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花季婺源旅游新去处一日游熹园-清风仙境-上严田村-源头古村

[复制链接]

90

主题

90

帖子

270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6-19 18:49:1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烟花三月天,江南报春晓,正是婺源油菜花开时。婺源有着世外桃园般的意境,犹如一幅韵味无穷的山水画,形成一个独特而美丽的田园风光游览区,给人们一种回归自然和超凡脱俗的感觉。从每年三月中上旬花开,到4月中旬花谢,油菜花、萝卜花、桃花、梨花大片开放,掩映在白墙黑瓦、碧水环绕的古徽居村落之中,如童年的诗歌。雨季水墨婺源,雾霭朦胧,烟柳画桥,风帘翠幕,漫步在风雨中,看花开花落,听雨打芭蕉,天地做弓,雨丝为弦。跟随婺源在线的脚步,避开人流的拥堵,别样的行程旅游路线更让你迷醉其中。不论天晴阴雨,我们风雨无阻相约在婺源这醉人的花海。
提起婺源油菜花,大家可能记忆深刻的更是那车堵,日达数十万的客流量,小小婺源乡村超负荷接纳,热门线路东线北线更是人比花儿多,婺源在线网推荐几个新的好去处,避开人流的高峰拥堵,让心情在幽静的山水园林中自由飘荡。线路推荐一日游熹园-清风仙境-上严田村-源头古村,全程集徽派园林,歙砚文化,亿年溶洞,乡愁古村落,生态峡谷,田园油菜花为一体。



推荐理由

★“文人写意山水园”!

★“一勺代水,一拳代山”!

★“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乐”!

熹园,位于婺源县城汤村街上,是一座绝妙的江南园林。左倚锦屏山,右傍星江水。熹园融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于一体,由阙里牌坊、引桂桥、尊经阁、朱家庄、紫阳书院、草堂、朱绯塘等景点组成。园区内山环水绕,花木葱茏,曲廊蜿蜒,楼台影映,步移景异,悦目赏心。



“一勺代水,一拳代山”,在熹园你可享受到大自然的“山水林泉之乐”。可以“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乐。



熹园是文化意蕴深厚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是朱熹二世祖朱廷隽、三世祖朱昭元家居之地,朱熹两次回家,都曾至此省亲祭祖,并留存有多处朱家的旧址和朱熹的遗迹。历经数百年的香樟、香桂、苦槠等古树名木,至今仍葱葱郁郁,充满活力。这些充满着书卷气息的建筑、山水、花木自然和谐地揉和在一起,使园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均能产生出深远的意境,徜徉其中,可得到心灵的陶冶和美的享受。



江南神府—清风仙境   看原始生态·游人间仙境
推荐理由

★清风洞窟,属距今二亿多年前古生代时期形成的“喀斯特”溶洞!

★洞中钟乳、石笋千姿百态,晶莹绚丽!

★龙宫内有“龙井”,相传昔日乡人祷雨辙应!
清风仙境:今二亿多年前古生代时期形成的“喀斯特”溶洞。洞中钟乳、石笋千姿百态,晶莹绚丽。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仙女潭”、“龙宫”、“定海神针”、“青螺水帘”、“蟠桃瑶池”、“凤凰池”、“仙人桥”、“石门关”、“千佛山”、“擎天柱”等众多景观,令人目不暇接,留连忘返。婺源地处中亚热带,四季分明,而洞内则另一个世界。隆冬时节,雾气腾腾,洞内温暖如春;盛夏之时,洞外知了声不断,而洞府之内,凉爽如龙宫。龙宫内有“龙井”,相传昔日乡人祷雨辙应。洞府之上,坡石林立,曲径通幽。实为旅游好去处。



岩洞之美:洞是由于具有侵蚀性的流水沿石灰岩层面裂隙溶蚀、侵蚀、塌陷而形成的岩石空洞,洞内常有各类滴水石沉积物。岩溶洞穴由于它的物象和空间环境引起人们的美感,而成为风景区或风景点中国《易经》、《山海经》、《神农本草经》都有关于岩洞的记载和描述。晋代以来的方志对岩洞都有记述,隋代有记述岩洞的专著《穴篇》。从唐宋起,岩洞逐渐成为研究对象和游览场所,岩洞题记和洞口摩崖造像日渐增多岩洞美是指自然造就的洞穴景观之美。主要是因地下水对石灰岩、白云岩、石膏岩等易溶岩石,通过千百万年的浸蚀或加人工雕凿而成。是自然美的类型之一。岩洞美的特征集中表现为“奇美”,可谓是变化莫测、奥妙无穷。



岩洞美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多变的空间美:于岩溶的作用,一些大型的洞穴都呈现出富于变化的空间美。不同色彩、不同形状的空间,既有宽敞的大厅,又有迂回的长廊,上下、左右、前后相互套叠、巧妙衔接,结构复杂。
二、洞壁的造型美:水中碳酸钙的沉积作用,洞壁构造千百态。石柱、石笋、石钟乳如立体的圆雕;石花、石屏、石幔似浅刻的浮雕。
三、水石交融之美:由于地层结构上的特点,溶洞内往往多水流、瀑布、洞泉。动水和奇石相映生辉,使溶洞更富动态美。
朋友,清风洞窟欢迎您来探奇!清风仙境欢迎您来当一回“神仙”!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风景区座落在婺源县赋春镇源头村。据《吴氏宗谱》记载,源头古村始于明代洪武年间,距今700多年。休宁县查山吴伏阳云游到此,有感此地山清水秀、植被茂盛、土地肥沃,仿佛看到了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诗中所描述的梦里老家,便决定举家迁移,在此定居,取名——源头。这是一个原生态的景区,空气好、环境好、生态好,保存着大片的阔叶林和竹林。源头也可以说是一个浓缩版的婺源,这里有金黄的油菜花田、婺源村落特有的水口、秀水环绕的小桥流水人家、文化底蕴深厚的探源书屋、古朴典雅的窥月茶楼和如天然氧吧一样的龙泉溪谷等,溶人文与自然于一身。
推荐理由
理由1
最值得称道的是源头村有着上千年树龄的红豆杉群,其中一棵红豆杉王更是树龄近两千年,直径超过一米四,需要好几个成年人才能环抱。

理由2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风景区座落在婺源县赋春镇源头村。

理由3
源头村的另一个特色便是这座‘润福楼’了,它是源头古村风景区重点打造的一幢休闲度假别墅,整个别墅占地一亩多,以徽派建筑为主,砖雕、木雕工艺精湛。




源头村有着上千年树龄的红豆杉群,其中一棵红豆杉王更是树龄近两千年,直径超过一米四,需要好几个成年人才能环抱。还有一棵更为罕见,我们都知道红豆杉是单一主干生长的植物,而这棵却是分叉生长的,左右两根主干所生长的叶子各不相同,关于这棵奇树村民们还口口相传着一个传说:相传从前源头村居住着一对非常恩爱的夫妻,但因为家境贫寒,为了让妻子过上富足的生活,婚后不久丈夫就外出独自经商去了,立志不成功便不回家。一别经年,两人过着两地相思的生活,数年后,丈夫终于有所小成,托同乡提前带话给妻子,说当年的除夕一定回家团年。一转眼,除夕便到了,一场大雪让村子显得格外的宁静,妻子在村口等着丈夫回来已经一天一夜了,天气寒冷却也不忍离去。此时的丈夫也在雪中艰苦的跋涉,心中念念不忘的是和妻子的约定,终于在天亮之前赶到了,但是迎接他的却是倒在雪地里的妻子,就这样,因为一场早来的大雪,夫妻两人天人永隔。后来丈夫将妻子葬在了村口她倒下的地方,并在上面栽上一棵相思树,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红豆杉。因为这件事的发生,做丈夫的一直怨恨自己,怨自己为什么不早一些启程,为什么不能早一些到家与妻子团聚,不久也郁郁而终,临终前他嘱托家人将自己与妻子葬在一起,希望下辈子再续未了缘。丈夫下葬不久后,留心的村民就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之前栽下的那棵相思树长出了两根枝,并且还是一雄一雌的两根,我们左手边这根枝就是雄枝,是不结果的,右手边的则是会结果的雌枝,如此雌雄同体的情况,连林业部门的专家恐怕都很难去解释它吧。不仅如此,漫山遍野的红豆杉群所散发出的微量元素,沁人心脾,而从其身上提炼出来的紫杉醇更是目前人类对抗晚期癌症的最好药物。至今为止,村落中都没有发现过一位癌症患者,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无癌村,更是一处养生休闲的度假胜地。































“天下进士第一村”赋春上严田村
推荐理由

赋春镇严田村建村于公元964年,自古崇文重教,在宋元明清四朝共出进士27名,有着“天下进士第一村”之美誉。该村古风韵韵,乡愁浓浓,是江西唯一入选“中国十大乡愁村庄”的村庄。 严田村位于婺源县西北部,李姓是最早迁到这里的,始迁者为李德鸾。他是该村第一世祖,官至散骑常侍,赐金紫光禄大夫,本大唐后裔,宋乾德甲子年(公元964年)因避黄巢战乱,从安徽歙县黄墩迁浮梁界田,再从界田迁入婺源严田村。因“占得从田之签”,且“以严治家”,故名“严田”;另一种说法是“严”意为“紧”“少”,意思是指此地干旱时水少,过去称“严溪”,后改称为“严田”。这里宋代有25位进士,元代1名,清代1名,总共出了27名进士。
  宋代的严田村,村人好学重功名,文人创办书院蔚然成风,村内有书屋、精舍多所,当时有名气的书院都有严田学子就读,科考及第有攀比之风。严田二十五位进士分别是:李德鸾、李士俨、李知己、李冠之、李炳、李行成、李则参、李大端、李楫、李柟、李尚、李昇之、李登、李步豹、李嘉猷、李玘、李震宗、李泰来、李时、李念祖、李碧山、李桃、李雷雨、李应奎、李说。
  据婺源县志记载,严田村登进士第者虽多,但因为李氏始祖李德鸾喜欢占卜,“占得从田之签”,再加上南宋时期北方战乱不止,做官没有种田稳定,所以后人都是“立志从田”,不少人考取功名后,有官不去做,因而出任七品以上文武官员的仅有饶州通判李士俨、刑部右侍郎李知己、大理寺丞李冠之、南康军通判李升之、将作监丞的李嘉猷、淮东安抚使李念祖、国子祭酒李碧山、中书舍人李桃、武昌知府李雷雨和余杭知县李应奎10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16 02:36 , Processed in 0.07768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