下方深潭里,激起无数白色的浪花。飘渺的大龙瀑在经过之处似乎不留痕迹,而白龙瀑则不然,它身下那道深深的沟槽,就是它显示力量的证据。


雨还在下着,又要撑伞,又要拍照,确实不便。一不小心,镜头上就会溅上水珠,得赶紧取出镜头纸沾去。鞋子也进水了,顾不及了,实际也无法顾及了,继续随着栈道向下游走去。
以前见过的瀑布不少,但如此密集的瀑布群却令人吃惊。两山夹持下的谷底,要不多远就有一帘瀑布,这和山谷的落差大有直接关系,在3公里多的峡谷里,据说落差有700多米。更可奇的是峡谷两边山上时不时有瀑布泻下,汇入干流,这样无形中增加了瀑布数量。
水帘瀑,它不发生在河道干流上,而是挂在南山崖上的一条瀑布。它的水量不算很大,但其走形非常流畅,先是笔直飞泻一段,而后走一个3字形,径直钻入下方的潭中。它给我感觉好像是一幅书法家用足气后一笔挥就的墨宝。据说这条瀑布平时呈现涓涓细流,轻纱飘渺,但今天却是瀑流争喧,明珠渲泻,看来得益于眼前这场雨啊。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我不是仁者,也不是智者,洁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我不是仁者,也不是智者,但对水一直崇敬。穿越在历史与时间的长河里,跑那么远的路,用视觉去触摸山的钟灵毓秀,用心灵去感受水的圣洁纯净,试图用心灵感受另外一个心灵,竟想不到会产生共鸣——我真喜欢这里。

               

(二)那些树

以前曾经以《南山的树》为题目写过一篇拙文,主要是对我居住的古城南山的植被情况加以描述。记得文章开头我是这么写的:这山,像是树木堆积起的。但到婺源后,明显觉得以前我那句话有夜郎自大之嫌。婺源的山,才真正是用树木堆积起来的。
婺源多山,大部分不显峻峭,但显柔美。而这些柔美,绝对是由那些碧绿碧绿的树装扮出来的。树太多了,我没有能力一一顾及,只能是挑着看了。在乡间的一个三叉路口,我跳下中巴车,转到另一个方向的路口等车,我要去虹关。那里有棵大樟树,曰“江南第一古樟”。虹关, 徽饶古道上的一个古驿站,名字很有气势, 也别具想像的空间。单是这个说法, 就让我想入非非, 决意沿着古人的足迹去一回。
这棵树真大!树身光滑圆润,主干不高,约2米左右,但很粗,估计得十几个人合抱才能围住。二级树干犹如五根巨型手指朝天张开,支撑起的巨大树冠,树冠向北伸展,把浙河水面遮罩住一半,在大树南面的几亩大的广场上空基本被树冠占满了。在众多大树的婺源,这棵树的高度并不显眼,我当时并未注意它的高程,但事后看摄影图片,大树和树下的人的高度相比,反差实在很大,足见树的高度了。这棵据说有1000余年树龄的老树,如今看起来依然枝叶茂盛、郁郁葱葱,全无老态,显示出旺盛的活力。


当我站在浙河北岸遥望虹关古樟时,它的主干全然不见了,映入眼帘只是巨大的树冠,这时它更象是一座小山,一座用树堆起的山!


离开虹关向北不远,便是岭脚村。是开车小伙给我推荐的去处。岭脚村不大,地处婺源县最北端,有古驿道在村旁通过。小伙告诉我 岭脚村后面的大山叫浙岭,为春秋战国时期吴楚分源之地,翻过浙岭,便进入安徽黄山市境内。从远处望去村里也有好多古旧建筑,但我没有时间去看,我是专门来看村东头这棵老樟树的。

在我的眼里,它是一只浴火重生的凤凰!只见那棵树已经中空,好像是经过雷击,内心全部炭化,仅靠残缺不全的树皮支撑着枝繁叶茂的上半身。站在这样的一棵古树下面,使我感到人类是渺小的,至少我是属于此列,平时稍微有些伤病就受不了,着实太缺乏坚强了,再看这棵大树,只有少量的皮连接着上下,它就能生存,而且活得很旺盛,真够坚强!
站在这棵耸立在古驿道旁的大树下,我想到它不仅仅经受了风霜雪雨和雷电的洗礼,还是时代的见证者。它既目睹了多少年以来黎民百姓的艰辛和快乐,也看到了那些商贾们为生计奔波、那些官僚们为升迁忙碌的过程。岁月在它身上留下了痕迹,也在它心上留下了痕迹。

(三)那些桥

婺源水多,桥也很多。
走进婺源,满眼都是青葱的群山和澄澈的河溪。良好的绿色生态环境和丰沛的降雨量,使这个山区县河流溪水纵横交错。
那些横卧在溪流之上的或远古、或现代的各式各样的桥梁,形成了婺源别具一格的景致,组合成一幅又一幅诗情画意的美丽画卷。
察关,是我意外得到的一个去处。那天在小伙子的面包车上,我发现公路南侧的溪流上横跨着一座单孔石拱桥隐藏在绿荫中,急忙叫停车。小伙介绍这里是察关村,桥称祭酒桥,是一座古桥。关于祭酒桥这个名称的来历,小伙子说不清楚。


要说察关的祭酒桥淹没在绿荫中,那么位于婺源思口镇思溪村的通济桥则镶嵌在古建筑群中。这座桥不长,小溪中间由石块砌起的桥墩稳稳地架着粗大的方木平整地伸向两岸。十来根直立的柱子连接着木质桥栏撑起屋顶——这是座廊桥。桥的南侧一左一右两间房子和廊桥相通,我不知其名称和起初的功用,暂且称它为桥头堡吧。在廊桥中间立一不高的石柱,上面阳刻着佛像,我想石柱的年龄应该和桥一样长吧,它充分体现了思溪人对生活的美好期盼。


在婺源,更多的是搭在房前屋后的小桥,它们有的为纯粹的石桥,有的则为纯粹的木桥,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简单实用。
“小桥、流水、人家”这个句话我自儿时就知道了,但真正感受到其内涵还只能属于这次在婺源了。



彩虹桥的对我太有吸引力了。当我穿过一条幽径后,著名的彩虹桥就出现在眼前。这可能是婺源最长的廊桥,据说她有着悠久的历史,起建于南宋时期,距今已有八百多年。这座彩虹桥全长一百多名米,无论从建造的年代,桥梁的宏大和工艺的精湛来说,彩虹桥都是婺源所有桥梁中是数一数二的,桥头上的“长虹卧波”的牌匾,说明了婺源人对这座廊桥的自豪。这座桥做的最精美的部分就是桥墩,它像半个船型,桥墩迎水面的部分像斧刃一样,可以有效地减缓水对桥墩的冲击,这不能不说宋代的工匠们的聪明之处,这座桥之所以能保留近千年,桥墩的科学设计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工匠们的聪明之处还体现在桥墩与桥墩的之间距离不等。水流量大的地方桥墩距离大,水流量小的地方相应的桥墩距离小。要知道在古代,建造跨度大的桥梁很艰难,原因是建筑材料单一。跨度过大,没有那么多的长木头做梁,这样的设计一方面降低了造桥难度,更重要一方面是有利于行洪。世间任何事物,得需遵循自然法则,彩虹桥的设计亦是如此,假如没有船头型的桥墩,假如桥墩之间的距离相等,八百年前的彩虹桥可能早已成了过去。


随着社会的发展,古老桥梁将逐渐被历史所淘汰,代之而起的将是一座座钢筋水泥桥。随着古桥的消失,一道绵延了几千年的风景,逐渐会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而成为一种历史的记忆。在短短的两三天时间里,在婺源这许多古桥邂逅,我算是是幸运的。尽管对它们的了解很肤浅,但我已经知足。

(四)偶遇农事

——在婺源,几乎看不到大工业的影子

风儿悄悄掠过
清香撒满了山峦
衣沾宿露
轻轻唤醒清晨的茶山
十指纤纤
捏住冬日的耳尖
一片又一片
采进篮子的尽是春天
淡淡的生活
像婺源绿茶一样永远甘甜
即便有一点苦涩
那也是人世间最美的家园

鞭长莫及的蹄音
敲响沉睡的土层
五月
一路芬芳
展现在犁尖的碰撞中
泥土饱含着对阳光的期盼
田垄积蓄了对雨露的情感
奋力向前啊
你和你
耕种的是汗水
收获的是心愿


借一条河流
推动生命的轮轴
周而复始
辗转了千万个夜晚和白昼
将人生的岁月
碾磨成喜乐悲愁
儿时的记忆
早已成不变的节奏
犹如一曲老歌
悄悄地诉说着昨天的事由
愿水磨房的故事
写就亘古不变的诗行
在我近乎痴呆的脑中
永远驻留

(五)那些小巷

墙角的小草
散发着昨日的清香
岁月的沉淀
写在斑驳的墙上
不知什么时候
我不由自主离开人流
独自走在青石板上
寻找梦里老房

不见了油纸伞
不见了惆怅
小巷里的她和她
都不是诗人笔下的丁香
只是那首超越时空的《雨巷》
依然在这里飘荡


不能再短的小巷
承载着前人的梦想
匆匆忙忙的脚步
把岁月打磨得溜光
内圆外方的几何图案
诠释着儒商的聪慧和规章

小巷
不变的风景
慢慢显在画稿上
姑娘
移动的风景
瞬间变成镜中的影像
“你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卞翁的名句
暂且偷用无妨


(六)那座塔

在婺源县浙源乡政府所在地凤山村,一座明朝万历年间建立的塔孤零零地矗立在一块空地上。因为等车,没有时间仔细欣赏它,只是匆匆留了一张图片......


(七)那弯月亮

我给司机说好,到月亮湾时一定得停一下。
一路无语。我的眼睛一直盯着车窗外,像摄影机一样把婺源的山山水水摄入脑中。平时见多了林立云天的高楼,看惯了如水如潮的车流的我,身心似乎被钢筋水泥凝固,然后放在一个机器上高速旋转,目光变得短浅了,好像连自己心灵发出的声音了都听不到了。然而到了这里,尽管山重水复,但觉得视野开阔了,闪进眼帘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座古桥、一片民居,都是那么美好,焦躁的心情因此而平静,急促的呼吸因此而顺畅。
汽车绕过县城不一会儿,公路左侧的河变宽了,司机告诉我月亮湾到了。车刚停稳,我急切地跳下去,绕过车头,爬上公路左侧边上一条近1米高的塄坎,月亮湾就在路旁20多米高的石崖下。
河道在这里增宽了,水流在这里变缓了,到最宽处,水似乎静止了,变成了一面镜子。对岸处的水面上静静地躺着一块小洲,犹如新月一般由远而近舒展而来。小洲不高,估计高出水面不到1米,洲上分布着几十株不知名的树木,郁郁葱葱,一片翠绿。树影倒映在水面上,犹如一块月牙形的翡翠镶嵌在羊脂玉板上。
放眼望去,天际山峦苍苍;收回目光,眼前芳草凄凄;再看月亮湾,水面平的连一丝波纹都没有,小洲犹如处子,平静的有些孤独;河对岸不远处几间农舍被绿色庄稼地簇拥着,俨然是绿色碧波中行驶的几片白帆。如单独看,这里水并没有特别之处,婺源的水到处都是清澈见底的,这小洲并没有新奇之举,在婺源在河道宽阔处,常可看到类似的小洲,河对岸的农田、农舍和婺源其他地方的农田、农舍并无明显的差别,还有那远处的山峦,婺源到处都是这样,并不显得更加秀丽。可是如果把它们放在一个画框里,把远、中、近的景色融为一体,当做一幅图画来看,就成了一幅浑然天成人间仙境图了,你看:水流到这里,因为绕着一弯弦月变得文静了;那弯月亮,因为能在水面上能映出倩影变得更加美丽了;近处的野草,远处的农田、农舍和山峦,由于能给这洼清水、这片小洲做“绿叶”使其价存在的价值倍增。
看着眼前的景色虽然很美,但总感觉缺些什么。记得以前在摄影杂志上看到他人拍摄的月亮湾片片,那上面正是表现的是“麦苗儿青菜花儿黄”的时节,好像下着蒙蒙细雨,飘浮着的一层轻雾,使湖面一片迷朦和轻幽,一叶扁舟轻轻地飘在水面上,加上时隐时现的那弯月亮以及油菜花簇拥下农舍,真是美轮美奂!可惜我的命不好,到这儿的季节不对,无法在片片中染上黄色,假如我早来20天,油菜花泛黄,肯定又是另一番景象。也怨天公不作美,无法在在镜头里添上一层薄雾。还由于时间太紧,不可能花银子雇一叶扁舟进行“摆拍”,成全的我无休止的欲望。
也罢,能拍一张记录式的片片也算是幸运。如果我不下决心,独身闯到这里,也只能在杂志上、博客上眼馋馋的看他人的作品了。
我看见了婺源的月亮湾,我是幸福的。


(八)那个村子
检票口到村里足有两公里路程,在中途有一座高大牌坊,顶端题有李坑两字。我对“李坑”两个字不陌生,但看到这里的地形并不像想象中的“坑”,带着疑问请教姑娘,原来当地人把小溪称之为坑,这里以前李姓人依溪而居,故称之为李坑。同为汉语,差别如此之大!

村口,几棵古老的樟树依在溪水旁,溪水在古树下,潺潺流过,这就是当地人称作的水口。溪水自后山流出后贯通着整个村落,仿若一条丝带,绵长而又深情,不舍不弃地缠绕着李坑。我沿着石板路,逆溪水往村里走。水不太深,一例清澈,水流速度随着地势快慢不一:地势平缓处水流一点不急,悠闲悠闲,连水流声似乎听不见;河床陡处溪水一泻而下,随着一阵欢笑,卷起一堆快乐的雪浪。随时可见木质、竹质或石质小桥横卧溪上,直通一家家门口。这里的民居基本都沿着溪水而建,古朴踏实,似乎只有这样和水相偎相依才能成就一个酣梦。有老人在家门侧旁面朝溪水在竹椅上而坐,似乎忘记了时光。溪边常有石阶从门口或路面延伸到溪水中,时不时见到年轻女子和古稀老妪蹲在溪边石阶上洗衣抑或是洗菜。就是这些普通不过生活举止,时常引起摄友们的关注。片片中的这位摄友,可能没想到他竟成了我镜头里的风景。


在一处古宅前,我的目光停留在一个紧闭着的大门上,那木质门扇好像不曾刷漆,尽管上面沉淀着厚厚的历史沧桑,但依然能看得出木头的本色。一对门环中规中矩的钉在门扇上,门环做工颇为讲究,但没有矫揉造作,而是用自然宁静的曲线勾勒出既方又圆的简约造型。我轻轻叩响这对古朴的门环,试图在斑驳的锈迹里寻找历史失落的密码,在它那依然清脆的响声里,我还是感到了当年修造房屋时主人生活的殷实和对未来的期待。我无法推开大门进入院内,但我相信那院子里锈成堆的故事会更多!



听着水声,逛着小街,过着小桥,真的有一份超然出世的感觉,“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我在李坑的时间是短暂的,仅仅是一个晚上和天黑前和天亮后的各两个小时,但它给我留下的印象是美好的,永远的......

(九)那些残荷

去年勃勃生机的荷田
那么秀美
那么娇艳
挺拔的身躯映日红天
今日折倒成为水中的枯杆
没有惆怅
没有埋怨
依然在水面把天空雕刻得湛蓝
你把残骸和灵魂
刻意留在养育你的田园
相信你的下一代
有你的风骨积淀
探首出淤泥
依然不染


我坚信
只要你守住婺源这块家园
不出两月
又是你火热的夏天


到此为止,零零碎碎记录了我在婺源的所见所闻以及肤浅的感受,到此我的《粗读婺源》算是告一段落吧。 记得一位名人曾说过,旅游是对我们人生履历的一种弥补。我在婺源总共66小时,其中约有近14小时是在睡眠中度过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对我的“人生履历的弥补”可谓不少。和谐的环境、古老的徽派建筑以及淳朴的民风让我在心理方面得到了最大的安慰。满视野的绿色和清新的空气让我在凡尘中饱受蹂躏的心肺得到了一次清洗。不长时间的逗留,使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越是自然、越是平淡、越是真实,方能接近生命的本质,方能提示我们应该珍惜自己居住的星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27 13:44 , Processed in 0.79003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