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5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景点] 百柱宗祠||明清时期黄村徽派建筑典范的存世孤例

[复制链接]

168

主题

168

帖子

504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9-17 17:01:0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石城去长溪的路上,在车上看见小溪边的一个村庄,貌似有个古老的房子,可惜是一瞄而过。返回石城的路上,蓝天白云风和日丽的,大家去村里走走先。

    黄村临溪而居,宗祠面前这条小溪,十分肮脏,河水受到严重污染,河面漂浮着垃圾、浮萍等,堵塞河面,河水浑浊不清。过桥后,村口坐着的几个村民,想必对来往游客是早已经习惯了,聊着他们的,没看我们一眼。穿过窄巷子,一下就到宗祠边,宗祠已经成为一个景点,票价60




   在马路对面看过来,我们看到的只是宗祠露出来的屋檐飞角,从宗祠侧门一进来,大家就眼前一亮,太让人惊叹了。




    黄村宗祠又名百柱宗祠,建于明末清初。宗祠为砖木结构,由前院、门楼、庑廊、前天井、享堂、后天井、寝室等七大部份组成,规模宏大,构架壮观。据专家鉴定:宗祠既保留了明代建筑特点,又开创了清代盛世徽派建筑的先河,如宗祠的月台、重门等建筑结构,有别于同类祠堂,是明清过渡时期徽建筑的典型孤本。百柱宗祠,是设计者想造个深藏民间的“金銮殿”,还是构造艺术上的巧合不得而知,总之为了避讳,建筑者干脆称之为“百柱宗祠”了。



    入大门后就是庭院,见到四个像水井样石头墩的东西,这是乾隆年间的八棱旗杆石。旁边看样子是想起个新的照壁,照壁是设立在一组建筑院落大门的里面或者外面的一组墙壁,它面对大门,起到屏障的作用。不论是在门内或者门外的照壁,都是和进出大门的人打照面的,所以照壁又称影壁或者照墙。




    还没进宗祠,这个门楼就让我惊叹了,虽然,这天在程村戴村也见过大概这样的宗祠,但是在气派繁华程度上,是绝对比不到这个宗祠的,这个是五凤楼式的门楼。“五凤门楼”在宫廷建筑中较为多见,但在民间宗祠建筑中绝为罕见。上个月在江湾看见的江氏宗祠,虽然比这个更大更气派,但是在楣梁间,建筑小构件间的精致,手工的细腻,是比不到这个宗祠的。








  虎头瓦当下,是各种吉祥图案的砖雕。砖雕是徽州盛产质地坚细的青灰砖上经过精致的雕镂而形成的建筑装饰,广泛用于徽派风格的门楼、门套、门楣、屋檐、屋顶、屋瓴等处,使建筑物显得典雅、庄重。




    徽派古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横梁中部略微拱起,所以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




    五凤门楼坐北朝南,门头上粗大横木和木门上均有木雕图案,如“二龙抢珠”,活灵活现,雕饰精美。屋顶是九脊顶。九脊顶也叫歇山顶,是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屋顶形式之一种,因为屋顶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共九条脊而得名。五凤楼的特征是它的屋顶轮廓线不是直线,而是象鸟翼般展开的曲线,建筑学上通称为翼角。五凤楼共有10个翼角,而且是成五对展翅,就象五对欲飞的凤凰。凤凰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和龙一样为汉族的民族图腾。把龙风装饰在飞檐上,龙飞风舞,栩栩如生,很有皇宫文化气息。“五凤楼”原为皇宫建筑,明清时期被徽派建筑用于祠堂门楼建造。




    龙凤?看到这里,我都觉得奇怪,这不是一般人可以享用的东西啊。













   我一直抬头看上方,因为更多的精致在上面。


祠堂主要建筑的梁枋、柱头、门楼都有雕刻装饰,题材主要是吉祥图案,山水庭园戏文等。木雕精细,线条流畅,砖雕细腻,制作精美。宗祠的木结构梁架奇巧多样,花纹图案丰富多彩。整个祠堂以细腻的木雕工艺见长,凡梁枋、斗拱、脊吻、檐椽、雀替、驼峰等处均巧饰雕琢,采用深雕、透雕、缕空雕的技艺,人物鸟兽仿佛呼之欲出,山水花果无不形态逼真。梁架上的叉手和霸拳、雀替、斜撑等构件,相互勾连迂回的巧妙结合,技术工艺和艺术相渗透,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梁架不施彩漆而抹以桐油,显得清淡柔和而格外古朴典雅。   





   雀替是中国古建筑的特色构件之一。宋代称“角替”,清代称为“雀替”,又称为“插角”或“托木”。通常被置于建筑的横材(梁、枋)与竖材(柱)相交处,作用是缩短梁枋的净跨度从而增强梁枋的荷载力。它减少梁与柱相接处的向下剪力,防止横竖构材间的角度之倾斜,具有稳定和装饰的功能。




   飞檐下方和门楣之间的花边图案框内,图像内容丰富多彩,极尽千姿百态,大凡山水人物、草虫花木、珍禽异兽以及各种锦地纹饰、几何图案,无所不收。题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寓意吉祥,或为具文学性的历史典故、戏剧等。木雕都是精细雕刻,典雅细腻,柔中透刚,玲珑剔透,精美绝伦。整体建筑给人的感觉是:结构紧凑,用材匀称,造型流畅,刚柔相济。







  大门各方面的手法和雕功处理很精致,它的结构很复杂,为了正面和背面都有适当的形式、和谐的比例和正确的尺度,它以石门阀为界,内外两半分别处理,外半是华丽的三间“五凤楼”,内半是简单的一三开间单檐歇山顶。科学的布局是百柱宗祠引起方方面面关注的主要原因,按专家的话:百柱宗祠布局很典型,由门屋、享堂和两层的寝室三部份组成,严谨地前后排在一根纵轴线上。  






     大门的四个石基刻“着鹭鸶戏莲”、“凤戏牡丹”、“仙鹤登云”、“喜鹊含梅”等吉祥喜庆纹饰。    这石门阀石雕的刀法,古朴大方,没有木雕与砖雕那样细腻繁琐,那石竹节代表的是节节高升。   




   龙头顶的抱鼓石鼓一对,抱鼓石发展了宅门的功能构件门枕石,其等级是由门的等级决定的。抱鼓石是中国宅门"非贵即富"的门第符号,是最能标志屋主等级差别和身份地位的装饰艺术小品。




    跨过高高的石门槛就进入前院,前院直通正堂(又称享堂或经义堂),前院和两边的庑廊相通,中间有月台一座。祠堂建筑一般为平面布局,虽常因地形及用地限制发生变化。祠堂的建筑风格各式各样,建筑规模多数在1020间之间。大部分祠堂有高大的墙门、门楼、照壁、正殿、庑房、享堂等房屋建筑,正厅两侧有厢房等建筑。庭院植有树木花草,庄严典雅。但总体上仍不外乎传统的中轴对称、纵深布局的方式。其纵向进深及横向路数,随祠堂规格、建造者财力及用地规模形态而变化。




     百柱宗祠在房廊的墙上,张贴着宗规、族规、祠规、祠禁四条、家训八律、禁赌文、家箴十四则等“清规戒律”,可见宗祠对族人管理的严格。  




  祠堂内天井两侧二廊卷棚。




   徽派建筑取材单纯为砖、木、石,不论普通民宅、富豪大院或是官府门第,乃至祠堂庙宇亭阁,都一概用小青瓦。石牌坊、石桥、石勾栏,都保持青石、麻石等纯石质材料的质地感,不施丹青。门楼、门罩的砖雕也不以五色勾画。隔扇、梁架的木雕也保留木质纹理的天然色泽。清水墙不加添涂料,处处显现出质朴的自然美。   




   看到这里,才是宗祠的一半,但是百柱宗祠建筑的木作、砖作、石作、泥作,颇具匠心,令人叹为观止。雕饰技艺精湛,题材纹样丰富,以其营造有度的恢弘规制,装点适宜的平实修饰,彰显着它的独树一帜。







   正堂中央悬挂清朝文华殿大学士张玉书所题匾额,大梁上有“鳌鱼吐云”、“龙凤呈祥”等图案,雕工十分精美。   


   看厅里地方开阔,摆设十分讲究。宗族制度要求祠堂实现的首要功能是祭祖,这就需要有一个相对较大的空间。祠堂多为中国传统的合院式建筑,主要建筑在中轴线上,前为大门、戏台,中为享堂,后为寝室,加上左右的廊庑,组成前后两进两天井的建筑组群。享堂为举行祭祖仪式的场所,寝室供奉祖先排位。

   祠堂有了足够的空间供祭祖之用,同时也满足了宗族议事、维护宗族规法等的要求。但是这类活动内容严肃,能够直接参与的族人有限。为了让更多的族人能参与进来并接受教化,在祠堂里开展一些娱乐庆典活动的做法逐渐普及。



   正堂顶棚较高,上有卷棚 ,用于防尘灰下落,楼沿正堂两侧贯通而行,整个厅显得非常宽敞、明亮,给人一种很舒畅的感觉。正堂上厅正中照壁上垂挂的是一幅大型画轴,又称中堂的画,画面一般均为“仙鹤松柏”,画轴两边是垂挂红底黑字的对联。

  中堂画之下,设有“条案”一张,“条案”面板一般用质地坚硬的木材加工而成。前有镂雕成空的简单图案,异常沉实。条案”前摆有八仙桌、八仙椅(亦称太师椅)。“八仙桌”为正方形,是用材质精良的整块木板加工成桌面,桌腿与前面镂雕成空花的木档拼接后再加桌面,整张桌子无一枚铁钉子,全靠木榫头拼接而成。“八仙椅”的椅背上雕刻有“蝙蝠”和“牡丹”花纹。

   我又抬头到处看。   










   从前天井直通后天井,登完七级台阶过个重门就到达寝堂。正中央挂着祖宗的画像,左右有许多格柜,放着先辈的牌位。   




  有关这个七级台阶,还有个故事。清代初年,全村人集资造这所祠堂,好不容易造到封顶,没有钱了,于是工匠们散伙回家。爬过一道岭,遇到回村过年的“翰公老”。翰公老名叫黄声翰,是专做捆排流放的木材生意的,赚了不少钱。他把工匠们拉了回来,耗尽全部资材,将祠堂造成了。初造成的时候,寝室前拱门的台阶有九级,叫“九步金阶”。附近岑下村一个财主告密,说黄村“私造金銮殿”,有谋反意图。翰公老已无钱打官司,只好改成七级台阶,并且请康熙朝文华殿大学士张玉书题了匾:“经义堂”三个字,悬挂在享堂正中,这才免了大祸。

清朝名相张玉书(1642-1711)江苏人,他谨慎廉洁远避权势,为康熙所重用。他奉诏编纂了《康熙字典》,位居八大臣之首,乾隆三下江南都由他陪同。张玉书少年时,母亲在翰公老家当佣人,翰公老资助他读书,所以在翰公老困难时报了恩。     



这个重门,它没有绚丽的色彩,只是一身素色,但是那一身素色使它显得更典雅。门楼上每一个构件,每一幅纹样,无不流露出徽州那种儒雅的文化底蕴。 



   婺源的这些小村落,我也跑了蛮多个,看很多村里的民居都有这样的门楼。 徽州明、清时期民居的外形,多是用高墙封闭,墙头是阶梯形马头翘角,然后在大门上方垒砌一座砖雕门楼。那一道道门罩都是主人的“门面”,它直接反映了主人的社会地位、职业和经济水平。门罩的高低大小、砖瓦材质,雕刻的内容与镶嵌的文字都要与身份相符,十分讲究。

   上面的装饰其实是用砖贴着墙面砌出来的,顶上覆以瓦檐,有一些门罩还有斗拱层。同时,这些门罩的大小,繁简也有很大差别。简单的门罩只有两根贴墙的短柱,中间有一道横枋,整个门罩出檐很小,只带很少的砖雕。复杂的则有多层梁枋相叠,梁枋上全布满了雕饰,成为贴在门上的一件砖雕工艺品。


 门罩上的装饰图案,有花鸟、人物、戏出、生活场景和吉祥纹饰等。每一种装饰纹样都代表着主人的社会地位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兰薰桂馥寓意着世德流芳,后嗣番昌;四君子——梅兰竹菊象征着清高拔俗;四季平安——牡丹花,石榴花,菊花,梅花四种花卉插在花瓶,寓意一年四季平平安安,无灾无难;榴开百子寓意多子多孙;牡丹和芙蓉寓意荣华富贵等。   





  虽然我一直注意头上的东西,但是也低头看了下的。宗祠的柱础有多种款式,八棱仰莲、锦袱方础、高覆盆、素方础四种,上琢鸳鸯戏莲、风戏牡丹、仙鹤登云、喜鹊含梅纹饰,地上则是青砖与石板铺地。     



   屋内“天井”的设置,是徽派民居布局中独具匠心之作。这样的设计既为室内采光通风所需要,同时,“天井”象征广收四面八方财源,又应了商人所图的“财水不外流”之暗喻。“天井”的设置还无形中把人与天衔接起来,即所谓的“天人合一”。“天井”把大自然融入屋中,人们足不出户,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却可一览无余、全收眼底,尽情感受大自然变幻无穷之魅力。








   沿天井一周的回廊采用木格窗间隔空间,其功能有采光,通风,防尘,保温,分割室内外空间等作用。格窗由外框料,条环板,裙板,格芯条组成,主要形式有方形(方格,方胜,斜方块,席纹等),圆形(圆镜,月牙,古钱,扇面等),字形(十字,亚字,田字,工字等),什锦(花草,动物,器物,图腾等)。格窗图案多采用暗喻和谐音的方式表现吉祥的寓意。如“平安如意“用花瓶与如意图案组成谐音表示,“福寿双全“用寿桃与佛手图案表示,“四季平安“是花瓶上插月季花;,“五谷丰登“用谷穗,蜜蜂,灯笼组合,“福禄寿“用蝙幅,鹿,桃表示等。有的格窗还采用蒙纱绸绢,糊彩纸,编竹帘等方法,增加室内透光。  




  厅堂与厢房之间明与暗的对比,明亮厅堂为供奉、待客之所,厢房则“暗室聚财”。 由于过去家庭中的大多数活动均在厅堂、庭院、厨房里进行,而卧房里的活动则相对是隐密的,所以,卧房中空间狭小、光线暗淡的这一特点符合了上述要求,在这种氛围下,可产生一种不为外人所窥视的自我保护心理上的“安全感”。从其中体现出的是一种浓浓的封闭、自给、谨慎和小心的观念,这也是徽商宅居布局中一个鲜明的特色。





   抬头看屋顶,逆光下,屋脊处是一排的小怪兽。宗祠采用了大屋顶脊吻,有正吻、蹲脊兽、垂脊吻、角戗、套兽等。造型与官式作法有所区别,属徽派特色。这些小怪兽有许多有趣的传说,如正吻,也叫鳌鱼(龙鱼),《指正脊两头口衔屋脊的》。据说汉武帝造“柏梁殿“,遭火殃,方士说:“南海有鱼虬,水之精,激浪降雨,作殿吻,以镇火殃。“正吻就由此产生沿袭下来。又如垂脊吻《位于同正脊相垂之脊头的人物饰件》,称“仙人“。究竟指那位仙人说法不一。民间常有姜大公在此“镇妖捉祟“之说,也有指“大禹“因恐屋脊聚鳌鱼太多,怕鳌鱼翻身易发大水成灾,必须有所制约,故请“禹王“镇守。还说是劈山救母的大力士“二郎神“,脊上立兽为“哮天犬“,其意也是二郎神在此镇邪捉妖。各种说法都是为庇护平安,寄寓生生不息的吉意。



   祠堂的后寝是祖宗神灵的栖身之所,这一个个灵位的排序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强化宗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历来是宗族文化建设中的重点工程。今天,几乎在徽州的每一个村落都可以看到的一座座巍峨高大的祠堂,它们就是当年这些世家大族进行宗族文化建设所留下的遗迹。








最后,百柱宗祠有5大未解之迷,看哪个可以解开来。

1)宗祠内既无蜘蛛结网之忧,又无燕雀筑巢之虑;


2)五凤楼之墙一尘不染,无需清扫;

3)宗祠匾文为什么会由清朝宰相张玉书提写;

4340多年前,宗祠如此巨大的建筑材料是怎么运来的;

5)宗祠实有100根木柱,但一般数法却难以数出100根。


  其他的不去猜想,只是就这里的地形和环境来说下。

    婺源的山多,各式各样的树多,如香樟树、黄杨木的轻香味、桉树、银杏树等可以运用于宗祠内,宗祠从未有一个虫蛀,主要原因是,整体木结构原材料都是用的樟木。再加上有两个天井阳光充足,通风良好,干燥,是不是就不会有蜘蛛结网之忧,又无燕雀筑巢之虑了。

    黄村临溪而居,村子不大,多见的墙靠墙的小巷道,从宗祠的全貌和周围的环境看,后面大片绿树包围,在宗祠的左右均有房屋遮挡,而且宗祠异乎寻常不开正门,而是建了一道高高的白色的围墙,只是开两个进入祠堂的侧门,灰尘难于飘扬起来。再加上婺源的天气,经常会下一场雨,空气中的灰尘被雨水经常洗刷,空气特别新鲜,自然五凤楼之墙,就不会有灰尘了。

     巨大的建筑材料是怎么运来的呢,我想还是要得益于宗祠门口的这条河。翰公是专做捆排流放的木材生意的,他肯定能解决建筑材料的运输问题的。
     张玉书提写宗祠匾文的故事在前面说明了。


   要想怎么数清木柱到底有多少根,帮布条就可以数了啊,但是我想,99根是最大的数字,难道还是为了避嫌? 所以,干脆直接就说是百柱了。     




  我绕到河边来,哈哈,原来,第100根柱子在这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10 10:07 , Processed in 0.07982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