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朱熹在婺源的故事(四则)

[复制链接]

229

主题

229

帖子

687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8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9-26 08:45: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朱熹不信神

宋绍兴二十年(1150)春,时年20岁的朱熹第一次回婺源祖藉,祭扫祖墓、拜望宗族长老、赎回父亲朱松当年典当出去的田产,以供祭扫祖墓的资费。

当时,婺源县城五通庙香火旺盛,相传甚为灵验。邑人出门,必带上香纸入庙祈祝平安;士人到婺,也必以名纸入庙,称门生叩拜以求吉祥。朱熹初来乍到,亲戚邻里都劝他去拜谒,朱熹不去。当晚,汤村街的族人宴请他,饮酒时,有灰尘落入朱熹酒杯中,饮后拉肚子。第二天又在台阶旁遇上毒蛇,险遭其咬。大家都认为他不去拜竭五通庙,这些都是神灵对他的警告。于是,大家纷纷再一次劝朱熹去拜谒五通庙。

朱熹说:“肚腹不好是食物不洁引起的,与庙无关,别冤枉了五通。”有位学者也在旁劝他从众去拜谒五通庙。朱熹听了,很不高兴地说:“为什么要从众?想不到一个有学问的人也说这种话!我很幸运,这里离二、三世祖祖坟的下园(即今天朱子艺苑)不远,若真是因此遭祸,就请将我葬在祖坟旁边,不是很方便么!”朱熹坚持不谒五通庙的举动成为趣话,一直流传至今。



朱熹激情题“廉泉”

在婺源紫阳镇东门大桥南端旧城墙下,有一个两米见方的长方形泉池,该泉池叫做“廉泉”。廉泉,是朱熹命名并撰题的一处胜迹。说起来,还有一段美好的传说哩。

话说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春,才19岁的朱熹荣登进士后,在家待职的三年里,于二十年(公元1150年)初春,回婺源老家扫墓并拜会宗族长辈。在长达3个月的时间里,朱熹遍祭从一世祖朱瑰到七世祖朱森的所有祖坟,遍访从未谋过面的宗族长辈,遍游故乡的胜迹。

四月底的婺源已是初夏时节。一天,朱熹与门人郊游归来,行至东门桥头已是浑身冒汗,口干舌燥。见此有一池清水,泉水晶莹见底,着实诱人,一行人便屈膝弯腰掬捧畅饮。这从石缝间淙淙涌出凉洌甘醇的泉水,“早涝不盈涸,风摇亦不浊”,给了朱熹深深的启迪:“吾一名当朝进士,以后为官,一定要象这泓泉水,‘颠波不失志,贫贱亦清廉’。”思索之余激情难平,回到住处则挥笔为那泓清泉题名曰:“廉泉”。门人弟子则为此墨宝立石刻碑于泉旁。次年春,朱熹被授予左迪功郎、同安县主簿,开始了他颠波的出仕之路,和矢志的治学之道。

清康熙五年(1666)建文庙,“廉泉”石碑移至文庙正殿左侧。“文革”时庙拆碑轶。如今,该处廉泉仍池影苔痕,水流依旧。已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谢宗亲,朱熹摆下八卦席

淳熙三年(1176)阳春三月,47岁的朱熹第二次回婺源扫墓省亲,此时距第一次回乡已事隔26年。如今的朱熹虽然无意官场,却是国内意识形态领域内众所周知的名人,特别是10年前的“中和之辩”,和去年与陆九龄、陆九渊在鹅湖书院的论战之后,更是奠定了他理学大师的地位。故乡人无不为有这样的游子感到骄傲自豪。

这次朱熹在文公山扫墓时于祖坟周围亲手栽下代表“二十四孝”的24株杉树。省亲期间,撰写了《归新安祭墓文》、《跋张公予竹溪诗》、《徽州婺源县学藏书阁记》、《晓鳙曹氏宗谱序》等诗文,还赠书予县学。这次回乡,他收弟子30余人,讲学于汪清卿家,使汪的寓所门庭若市。

朱熹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情款待。6月初返程前,他亲手做了一桌在寒泉坞为母亲守孝3年时创出的八卦席,以答谢热情的亲友。

这天开宴时,先搬出一张已画着八卦图的八仙桌。正中太极,摆上翡翠羹;易生两仪,分别置上玄天混丸和太乙阴阳蛋;两仪四象,分别为百发圆子、莲糖君子、桂花虾仁、油焖双冬;在乾、坤、震、巽、艮、坎、离、兑八卦方位,分别存列上素炒鳝鱼丝、香油凤腿、酒酿冬菇、宫保鸡丁、竹笋肉丝、溜鸡肝卷、白炒木耳、八宝吉祥。

一桌菜肴用料都是当地土产,清雅淡泊,奇峭瑰丽。乡邻们都知道朱熹会做菜,但眼前这桌匠心独运的大席,把大家眼睛都看直了。当朱熹亲自给大家斟满婺源老水酒时,客人们竟然还没回过神来。第一遍杯酒敬过了,朱熹举箸邀菜,大家却迟迟不忍下手,说:“此席只应摆在堂中供人赏玩观看,不好意思下筷!”

朱熹哈哈大笑,说:“不下筷这桌菜岂不浪费?请诸位享用吧!”说完,率先从摆在自己面前的盘里夹了一根鳝鱼丝送入口中。酒过三巡后,众人才放开了手脚自由吃喝起来。

800多年过去了,这桌八卦席的色、香、味,至今仍留在故乡人的口头上到处传诵,余香不绝。



尚田庵,朱熹“晦庵”的由来 [1]

大家都知道,朱熹,字元晦,号晦庵。朱熹为什么取“晦庵”这两个互不相关的汉字作为自己的号呢?在婺源有这么一个传说故事:

婺源方坑的南川山有座叫“尚田庵”。相传,尚田庵第一位住持姓田,名英。田英比朱熹小一岁,是朱熹14岁丧父后,随母祝氏定居福建武夷山五里夫结识的“内外佳秀”的姑娘。

绍兴十七年秋朱熹中举,次年春登进士。只因田英家境贫寒,与朱熹门户不对,未能成为眷属。朱熹另择了妻室,田英心恋朱熹,不愿另嫁。朱熹劝其另择佳偶,并赠送了一笔可观的银两。田英带着银两来到朱熹故里婺源,游遍了婺源的山山水水。在领略了南川山的神奇与美丽,用朱熹给她的银两在南川山建尼姑庵出家。

朱熹对好友田英在故乡建尚田庵出家,以志对自己的忠贞很感动。他于乾道二年41岁时,在武夷山筑寒泉精舍,便以“晦庵”来命名。淳熙二年(1176)二月,47岁的朱熹回婺源故乡期间,就到了南川山庵堂看望田英,还为庵堂题写了“尚田庵”的匾额。

因此,后人推测,尚田庵的“庵”与朱熹号“晦庵”是有关联的。并以朱熹第二次返乡回福建后写的《对月思故山》诗标题为什么是“思故‘山’”而不是“思故‘乡’”来例证。

朱熹这次重返故里后,从此岁月悠悠路漫漫,闽关不见朱子来。但他一直怀念故乡婺源,怀念隐晦在故乡尚田庵的田英,才写下“此夕情无限好,故园何日归”的千古绝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18 03:31 , Processed in 0.53365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