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史] 文公阙里——紫阳镇

[复制链接]

389

主题

389

帖子

1167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6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7-19 10:45:5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紫阳镇,位于上饶市婺源县境南部河曲地带,是我国南宋理学宗师朱熹的故里。紫阳镇古称“蚺城”,以城内有蚺城山而得名。唐咸通六年(865年),歙州刺史卢肇上奏于此置“弦高镇”,驻兵镇守。直到1946年,才以朱熹别称紫阳而改名“紫阳镇”。

山水形胜之地,城池规模宏大

明弘治《徽州府志》、清光绪《婺源县志》记载: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婺源立县时治设于县北清华;直到天复元年(901年),县治方从曾为邑城160余年的清华,迁至弦高镇蚺城(今县城紫阳镇)。史载:蚺城地域,“背枕龙阜,面耸鸦尖,方山峙左,丁峰插右。”由于该地“群山周回,风气绵密,其土膏沃,其水清洁”,“有溪山之秀,足以登临;有鱼稻之珍,足以宴会;泮水有茆有芹,春风漾绿可采”,所以使得蚺城“虽专在一隅,然千崖献奇,万谷汇碧,可以娱心神,可以悦耳目”。



早在唐中和二年(882年),县人汪武(歙州游奕使、婺源制置使)曾在此地筑城堡,于腰滩、蚺蛇二港架木立栅,并在港旁建立营寨。后来,婺源县治从清华移迁至此,才有了一系列建筑的营造。南唐昇元二年(938年),都制置使刘津“领关西卒千五百人来镇”,开始营造新城,使之形成“婺水绕城三面”之状。同时,筑接城垣,周长达“九里三步”,设二门防守。到了元代,按方位开启四门,东曰“迎恩”,南曰“望越”,西曰“临江”,北曰“来苏”。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土城垣改建为石城墙,城区向西扩展了500米左右,城垣周长达14里。城门仍为四座,东门叫“锦屏”,南门叫“瑞虹”,西门叫“宝婺”,北门叫“璧月”。又开了四个方便居民的便门分别叫:环带、嘉鱼、保安、弦歌。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又在城墙上加高女儿墙三尺。至此,城池已臻完善。



公共建筑完备,“文公胜迹”无几

随着城池的逐步完善,城区的建设也不断发育、成长,构置了许多公共建筑。县衙是一县最重要的行政机构,始建于唐朝,位于县城正中偏北的蚺城山南坡,地势北高南低。县衙署最后一次、也是最大的一次修缮在光绪二年(1876年)。同期重建的有正堂、赞政厅、土地祠、申明亭、旌善亭、察院、知县廨、丞厅、典厅及仪仗库、黄册库、大有库、礼贤馆、观化堂(乡约所)、保正所、谯楼、阴阳学、僧会司、道会司等。



在紫阳镇,各种规模的寺观祠坛有20余处,牌坊40多座以及其他许多公共建筑。现今,这些建筑已所剩无几了。虹井和廉泉是今天还可看到的两处“文公胜迹”。虹井,井圈呈六边形,在县城南门街。据说朱熹的父亲朱松出生时这口井气吐如虹,而朱熹出生时此井紫气贯天,所以取名“虹井”,有碑刻“虹井”两大字,碑下部刻有朱松写的井铭。廉泉,在城东门大桥南端老城墙下。泉池凿石而成,水自石罅间涌出,“旱涝不盈涸”。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年),朱熹归婺,曾与门人漫游至此小憩,欣喜泉水的清冽、甘醇,挥笔题名为“廉泉”。旧时的八座城门,如今只有“瑞虹门”和“保安门”尚能看到一个大概,而“宝婺门”的一截已经成了今人房子的基础。

书院声名远播,御赐“文公阙里”



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饶州路治中、奉直大夫汪元圭(婺源回岭人)在文公阙里之侧建了座“文公书院”,亦称“晦庵书院”。明嘉靖九年(1530年),知县曾忭迁于保安寺,并建瑞云楼,同时以朱熹别称易名为“紫阳书院”。清嘉庆九年(1804年),重造正厅、三贤祠、述堂、博学审问堂、慎思明辨堂和笃堂等,共号舍70间。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推行学校教育,紫阳书院改为“紫阳学社”。1931年,婺源县公署迁到这里办公,学社也就此结束。昔在紫阳书院讲学的,多为文学造诣较高之士,有户部尚书汪应蛟、吏部尚书余懋衡、南京光禄寺卿游汉龙、江西布政司参议潘之祥、兵部郎中汪秉元、翰林院五经博士朱德洪等。因此,书院声名远播。



文公阙里,按《婺源阙里朱氏家谱》记载,原在城南明道坊,以朱韦斋(朱熹父朱松)故居为基。元朝元统二年(1334年),婺源知州干文传上奏朝廷并得旨核准,始立“婺源徽国文公庙”,次年庙成。后又经过多次整修,使之成为四进院落。第一进为3座并排的冲天式石坊,中座石坊上刻着南宋咸淳五年(1269年)度宗皇帝敕赐的“文公阙里”四个大字。第二进为门楼式山门,门额悬挂着“宋代圣人”匾额,这是淳祐二年(1242年)理宗皇帝的亲笔御书。第三进为文公庙正殿,门额悬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御书“学达性天”匾额,殿内悬有乾隆三年(1738年)御书“百世经师”匾额。第四进为韦斋公祠。东、西各建有庑屋一楹。整个建筑体如学宫,皆饰红色。自后,文公庙毁损旋修达十数次,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迁至城东双桂坊旧察院基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18 16:18 , Processed in 1.16312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