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9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简介] 虹关探幽

[复制链接]

535

主题

535

帖子

1605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9-25 11:58:0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虹关村,坐落于婺源第二高峰的高湖山南端,浙岭南麓。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由始祖詹希言始建,村庄背枕青山,面临清溪,也是古代饶州通往徽州的必经之路。因当时迁居落户时,村庄时常有“仰虹瑞紫气而聚于阙里”的物理现象,使整个村落相嵌于锦峰绣岭和清溪碧河的自然风光之中,虚虚实实,契合着房屋群落与自然环境结合的神美意境。后来的人们根据这种聚天地之灵气,散性情之芬芳的文化理念,便有享誉虹瑞关、虹瑞山庄、徽饶古道第一关等系列的别名。







        一块块由青石板铺成的徽饶古驿道,偎依于青山旁、绿水边和村落之间,一层层石阶上落下被车轮磨成的的凹槽,佐证着当年车水马龙的繁荣景象……到了明清时代,由于詹姓经常与徽州密切往来,通商惠工,墨铺处处可见,声誉海内名扬,在当时国内制墨业实属罕见,这里无形成了全国徽墨最盛名的主要产地,至今许多著名墨师的宅第保存完好,成为名扬中外的徽州墨商世家。清乾隆年间,墨业大师詹方寰以古驿道沿途有“鲤鱼跳龙”的门景为题,创制“龙门墨”,正面刻“龙门”金字,背面是鲤鱼跳龙门图案。由于墨好又蕴含吉兆之意,龙门墨曾经畅销天下。据清代《名墨谈丛》一书记载:“婺源墨大约在百家以上,仅虹关詹氏一姓就有80多家,在数量上远远超过歙县、休宁造墨家,成为徽墨系列的一大派别”。那时,村里的大街小巷多以墨业为名,所以虹关又有“徽墨名村”的美誉。目前存于故宫博物院中的90余块古墨中,就有53块出自虹关。
        “丰肌赋理,砥纸不胶,落纸如漆,色泽黑润,经久不衰”。徽墨,即徽州墨,是我国制墨技艺中的一朵奇葩,因产于古徽州府而得名,其流派繁多,兼之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的特点,墨中神品更有香彻肌骨,磨研至尽而香不衰的内涵,所谓一点如漆,万载存真,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美学价值和欣赏研究价值……走进中国徽墨之乡的虹关,地处婺源北部浙源乡境内,距县城43公里,全村共有古民居130幢,其中明代建筑8幢,清代建筑60余幢,现存古建筑占地面积9000平方米,传统建筑完好程度为80%。然而,千年云村,人文古居,几乎是清一色的老宅,房屋高大紧凑而街巷狭窄,全村人姓詹,山水龙脉仿佛是大自然给予虹关村人的恩赐。每到烟花三月,春雨绵绵,云雾缭绕,油菜花、梨花、桃花开遍整个山野、村前屋后;鸭子春季觅食,小鸟秋季依人;时常会有一种“日暮乡关何处是”的诗意萌生,叙说着曾经着千年辉煌的荣耀;尤其是沉沉回想这里的徽墨文化,每每感慨婺源墨的独特技艺,就会自然想起明朝正德和嘉庆年之间,徽墨在中国形成了歙、休、婺三大别派。由于婺源派则属于普及型墨。尤其是詹华山、詹文生等詹姓墨工,利用当地盛产松烟的优势,所制墨品大众化,价格低廉,深受百姓与学子的欢迎;但是,婺源墨不被文人墨客看重而绝少记载。





  •         来不及幽想徽墨名村的历史,苦思千年徽文化的盛衰演变,而我们只有一路嘀咕没有走完的行程。是的,在离岭脚4公里之处,脚下那四尺宽的青石板就让徽饶官道串起岭脚与虹关这两个村庄的往来,洒脱地,漫步在虹关的主要街巷,正在疑问之际,不知不觉,我们来到村头溪畔,映入视线的一棵硕大的的古樟兀然屹立在眼前,那树高26.1米,胸径3.4米,冠幅达三亩少许,合抱起来则需要十个人手牵手围起来;想着想着,这瑰大惊奇,气势非凡的树龄是不是也有1000余年呢?虽然众说不一,但古樟旁的古驿亭却有一副字迹斑驳的楹联告诉我们:“试问几何年曰宋曰唐古樟自晓,溯回多少事论荣论辱浙水长流”;或许它的信息能给现代人们的推算则带来一点合理的启迪;所以后来人便有:“下根磅礴达九渊,上枝摇荡凌云烟”的语句调侃,称颂为“江南第一樟” 的由衷美誉!




  •         其实,像这样点缀于青山绿水之间的知名景观,虹关处处皆是,你看那察关水口,有一座青石板砌成的拱桥,桥体上爬满了藤萝倒挂,桥的两端挺立着一簇古木参天的大树,稍微定定眼神,就能看到桥孔与水中的倒影互为表里,巧妙的组合成一个完美的圆镜,形似水中一轮满月,远处人家若隐若现,近处你我亲密相依,人们把它取名为“平桥印月”,寄托着虹关人走出家乡,像璧月一样平安过桥归来的团圆祝愿。据传,此桥建于宋代中期,由村中一寡妇四方募捐钱资建成,故称“寡妇桥”。由于她外在的瑰丽和内在的善意,体现在人与自然的融洽,恰如一幅集古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图画,使建筑美与自然美相得益彰。2007年被住建部评为“中国经典村落景观”。



        你再看那始建于南宋中叶的“通津桥”,长16米,宽4米,桥两侧及桥头台阶上均有青石护栏,石筑单孔的拱形象一道彩虹横跨两岸,桥两面的龙门石上各有一方篆刻,朝村外的是“通津”,如四通八达之津渡也;朝向村子的是“挹秀” ,如舀起一瓢清水捧在手上仿佛自我进入秀美的图画,甜甜地,一种“烟云绝顶下,一湾溪水斜阳中”的意境,抵达内阴外阳的和谐世界。更有那建于明代“永济茶亭”,茶亭门额上砖刻“白波浸天” 笔力刚劲严谨的四个字,其白色波浪而浸泡天空,孕育着虹关先祖以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择地建村,经济发展的气魄可以与蓝天媲美;比如说,建于明朝中叶玉堂仙吏大厅屋,仿朝廷宫殿式而制;明朝末年什堡祠堂,占地面积约240多平方米,至今主体结构保存完好;明代留耕堂,除在门楼、梁枋、花窗等雕刻显得古朴简单外,还有天井边的一个曲尺形的石槽坑,是古代防御型村落的遗存,蕴涵着一项求生避难的设计信息;建于清朝初年虑得堂,其独到之处是全为石库门楼四合院结构,其砖、木雕饰采用镂雕、圆雕、透雕的技术,从楼层上看都在四层以上,最多的达七层的立体之感;清咸丰三(1853)年万安水池,又称太平缸,池用五块长2米、宽2米,厚12公分的青石板装砌而成一口消防池;那么,这种合乎自然,顺应天道的人文情怀,依山傍水,也处处表现在四兽模式的风水理论。比如说,取正南偏东5°-6°,坐北朝南。左边青龙,似东边的山如青龙蜿蜒环抱,护卫村宅;右边白虎,似西边的山似卧虎俯瞰,防范来敌;南边面水如朱雀望月,财源不断,浙源鸿溪之水由东向西绕村而流,形成了人居环境与生活用水的阴阳合一;村宅后边北向是玄武,空灵辽阔,喜迎八方来客。虹关称这座后山为“来龙”,龙脉由五龙山委蛇而行,冈峦连续不断几十里,从双峰开始,山脉绵延到大龙脑壳,直到看见一大片郁郁葱葱的风景林,更显后山“去龙”的雄伟秀丽;然后,起起伏伏,缓和有力,形成一种仰头腾飞的气势。所谓龙来十里,气高一丈;龙来百里,气高十丈;气正,则脉从中落而穴正,使村庄来龙正气结聚在“玉堂仙”的大厅之屋和全村所有宅基地之上。由于脉去自然,天地人和,因此,虹关一直兴旺发达,久盛不衰,一直是理想的居住环境。比如,建于明代的“玉映堂”,是世界第一长人詹世钗的诞生地,故称为“长人故居”。据《婺源县志》载: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婺源虹关有一“长人之家”。父詹真重,身高八尺(约2.48米);其子老四世钗,小名五九,身高竞有十尺三寸(约3.19米);这种奇特超然的生理现象,也许是虹关村人懂得藏风聚气,保护龙脉的生态平衡而致,所谓《荀子.富国》:“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则财货浑浑如泉源,汸汸如河海。”至今还保留历史上几处护脉禁碑。从明洪武到清乾隆的400年间,历史上出了不少名宦之家,如詹同、詹徽父子明洪武年间先后出任吏部尚书;詹应甲;清嘉庆年间由宜昌府通判升任直隶州知府,死后林则徐撰写墓志铭。勿庸赘言,饱读经书的文人墨客代代风骚,村里有10余名文士,留下传世著作就有30多部;不仅让后来人产生无限的联想,难道天然福地的水土融合人为阳光的思想,真能造就人杰地灵,福如山岳的风水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22 01:46 , Processed in 0.70297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