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4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徽饶蟠踞大鄣山——登顶擂鼓尖,赏石城红叶游记

[复制链接]

66

主题

65

帖子

195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9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7-7 10:35:4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听说婺源枫叶红了,于是决定组织一次“登顶擂鼓尖,赏石城红叶”活动,得到“以水为师群”内驴友积极响应。我及内挂、汪老师、陈老师、李老师、胡老师、龚师傅、王老师、昌航孙老师、师大李老师、农大周老师和刘老师、小赵共14人队伍迅速组成,租了一辆17座的全顺车,又有师大黄老师等9人自驾两部小车跟随, 2014年11月21日傍晚下班后,3辆车23头驴由德昌高速浩浩荡荡向婺源进发。


汽车一路导航至大鄣山乡车田村,穿村而过,摸黑进入大鄣山卧龙谷景区大门,夜深人静,门卫早已下班,逃掉了门票,在景区验票口前左侧有一条15公里长的盘山水泥村道直达鄣山顶村。狭窄崎岖,坡陡弯急,汽车划开小路两旁的灌木杂草丛一路拔高,约10公里左右有分岔路,说是水电站附属建筑物,直行上坡几十米就变成了碎石便道,只好退回来选择右转继续前行,终于到达婺源最高的山村:海拔965米的鄣山顶村。


11月22日6:00做早餐,将装备放到车上,拍完出发前的合影,8:00开始轻装向大鄣山擂鼓尖进发。


大鄣山,位于江西省婺源县与安徽省休宁县交界处。主峰擂鼓尖海拔1629.8米,占地24平方公里,因由六大支脉汇聚而成,亦称六股尖,是怀玉山脉的最高峰。《山海经》亦称之为“三天子山”,登顶可“西蟾彭蠡,北眺白岳,东望黄山,南瞰信州”。是钱塘江和乐安河的分水岭,明代诗人汪循《登大鄣山》诗云:“清风岭上豁双眸,擂鼓峰前数九州。蟠踞徽饶三百里,平分吴楚两源头。白云有脚乾坤合,远水无波日月浮。谁识本来真面目,乍晴乍雨几时休?”。亦有“三江源头”(新安江、富春江和钱塘江)之称。走出山村,就可见大鄣山群峰耸立,巍峨雄伟,云雾缭绕,气象万千。


进山的机耕道向大山脚下延伸。回望村庄,如大师笔下的水墨画。小村群山环抱,竹海泛波,古树参天,典型徽派建筑风格的村民小楼,粉墙黛瓦、飞檐翘角,清溪环绕、鱼塘密布,蕴含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高低错落的田间菜地里长满了绿油油的萝卜、青菜、大蒜、香菠……,而就在这满眼的绿色间,点缀着数棵火红醉人的枫树,将人们的思绪拉回到浓浓的秋意情境。袅袅炊烟聚成一片淡青透明的轻纱,静静地流淌在房屋、田园、红枫、绿野之间,小村的安宁、清幽、恬适、静美感染了每位驴友,令人难以忘怀。


千余米的机耕道在一大片纵横交错、层叠而上的茶园里变成曲折陡峭的山路,茶树零零散散的分布在山坳坡地石罅之中,依山傍势,倔强顽强地生长着。虽然其貌不扬,但这就是堪称中国绿茶“代名词”的婺源上品绿茶——大鄣山茶。大鄣山茶原产地认证范围为婺源大鄣山山脉及其周边近2100平方公里的高山茶区,区域内生态环境优越,四季云遮雾罩,阳光温煦漫射,植被丰富,土壤肥沃,生态环境纯净天然,自古就是出名茶的灵秀之地,为婺源产茶的金三角区。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土壤,加上精细的采制工艺,造就了最优秀品质的“婺绿”。每年春天,茶农分四次按档次采摘青叶,“清明”前三天采摘的称“明前茶”。传说早期进贡朝廷的“明前茶”必须由未婚女子用双唇采下,因为用手指掐下来的茶叶,其掐痕在制成茶叶后去除不掉。经过“抖、搭、捺、拓、甩、扣、挺、抓、压、磨”等十大制茶手法,无异于精工细作的手工艺品。由此凝练出大鄣山茶“条索紧结重实、叶质肥厚柔软,色泽绿润、香气馥郁、滋味醇厚、经久耐泡,香高、汤碧、味厚、汁浓”等独特品味,贵为历代贡品茶,“中国大鄣山有机茶”作为中国的“面子茶”连续十年占据欧盟有机绿茶市场50%以上份额的产品。


穿过茶园,进入竹林,山路开始变得陡峭。逶迤秀丽的大鄣山生长着无边无际、摇曳多姿的大鄣山毛竹,自古就养育着这一方水土的村民。春天,人们晒制大鄣山笋干,鲜嫩爽口,远近闻名;夏天,抽取毛竹丝,加入干石灰,制成一叠叠柔软轻薄、经济适用的毛边纸换钱;秋天,疏伐山上的毛竹通过肩扛车拉运到遥远的地方去贩卖;冬天,挖掘竹兜底下的冬笋,是最为健康绿色环保的山珍美味。而大鄣山毛竹,无论是刀锯斧钺,还是拔根取兜,都还是那么默默无闻,毫不吝啬地贡献出自己的一切;还是那么坚韧不拔、顽强茁壮地成长,席卷大鄣山每一个适宜生长的角落。任劳任怨,无怨无悔,用自己虚怀若谷、粉身碎骨谱写出一部部可歌可泣、壮怀激烈汗青篇章。


8:40海拔1155米,有一处非常关键的分岔路口,比较容易被误导直行山腰线,而要左转向山顶拔高。8:55海拔1236米,走出竹林进入灌木林,山上的树叶大多已掉落,只剩光秃秃的树干枝条顽强地挺立着,偶有挂在树枝上的叶子也已枯萎。我们已攀登在脊线上,山势险峻,山体突兀,陡峭的山坡使队伍逐渐拉开了距离,好在山路两旁的灌木杂草被老表砍伐清理成宽宽的走廊,降低了攀登的难度。9:40海拔1563米,上到垭口,擂鼓尖就在眼前,队伍休息了一会儿,继续往左拔高。10:15海拔1630米终于登上擂鼓尖。


擂鼓尖呈长条形平顶,生长着二、三米高的茂密灌木林,以山黄姜为主,光秃的树干缺少绿叶的衬托,显得疏影横斜,肆意衍伸,据说春天大片山黄姜花盛开的时候,与映山红争奇斗艳,姹紫嫣红,非常漂亮。顶峰唯有几平方米的空地,一面临崖,视野开阔,但见万里吴天洁净如洗,千重楚岭骏马奔腾。遥看西南方向一座高山被众多山峰拱卫,高大雄伟,特立独行,那就是浮梁境内的最高峰:五谷尖。

2013年8月14日,我和李老师,周老师三位“老人家”学起年轻人,为了欣赏“英仙座流星雨”,而登顶五股尖,在驴界留下一段“酸话”(详见骑路人的博客:《流星划过五谷尖》:擂鼓尖亦称六股尖,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当地婺源方言二者读音几无区别,外地人因有五谷尖而将此峰误听为六股尖。曾有驴友用两天时间从六股尖穿越至五谷尖,实为壮举。顶峰东北面百余米有两座相邻山峰,早有驴友按耐不住,向那峰攀登。俯视山脚底下的村庄如同一块块白玉镶嵌在万绿丛中,而河流、公路更像一条条蜿蜒曲折的白线在盘旋游动。站在雄伟壮观的群山峻岭之巅,仰望蔚蓝深邃的天空,几位新驴便欢呼雀跃,雄心万丈,对自己的表现感到非常满意,一股豪迈之气油然而生。

有几位驴友已攀登至中间稍低一点的峰顶巨石上,看上去仿佛就挂在悬崖边,惊险异常。引得众驴友纷纷前往,人人都爬到巨石,体念站立在高山悬崖边心跳的感觉。在中间山峰停留多时,之后又陆续攀登上第三座山峰,此峰顶完全掩映在茂密的灌木林中,有一块约二、三平米的平面巨石,有位驴友说这就是“擂鼓石”,不知是真是假。

疯癫了一段时间,大家回到擂鼓尖,拿出干粮吃中餐。11:40开始原路下山,13:35回到鄣山顶村。开车向下一个目的地进发。出村后,汽车在大山里盘旋而下,此时我们才发现,原来进出鄣山顶村的村道如此险峻,悬崖如刀削斧劈、深不见底。瀑布直泻而下,高差愈百米。汽车就在这悬崖边上左弯右绕,想到昨晚我们就是从这样的山道上进村,真可谓“无知者无畏”。

擂鼓尖是我攀登江西海拔1500米以上高山(十大高山外)计划中的第八座山。


如果说春季来婺源,不可不去看江岭油菜花,而秋季来婺源,则不可不去看石城枫叶。春天的婺源,黑白色的村庄,翠绿色的群山,金黄色的油菜花,一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而秋天的婺源,层林尽染,金黄的稻谷,火红的枫叶,墨绿的山峦,更是五彩缤纷,瑰丽多姿,更甚于春季。依山傍水的徽派古村落与这些色彩结合,形成了一幅幅天人合一的水墨山水画。婺源看枫叶的最佳地点,又非石城莫属。石城就在大鄣山乡境内,与浮梁县交界。石城其实就是石城山,山上多石灰岩,一上一下分布有两个村庄。山下程村背靠石城山,村中三面都有古枫树环抱,在石城山可以俯瞰程村全景,所以是拍摄古村红叶的最佳地点。山坡后面就是戴村,村后也有古枫点缀,虽不及程村火爆,却有自己的特色,也是摄友必拍之地。婺源另一赏红枫必去景观村:长溪村,不收门票,可以从石城沿峡谷古驿道徒步12.5公里到达,一路秋色无限,风景令人留莲忘返,是驴友的经典徒步线路。


我们一行3车23人从大鄣山下来,就直奔石城程村,陈老师尽地主之谊,解决了门票,众驴友均心存感激。进村公路在三岔路口开始就变成了停车场,直行沿山腰向戴村,左转下坡去程村,都是一眼望不到头的汽车,在这小小山村场面就显得十分壮观。每年11月中下旬,清晨,淡淡的晨雾和袅袅升起的炊烟悬挂在火红的枫树腰间,飘荡在程村徽派古村的角角落落,构成了如梦如幻般的仙境,每天吸引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摄友纷沓而至。15:00到达程村,村里车水马龙,游人如织,旅店、超市、餐馆已将山村完全商业化了,我们来到陈老师联系好的农家旅馆,给我们介绍了很多事项和经验,有几位驴友就选择在胡老板旅馆吃住,我和其余驴友开车到戴村,将车停在村里,背上装备,来到石城山坡上,各自选择适合拍摄的地点,搭起帐篷,准备过夜。我和汪老师等6人搭帐篷的地点离入口不算太远,这让我们晚上吃尽了苦头。山上游人仍是络绎不绝,热闹非凡,口音也是天南海北,令我们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小小的村庄,真的值得全国人民如此趋之若鹜?晚上,我们的司机原本计划到长溪去与朋友聚会,为此他特意在鄣山顶村趁我们登山时在农家花了3个小时守着老表炖了一只土鸡,装了满满一大搪瓷钵,但因大堵车根本出不了石城,一个人又吃不了,就只好让给我们,高山原生态放养的土鸡果然珍馐美馔,垂涎闪舌,我们6人大饱口福。


入夜,俯视程村灯火通明,但一片光辉却被包围在四周黝黑的山峦中,外界透不出半点余光。恍如科幻影片中荒漠的地外星球深处,却隐藏着高智慧生物留下的神秘基地。老表小楼黛瓦檐下的墙体显得格外洁白清晰,树影婆娑,美轮美奂。成群结队的摄友打着手电向山坡走来,形成一条流动的五线光谱,他们大多是来占据拍摄点的。石城山面向程村的整个坡地面积足可容纳三、五千人同时拍摄,但枫叶红时,这里每天却有上万摄友涌来,所以,拍摄点变得一位难求。


摄友不得不花300元左右一晚,聘请当地老表扛着三脚架于晚饭后就上山占据有利位置,架好机位,由老表帮助守一个通宵,自己回村里旅馆休息,第二天凌晨直接上山拍摄。于是,我们的帐篷周围,就络绎不绝的有摄友经过,踩点,争位,直闹到零点过后。更有甚至,有三位内蒙来的青年人,招呼也不打一声,直接将三脚架支在我们的帐篷边,跟他们理论,开口就要打架。我只好将两个三脚架支起来,占好位子。三个内蒙青年就这样席地而坐聊了一个通宵,深夜,下起小雨,边上守夜的老表也是通宵聊天。凌晨三点,开始有摄友陆续上山占位,山上热闹起来,我们就这样通宵未眠。


11月23日,天刚朦朦亮,我们的帐篷边上也已经挤满了人,连我支起的两个三脚架都被挤的无法立足了,只好起来收拾装备。整个山坡已是人山人海,估计有上万人。三脚架林立,“长枪短炮”统统对准了山下的程村。拂晓时分,当清晨的薄雾悬挂在树半腰时,沉睡的古村开始慢慢苏醒。远远望去,粗壮挺拔的古枫树高出灰墙黛瓦、飞檐翘角的村民楼房许多,像巨人般守护在小村周围,又像是母亲在轻轻呼唤着贪睡的孩子晨醒,青纱般的薄雾在树间、屋顶静静地流淌,像是一幅淡淡的水墨画;而红红的枫叶在这淡淡的水墨画中就显得格外生动,耀眼,又使眼前变成了一幅绝美的水彩画,红叶属于水彩画的点睛之笔。此时,整个山坡“咔咔”的快门声响成一片。不一会,袅袅炊烟升起,村民开始生火做饭了,烟雾变浓,笼罩在小村上空,经久不散。正当大家觉得烟雾似乎有过浓而失淡雅之嫌时,躲在山后的红日仿佛明白摄友的心情,虽未露面,却已提前透出越来越亮的红光,小村的烟雾随着红光的变化不断转换梦幻般的色彩,给摄友带来巨大的惊喜。


终于,朝阳跃上山峦,光线穿透炊烟白雾,一缕缕播撒在枫叶丛中,房前后屋。枫叶更红了,连烟雾也被阳光染成了红色,不断地变幻着,流动着,如梦如幻……山上顿时一片欢呼,这是摄友千辛万苦的追寻、艰难付出的等待所追求的最佳光线、角度和效果。此时,摄友个个都在紧盯相机取景窗,在朝阳的逆光或侧逆光映照下,将青烟薄雾、灰墙黛瓦、火红枫叶构思入镜,然后捕捉到光影变幻的最美时刻,按下快门,拍摄出梦幻般的唯美画面。我的旁边是王老师和一位外地人,都是摄影高手,多次获得各类摄影大奖,在他们现场指导下,我的技术有了一定的提高。


一直拍到近8:00,王老师还在继续捕光捉影,我和其他驴友吃完户外早餐,背上装备回到程村,将装备装上车,9:00开始轻装向长溪村徒步。司机会和王老师一起开车至长溪村和我们汇合。此时我们终于可以仔细观赏程村的千年古枫树,果然是高耸入云,历尽世间沧桑,此时又饱经风霜的磨砺,却以火红的瑰丽,装点出秋的最美乡村。穿过枫树林,出村可以仰视石城山拍摄点全貌,山上还有零星摄友在拍摄,那才是真正的摄影发烧友,他们不会放过任何一次光影变化的机会,他们甚至会在山上守候一天,直到太阳落山,夕照晚霞。山上到处散布着千姿百态的石灰岩,石城山其实也是一处不错的石灰岩地貌景观点,只是因为疯狂的枫叶而被人忽略了。穿出戴村,满山遍野的翠竹林中,时时会出现一株或几株连片的火红枫树,像是燃烧的火焰,显得格外浓烈醉人,热情奔放。经过一处山门,就进入了峡谷青石板古道的穿越路程。


沿途有路标,也只有一条石板小路,穿越的驴友也是络绎不绝,所以基本不会走错路。山涧溪流一直在我们的左侧陪伴。欣赏着峡谷两边的绿海,倾听着潺潺溪流的歌声,呼吸着清新甜润的空气,享受着冬日温暖的阳光,行走在一路下坡的古驿道上,就像是行走在历史的风尘里,我又找到了这种久违的感觉。我曾经用三天时间,行走在婺源的徽饶古道上,对婺源山水和徽鄱文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1:05到达方家村,这是一个只有几户人家的小山村,土坯房子,与外界沟通只有这条古道。估计年轻人都到山外生活去了,村庄只有不多的老人故土难离,还在守望着家园。从石城出来,到此差不多走了一半的路程,许多游人就在农家吃中餐或休息吃路食,村里人在路边摆起了各种小摊,卖些山里特产之类,也使山村出现难得的热闹。我们未做停留,半小时后到达曹家村,也和方家村差不多。复前行,不久下到田埂路,上坡转到对面山腰线行走,12:00翻过一个小垭口,有一片茶园,过茶园绕山腰行走10余分钟,峡谷变得开阔,已处在我们的右侧。见到山坳一汪湖面,绕湖水而行直至水坝,有引水渠将水一直引至长溪村,因此过水坝下到田园后,要走左侧上山十余米,就走在了引水渠上。


这里已是长溪村景区范围,引水渠沿山势蜿蜒伸向远方,开阔的山谷,秋高气爽,翠竹绿树红枫使山峦五彩缤纷,层林尽染,谷底平坦,茶园相间,荒草遍野,估计是退耕还林后的山地,令人流连忘返。水渠尽头,上一个小坡顶,长溪村就在眼前,路边高大的古枫树,就像是长溪村的风水树,护佑着长溪老表。居高临下俯视长溪村,色彩斑斓的群山怀抱着徽派村民小楼,一条小河围绕山村,真如世外桃源,堪与程村秋色媲美。



13:00进入长溪村,师大黄老师等人已经在一家农家餐馆点好了菜,吃了两天户外野餐,大家终于可以开怀畅饮,庆祝成功登顶大鄣山,拍摄了石城枫叶,穿越了长溪古道。饭后,徒步出村,坐上汽车,在鸳鸯湖互通上高速,经景鹰高速转德昌高速,在麻丘下高速,18:30顺利返回南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6-15 22:49 , Processed in 0.570299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