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景点] 祠前祠后

[复制链接]

229

主题

229

帖子

687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8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9-25 22:21: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秋后一个难得的雨天,我沿着婺源清古公路北行,盈眼的青山碧水与粉黛古村落相互勾连,呈现着一种自然的抒情,绵延,舒缓,静谧而安宁,仿佛黄村村前的那一泓清流,在时间的深处萦绕着“百柱宗祠”,安静地荡漾开来。

叩访一座宗祠,是我对一个村庄或是一个宗族的深度体验。与清溪平行的石板路,牵引着我走进“百柱宗祠”,让我不仅感受到了黄村先民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写意,还有时间的凝重与深邃。建村于明洪武间(1368—1398)的黄村,因名潢川而又黄姓最早迁入(后有张、薛、吴姓陆续入迁),故俗称黄村。“百柱宗祠”为黄氏宗祠,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祠堂为砖木结构,由庭院、门楼、正堂、后堂、后寝组成,因祠中有100根杉木柱而得名,面积有1200平方米,煌然而恢宏。我进入刻有“八仙”的大门,看到百柱宗祠是以循循善诱的方式叠进的,九脊顶、五凤门楼、以及石基深刻的纹饰,正堂大梁上的雕刻,无论是“仙鹤登云”、“喜鹊含梅”、“凤戏牡丹”,还是“鹿鸣幽谷”、“鳌鱼吐云”、“龙凤呈祥”,处处精雕细琢,让我感到一种源自民间的祈福与民间工艺的震撼。听随行的友人介绍,“百柱宗祠”的图片早在一九八二年就到法国巴黎参展,并引起专家的关注,被称为“明清过渡时期徽派典范的存世孤例”。

从祠堂瓦檐间滴落的雨水,仿佛是对时间的一种淘洗,让祠堂内洁净的青石板泛着沉静的亚光,石板与石板对接的缝隙里,有苔藓透着绿意,一对对乾隆年间的八棱旗杆石沉寂着,正堂中央悬挂着清朝文华殿大学士张玉书题写的“经义堂”匾额质朴遒劲,梁柱上六十年代修葺时留下的字迹清晰朴拙,以及后寝供奉的牌位,集结着岁时节令黄村人对先祖的感恩与思念……这些,都分别在不同的空间向我展现时间的形式,还有民间的敬仰。我的目光对百柱宗祠的追寻,还有幸读到了清华大学的学者们参观时留下的这样一段文字:“开了锁进了百柱厅,出乎我们意外的是这祠堂竟是五开间的,规模宏大,构架壮丽。享堂太师壁上方悬挂着横匾,题‘经义堂’三个浑厚的大字……打开大门中央门廊,忽然发现,祠堂的轴线不偏不倚正对着一座干净利索的圆锥形小山,叫‘金字面’,这正是风水上的文笔峰,以它作为宗祠的朝山,有利于宗族在科第上的发皇成功。大门处理很精致,它的结构很复杂,为了正面和背面都有适当的形式、和谐的比例和正确的尺度,它以门阀为界,内外两半分别处理,外半是华丽的三间 ‘五凤楼’,内半是简单的一三开间单檐歇山顶,这做法和古希腊的雅典卫城异曲同工”。然而,呈现给世人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百柱宗祠,在黄村的最初记忆中,祠堂的建造却曾经受过一波三折,甚至险遭杀身灭门之祸。据村里的老人说,黄村人当年集资建百柱宗祠时,由于工程浩大,祠堂封顶时就耗光了财力。正当工匠们散伙回家,翻过黄村岭时,遇到了回黄村过年的“黄翰公”(黄声翰)。黄翰公是黄村在外做木材生意的,积蓄了雄厚的资本。他把工匠们一一叫回黄村,让工匠们恢复了斧、锯、凿、刻刀的锋利与流畅。百柱宗祠初造成的时候,寝室前拱门的台阶原有九级,称“九步金阶”。附近岭下村有一位财主参观祠堂后,心生嫉意,戏说黄村人“私造金銮殿”,有谋反之意。为了避讳,黄村人只好将九级台阶改成了七级台阶。这则故事不仅《黄氏宗谱》有载记,现在还能从祠堂中看出改造撤除的痕迹……

我隔着一河清幽回眸,发现百柱宗祠矗立黄村,有一种归隐在鸡鸣犬吠之中的清朗平静:以青山作背景,大门前卧一条清溪,经年祠后枕着山风,祠前听着水响。山是稳固的,水是灵动的,百柱宗祠依山傍水,汇集了民间智慧在山水自然中的向度,也成就了黄村先祖留给后人的精神文化遗存。时光在流逝,虽然百柱宗祠也将剥蚀与重滞,但呈现给我的却是祠堂与村庄在远去时光中的和谐,还有民间人文脉络的承前启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10 16:00 , Processed in 0.07456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