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2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略说桃溪

[复制链接]

148

主题

148

帖子

444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4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6-3 17:20:4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黄山知名导游 于 2017-6-27 09:02 编辑

近年来,由于旅游的兴盛,驴友的关注,一条由“桃溪—严田—长溪”的徒步线路正悄然兴起,桃溪也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
桃溪位于婺源县中部,距县城30公里左右,源头之水桃溪发源于状元坞鹅峰山,因小溪两边栽种着桃树而得名。1100多年前,唐广明年间,福建三山人潘逢辰,为避黄巢起义战乱,看中了鹅峰山下的风水,从安徽歙县黄墩转迁婺源坑头,成了桃溪潘氏始祖,桃溪下游的孔村、豸峰由此繁衍生息。
明清时期的桃溪潘氏人文昌盛,名人辈出,孔村有座“凝秀书院”,体现了徽州人的“山中茅屋书声响,放下扁担考一场”的文风。明朝成化至嘉靖年间,仅53年里,桃溪就出了潘钰、潘珍等九位进士,名噪一时,潘氏族人有四人先后担任尚书,仅潘潢一人就历任户、工、吏、兵四个部的尚书,官至一品,在和睦村十派总祠的门联上写着当年的皇上御批、由丞相书写“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的楹联。后来,又出了两位进士,共十一位进士。近现代,豸峰的潘书田,毕业于北京中国大学和高等警官学校,笃行孙中山主张。潘书田兄弟五人,潘芳、潘在微早年留学德国、日本,并先后投身革命,建国后分别就职于国安部和外交部,其子潘启琦三十年代读书时就参加进步组织,并加入新四军和共产党,后为济南军区副政委。豸峰的潘启钰、潘碧连、潘樵民等人一生为革命,受村人景仰。已故台湾著名红学家潘重规教授是坑头后裔。
桃溪人端午节不吃粽子吃汽糕,喝雄黄酒,门上插端阳艾。除夕的中午,家家户户吃“米糊”。最具特色的风俗是祭“天灯”,天灯的位置,一般是三岔路口处,村民崇尚祭天灯祈福,只要有什么祈求或家人生病,都在晚上上香点灯,向天灯老爷祈祷。豸峰村有个特色的节日,每年农历八月初三,农忙季节已过,家家大扫除,轻松过凉爽干净的日子。唐朝的越国公汪华是徽州人的保护神,坑头的村头至今还保留着汪帝庙,每年,桃溪潘氏有正月十八抬汪帝习俗,风俗摄影爱好者可前往观瞻。孔村有个隆重的纪念日,在每年农历三月十八尔和公生日这一天,在前山搭台唱戏,在“忠孝友堂”举行歌诗会活动,一批童男唱着对尔和公歌功颂德的赞美诗,这项纪念活动一直流传到上世纪的三十年代。“忠孝友堂”得名来之不易,由皇帝分三次赐封的,每一次只赐封一个字。
桃溪的建筑,是典型的徽派建筑,庙宇有周王庙、泗洲大圣庙、汪帝庙、社稷坛等。从豸峰村开始,桃溪潘氏建了大大小小几十座牌坊,仅豸峰村就有科第联芳、孝廉方正、玉洁冰清等五座由皇恩准建的牌楼,还有孝子坊、节妇坊、大夫坊等,都毁于文革之中。古徽州人将建路亭视为善举,“三里一路亭,五里一茶亭”,为南来北往的行人遮阳挡雨歇脚的同时,也为路人提供免费的茶水。豸峰现存的亭子,有维新亭、桃源初步亭、龙顾亭、望夫亭四座。


豸峰村景
豸峰,又名豸下,原名寨峰,依山临水,座落负阴抱阳,左辅右弼,南有玉带水、案山、朝山,有“回龙、文笔、笔架”之形,最高峰叫豸山尖(原名黄岗山)。北宋年间潘椿年四兄弟从坑头迁居于此,在回龙山下结村聚居。传说古时候有位外地官员路过,听到寨峰名称,看到村落地形,怀疑村民结寨谋反,向朝庭密报,幸好村中有人在朝为官,得到消息后赶紧通知乡民赶紧改名,因村庄的靠山“回龙山”,气势非凡,形似豸冠,将村名改为“豸峰”,躲过这一劫。豸峰村形似铜锣,村里不开井,没有直街,据说是为了铜锣不裂缝和不哑音,弯曲的道路会藏风聚气,留住财源。村庄凝山光水色与古建艺术于一体,集明清官邸与民宅于一地,数量之多,保存之完整,是目前国内不可多得,史上有寨岗文笔、回龙顾祖等豸峰十景。
路旁的水口亭叫“桃源初步亭”,步入这个亭子,就是进入了潘氏之门。
桃溪村委会旁有一幢“双向门庭”,200多年前,由商人潘启褥所建。院子入口是小姐楼,前来相亲的人还未进门,楼上的小姐便能对未来相公的举手投足一目了然。门屋上的木雕雕工细腻,线条流畅,正门的门罩精美砖雕,采用高浮雕技法雕刻着双狮戏球的图案。令人称奇的是,堂屋是双向的,正门偏斜,传说造房子时,走来一位堪舆大师,见正门正迎合着山中一股溪水流向,在风水学中,水意味着财气,便让主人将正门倾斜以便招财进宝,庇佑子孙发达。
19世纪末,在毁于太平天国时期的棣辉堂原址上建造的资深堂,以纪念同胞进士潘镒、潘铉。资深堂三开间三进,像倒梯形平面,门口是五凤门楼,有三门,祠堂内有方形、圆形、八角、莲花形等六种柱石,月梁、丁头拱、额板都是精雕细琢,柱石上还雕刻着吉祥结、梅兰竹菊等图案。


成义堂
成义堂建成于清朝同治年间,成义堂的主人,名宝元,字汝珍,号晋三,生于乾隆癸丑年,晋三公出身贫寒,成年后以贩茶为业,兼顾油、盐生意,为人诚实大方,主张弘扬“由义居仁”,生意越来越红火,家财越来越殷实,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军队使村子几乎成了废墟,素来忠义的桃溪人合力抵抗“粤匪”,死伤无数,血流成河。在外经商的晋三公慷慨解囊,援助村民重建家园,经过近十年努力,家园得以重建。晋三公以义字树立了典范,他的堂名以成义命名,皇上给予晋三公“贫而无滔,富而无娇”的崇高评价,后来,晋三公由商入仕,累赠二品通奉大夫。成义堂雕刻精美绝伦,在国内也是罕见,正门有“簪缨世胄”,侧门青砖上刻有“蟾园”二字,祠门顺应沿河地势,入口两侧八字照墙,院内有古桂及半月池,水磨青砖门头上刻“通奉大夫晋三公祠”的字样,成义堂祭祀活动是在寝殿楼下,在寝殿的正堂上方,有365块木榫组成螺旋斗拱八角穹藻井,斗拱上的莲台、木雕龙凤,月梁梁托上木雕狮子倒挂,是民间图腾的意象与心中的祈愿,各个柱石上雕有琴棋书画、福寿双全(钱)等图案,在“成义堂”匾额下方,正中间的石板上刻着碗口大的“八卦”图。
涵庐,建于八九十年前,连同隔壁刻有英文字母的民宅,都是民国时期安徽省教育厅厅长潘方跃所有,涵庐作为接待、办公,中西合璧,别具特色,有时髦的门窗和与众不同的跑马廊。涵庐边上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宅子,是潘方跃饮食起居之所,最初是上世纪20年代由一位留过洋的大商人买下来,并将房子的立面改造成是西洋式曲线,墙上印着时髦的英文字母。
河对岸一幢古民居,窗户形状各异,与众不同,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由一位绰号叫痴大汉的大户潘次良建造,因为房子建造时修有西式跑马廊,还用上了罕见的“洋灰”(即水泥),被村民们称为“洋屋”。
龙顾亭内有块“永禁”古碑,上刻:“河下网钓药鱼;大路堆柴堆粪;亭内堆积禾斛;违者罚戏一台”。
豸峰的上水口亭,原名“猫眼亭”。古时,孔村很多人在外做官,到了年底,三寸金莲的夫人们便成群结队走出家门,在这亭子里歇脚,企盼亲人的回家团圆,后改名“望夫亭”。


孔村村景
商朝周文王之孙季孙公封荥阳侯,食采于“潘”为氏,人称“荥阳世家”,为纪念其先祖,孔村的入村第一座亭桥被命名为“荥阳桥”。如今,春天的荥阳桥边,青山绿水、柳暗花明,油菜花开遍地金。
桥对面山坡上,原有一座红色的庙,当地人称之为“红庙”,这座山形似仙鹤,红庙正位于“鹤冠”处,仙鹤代表着吉祥、长寿、幸福,红庙被视为有灵性的庙,一直香火不断,每年,孔村人都会给红庙涂刷一新。不久前,再一次看到红庙时,很惊讶,已名不符实了,有人说出一件很诡异的事:每当孔村的红庙重新粉刷成红红火火的颜色时,豸峰村里便会失火,为了两村的和谐安宁,遂将外墙的红色改成白色。
沿河边小道,有座“四祭亭”,前亭后庙,亭子后面是杨令公庙,供奉着杨令公神像,现已毁。
孔村原名孔坊,潘师度始迁孔村,村民崇儒尊孔,是典型的依山傍水村庄,“孔坊”村名的由来,由于孔村形似孔雀,有“十凤朝阳”之说。明弘治年间,孔村连中两名同科进士,兵部尚书潘鑑和工部尚书潘旦,声名远播,慕名来访者络绎不绝。村里古建筑官邸很多,原有牌楼(坊)四座,尚书第两幢,皇帝钦赐的忠孝友堂一幢,有明朝万历首辅张居正题写堂名的四祭堂,还有绳武堂、履和堂、尚德堂等,并有金鸡胥晓、石岭樵歌、七星伴月等孔村十景。
万历首辅张居正和孔村的渊源,与潘鑑有关。明正德年间,张居正尚未入仕之前,因祖坟的事,与人发生纠纷,百事孝为先,祖坟安宁事关重大,潘鑑正好被朝庭派往湖北荆州采办木材,张居正拦轿告状,潘鑑发现张居正是个奇才,尽力帮张居正周旋,保全了张居正的祖坟完好。潘鑑过世后,张居正还来婺源扫墓,凭吊这位恩人,并为婺源潘氏作谱序。
桃溪沿途的村庄,记录着徽州历史上潘氏的辉煌,但在孔村至坑头之间,有一处只有十来户人家的小村子,叫和睦村,由坑头的两兄弟迁居而来。传说兄弟俩素来性格不合,双亲过世后,隔三差五更是吵闹不休。这天,两家折腾着要去县衙打官司。途中,哥哥抓到一只鳖,弟弟看到的却是一条毒蛇,弟弟劝哥哥放下毒蛇,哥哥醒悟过来,弟弟不计前嫌救了自己,被骨肉亲情感动了。为了纪念这次的重修于好,兄弟俩决定将家人从坑头迁居到这座山岭下,俩家人相互照应相互帮助相互依存,将村子取名和睦村,并给山岭取名和睦岭,警示后人世代和睦相处。


桃溪童谣
坑头村有“两绝”、“两多”。“一绝”是村中以一口据说是吕洞宾所掘泉水酿制的老水酒,宗谱记载明代宰相严嵩最爱喝坑头水酒。“二绝”是缘于南宋时,村民引清凉的山泉水放养草鱼,由于水质冷,草鱼生长缓慢,水中富含多种矿物质,成鱼脊背乌黑,鲜嫩味美,汤色像奶,粘稠如胶,又可入药食疗治风湿,有“坑头水酒桃溪鱼,官宦餐席不能离”之说。此外,坑头村还有千年牡丹、太宰读书处及石门关月、松遗积雪等坑头八景。“两多”中的“一多”是坑头人尊师重教,自古以来文人仕宦多,村民流传有“进士满街走,秀才家家有”之说。另“一多”是古桥多。由于桥与轿谐音,这里有个风俗,每出一个官就建一座桥光耀门庭,村中共出了37位达官,其中36位系寒窗苦读考取功名,有一位是花钱捐来的,村人只允许他建半座桥,至今村中央小溪上还保存着历代所建的三十六座半小型石拱桥。由此可见坑头历史上的辉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19 17:35 , Processed in 0.763647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