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0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游记] 独坐幽篁里——婺源篁村

[复制链接]

215

主题

215

帖子

645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4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9-28 14:23:2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河上静卧着一座覆瓦雕花、桥头粉墙翘角的廊桥——大夫桥。树木将廊桥掩映得影影绰绰。

    老家婺源沱川四面环山,中间开阔,小河迤逦,古村灵秀而又寂静,沿河而行,民居老宅与巨树交相辉映,不时闪出池塘水榭,引人流连。

    有人问,婺源像李坑晓起这样的景点逐渐商业化,还有没有原汁原味的宁静古村落?答案是肯定的,有,但我告诉你,不多了,老家沱川算其中的一块净土,因山断阻隔,交通不便,游客比起江湾,那是微不足道。

    来沱川旅游的人,理坑是必去的,惟一一处收费的景点。如果你是云游四方的背包族驴友,可以去沱川篁村寻古探幽,这里还是一处未开发的处女地。

    篁村,距离我们河西村3华里,一个不大的小村落,却蕴涵着千百年文化意境所散发出来的人文气息,宛如山中的雾霭,经年弥漫缭绕着。

    老家之行,有幸又去了一趟篁村。它是我二姐下嫁的村落。二姐姐夫常年在上海打工,外甥女初中毕业后没考上好的高中也去上海读了职校,只留下读初中的外甥跟着他爷爷奶奶。

    我跟三姐一起到沱川后,买了箱牛奶及果冻,打电话给他奶奶,通知他骑车下来拿顺便探望下年迈的外婆。等望眼欲穿,还是没来。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外甥,有些顽劣,又有些羞涩,出不了台面。

    三姐跟外甥女第二天一大早就回了县城,我于是决定亲自帮他送去,顺便也去拍拍风景。婺源的绝美,不仅仅在景点,更在沿途的路上。

    篁村,是我们余氏的发祥地。村名的由来,我度娘搜索,有三种版本:

    1)始于一个民间故事:传说篁村人是秦侩的后代,为了避祸,藏匿于深山之中, 改姓隐名,去了秦字头上三横, 改姓余氏。之所以取名篁村,还藏着秦侩的贼心,想称帝又不敢,生生把“皇”字头上加了个竹字头,掩人耳目。莫非我也是秦桧的后代?

诚惶诚恐中。

   2)该村余姓的一位祖上位居高官,在皇帝出游的时候,曾经代理国务,所以村名叫皇村,但此村名涉嫌欺君之罪,所以只能在“皇”字头上加个“竹”字头,以示是个戴了竹笠的皇上。  

   3)祖先以唐代诗人王维的诗《竹里馆》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择名篁村。想来这村就跟诗一样让人心驰神往。我宁愿相信,村名的由来就是诗意的神化,而非历史人物的杜撰。

    沿着蜿蜒的石板小径行走,禾苗茁壮,山野翠绿。一刻钟功夫,我到了我二姐家。外甥早饭还没吃就外出疯去了,漫长的暑期,没有父母的约束,爷爷奶奶管教有心无力,学习状况不容乐观。这就是中国留守孩的现状。

    派人唤回外甥,看见我,扭捏不敢进门,更不叫“舅舅”,我知道外甥的内敛羞涩,大山深处的孩子,我从小何曾又不是如此?理解,更有种对一年只见二姐姐夫一面的外甥无法言说的怜爱。看着他快速吃了粥后又出去了,我们之间有道无形的隔阂,不仅是年纪,更是这么多年在外漂泊的疏远。

    跟二姐的婆婆有一句无一句的攀谈着,无可避免地谈到婺源如火如荼的旅游对普通百姓基本毫无收益,油菜花海,粉墙黛瓦,是外人眼中的风景,却是村人心里的伤怀。

    篁村四五月,前去旅游的会比平时多些,村民挑担粪桶上路都不甚方便,一些不文明的游客恣意糟蹋村民的油菜花。因为在游人眼中,这缤纷的花事,簇拥着花海搔首弄姿拍上几张再美不过,这却成了折损村民来年菜油的硬伤。村民需要的或许是宁静不被打扰的生活,他们的生活来源多半也寄托在在外打工的子女身上。

    政府为了发展旅游,另辟取道拓宽道路,毫无商量余地,廉价征用水田,村民怨声载道。过几年,篁村可能也不是宁静之地了,一条宽阔的大道就从篁村大夫桥边横穿而过,听说乡政府也要搬迁于此,到时篁村定也是像李坑那样商业化的喧嚣集贸地了,呜呼哀哉!

    谢绝吃午饭,答应老母速去速回的,匆匆告别,望着熟悉的风景,就这样随性入了我的镜头。

   

    祖先建宗祠开挖地基时朝庭送来了喜讯,村里的一位祖先中了状元,为纪念这个吉利的时刻,宗祠命名为“始基甲第”。

   “始基甲第”建于明代永乐年间,又名“余庆堂”,是沱川篁村余氏宗祠。建筑物坐北朝南,南北长33.6米,东西宽13米,东西各有两个门口,可五门出入。大门门楼恢弘典雅,俗称“五凤楼”,体现了明代筒派建筑特色。   

    门楼正中横书“始基甲第”四个浮雕大字,上下左右均是砖雕,有凤、鹤、麒麟等图案,内分前后堂,前低后高,分三级提升。几十根梁柱虽不工于雕梁画栋,却不失古朴大方。

   

    篁村的文房四宝置笔之笔架山,山下的稻田就是块巨大的“宣纸”,我二姐老屋门前的一半月形水池就是一方“墨池”,祠堂坡上一株红豆杉就是一支巨大的“手笔”。


    入村处路旁矗立着一棵巨大的倒插罗汉松,据说是该村始祖——北宋进士余氏祖先余道潜手植的,距今已有近九百年的历史了。像一巨型盆景。

    篁竹、树木、芭蕉、溪流……一副自然天成的山水画卷。




                 参天古木——枫木,秋风送爽,枫叶变红。


    进入篁村的岔路口。


    蜿蜒绵延的石板小径,通向我的老家河西村。

    绕村直达溪头天门山瀑布的柏油路。

    鸟瞰篁村,白墙黛瓦。


    远处高山绝壁处,丰水期时急湍飞溅,白练直下,气势轰鸣。山后就是安徽了。层峦叠翠与行政区划阻隔不了老家婺源与古徽州的血脉相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11 01:35 , Processed in 0.08377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