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史] 到十八里桃溪“豸峰村”听听那里的故事!!!

[复制链接]

459

主题

457

帖子

1371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7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7 09:58:5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豸峰村名的来历。相传豸峰建村于北宋年间,早先并不叫豸峰,而是因在回龙山下结村聚居,故名寨峰。后有一外地官员路过这里,闻其名,观其形,疑有结寨谋反之嫌,便密报朝廷。好在村里朝中有人,快马送信,告知乡亲,改村名为“豸峰”。“豸”,方言与“寨”相谐,遂躲过了一场灭村之灾。

          豸峰村处于山水环抱之间,村落四周有翠林密蔽的回龙山、雕楼山、庵堂山、笔架山。桃溪水北向南流蜿蜒至豸下湾时,似玉带般经村北绕过,然后再穿过维新桥出水口。人们在对环境改造的同时,也赋予这些山水以更多的诗情画意,营造出“寨冈文笔、田心石印、曜潭云影、东岸春阴、水口诰轴、船漕山庵、倒地文笔、鸡冠水石、笔架文案、回龙顾祖”等十处景观。豸峰历史悠久,乡民尊师重教,学子勤学苦练,故人才辈出。婺源“山间茅屋书声响,放下扁担考一场”在这里得以体现。


潘氏迁此,最初选择定居在村落西侧的豸下湾,因这里有两口泉水清澈且终年不涸的古井,可提供饮用、洗濯的便利。但豸下湾地形狭窄,居民稍多一些,就难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于是,他们依“精堪舆术”的五世祖潘初之言,将居住范围扩展到现豸峰村的中心区域,并继又延伸到村东南的枥林坦一带。明清时期,村落富甲一方。当时,外出经商的人,多把积攒的钱财带回家乡“广兴栋宇”,宅居不仅造得规模宏大,且内部装修也非常精致。



豸峰村落的形态,从平面上看大致呈圆形,似一面“铜锣”,西侧的豸下湾则是一根锣槌。村中房屋虽紧凑有序地建造在一起,但全村的道路却蜿蜒曲折,变化多端。村民相信,弯曲的道路可以“藏风聚气”、留住财源,于是在兴建房屋时,当外墙达到一定的长度后定会弯折。人们在无形中似在坚守一个理念,那就是村中无直街是为了避免“铜锣”裂缝,村内不掘井是为了不使该“锣”有“哑音”,村落设置曲折的巷道,除了避免“碎锣破边”的禁忌外,也利于防御外来的侵扰。巷道宽一般1.5米左右,最宽处不过2—3米,最窄的仅能过一人,迂回曲折,确实使人难辨方向容易迷路。另外,豸峰村的房子大多不朝南向开门,因为人们笃信在风水术中,南方为火,而火能克金,故以经商为主的豸峰先民均避开南向门;入户道路除与门的设置有关外,这种风俗或许也影响着村落巷道的走向和开设。


           按《桃溪潘氏豸峰支谱·基图》记,豸峰村兴旺时,宗祠除总祠“企贤堂”外,另有“棣辉堂”、“成义堂”、“立本堂”、“承志堂”、“诒远堂”、“养源堂”、“尚义堂”等9座分祠。村民在敬奉先祖的同时,还修建了各种神庙加以祭拜,如社公庙、周王庙、汪帝庙和关圣庙等,以祈求百福、消百灾。

成义堂:前临桃溪水。该这座分祠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平面基本保持中轴对称。入口处两侧建有八字照墙,门头上刻“簪缨世胄”四字;门屋为顺应沿河地势,与主轴线偏转了一个角度。进入门屋后的第一进庭院,由四面高墙围合成一个封闭空间,院内没有廊庑,两侧有小门可通附院。



正面墙上用水磨青砖雕砌成三开间牌楼门,门头字牌上刻“通奉大夫晋三公祠”字样。



入内,是一个“四水归堂”的庭院,三面围廊,后为两层高的寝殿。与一般祠堂不同,成义堂内没有享堂,而改为扩大的廊间,祀祭时原应放在享堂进行的活动却移到寝殿楼下。令人不解的是,寝殿是缺了一角的矩形平面,不知是受周边建筑限制还是出于风水上的考虑。祠东南部的附屋是二层楼房加一庭院,院中有一半圆形泮池;西北部附屋已改作他用。祠内建筑装饰丰富,仅斗拱就有米字形、斜拱等近十种。最为精彩的是寝殿底层,正面月梁两端的梁托是倒爬着的木雕狮子,惟妙惟肖。大厅天花正中,有一螺旋形斗拱构成的覆钵藻井,堪称一绝。





“资深堂”是成义堂的右侧。其址原为支祠“棣辉堂”,清同治年间(1862—1874),村人潘鸣铎独家花了八千余金在这块地基新建了资深堂。祠堂三进三开间,前宽后窄,略成梯形平面。门楼类似“五凤楼”形式,有三门,立面为牌楼式门楼。第一进院落两侧,是三开间走廊再加一间高起的廊庑与享堂连接;其柱头下的一对木狮雕刻得十分精美,雄狮居左,母狮处右,母狮怀中还有一小狮正翘首嬉戏。享堂雍容大方,后进的寝殿,是二层建筑。整个祠堂内部的装饰非常华美,光柱础就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和莲花形等6种之多。



“涵庐”是豸峰有座很特别的建筑。这幢房子最初是清乾隆年间(1736—1795)一富商建的,民国时归了曾任安徽省教育厅厅长的潘方跃所有。潘方跃早年留学海外,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故在购得涵庐之后,将它改成了中西合璧的样子。该屋在立面处理上,徽州民居的马头墙虽仍然保留,可外墙的门窗却用了西式拱券的做法,立面的细部,还使用了一些带曲线的西洋“巴洛克”表现手法,甚至连英文字母也作为装饰上了墙面,这在当时的小山村中,应是十分时髦的装饰。宅居的内部仍沿用徽州传统的木框架结构和平面型制,不同的是二层围绕天井的“走马楼”用了一圈西式栏杆。宅居旁侧有一附屋,附屋设单独的出入口,装修简陋,应为佣人劳作、居住的场所。



“延年堂”建于清代后期。根据家族的构成,宅居有两条轴线,即两个相对独立完整的部分。这两部分虽大致相等,但东侧为主,其入口门头上有“瑞霭门闲”门匾;西侧为次。有趣的是,两家的厨房却集中在一块,也许是房屋主人希望以“食”来维系两支的世代融洽。厨房在同一天井周围安置两个灶,西侧的灶台上空有一类似轿厢的木屋,无底,由此可直接运送食物到二楼,方便在楼上就餐。该宅还有精致的花园客座,其中水池兼有观赏、消防两种功能。



“潘宅”由富商潘启褥建于清代中叶。该宅居精彩之处在于它的庭院。院西是堂屋的入口,门头上枋有高浮雕的“双狮戏球”,两侧柱上也雕刻着规整的植物图案;南部和东部则是宅居的客馆,屋内梁架、斜撑等处饰有精美的木雕,雕工细腻,线条流畅。堂屋的正门非常别致,故意斜着开,方向正好迎合山中一股泉水的来向,显然这是为了取“聚财”之意。宅内楼梯踏步也按风水取了17和21两组数字。因为八卦中的字符,定(5、17、29)、成(9、21、33)、开(11、23)数都是吉利的,故设置楼梯踏步数时多被采用。



婺源豸峰是个具有徽州人文传统的古村聚落,尚末被旅游开发,网络上也少有关于此村的婺源旅游攻略,故特别适合来婺源自助游、自驾游及户外的好地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28 12:25 , Processed in 0.738576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