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游记] 品味婺源——李坑

[复制链接]

306

主题

306

帖子

918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1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9-10 10:51:4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李坑是秋口镇的一个行政村,以李姓为主,相传其始祖为唐代宗室,唐末因避战乱到歙县(现属安徽)定居,五世祖时迁到现在李坑这个地方。此传说与西递的类似传说应该为一个故事的两个版本,都不足信。从悬有“小桥流水人家”匾额的景区门口到李坑村口,大约只有1公里的距离。


该桥长10米,宽不足4米,高3.5米,为北宋末年李坑人李侃捐资建造;因李侃曾官至中书舍人,故称“中书桥”。中书桥也是婺源现存最古老的桥之一。


中书桥南,是李坑村名牌坊。这是一座四柱三门三楼石牌坊,从其风蚀情况和坊额文字书写方向来看,应该是一座新建牌坊。


由牌坊继续向南,是八角重檐攒尖顶的“文昌阁”。文昌阁或魁星楼,是江南一些古村落在村口的“标准”建筑,属于风水设施,体现了当地人对功名、入仕的推崇。




在村口横空掠过的合福高速铁路,似乎在提醒李坑的原住民们,现代化离他们其实并不遥远。


历史上,婺源地区在很长时间里都隶属安徽徽州,因此包括李坑在内的婺源地区的建筑都具有典型的徽派特点:粉墙、黛瓦、马头墙。


李坑只有不到300户人家,一条小溪纵贯全村,民居基本上都建在小溪的两岸,是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


村口一棵老樟树旁边竖立的木牌告诉游客,这里就是作家辛夷坞的小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主人公向远的老家。


走进村里,拜访的第一座古宅是“丁余堂”。丁余堂建于清朝初年,是当时富甲一方的木材商人李瑞材的宅子。估计是社会地位不高的有钱人故意炫富,整个丁余堂的木雕、砖雕、石雕不仅用料讲究,而且雕工精湛,极尽奢华之能事。


与丁余堂隔河相望的是另一座古宅“大夫第”。大夫第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年至1861年),因其主人李文进曾官至五品奉直大夫,故被乡人称为大夫第。











大夫第的主厅叫“春霭堂”,堂内木构件上雕刻的精美程度与丁余堂不相上下。可悲的是,儒雅的春霭堂现在已经被各种假古董所充斥,让这个曾经的官宦人家斯文扫地。




沿小溪继续东行,在一座座简易的木板或石板桥中,可见一座石砌单拱桥,这就是“通济桥”。


通济桥始建的年代已经不可考,但桥身上的刻石告诉我们,最后一次重修是在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由于该桥建在村内两条溪水的交汇处,两溪如龙,拱桥及水中倒影似珠,乡人故称此地为“双龙戏珠”。



通济桥北堍有一座长方形重檐攒尖顶木亭,叫“申明亭”,是旧时村子里非常重要的一处公共建筑。



申明亭建于明末清初,其主要作用是“惩戒”村里的坏人坏事,同时兼有戏台的功能。亭额“申明亭”故意把其中的“明”字的“日”字旁写成“目”字旁,意在提醒乡人睁大眼睛让坏人坏事无处遁形。


照壁是中国许多地区汉族民居的特有组成部分,一般建在大门内,主要起遮蔽视线的作用。但在李坑这种土地比较紧张的山村里,普通人家不可能有很宽敞的院子,所以照壁往往被安排到了大门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12 06:52 , Processed in 0.07207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