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带你走进生态婺源,探索世界极度濒危鸟种黄喉噪鹛繁殖之谜

[复制链接]

52

主题

52

帖子

156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7-6 14:44:1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黄山知名导游 于 2017-9-12 16:35 编辑

每年4月下旬,往往是一场春雨过后,它们就如期出现在婺源的林间枝头。到了7月底或8月初,它们相互召唤着,渐渐聚集在一起,带着逐渐长成的当年幼鸟向远方飞去,最终消失在茫茫远山之中。它们究竟去向何方,人们至今依然一无所知。

1919年在婺源首次被发现后它们便销声匿迹,直到2000年重新被科研人员找到。

这种美丽而神奇的小鸟全球仅存150多只。



中国新闻界最高荣誉范长江新闻奖得主、江西电视台都市频道副总监郑忠杰带领野外摄制组,自2006年起至2010年,在鸟类专家和观鸟人士的帮助下,进行了长达5年的持续跟踪拍摄,试图探索关于黄喉噪鹛的谜底:它们选择婺源繁殖之谜,消失近百年之谜,种群被抑制之谜,种群延
续之谜,非繁殖季节栖息地之谜......

他们是迄今为止用镜头跟踪观察拍摄黄喉噪鹛持续时间最长、最有计划性的人,这项工作还将继续下去。

国际自然联盟将地球上受威胁物种分为4个等级——极度濒危、濒危、易危和近危。根据2009年国际自然联盟公布的数字,地球上的鸟类有191种被列入了极度濒危,中国仅有5种,黄喉噪鹛名列其中......在今天自然界许许多多的不解之谜中,黄喉噪鹛,这种神奇的小鸟,在其近1个世纪的生息繁衍中,给人们心中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问号,至今还有许多不解之谜。

黄喉噪鹛这种美丽而神奇的小鸟仅存150多只。它无疑是中国乃至整个亚洲最稀有的鸟之一,并由此被归为世界极度濒危鸟种。

1874年,科学家在印度阿萨姆邦与缅甸西部交界的地方,发现了一种前所未知的噪鹛。因为它有鲜艳而显眼的黄色喉部,遂将其定名为“黄喉噪鹛”。距黄喉噪鹛被定名的近半个世纪之后,1919年,法国传教士瑞维埃神甫在中国赣东北的婺源采集到了一种罕见小鸟的两个标本。经过研究,1923年, 法国鸟类学会会长麦尼高先生将这种头戴深蓝色顶冠、喉部鲜黄的可爱小鸟定为噪鹛的一个亚种,人们又称它为婺源黄喉噪鹛。




黄喉噪鹛这种美丽而神奇的小鸟全球仅存150多只。它无疑是中国乃至整个亚洲最稀有的鸟之一,并由此被归为世界极度濒危鸟种。


而从那以后,在近百年的时光里,科学界再无婺源黄喉噪鹛的记载,这个物种是否已经灭绝成了一个谜。直到2000年,黄喉噪鹛才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尽管在此之后,野外研究与观测持续了10年之久,然而很遗憾,人们对这种鸟儿的认识和研究仍然十分有限。有时候,虽然它们距离镜头近在咫尺,靛色顶冠和鲜黄喉部上细微的羽绒在阳光下都清晰可见,但是我们很清楚,观测距离的单纯缩短,依旧无法驱散始终笼罩在黄喉噪鹛身上的太多迷雾。

或许是人类对未知事物好奇的天性使然,黄喉噪鹛的神秘愈发吸引着我们,于是,自2006年起,我们记录其行为的的镜头从未间断,探索谜底的脚步在一步步艰辛地向前迈进。

为何选择婺源繁殖?

当江南油菜花四处飘香的时候,春天就已经来到了赣东北的婺源。通常,黄喉噪鹛会在4月下旬的一天如期地出现在这里,不过,它们从哪里来却始终是个谜。往往是一场春雨过后,黄喉噪鹛就出现在了婺源的林间枝头,聚集在一起尽情欢唱。在最初的1周多的时间里,它们集成较大群体,每天在村落旁的树林里集体觅食,并且有集体洗澡的习性。在今年的观测中,我们就拍摄到了有记录以来的最大一个集群,数量竟多达60多只。而1周之后,找寻到安全繁殖地的黄喉噪鹛开始散群,各自营巢繁殖。这个时候,想要在几十平方公里的村落、小树林中找到分散的这些小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所幸的是,在多年的拍摄与观测过程中,我们熟悉了它的一些活动规律,故而每每都能够于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在枝头捕捉到黄喉噪鹛的靓影。

然而,在2000年偶然再次发现婺源黄喉噪鹛之前,鸟类研究人员却远没有我们这般幸运。自1919年被法国传教士在婺源发现之后,黄喉噪鹛就销声匿迹。直到1992年,国外鸟类保护协会一位会员在香港鸟市意外发现1只黄喉噪鹛,它混在来自中国大陆的出口画眉中。根据资料显示,专家们认为那只混在画眉中的黄喉噪鹛有可能来自江西婺源亦或云南思茅。为了揭开这个谜,从1993年开始,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鸟类专家何芬奇先生每年都赶赴云南思茅和江西婺源考察寻觅,并对当地林业部门的科研人员进行相关的指导培训。在历经了7年的苦寻之后,当地的科研人员最终在婺源的一处枝头发现了它的踪影。我们尚且不知道在长达80多年的时光中,这种鸟儿是否曾经离开过婺源在他处繁衍,亦或是始终生活在婺源山林的某处,我们只可以肯定,在80多年之后,黄喉噪鹛再次被寻觅到的地点,和80多年前一样,依旧是婺源。



黄喉噪鹛有着鲜艳而显眼的黄色喉部,它的名称也由此而来。

这是一方怎样的山水,能够百年留住这种稀世之鸟呢?

位于中国江西东北部的婺源,历史上曾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这里依山傍水,森林覆盖率达到了82%,是个典型的山区县。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加之近年来当地保护意识不断增强,让婺源至今许多地方几乎保持了原生态。在婺源的春天里拍摄,雄鸳鸯不时闯入我们的镜头,它抖动着华丽的羽毛,展示自己的魅力,以吸引雌鸳鸯的注意。离黄喉噪鹛栖息地不远的婺源鸳鸯湖,被人们誉为亚洲乃至世界最大的鸳鸯越冬地。最近这些年,一些鸳鸯屡屡被发现滞留于婺源度过繁殖期,在此安家落户,成为留鸟,而原本那时它们应该飞往遥远的北方;世界上体型最小的猛禽之一白腿小隼也在我们拍摄的视野里,繁殖季节的它们时常双双栖息在枝头,卿卿我我。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颈长尾雉则在茂密的林间散步,这种胆怯而又机警的雉鸡在山林中若隐若现。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黑熊不时会出没在离村落不远的山林里,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在婺源山涧的溪水里觅食......在人类活动对自然负面影响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婺源还能保持如此生境,实属不易。或许正因为如此,黄喉噪鹛才与婺源结下了这百年情缘。

  为何消失近百年?

自1919年瑞维埃神甫采集到两个标本之后,婺源黄喉噪鹛就再无野外被观测到的记载,直到2000年,人们重新找到它。

我们始终在疑惑——在这长达近1个世纪的漫长时间里,若是黄喉噪鹛曾经集体远迁,那么,是什么让这种鸟儿重返婺源?若是它们从未远离,那又为何鸟类研究和观测者直到2000年才得以再见它的真容?此前,这种鸟儿又究竟栖息在哪里?

很遗憾,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们无法做出解答,因为时至今日,我们依旧不能判定黄喉噪鹛曾经集体远离婺源,毕竟到目前为止,在婺源之外,并没有黄喉噪鹛种群被发现的相关记录。但我们也必须承认,以中国如此辽阔的疆界,黄喉噪鹛完全有可能曾经集体远迁至偏僻的山林而不为鸟类观测者们所知晓。那么,假使在过去近1个世纪的光阴里,黄喉噪鹛始终流连于婺源这块土地上,那么,为什么直到21世纪,苦苦寻觅的观测者们才得以与之意外相遇呢?

1919年,黄喉噪鹛被发现的那个年份,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烽烟刚刚熄灭,但是,下一场世界大战的阴影却同时埋下。而在中国国内,正是军阀割据,战乱不堪。而在此后,华夏大地经历了大革命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战火又延续了整整30年。在那个动荡不安、朝不保夕的日子里,婺源也不是世外桃源。



人们连自我的安危都无法保证,又怎么可能会有闲情逸致去留心黄喉噪鹛呢?而新中国成立之后,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思想观念的制约,观鸟这项活动甚至不为人们所知晓。

直到上世纪90年代,境内观鸟才逐渐发展起来。而在西方发达国家,观鸟的历史却可以称得上是源远流长,至今已经持续了200多年。而随着20世纪初西方私人汽车的普及,旅游业迅速发展,到50年代越来越多的人进行观鸟旅游。如今,观鸟在西方已经成为一项时尚的户外运动。在拍摄中,我们时常遇到境外的观鸟者。与鸟类专家相比,观鸟者的专业性自然有差距,但是,基于人数上的优势,它们在观鸟过程中发现新鸟种的可能却非常之大。应该承认这样一个现实:在自然界,对于野生动物的观察和关注度,国人远落后于境外人士,正因为此,中国的大多数野生动物都是外国人发现并命名的,就不奇怪了,比如中国的大熊猫,就是法国人大卫发现的。或许可以这样假设:黄喉噪鹛可能从来没有离开过婺源,只是,这些小鸟们存在于婺源广阔的乡村、原野、山林之中,鸟类学家难免不与它擦肩而过;而由于90年前,中国的观鸟活动几乎一片空白,自然也没有人留意这种小鸟;而当地老乡即使看到黄喉噪鹛,也无人认识。若不是境外爱鸟人士的提醒,或许黄喉噪鹛对国人来说就不止是百年的遗憾了。 …

数量为何稀少?

自然界的鸟儿大多是不讲究计划生育的,可是,究竟是什么,导致了黄喉噪鹛种群数量如此之稀少呢?我们也试图通过自己拍摄中的观测,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在求偶的过程中,黄喉噪鹛总是显得那么绅士,它们一会儿窃窃私语,一会儿相互爱抚。

黄喉噪鹛四月来到婺源之后的最初几天,十几只到几十只为1个群体,每天,这些群体都要在方圆几公里的范围内飞上两三圈,看起来像是在查看环境,寻找安全的繁殖场所。更有意思的是,或许是为了去除旅途的疲劳,或许是为了在寻求配偶前把自己装扮得更加美丽,它们会在小溪小河旁做几次集体沐浴,而后细心梳理身上的羽毛。在群居阶段,这似乎是它们每天的必修课。大约1周之后,黄喉噪鹛将逐渐各自分开,也像其他鸟儿一样,开始谈情说爱。

度过了甜蜜的恋爱阶段,黄喉噪鹛就开始为家庭忙碌了起来。在接下来的几天,小夫妻俩在事先选好的地点齐心协力,共建爱巢。它们从远处衔来带有韧性的干树枝,然后一根一根地编织起来。几天之后,一个精巧的鸟巢,就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这种与生俱来的精湛筑巢技术,不得不令我们人类惊叹!…




孵化由雄鸟和雌鸟轮班完成。无论多长时间,也无论天气多么炎热,孵蛋的大鸟如果不见换班的鸟儿在枝头出现,决不会离开巢穴。

住进了新家的雌鸟开始静静地伏在巢中产卵。一般情况下,它只产两到三枚卵。接下来,黄喉噪鹛开始了专心的孵化。整个过程由雄鸟和雌鸟轮流换班,共同完成。经过两周左右的孵化,幼鸟就将破壳而出。按照常理,这样的正常繁衍进度,黄喉噪鹛种群应该不断得到扩大,但是,在多年的拍摄中,我们发现,其种群数量始终保持在150只到170只左右,究竟是什么抑制了黄喉噪鹛种群的扩大呢?




在亲鸟的精心哺育之下,黄喉噪鹛幼鸟一天天长大,而成鸟喂养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

天敌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松鼠,在婺源的树林中,由于缺少天敌的制约,它们可谓是称霸一方,经常伺机偷食林中各种鸟儿的蛋和幼鸟,当然,这也是为了它们自身的生存。只不过,对于黄喉噪鹛这个仅存100多只的濒危鸟种来说,实在是有些过于残酷。我们曾经在一片有黄喉噪鹛巢穴存在的小树林里,目测到了几十只松鼠,更多次见到松鼠偷食黄喉噪鹛的鸟蛋和幼鸟。

相对松鼠的侵袭,蛇的侵害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婺源这个生态保护良好的地区,山村里不时有蛇出没,对于巢中的鸟卵和不能离巢的幼鸟而言,这种可以随时上树的冷血爬行动物是更加致命的威胁。2009年,在黄喉噪鹛的繁殖期,我们曾经在一个小山村里找到过11个黄喉噪鹛的巢穴,其中都有幼鸟或者鸟卵,然而,蛇最终入侵了其中的10个巢穴,将其中的幼鸟和鸟卵吞噬一空。保守估计,这一年的繁殖期里,我们见到的这个30只左右的种群,至少失去了20只新的个体。




在亲鸟的精心哺育之下,黄喉噪鹛幼鸟一天天长大,而成鸟喂养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

然而,与自然界的物竞天择相比,人类的干扰正在对黄喉噪鹛的生存产生更大的潜在威胁。理论上讲,任何一个鸟种都有其独特的生态适应性,又或者说,任何一个鸟种都有赖于某种特殊的生态环境维系和支持它的生存与延续。于是,要对于某个物种进行保护,首先就应该对其赖以生存的栖息地或栖息生境进行保护。但遗憾的是,我们发现,黄喉噪鹛的生境正在受到不断人为的干扰乃至破坏。

我们曾经在婺源县一个镇政府大院内,发现过黄喉噪鹛1个种群,其数量高达40多只。然而,仅仅两年之后,这个镇大兴土木,结果是镇政府修缮一新,但是再也看不到黄喉噪鹛踪影了。

而除此之外,黄喉噪鹛的生存还受到人为的直接威胁。2006年,我们曾经完整记录下了1对黄喉噪鹛产卵、孵化、幼鸟破壳的过程,并期望进一步跟踪拍摄。然而,村里几个顽皮无知的孩子,把这个鸟巢捅掉了,1只大鸟和2只小鸟都惨遭不幸,我们和观鸟人士在现场痛心疾首。


在婺源农村,想要在几十平方公里的村落、小树林中找到已经散群的黄喉噪鹛,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令人叹息的不仅仅是这些。在国际上已经将黄喉噪鹛列入极度濒危物种行列的情况下,这种极为稀少的鸟儿在我国居然却与麻雀一样,仅仅被列为省级保护动物,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而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在1988年12月国务院批准、1989年 1月原林业部、农业部发布之后,至今已经21年,却没有进行修改增补,无疑这是一个导致黄喉噪鹛保护面临尴尬的又一客观原因。

种群何以延续至今?

如上一问题所言,黄喉噪鹛面临着诸多威胁,种群始终难以扩大,那么,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种看似弱小的鸟儿艰难而又坚强地繁衍下来,种群维系至今呢?

通常情况下,大多数噪鹛选择在灌丛或草丛的深处独自筑巢,然而黄喉噪鹛却并非如此。在一般情况下,它们会把巢筑在村落边枝叶繁茂的大树上,有时候会把巢筑在村民院落边的小树上——为了躲避松鼠的袭击,这种鸟儿似乎在主动寻求人类的庇护。在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之下,弱小而聪明的它们学会了巧妙地借助人类来保护自己。自然,松鼠是没有胆量靠近农家院落来伤害它们,蛇也相对少一些。

团队精神,或许也是这一种群延续至今的原因之一。在年复一年的自然界生存中,弱小的它们懂得了必须团结战斗,直面天敌。我们观测到,只要松鼠一出现在它们的领地,黄喉噪鹛就大声鸣叫报警,招呼同伴,群起而攻之。像这样殊死搏斗的场景,在黄喉噪鹛的繁殖季节里几乎每天都要发生。有时候松鼠偶尔会败下阵来,而更多的时候,黄喉噪鹛却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个“强盗”抢走鸟卵和幼鸟。


在成鸟的精心哺育下,婺源的黄喉噪鹛幼鸟一天天长大,羽翼逐渐丰满。

但是,不论鸟巢是在树林还是在农家附近,凶猛的蛇类都会出现,而黄喉噪鹛对它是无奈的。自然界物竞天择的残酷,就是如此。

在拍摄中,我们曾经看到这样的感人场景:在骄阳似火或者电闪雷鸣的恶劣天气里,亲鸟用单薄的羽翼为刚出世的孩子们撑起生命的保护伞。更令我们感动的是,这个弱小群体的团队精神,在鸟类中可谓独树一帜。只要听到小鸟乞食的叫声,附近的黄喉噪鹛都会捉来虫子喂养它,就像喂养自己的孩子一样,这样的现象,在其他鸟类中是很少见到的。相互关爱,共同抚养,或许,这也是黄喉噪鹛得以繁衍至今的原因之一吧。




通常,黄喉噪鹛都会在4月下旬的一天如期地出现在繁殖地婺源,不过,它们从哪里来却始终是个谜。

非繁殖季节在何方?

每年的7月底或者8月初,黄喉噪鹛相互召唤着,渐渐聚集在一起,带着逐渐长成的当年幼鸟向远方飞去,最终消失在茫茫远山之中。至于它们怎样度过漫长的非繁殖季节,我们今天仍然一无所知。到目前为止,有关科研人员仍旧没能找寻出这种神秘鸟儿离开繁殖地后的踪迹。

境外研究人员也曾试图在黄喉噪鹛身上安放跟踪器,以此来寻找它们离开婺源之后的那个神秘的栖息地,但是,由于技术和设备所限,始终未能如愿。然而被环志的小鸟,这些年时常被婺源观鸟者发现。或许,这种神奇的鸟儿其实在非繁殖期就隐匿在婺源山林的某处,又或许,它们也会远走他乡——如果想要再见到它们只有等待来年的春天了。



黄喉噪鹛时常落在江西婺源的农家院落里,悠然自得,似乎在诠释着动物与人类和谐相处的含义。

从1919年黄喉噪鹛被发现,直到2000年人们再度见到它的身影,这中间相隔了近1个世纪。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尽管无人知晓它们的去处,但这种神奇而美丽的小鸟,以如此少的数量而在婺源这片土地上顽强地存活了下来,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应当说,这个奇迹是鸟儿们自己创造的,但是,这个奇迹又的的确确和我们人类息息相关。

看着稀世之鸟在婺源美丽乡村顺利繁衍的时候,那种喜悦之情,令人难以言表。随着观察和拍摄的深入,年复一年,我们对这群鸟儿的感情逐渐加深,并越来越被这种鸟儿所吸引。而这些可爱的小精灵们,已经熟悉了我们,视我们为朋友,有时甚至会落到我们的摄像机上玩耍。我们之所以克服重重困难,一年又一年地记录它们,不仅是因为它的美丽、它的珍稀、它的智慧,更是因为这个弱小群体展示出的顽强生命力,因为它的生存模式所透露出来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信息。…在今天地球环境每况愈下的状况下,每1个小时就有1个物种从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上永远消失,在这种境况下,每一个顽强生存下来的物种,都必定是稀世之宝,都理应受到人类的保护。

让我们共同为婺源黄喉噪鹛祈祷吧!

编者近日来到婺源几处黄喉噪鹛的栖身地了解到,婺源县政府和林业部门及野生动物保护站已经行动起来,对黄喉噪鹛的栖身地进行了封闭保护管理,在繁殖期间严格控制游客影友们的进入,尽可能的不惊动鸟类的正常生活习性,优化了鸟类的生活环境,以保证这世界极度濒危鸟种能够在婺源的优美的生态环境里得以繁殖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21 11:00 , Processed in 0.07908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