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婺源精华路线汇总--北线看点

[复制链接]

140

主题

140

帖子

420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2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6 17:02:2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局部示意图:

       常规“北线”指:从婺源县城向北出发,经过的景点依次是“月亮湾”、“思口”、“思溪”、“延村”、“长滩”、“清华镇”彩虹桥,然后是“理坑”、“浙源”龙天塔、“虹关”、“察关”、徒步的起点“岭脚”,另外,从清华镇再向西还有条小分支,景点是“洪村”、“上严田”、“下严田”、最后到“甲路乡”可看手工桐油纸伞。 北线从清华向西的另一支线,是看红叶的“石城”、“长溪”。

       我设计的精华路线,请看前面的总攻略http://jennyyjw.blog.163.com/blog/static/321300920092243344363/


(8)思口

      -- 在思口附近,路遇晨霭:

(9)思溪

思溪始建于南宋庆元五年(公元1199年),1987年福建电视台曾选择这里拍摄电视连续剧《聊斋》,思溪由此闻名。村落背山面水,嵌于锦峰绣岭、清溪碧河的自然风光之中,房屋群落与自然环境巧妙结合,山水互为点缀,如诗如画,意境神美。
思溪俞姓,村呈船型,村口很美,水田倒映着古屋,村路较延村宽阔。  村口有明代“通济桥”和“如来佛柱”,是古时村落水口组合建筑的孑遗,村民经常在古廊桥上闲坐,生活轻松惬意,享尽天伦,中供大禹神位,人神共处,到是其乐融融。村内的建筑大多为明末清初时斯的,现存三十余幢,有清代商家住宅“振源堂”、“承裕堂”、“承德堂”、“孝友兼隆厅”等。其中“敬序堂”大屋,建于清雍正年间,房屋由庭院、正厅、后堂、花厅、厨房、花园等组成,占地一亩多,客馆的建筑雕刻精细完美,厅内为长方形藻顶,古色古香,1987年电视剧《聊斋》曾把这里作为外景地。
“三雕”(砖雕、石雕、木雕)工艺精湛,充分体现了徽派民居的建筑特色,清代“银库”屋,当世现已少见;“敬序堂”花厅,一派古色古香,为品茶对弈、吟诗作画理想之地;俞氏客馆格扇门上(“百寿坊木雕门”),阳刻96个不同字体的“寿”字组成的“百寿图”,堪称“木雕精品”。  
思溪距离延村1华里,田埂小道步行15分钟。

  -- 恬静的村口

      -- 敬序堂:

      -- 百寿坊:

      --精美雕刻:

(10)延村

沿青石板小道(不少石板上有依稀可辨的碑文“加禁养生”等)走一刻钟到延村。
延村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处于山水怀抱之间,背倚“火把山”,思溪河流经村前,整个延村犹如一竹排依偎在思溪河畔。   延村原名延川,据史料记载,最早在这里聚居的是查、吴、程、吕四姓居民,到了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现在大约占全村人口80%的金姓,才从婺源北乡的沱川迁入,改名延村。这个普普通通的“金”姓,在延村却充满了传奇色彩,相传是西汉名相、匈奴太子金日磾后裔,历史上草原骑马民族不断侵袭中原,他们的祖先仓皇辞庙,举家南迁。而婺源,全县位于“山岭川谷崎岖之中”,正是理想的安生立命之地。这里的民居高墙环侍,墙上少有开窗,有也是高高小小的,这正是传承了他们祖上北方黄土窑洞“地台式”建筑的痕迹。不能还乡只能以这种方式来怀乡了,所以延村是个容易诞生乡愁的地方,走在其中,思乡之情会油然而生。
延村小巷深而幽静。从进村的地图可以看到,延村的建造是从一口井开始的,古时候以水为财,然后引出‘人’字型的两条路,是‘以人为本’的意思。而且在村子的某处有许多岔道,组成了一个‘火’字,村民在火口上挖了一口井,据说是活用了风水学中水能克火的原理。留意房屋的大门和大门上的砖雕共同组成了一个‘商’字,以及房屋的前院都是‘四水归堂’的建造方法,而且又巧妙的利用乌龟来疏通排水系统。后院都有一个水缸,据说可以根据水的清浊来确定天气的阴晴,而且几百年来从不换水水质不变。水缸左右两边各有一对麒麟,脚踏金钱。
延村是有名的商家院落群,现存的明代私塾和清代“馀庆堂”、“聪听堂”、“笃经堂”等民居56幢,多为明清时徽商晚年归隐所建。几百年来,村人历代在 江西、浙江、上海乃至湖南广西等地经商,主要从事木材、茶叶 、盐业等商业活动,经商致富的人多携资归故里买田置房、兴建 书院,创建了大批府第楼阁、祠堂碑坊等,最兴旺时全村有四座祠堂,一百余栋大宅,村人如遇雨雪天气,由村头走到村尾,可穿堂入室而衣裳不湿,足见“群屋一体”的规模。   这里每个院宅的门楼都是“商”字,造型相当独特。据说延村的建造是从一口井开始,井代表着财源,然后引出“人”字型两条路,暗含“以人为本”之意,村落就围绕着这个中心扩展开来。房屋风火山墙、青瓦坡顶;大门为石库门枋、水磨青砖门面;门罩翘角飞檐,门枋砖雕别致;内分前厅、后堂、厨房等,前后均有浅天井;堂屋内三间两厢、方柱石础、格扇门窗、青石板铺地。屋内梁枋、雀替、护净、门窗等处龙凤麒麟、松鹤柏鹿、水榭楼台、人物戏文、飞禽走兽、兰草花卉等图案的寓意深刻,不仅显示出精湛的工艺,而且蕴藏古文化的神韵,令人赞叹不已。在婺源,官宅与商宅的建筑有所不同,官宅讲究气魄,商宅注重财运,延村的古建筑处处体现着商人的这种祈祷。

   -- 延村人字入口

  -- 延村,静静的徽州画儿

  -- 村内的人字小巷

  -- 火字路口的镇火井

  -- 小眼睛窗

  -- 繁复精美的雕刻

  -- 余庆堂

(11)长滩村

思口镇往紫阳镇方向,转至一个山坡停车,向下看去,就是长滩村了。一般,经过时大家也就停车在公路上看看,直到07年春细雨蒙蒙时,我有机会下到长滩村才发现,村口一路走到村内,竟然比公路远望的更美......

  -- 公路上的远眺,2005

  -- 相同位置,2007秋

  --  相同位置,2007春

  --  村中小巷

  -- 柴禾

(12)清华镇

看点:彩虹桥、水口。
彩虹桥历史悠久,建于南宋,距今已有八百多年,是古徽州最古老、最长的廊桥,婺源廊桥的代表作,被众多媒体誉为“中国最美的廊桥之一”。这座桥取唐诗“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意思取名。桥长140米,桥面宽3米多,4墩5孔,由11座廊亭组成。周围景色优美,青山如黛,碧水澄清,坐在这里稍作休憩,浏览四周风光,会让人深深体验到婺源之美。
彩虹桥的魅力,不仅在于桥体与青山、碧水、古村、驿道的完美结合,而且更重要的体现在建造的生命力:科学合理的选择了建桥的地理位置——建在最宽的河面上;分解洪水冲击力的半船形桥墩设计;根据洪水主流速桥墩之间的差异分布;条石砌法的紧密牢固;桥面设计理念的长远、实用,易于后人维修,充分体现越简单 实用的工艺越容易传承、延续的哲学思想。历经八百多年,依然完整、古朴、厚重、积淀感强。
彩虹桥与登云桥一高一矮、一大一小的连接,解读了古徽州桥名文化的精髓:祈盼吉祥、发达。人生的最佳境界,无论读书、做官、行商……登青云,踏上一道吉祥、美丽的彩虹,飞黄腾达,何等风光、潇洒、光宗耀祖。两桥桥名的巧妙组合,正是古人对子孙后代的祝愿、祈盼。桥下的一池碧水,因篆刻流派鼻祖文彭与何震泛舟于此,见这里秀美风光,文彭欣然在临水石壁上题刻“小西湖”而得名。上千年的水碓作坊,依然演示着古人利用水能带动水车舂米、磨粉。一道简单不起眼的石碣(石坝),几百年来保护彩虹桥周边的生态环境,被誉为“生态保护神”……

  -- 镇边的水口

  -- 镇上对应游客的小酒坊

  -- 远眺,雾霭中的彩虹桥

  -- 彩虹桥

(13)洪村

洪村始建于北宋初,按《村谱》记载,最早迁居这里的人名字叫洪济,洪济是位雅爱林泉的隐逸之士,一日漫游经过此地,见这里山林葱翠欲滴,溪流清澈见底,环绕幽雅恬静,因而慨然说:住此可兴旺洪氏宗族,于是从洪源迁来这里定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村口有一距今已1000多年的银杏树,相传是洪村的始祖洪济亲手栽种。古银杏树高30多米,胸围5.20米,枝繁叶茂,每年可产白果800多斤,银杏叶能释放微量的氰化氢,氰化氢是一种剧毒化学品,而这种极微量的氰化氢恰恰具有抗癌效应。银杏树旁边还有一棵古樟树,比银杏树还粗,虽早年遭受雷击,主干已腐空,今仅有一根侧枝,但仍历风雨顶天立地,傲霜雪苍郁不黄,生机盎然。
洪村,自古以来就是婺源著名的长寿地,村中古代盛产“松萝茶”,村人养生有道,因村中历史上多百岁老人,故朝廷赐名“长寿古里”,能得到封建朝廷为一个村庄赐名,可见这村庄在历史上是何等的荣耀。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可历史上洪村最长寿者达119岁,就是现在,村里长寿老人不仅有七、八十岁的,还有很多九十多岁的。
洪村座落在一个狭窄而曲折的山谷里,一条小溪傍村而过,跨溪建有三座石桥。   溯溪而上,远远就可以见到一棵“迎客松”,似乎在展臂迎客。   村口有清代乾隆年间修建的“培源桥”,桥前耸立着一座三楼式砖砌的牌楼,八字墙的拱门上嵌砌着“长寿古里”石匾,这方石匾,源自清嘉庆年间儒林郎锦文公的九十寿庆。   八字墙上,还分别嵌有嘉庆十五年刻立的“奉宪养生”和“奉宪永禁赌博”两块禁碑,从这两方禁碑可以看到,过去洪村良好的社会风尚和严格的村规民约,至今还在影响着村人的行为。   村门的牌楼上,还绘有一幅“魁星点斗”图,自明末村人在牌楼上绘了这幅图后,直到清代,村里共有49人出任官吏。
洪村的古建筑主要有洪氏宗祠的“光裕堂”、“奉直大夫霭庭公祠”、“敦素堂”等,这些古屋不但保存完好,而且其内部的砖雕,木雕、石雕都非常精美。“光裕堂”内的一对抱鼓石是洪村石雕的代表作;霭庭祠内的“双凤朝阳”木雕十分精致,太阳用盛开的牡丹花代替,四个梁托雕的是“羊、马、牛、狮”。还有一幅“教子图”,那是水磨青砖雕中的精品,图左边雕刻的是“鲤鱼跳龙门”,右边是一老者在谆谆教诲稚子,栩栩如生,表现了住家“望子成龙”的愿望。
洪村的洪氏宗祠名为“光裕堂”,始建于明朝中叶,曾在清康熙、道光年间两度重修。宗祠的门口,仍然摆放着十几座旗杆石。村里每有一个考中做官,家族必为其在宗祠门口树一杆旗,以光宗耀祖。而旗杆石上刻着此人的官位,所见的就有奉直大夫,谏议大夫等。这是婺源保留下来的较多的一处,据村中人所说,原来更多,文革中一些用来修建水坝了。   推开洪村祠堂虚掩的大门,去感受洪村时光深处的呼吸,虽然不见洪村先人的画像与灵牌,只看到了阳光投射的光影,但还是从空旷中,感受到一种来自时间深处宗教与伦理的神秘。祠堂内外雕饰的万寿、夔龙、牡丹、荷花、莲蓬、石榴、葡萄,松鼠以及“渔樵耕读”、“松鹤延年”、“梅兰竹菊”等等,都是洪村的先人留给后世的美学与意象,还有对子子孙孙的期愿。   光裕堂前院门墙上嵌立一块道光四年立的“公议茶规”碑,从碑文得知,当时洪村出产的茶叶叫“松萝茶”,古人曾有“松萝香气盖龙井”的说法。据了解,由村民自己制订的茶规碑,在婺源仅发现这一块,它对研究清代婺源民间茶叶流通管理方面颇有价值。这块碑给我们还原了古时洪村茶市的景象:“远迩争市,价倏翔涌”(明代冯时可《茶录》)。“公议茶规”就是在这样繁荣的背景中产生的,其内容涉及设立公平称,主持公平买卖,卖方不得与茶客私自交易,买方不得中途毁约等等,对“背卖者,查出罚通宵戏一台,银五两入祠”、“决不徇情轻贷”……勒石嵌碑,字字遒劲,洪村的先人在几百年前从茶叶的流通管理出发,记录与倡导的却是铭心镂骨的诚信。

    --村口,谁家柴禾堆上的肥土鸡

   -- 村口一株灿烂的桃花树

   -- 那两株古树

(14)上、下严田

我喜欢的是上、下严田一路上的田园风光,至于看那棵古樟,就不得不买票进景区,郁闷!幸好村子是四通八达的,还没到景区门口都有小路进村,哗哗,又逃票成功!
据《宗谱》载:严田于北宋乾德甲子年(964)建村。建村者李德鸾取“占得从田之签,以严治家”之意取村名严田。严田是南宋绍兴甲戌年(1154)进士,官至大理寺丞,摄理右待郎李知己故里。显然,800多年前,这里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
严田的大古樟,现在古樟民俗园内,据考证记载树龄有1500余年,胸径达4米8,树径近14米,树冠达3亩,堪称“天下第一樟”,如此古樟,就有个神奇传说:在南宋初年,一天夜里,小康王(赵构)被进犯中原的金兵追赶,跑在乡间小路上,情势所逼,看见溪水边这棵大樟树,就连忙爬上去躲进树叶里。金兵追到樟树下不见人影,便四处搜寻。小康王吓得暗暗祷告:“树神啊,请救我脱离劫难,日后我若上皇位,定把你重重加封。” 说也奇怪,霎时风声大作,飞沙走石,把金兵吹得睁不开眼,连忙跑了。小康王脱险后忙问救自己的是什么树,耳边隐隐若若听见一个声音回答“是樟树”。在慌忙中小康王听成了“香树”,在临安登基后,一时找不到这棵樟树,就遥封为四季长青大香树。从此,天下樟树都有沁人的清香,这棵被封的大樟树也有了灵气,被人们供奉为神樟了。现在,从它十人合抱不住的主干上生长出不同年代的六个大枝桠,越溪过界,浓荫铺天盖地,也就更具神韵了。

   -- 古桥、古树   -- “天下第一樟”

      -- 上严田到下严田,一路菜花,一路田园美景:

(15)甲路

去甲路乡,只为着手工的桐油纸伞,不过并不是我想象中以为的家家户户都作伞,要找到伞厂门口的门市小店才能买着呢。
甲路纸伞是婺源传统名牌产品。早在明清年代,就随着徽商的足迹走遍长江流域,1936年曾获国际博览会金奖。民谣唱道:“景德镇的瓷器甲路的伞,扬州的女子不用拣”,可见当年之盛。     正宗的甲路纸伞应当是桐油纸伞,选用优质木竹、皮纸、桐油等制成,工艺承传统之法,画面取民间之彩,风格别致,纸伞可避雨、可遮阳,美观轻便,尤为女土青睐。近在中国明星县市经济成果博览会上荣获银奖。

(16)途中尚有诸多美景

思口往理坑的一段一直沿着溪水小河,一路风景。

  -- 下里村口

   --  一路清溪作伴   --  路边板凳桥    -- 路边村口小祠堂

(17)一段开着映山红的小峡谷

进理坑的公路,有一段沿着溪谷穿行,空气清新,令心情也十分的幽静。山体侧有溪流泻下,冲上公路从天而降的两条可视为天然洗车处,呵呵;溪流的一侧不时晃过几丛红艳艳的映山红,也偶有粉色杜鹃混于其中,映在水面之上,煞是好看;溪水清澈,时急时缓,时而舒舒地淌过,时而席卷着水中巨石卷起小小漩涡,时而跳跃阶梯跌宕而下。

  -- 冲上公路的溪水           -- 公路旁的一树花:

  -- 峡谷溪水里倒映着映山红

(18)沱川

进理坑前先要经过沱川,几乎是挨着的,之间步行30分钟可达。沱川本身并没有太多看头,村内有条老街,老建筑破败不堪,但到达前的水泥桥两侧,有比较清秀的景致。

(19)理坑

2005年第一次去的理坑,没有几个游人,绕村的小溪流边,百岁桥和xx桥边只有洗涮的妇人和闲闲溜达的老人、狗狗。 06年发觉明显地游客渐多。等到07年再进理坑时,居然出现了小子味的小酒肆小酒吧,让人大跌眼镜....村头巷尾也尽是穿红着绿手持DC的冲锋衣身影....游客侵占了理坑?失望?叹息?真不知该作何反应....
理坑原名理源,建村于北宋末年,村人好读成风,崇尚“读朱子之书,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被文人学者赞为“理学渊源”。    几百年来这偏僻山村,秉承勤学苦读之风,人才辈出,先后出过尚书余懋衡,大理寺正卿余启元,司马余维枢,知府余自怡等七品以上官宦36人,进士16人,文人学士92人,著作达333部582卷之多,其中5部78卷被列入《四库全书》,可见理坑昔日的辉煌。    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有明代崇祯年间广州知府余自怡的“官厅”,明代天启年间吏部尚书余懋衡的“天官上卿”,明代万历年间户部右侍郎、工部尚书余懋学的“尚书第”,清代顺治年间司马余维枢的“司马第”,清代道光年间茶商余显辉的“诒裕堂”,还有花园式的“云溪别墅”,园林式建筑“花厅”,颇具传奇色彩的“金家井”等等。
理坑村内巷岔盘旋形如迷宫,景点较多:“云溪别墅”、“天官上卿府”,“三尺巷”,“溪弦头-在村口:天心桥和百子桥”,“九世同居楼”,“尚书第”,“司马第”,“驾睦堂-官厅”,园林式的“花厅”。   理坑“云溪别墅”(TEL:0793-7244223),清余纯烈(善画美人图)的花园别墅。   可爬上村头的山坡,从高处看山坳里的古村,恰好有一个圆形的平台,如是清晨云雾缭绕景致很好。

           --  2005年,游客打扰较少的理坑:

  -- 爬到后山看溪水环抱的理坑

  -- 云溪别墅

           --  2006年,游客渐渐多起来了:

           --  2007年的理坑,游客攒动酒肆开张:

  

   -- 云溪别墅的小院儿依旧,只把新付换旧付

(20)浙源

路过时需关注的两个看点:板凳桥、龙天塔。
龙天塔,耸立在浙源乡政府所在地凤山村头浙溪旁,始建于宋代,后毁,明万历年间重建。古老相传:建塔前凤山村多火灾,村人遂建此塔以镇火神,取“天龙镇回禄”之意,叫“龙天塔”,与“凤山”村名对称,有“龙凤呈祥”之意。     龙天塔高30余米,为砖石结构,六面七层,腰檐层层凸出,宽度向上递减,每层檐角悬吊铁风铃,每当风起,铃声铮铮悦耳。塔内有阶梯上升,可直登顶层远眺。该塔临溪而建,丽日朗月之时,塔影倒立水中,景色十分壮观。

   -- 浙源板凳桥

      --  龙天塔的春与秋:

(21)虹关

去虹关的人相对的少,往往被作为北线徒步穿越东线的起点或终点。主要看点:古樟。
虹关,是座千年古村,坐落于春秋时期吴楚两国划疆之地(“吴楚分源”)的浙岭南麓,故又有“吴楚锁钥无双地,徽饶古道第一关”之美誉。   其实,虹关还是徽墨名村,连日本人在前些年都曾来此找寻徽墨制作的秘密,至今,虹关村中尚完好保存有诸多著名墨师荣归桑梓之后构筑的深宅大院,而虹关村僻居浙岭深处,山林茂密,松杉等林木资源十分丰富,为制墨等提供了丰富的松烟和桐油等原材料,这是虹关詹氏墨商兴起的重要历史地理背景。
傲立于村中水口溪畔的古樟,碑刻曰“虹关古樟”,树龄至今已有1000余年,树高26.1米,直径3.4米,冠幅3亩许,气势非凡,有“江南第一樟”之称。古人曾写诗称赞它为“下根磅礴达九渊,上枝摇荡凌云烟”。古樟旁的古驿亭,刻有一副字迹斑驳的楹联,昭示了徽墨世家聚居村落的古老历史:“试问几何年曰宋曰唐古樟自晓;溯回多少事论荣论辱浙水长流。”
还可参观:“通津桥”,“过街楼”,“玉映堂”,“玉堂仙吏大堂厅”,“继志堂”,“务本堂”。 “虹关大有饭店”(詹国睦 詹汪平0793-7240053)曾经是大有家族的“迎宾楼”,有全县唯一保留下来的雕花圆形木门古色古香,大厅两侧是有雕花木窗的厢房,抬头是一片装了明瓦的天井。
        (虹关徽墨:笔墨纸砚文房四宝,此四件中,墨以徽墨最为著名,徽墨、湖笔、宣纸与端砚,平分秋色。宋元以来,随着南唐时易水墨工李超、李廷珪父子南来徽州,带来先进的制墨技术,徽墨成为墨品中之最著者,代表徽墨生产最高境界的技术则被称为“易水法”。     徽墨产地集中于徽州所辖歙县、休宁和婺源三县,其中婺源墨以“朴实无文”的平民化特点,以供给普通百姓和小知识分子使用而名扬全国。婺源制墨家中,又以北乡十四都虹关詹氏声名最藉。詹氏墨商(墨工)异军突起,所制墨品异彩纷呈,“销售于二十三行省,所至皆开行起栈,设店铺无数,乡人食其利益矣”。詹氏制墨不仅在国内占有重要的市场份额,还远销日本、东南亚各国。清中叶以来,徽墨成为中日经济贸易中最重要的一项商品。清代康熙年间,日本著名古墨制作收藏家松井元泰(1689—1743)曾远涉重洋到中国,向詹子云等徽墨名家请教制墨秘笈,并带回大量婺源墨。松井元泰在其所著《古梅园墨谱跋》中说:“徽州官工素公[功]、游元绍、詹子云,三子盖当代之名家云。”另一位东瀛藏墨家河氏朱庵在其著作《朱庵谈墨》中多次提及婺源墨工对日本制墨业的影响,认为婺墨艺冠墨林,名重天下。明清以降,詹氏墨家代有人出,其技艺和家族经营墨业的传统,直至民国末年尚不绝如缕。以虹关詹氏为代表的婺源徽墨,在清代以来一直誉满全球,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
-- 05年,徒步到虹关
  -- 2005年,虹关古樟
-- 2006年
   --  2007年
  -- 往虹关途中,路过的美丽小山村

(22)察关

就在虹关村的隔壁,走过去15分钟。看点:古树相伴的石拱桥,“溪山拱秀”胜景,抒古今幽情。
“溪山拱秀”一景很美:轻灵纯朴的石拱古桥布满青苔,山色空蒙,桥映水中,蕴含意境高远。察关村全为干栏式通透房屋与他村不同,村头有“徽饶古道”路亭。

  --  2005年 初见 -- 2006年 再见

   --  2007年 三见

   -- 古桥之上   --  晨出耕地去

  -- 田园耕种

   -- 村子里的可爱小mm,跟过来看我们过来拍照

(23)岭脚

看点:爬上公路边的小山包,看大地绚丽的色块。

(25)庐坑

看点:找寻点滴秋色

  

  

(26)石城

看点:雾锁石城,红叶朦胧
石城有两个小村庄组成,一个是程村,另一个是戴村,两村只有一小山相隔,山上尽是奇石,石城也因此得名。石城按婺源话的发音为“色城”,一年四季,她的色彩是最变幻的、最丰富的,是名符其实的色城。每到11月深秋,一片火红辉映着古老徽派村庄,程村三面都有古枫树环抱,一面是石灰岩小山坡,早晨的晨雾悬挂在树半腰,加上村庄中的炊烟,构成了如梦如幻般的仙境

  

  

   -- 秋叶

   

  -- 大树林子的光影



(27)长溪

看点:漫山红叶秋色
长溪村是一个秋色极好但也很偏的小村,村庄位于婺源县与浮梁县的交界,是过去安徽与江西的交界,周围十多公里都没有人烟。有一条简易公路通到从清华到赋春的柏油路上。从岩前村(离清华二十多公里)到长溪有一段山路,徒步去要近很多,约二个半小时到三小时可以到达,沿途的风光很美。
长溪村红叶的一直不为人所知,原因就是这里交通不便,极少有游客前来。每到深秋,村庄前后有二百多株连片生长几百年的香枫树就会一片火红,高大的红枫与白墙黑瓦马头墙掩映为一体,形成别具特色的红枫林景观。村内还有许多条意境深远的古巷,村里很安静。大块的青石板铺成的路,引着我们穿梭在徽派建筑的文脉里,随处可见的古建筑的雕刻也会令你叹为观止。

  -- 途中,路边的金树

     -- 村口和后山,一树一树的红叶:

                    --   墙角,扁豆开花:

                                                    -- 爬上墙的南瓜藤                                                                                                     --  门

                                                                -- 墙头晒的雪里蕻                                                                         -- 山上的秋实


(30)       石城一线途中的小山村,随意之间也有些看头喔。

   --  秋晒南瓜串

   --  鸭鸭戏水图    --  果实饱满的野莓

       -- 人工林的小树密密麻麻,像列队的士兵一样排列整齐:

        -- 公路旁的小村秋色:

               --  野趣:

         --  秋天,辉煌的落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17 12:27 , Processed in 0.757677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