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婺源钦点翰林

[复制链接]

85

主题

85

帖子

255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7-10 14:55:3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婺源县赋春镇严田村朱家宗祠,也称紫阳世家,原来有一块匾额,上写“钦点翰林”四字,牌匾怎样悬挂也有讲究,一般匾额是横着挂,只有皇帝亲点的可以直着挂。这块匾额的主人叫朱天镜(朱锡珍),字道南,号严溪。“钦点翰林”之匾曾风光一时,关于朱天镜的故事也家喻户晓,历经近200年,一直传颂到今天。
  严田由李姓在宋乾德年建村,过后不久,朱姓的一族也随之迁入,虽然现今总人口不到李姓的三分之一,但村内也有许多旧称,如上朱溪、上朱、下朱、朱家井、朱家八字门、朱家石桥、朱家两座祠堂等。最气派的是朱家宗祠“秩叙堂”,既是在动乱的年代也完好地保存了下来,供人们观赏,望着粗大的梁柱,使人回忆起过去曾有过的辉煌。
  故事大约发生在清代中叶年间,年幼的朱天镜随着父亲过着贫困并不富裕的生活,但朱天镜打小就勤奋好学,读书、写文章成绩都是拔尖的,算得上一颗好苗子。父亲在家务家卖力气,方言“挑扁担”,就是替有钱人挑担的意思,供他读十分不易,34岁那年,道光十一年(1831年),天镜凭着一股毅力,终在徽州府乡试后中了举人,他给自己取了另一个名:朱锡珍。又过了二年,朱天镜到京城去会试,临行前的头天晚上,挑担的父亲为他准备了赶考路上吃的菜,就是现今学生读书自带的腌菜、梅干菜,他把这些菜包起来卷在被褥里让天镜带走了。过了些天,朱天镜托人带口信来,说没菜吃,要家里准备些菜带给他,老父亲听了很生气,心想我给你准备了那么多菜,够吃些日子了,怎么没几天就吃完了呢?这个败家子真奢侈,没有理他。后来才知道,朱天镜去赶考的途中,随身携带的被褥根本就没打开,晚上温习书本累了,就躺在捆扎着的被子上面打个盹,父亲为他准备的菜压根儿就不知道,那些菜被他身子压得扁扁的。问他哪来的菜吃,他说同去赶考的才子,见他没菜吃,就让他一起吃,后来实在没菜吃了,就托人捎口信回来,真的难为了他呀!
  十年后(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44岁的朱天镜再次进京会试,话说朱天镜这年进京参加院试,考毕回到住地,只等朝廷发金榜公布,他满心欢喜,自信自己考得不错,心想没有个状元、榜眼、探花,一甲第五、六名次肯定会有,因此闲时与同科的举子一起观赏了一番京城的风景。五日过去,到了皇家张榜公布的吉日,这天,皇城左掖门聚满了大批考生,大家都是来看皇榜的,朱天镜好不容易挤到了较好的位置,见两位发榜的官员在骑兵队的护送下,来到挂榜处,将金黄色的挂在城墙上,并高声的念起考中的进士的名字。金榜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分是一甲前三名,还要进行殿试应对,由皇帝来确定状元,下部分是二甲50名,一甲、二甲都是进士,但二甲、三甲没有皇帝殿试的机会。三甲是赐“同进士出身”若干名。
  发榜的官员念完了金榜上所有的进士名字,朱天镜听得是十分仔细,但他确定没有念到自己的大名,心有点慌,拚命往前挤,到了金榜跟前,目光寻索了一遍,二遍,三遍,还是没有,怎么可能呢?他着急起来,是不是抄榜的官员把他有名字漏写了。想想自己满腹经纶,20多年寒窗苦读,进士功名没求到,功亏一篑真是够惨的,回到客栈里,想来想去心里都不踏实。
  思前想后,自认为考得不错,没有出什么纰漏,于是并大胆去寻问挂榜的官员,那位官员问过他的名字后,说:“你就是朱天镜呀,你还好意思问,你的卷子被主考官大人抽去了,那分明是两个人写的,有舞弊之嫌”。

  似一声晴天霹雳,朱天镜蒙了,完全是自己一个人对答的考题,怎么说成是两个人写的呢?朝廷这样埋没人才真不该呀!细细琢磨一下考试过程,他忽然想起什么事来,“啊呀”失声叫了起来,怎么没想到这层呢?原来是在考试时因右手感到累了,就换了左手写,作出来的卷子自然笔迹不一样了,但决不是两个人写的,他如实向这位官员细说了试卷的原委,请求见主考官大人复查卷子。
  这位殷姓官员听了表示同情,但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已无法挽回。建议他去找范大人试试,主考官范大人听完述说,打量了一眼这个一脸沮丧的汉子,看上去很诚实,不像是撒谎的样子,他知道大清以子、卯、午、酉年乡试,丑、辰、未、戌年会试,三年才有一场会试,一耽搁就是三年呀。于是决定等道光皇帝殿试时帮他说说,但需要当场验正一下试卷中的笔迹。
  没几日,到了皇上殿试的时候,等新科状元、板眼、探花问世后,道光帝轻松下来,主考官、副主考大人殿前奏明了朱天镜之事,皇上先是一愣,有些愕然,对二们大人说,“卿言极是,宣那士子到殿前来,当场验字,如确实是他一人所作,朕也不会埋没人才呀”。
  当下有侍从取来笔墨纸砚,置于案前,朱天镜参见皇上后,就在殿前提笔写了起来,他先是右手写,后又用左用书写,有好几位大臣都在观看。写毕,主考大人命人取来天镜考过的试卷,与刚写下的文字递与皇上辨认,道光帝托于手掌,仔细看罢,两次字迹真是一人所为,题目答得也顺畅,颇有精彩之处,甚是欢喜,于是言道:“朱天镜,朕就钦点你翰林功名,进翰林院吧”。朱天镜连忙跪着谢恩,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道光帝接着又说“尔等都是朕的天子门生,要多多为大清效力了”。
  清政府在中央设置的翰林院:主要是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给皇帝讲书、起草册立、封诰之类的文章。清制,翰林院庶吉士经一定年限举行甄别考试之称。进士经殿试后,除一甲三名授修撰、编修外,其余一部分选为庶吉士,由特派的翰林官教习,三年后经考试优等,原二甲进士授编修,原三甲进士授检讨;次者改任各部主事或知县。朱天镜为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学满散馆,任户部云南司主事,正六品。在户部尚书、户部侍郎之下,主要管理土地相关的事务
  朱天镜内心激动不已,大半天说不出话来,消息很传到婺源严田村,乡亲们像过节一样,敲锣打鼓表示床贺。这就是“钦点翰林”的来历。
  可悲的是朱天镜任职翰林院后,就一直没有衣锦回乡,严田村缺水,他还曾规划从相邻的清华洪村修渠将水引入严田,彻底解决全村人干旱用水难问题,可惜因身体虚弱,患上了疾病。另一说恰逢南京天狗吃日,兆头不好,不到51岁就客死于他乡了。
  但他以真才实学之才气,被皇帝“钦点翰林”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颇有传奇色彩,不仅是婺源严田村人的骄傲,也是婺源的骄傲。
  对于朱天镜,严田朱氏家谱记载:朱锡珍,原名孔阳,字道南,号严溪,严田人,弱冠入邑庠,道光辛卯(1831年)中举人,道光辛丑(1841年)进士,入词林,散馆改户部云南司主事,著有《日新斋文集》、《读史管见》、《忍字辑略》行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18 17:46 , Processed in 0.561972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