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简介] 黟县古城

[复制链接]

417

主题

417

帖子

1251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25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3 15:21:3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黟县古城,今黟县县城,设碧阳镇。背倚东岳山,滨临漳河水,四周群山环抱,清溪回流,风光毓秀。该城旧称“县街”,古建筑闻名遐迩。黄山旧名黟山,县因山而名。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并天下,废分封,行郡县,置黟(黝)县。
黟县古城,今黟县县城,设碧阳镇。自宋代建为县治至今,一直是黟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现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它背倚东岳山,滨临漳河水,四周群山环抱,清溪回流,风光毓秀。该城旧称“县街”,古建筑闻名遐迩。
黟县历史悠久。黄山旧名黟山,县因山而名。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并天下,废分封,行郡县,置黟(黝)县。
宋以前,黟县县城无考,仅《太平寰宇记》记载:“有旧城在今黟城东五里”,如今县城东向五里处,确有古村落曰古城。
宋时期,县城就已经坐落在漳水之滨,虽无详细史料,但城区现存的宋柏、戊己桥、薛公井、三元井等古迹可以予以佐证,故黟县县城的历史一直可以追溯到千年以前。
建国后至今,黟县古城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市政工程亦逐步完善。城区不断扩大,中心街道进行了拓宽改造,现代化的建筑拔地而起。根据1982年以来制定的城建规划,今后黟县县城既要保持历史文化古城的古朴、典雅的特色、又要建设得具有现代文明、昌盛的风貌。
黟县古城迄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是全国最古老的县之一,故有“古黟”和“世外桃源”之称。1989年列为安徽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

徽州(今黄山市)黟县的建立,可以说是与中国郡县制的产生同步的。史志界据司马迁《史记·秦本纪六》,把这个日子定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关于县名的由来,新编《黟县志》都是沿用旧志的说法:
黟县黄山旧名“黟山”,秦置黟县,取义于此。汉以前作“黝县”,颜师古注:“黝”音伊,字本做“黟”,其音同。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改“黝”为“黟”......
至于“黟”的本义和读音,有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可查,清代段玉裁的注较为精当。
先看“黟”———
许慎《说文解字》:“黟,黑木也,从黑多声。丹杨有黟县。”
段玉裁注:“《周书·王会篇》:‘夷用□木。《古今注》:乌文木,出波斯国,南方草木状。文木树高七八丈,色正黑,如水牛角。’乌鸡切,古音在十七部。《地理志》本作‘黟’,师古所据做‘黝’,乃误本耳。今安徽徽州府黟县是其地。”
原来,“黟”是一种黑树木的名称,原产地在波斯国(今伊朗一带),而从古到今,黟县山上就没有这种“乌文木”。
城墙城门
宋《新安志》记:“县城周二里三百五十步”。清乾隆《黟县志》载:“宋城周二里三百五十步,有六门。东曰‘吉阳’、西曰‘望仙’,南曰‘通闾’,北曰‘永宁’,东南曰‘桃源’,近县治曰‘景星’。”元代城门依旧。元明之交战乱,县城城墙倾颓,明初时期一度以“居民周垣为治”(清乾隆《黟县志》)。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知县吴一贯复建四门楼,楼匾仍用旧的。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知府何东序晓谕知县宋介庆修筑城墙,不久宋调离黟县,府命通判冯叔吉前来接替,督促继续修筑。并将西南方向城墙扩大到龙尾山(东岳山)东北麓。新修成的城墙周围七百三十余丈(约2200余米)、高二丈(约6.6米)、厚一丈二尺(约4米)。共设有五门:东曰朝阳门、东南曰迎霭门、南曰明昌门、西曰环碧门、北曰临漳门。后在朝阳门、迎霭门之间再开桃源门,民间俗称“小东门”,朝阳门即称“大东门”。崇祯七年(1634年),在迎霭门外筑月城,闭桃源门,于是迎霭门即有“郭门”之称。清顺治、康熙、乾隆、嘉庆年间,城垣均有修葺,但城规制如旧。咸丰元年(1851年),谢炎署理黟县,劝捐修城垣,尚未完工即爆发战乱,县城十多次被太平军攻破。破损的城墙城门偶被守军临时修补,战事一起便又倒塌。战后,城垣一直未作大规模修葺,至清末已是多处坍塌。民国初期,复启“桃源门”。《黟县四志》载:“迎霭门有月城,前此颇列小肆,近则土与人齐,瓦石塞途。现经各姓输资督工粪除,当复旧规”。民国4年(1915年),临漳门以西处坍塌,县知事吴克俊修葺之。民国9年,环碧门洞倒塌不堪,城区名贤里余种德堂捐资督工修葺。建国后,县城扩建,城墙、城门先后全部拆除,至今难寻遗迹 [2] 。

街坊巷弄

宋代县城设置八坊,曰里仁、阜通、永丰、崇义、仙桂、必兴、忠信、文武。元代县城划分五坊,曰视民、辅文、桂香、桃源、德聚。明代,县城有所扩大,改设十四坊,曰桂香、桃源、德聚、吉阳、椿桂、登云、联桂、和丰、平政、明伦十坊。清代,改坊为街,清嘉庆年间,黟县县城有街七条,县前街(今直街)、东门街(今东街)、西门街(今西街)、南门街(今南街)、北门街(今北街)、郭门街、麻田街。县前街与北街相接,呈“T”字形,为主街道,系古今皆为商业区,北街口向为闹市。东街、西街、南街、郭门街、麻田街,主要为居民住宅区,间或设有店铺、栈房、饭店。街道路面全用长条花岗石板横列铺设,宽处不过4米,窄道仅2米左右。

用水设施

横沟:原名“槐沟”,又称“淮渠”。为南北朝梁大通元年(529年),太常卿胡明星辞官归里后,捐资募工而建。渠水起自北郊柏山堨,从临漳门(北门)入城,流经北街、杏墩里、郭门后街至郭门右侧出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知县周舜岳于城北修防洪堤,并将柏山堨和横沟整治加固。横沟水渠流入城内,其走向几乎与北街完全平行,因此有不少地段穿注于北街民居屋下,商家店内,为城区消防和居民浣涤提供充足水源。千年横沟穿城而过,成为以黟县县城一特色风貌。清黟人程学禧的《黟山竹枝词》云:“穿城一水是槐沟,开浚年年趁麦秋;人集街心携畚插,人归月下荷鉏头。”
莲花塘:位于县学山北麓,文庙棂门外,旧称明堂池,又称泮池;因夏日多有莲花盛开,故民众多称莲花塘。莲花塘占地近10亩,呈半月形,水深约2米,塘水清澈,游鱼可数。20世纪90年代,县碧阳实验小学修建操场,该塘被填平。
圣母池:位于东岳山北麓,原圣母庙前,清《黟县志》载:泉如白玉。相传民间发生偷窃等纠纷,密诉于神后,往池内投入一钱,事实则沉,事非则浮,心虚者甚惮之。其旧址曾掘得石刻,上刻有“鉴物是非多老实,别人真伪有神灵。”字句。
水井:建国以前,县城居民饮水,几乎全靠水井汲水。建国以后,直到1989年,县城居民应用井水人数仍占县城总人数的63.5%,所以县城内一直保留有多口古井。如胡公井、神仙井、薛公井、吴家古井、桂墩里三元井、杏墩里古井、县背岭古井、费家弄古井等。

房屋建筑
沿街店铺:一般均为徽派传统的一楼一底建筑,楼下为店,楼上住人。大部店面排门,厚约4厘米。铺面敞开,一览无余。招牌悬于门额之上,或挑于门侧。店铺排门旁,开有五寸见方小窗,便于夜间销售小宗商品。也有店铺,正面完全等同民居样式:青石门坊、黑漆大门、砖雕门罩,只是店内不设天井,从大门上方开辟的硕大窗户采光。此类店铺已药店、布店为多。城中店铺不少是前店后坊,所以其建筑则为两进以上。有的大店家在建筑后进还辟有院落,便于骡马牲口运货进出。千年横沟自北门进入城中,多从北街东侧店铺下穿过,故北街东侧的店堂,多为活动木板铺就,既便于提水打扫卫生,又能便于万一火灾消防。
居民住宅:县城民居住宅是全县最主要的古民居建筑群之一。1985年普查,县城存留有明清民居建筑141幢。县城居民住宅多为二层楼房,前后双面坡屋顶,两侧参差马头墙,粉墙黛瓦,青石门坊,均为典型的徽派建筑。民居主要有“三间”、“四合”两类,厅堂居中,正对大门,卧室左右对称。因受地基限制或封建迷信影响等原因,大门也有开在侧面的。屋内置天井,用以通风采光,天井两侧视长度或建门斗、耳房、回廊。屋角圳旁,另建附属建筑或小庭院。
祠堂楼阁:建国前,黟县祠堂(俗称“厅厦”)楼阁广布城乡。清同治《黟县三志》记载,时全县各姓祠堂共有404幢。县城多姓聚居,祠堂不下数十幢。时程姓祠堂有桂林堂(老厅厦)、贯公厅(石狮厅厦)、彩公厅、继善堂、萃思堂、永思堂、叙仁堂(下程厅厦)等;余姓有种德堂、循公堂、纪公堂(世德堂)、心六公祠、余家祠堂、环山楼等;王姓有尊德堂、大经堂(上王厅厦)、积庆堂(下王厅厦)、怡和堂;舒姓有舒家祠堂、舒家厅厦;胡姓有胡家厅厦、旌义堂等;孙姓有孙家祠堂、孙家厅厦。还有方家厅厦、慎德堂(姚姓)、世德堂(姜姓)、撒家厅厦、光敬堂(俞姓)、光裕堂(汪姓)、一经堂(汤姓)、侯家祠堂、江氏宗祠、徐氏宗祠、尊让堂(吴姓)、韩家祠堂、许家祠堂、牲敬堂(谢家)、周家祠堂等。建国后,县城祠堂或年久失修而塌圮,或为单位社队占用而拆建改造。如今除环山楼、积庆堂、周家祠等祠堂外形基本完整外,其余已无一存。
民国以前,城区县衙东建有纪念唐代黟县令薛稷的薛公祠,后迁至县衙内;文庙内建有祀宋儒朱熹父亲朱松的韦斋祠,祀孔子先世五代的崇圣祠,祀邑忠烈、正义、孝悌之士的忠义孝悌祠,祀于邑任职能孚信于民之宦的名宦祠,祀邑籍名宦乡贤的乡贤祠;在县考棚建有专为捐资修建考棚者设位刻石的彰善祠;在明昌门(南门)建有祀宋卢臣忠的褒宗祠;在城隍山建有节妇姓氏的节孝祠;还建有土地祠、圣母祠、善意祠等。县城内还建有不少楼阁,如县城考棚下首的鼓楼,县衙对面文庙东南角的魁星楼,县学山麓、莲花塘东首的文昌阁,北街与东街衔接处的张王阁(一称五侯阁,祀唐代张巡、许远、贾贲、南霁云、雷万春等五忠臣),朝阳门(东门)内的周王阁(祀周宣灵王),文庙内的尊经阁等。县城内还建有一些寺庙,如城隍山有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的城隍庙,直街、郭门街、下东街交会处有明代天顺八年(1461年)修建的观音堂,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在麻田街重建的广安寺,以及关帝庙、龙王庙等。民国以后,城内楼阁寺庙年久石秀,逐年塌圮;建国后,县城扩建,街道拓宽,已经全部拆毁。

街道桥堤
街道:县城道路网基本为自由格局,多数顺河流、地势而修建。建国前,县城街道狭窄,除北街、直街(县前街)稍宽外,其余街道宽仅2米左右。街道原为长条花岗岩石板铺面,因年久失修,坎坷不平。
20世纪60年代,旧城墙基本拆除殆尽,县城区域逐渐扩大。城东北的漳河两岸,原本无道路,后不少单位和民众在沿河两岸修建房屋,逐渐形成路道。1970年后,县城至碧山公路开通,城区路段命名为沿河西路,河东路段即为沿河东路。1971年1月,县政府成立城镇建设规划领导组及办公室,开始将北街、直街拓宽取直,同时除去上直街(北街口至县政府段,即鼓楼岭)石板路阶,形成6.35%的斜坡。1983年,拓宽工程结束,共拆除街道两侧房管部门公房58幢、面积约3599平方米,拓宽街道总长900米,平均宽度11米,总投资约100万元。是年,开始对城区部分街巷路面进行整修,至1985年,先后完成东街、西街、费家弄、桂墩里四条街巷路面整修工程。是年,县城主干道为三条:北街、直街、沿河西路。北街道长420米、宽12.4米,直街道长480米、宽9.17米,两街道均为水泥路面。沿河西路,长2120米、宽12米,为沥青路面。县城主要交通干道(过境公路)有翼然路和马道路。沿河东路、西街、东街、南街、东门路和郭门街,为三类道路,总长7880米。东街、西街、南街、郭门街仍保持石板路面。
1989年,拓宽沿河西路,建车站前马路护栏。1990年,修建直街西段(县政府至中城山庄),浇筑水泥路面2000平方米。1991年,直街改浇砼路面。1992年,开辟柯村路,道长570米、宽10米。1993年,完成翼然路拆迁拓宽工程。1994年,建尊师路,浇砼路面;同年,拓宽车站到粮食局路面,修建人行道5000平方米。1995年,建工厂路,浇砼路面320米。1998年,新修翠林路。
2002年,沿河东路浇砼路面,修建人行道300米。2003年,拓宽马道路的向阳桥至石油公司路段;同年,新建西递街、渔亭路。2004—2006年,先后完成新辟县城过境公路,改造入城南路、入城西路、翼然路等工程,城南新区路网雏形基本形成。至此,黟县县城主干道、交通干道、一般街道的总长度达到27.4公里、占地面积45.5万平方米,为建国初期约4000米的6.9倍。
桥梁:县城有漳河至北向南横贯而过,为贯通东西两岸,自古建有一些桥梁。向阳桥,又名东溪桥、小东门桥;通济桥,原名戊己桥,又名北门桥;九栋桥,位于柏山村北侧;长生亭桥,位于县城麻田街北。

还有东门桥,明代屏山人舒志道捐资兴建,原为石桥。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夏,山洪暴发,桥被冲毁。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舒志道后裔舒君谦捐资,改建木桥,取名永吉桥。桥址在大东门,俗称大东门桥。1978年,政府投资改建石墩水泥板桥,长40米,宽2米。小黑桥,即江柏山水泥桥。该桥往上行约50米处,原有一座20世纪60年代初修建的小木桥,并油漆成黑色,人称之“小黑桥”。1973年,“6·21”洪水冲毁后仍建木桥。1980年,在其下游约50米处,修建钢筋砼结构桥,长60米,宽2.2米,小木桥随之拆除。该桥依然被人们称之“小黑桥”。2005年,修建宏村大道(碧阳镇过境线),新建桥梁2座。碧山天桥,位于县城过境线江柏山西,为1孔空心板桥,跨径10米、长22.04米、宽15米、高7米。漳河桥,位于县城过境线江柏山西,1孔拱桥,跨径30米、长60.13米、宽15.5米、高7米。
护堤:漳河横贯县城部分,东西两边自古建有防洪护堤驳岸。民国时期,因年久失修,每到汛期,常因洪水侵袭而导致坝溃岸塌。建国后,人民政府重视漳河县城段河岸防护工程建设。1953年,采取民办公助方式,国家拨款0.7万元,动工修建县城东门与北门漳河护岸。1955年,国家拨专款0.813万元,同时组织县直机关干部与居民义务劳动,利用拆城墙石头砌建县城北门桥大操场护岸,全长270米。此后,1963年、1971年和1978年,国家先后三次共投资20万元,对漳河护岸进行大修,新建、加固自江柏山效上塍至城东南小东门桥的防洪堤岸,全长2400米,高3米。1991年7月4日、7日两次特大洪水,县城漳河护岸严重受毁;1992年,国家投资60万元,修复护岸672米。2002年,砌建两岸防浪墙各310米;2004年,砌建向阳桥下两岸防浪墙各150米。

黟县古城旧称“县街”,古建筑闻名遐迩。宋筑城时,设有六座城门,明成化年间改建四门,嘉靖年间增至五门,直至民国,复为六门。城垣周长3600米,城高6.6米,厚4米。建国后,由于县城扩建,城墙逐渐拆除。县城尚保护有始建于南宋的通济桥,建于明万历年间的程氏宅,以及建于清嘉庆年间的碧阳书院和清代民居等。清代著名学者俞正燮的故居座落在城中北街。县衙正堂亦保护完好。古街道有直街、东街、西街、南街、北街、郭门街、麻田街。直街为主街道,与北街相接呈“丁”形,是古今商业闹市。东街、西街、南街、郭门街、麻田街为住宅区,其间设有店铺和栈房。店房均是典型徽派传统建筑,铺面敞开,额顶悬挂招牌,排门旁开有5寸见方的洞口,作为夜间小市之窗 [3]  。
建国后至今,黟县古城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市政工程亦逐步完善。城区不断扩大,中心街道进行了拓宽改造,现代化的建筑拔地而起。根据1982年以来制定的城建规划,今后黟县县城既要保持历史文化古城的古朴、典雅的特色、又要建设得具有现代文明、昌盛的风貌。

碧阳书院

碧阳书院位于黟县城南,现今黟县中学校址内。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由官方就懦学原址扩建而成。因地处碧山之阳,故名“碧阳书院”。明代天启时塌毁,崇祯时修复。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知县吴甸华重建碧阳书院于迎蔼门外。原有一段二词八堂,即朱子殿、崇教词、书斋词、尊道堂、诚意堂、正心堂、修身堂、迎蔼堂、敬义堂、致知堂、观善堂等共一百一十余间。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书院改为碧阳高等小学堂。1811年,黟县重建碧阳书院,耗费白银2.9万两,全部有乡绅捐赠。尚存有崇教词、书斋祠、尊道堂、朱子殿、泮池等古建筑,以及《碧阳书院院规》、《新建碧阳书院记》等古牌刻7块和“尊道堂”大型金字古匾等,皆为珍贵的古文物。六十年前的抗日战争期间,东吴附中(黟校)、复旦附中(皖校)就曾办学于这里,先后长达八年,直到抗日战争胜利。

县衙正堂

县衙正堂座落在黟县人民政府大院内。是中国封建社会县官办理公务的场所。现存的这座正堂始建于宋徽宗宣和年间,即公元1119年,后在光绪年间重修,若从始建时计算,这座正堂,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站立了近千年,近千年的时间,它看到了多少朝代更迭,看到了多少人事变迁。 正堂为歇山式正方形建筑,象征大堂上那方方正正的官印,正面四根柱子立在鼓形柱石上,支撑着飞檐翘角的大屋顶。 黟县的古民居建筑,极少座北朝南,特别是大门常常避开正南方向,而这县衙大堂却面朝正南,也许是因为历代帝王都是南面称弧,替帝王管理百姓,显示朝廷尊严的官署也就享受面朝正南的特权,故而后人称之为“八字衙门朝南开”。正堂大门两侧的对联;显示了一任任官员对黟县境内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期盼。历史上,这大堂前两还有一条长长的甬道,使正堂显得更加幽深和宏伟,那甬道的进口也有一幅楹联,叫“忍最为高,到衙前仔细思量,莫如且罢;官虽好见,想事后许多支用,岂不吃亏”。这幅楹联教育百姓要忍耐,不要动不动就打官司。也许正是这立在大门前的劝诫词,使得黟县古代百姓,不轻易诉讼,从而出现一种“吏闲民讼简”的祥和环境。现为黟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梅园宋柏
黟县境内至今保存有不少珍稀古树,这些古树大都有着数百年的树龄。可以说是阅尽人间沧桑。可若论树龄,这棵宋柏简直就是它们的老祖宗。据专家研究,这棵古柏大约诞生在宋朝,距离现在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 宋柏座落在黟县政府职工宿舍院内,古时为县衙后署,是知县大人和他的随员住宿之处,站立在这古柏下,让思绪穿越历史的屏障,您会看到1000多年前,也许是一个露水晶莹的清晨,也许是一个春雨潇潇的黄昏,一群文文弱弱的官员,脱下袍服,挥动锄头,栽下了这棵柏树。原先这儿还有一个大花园,栽种有许多名贵花木,环境十分优雅,而所栽的花木中以梅花居多,所以这儿又被称之为“梅园” 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吏制度规定,“五百里不为官”,当官的人必须在远离自己家乡五百里以外去任职,那些千里迢迢来黟县任职的官员,因为居住环境的优雅,多少可以减轻一些思乡之苦。而这优雅、美丽的环境,也极大地提升了那一代代官员的文化品位,唐代的黟县知县薛稷便是一例,他所画的梅花,在唐代画坛上实是不同凡响。只是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因为建设的需要花园里建起了一排排公房,一棵棵参天大树和名贵花木被砍伐殆尽,只有这棵宋柏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中国古代传说,树逾百年便成神,那这棵宋柏可算得上是一位老神仙了,那虬曲的枝干是他嶙峋的骨胳,而那碧绿的枝叶,便是他睿智的目光和超凡的活力。

泮邻街
泮邻街在县政府下首,因古时与孔庙、泮池相邻而得名。泮邻街称之为街,今人看来实际上是一条稍宽的胡同,因为紧靠着古代的学宫,而学宫又称着“泮官”是管理教育县内秀才的场所,为黟县的最高学府,所以胡同的名儿也起大一些,叫泮邻街。

程氏宅

程氏宅位于黟县城泮邻街的吴家古井旁,是现存完整的明代民居之一。建于明万历后期,占地156平方米,为前后三间二楼结构。天井的水平墙高9米左右,两侧山墙高达13米。大门设在左侧山墙,朝北,建有木栅栏门亭。亭内大门高2.5米,宽1.8米,厚约10厘米,全用方砖铺面,钉成斜方格形,以铁皮压缝包边,气势轩宏庄重,后厅通厨房的侧门也属同样构造。故俗称“铁皮门大屋”。跨入大门,厅堂宏丽宽敞,梭柱、月梁、斗拱、柱磉都体现民建特色。房窗饰以方格窗扇,朴质洗炼。二楼阳裙上前后厅共有方格窗扇44块,楼厅也非常轩敞,明代称“楼上厅”,是长江下游明代民居建筑的重要特色。楼柱间隔以泥芦苇墙为壁,至今仍坚实牢固。两侧柱仿与山墙相距尺许,异于清代建筑,具有防火作用。天花板上饰以彩绘,图案典雅工丽。梁柱、栏板、窗扇都曾油漆,但年久剥落。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陆齐名
黟县城有一处十分吸引人的地方:“二陆齐名”,它地处县学山下,原莲花塘东畔。今日黟城的“二陆齐名”多是居住着程姓的大户人家,他们也许是蒙古族的后裔,是在元朝时期到了南方,后来的通婚就同化了,一支姓程,一支姓司马。如此住在这里就是程姓的蒙古族的后裔。据说“二陆齐名”这里是属于长房的,有一处祠堂叫“萃升堂”,现在已经看不见了,当年这里多是明代的建筑,后来由于年久失修和后来的城镇拓建,已经无法看见了。现在的黟县实验小学的后院就是当年的“学宫”,后面的所对的“三元门”正对着“二陆齐名”,因为没有人中状元,所以“三元门”是一直关闭的。“二陆齐名”的地理位置在今天看来已经没有什么了,据说当年这里是人丁兴旺,靠着莲花塘,有水泮为界,因为“三元门”的缘故,所以分了内外,下面的泮邻街就是这样的由来的,那里现在还保留着的一处牌楼也是从“二陆齐名”搬过去的程氏所建,叫做“继善堂”。可见,当年的二陆齐名是享誉很远的,多行善事,当时有“七十二善人”之说,程氏占了不少。程姓的人家多智慧的人物,县城的很多的建筑多是出自他们的手,比如“孔夫子庙”是程姓的文质公所建,还有“魁星楼”的建筑师是在京城做过的匠师,而且据说“二陆齐名”的周边一大片都是程氏的,包括县学山、莲花塘、泮邻街等很多的地方都是有程姓兴建和住着程姓家族。

薛公井
黟县县城历史上有许多古井,为居民提供生活用水,这些古井,不仅年代久远,有的还附带着一个个美丽的传说,如“薛公井”,相传为唐代黟县知县薛稷倡议捐资所建,薛稷在任期间关心百姓疾苦,离任后,百姓将此井命名为“薛公井”,饮水思源,以示不忘薛公德政,还有“神仙泉井”“火神庙井”“甜水窟井”等等。

三元古井

县城保存的古井虽还不少,但最具特色的当属这“吴家古井”了。 吴家古井座落在县城泮邻街上。相传,吴家的祖先因为住在学宫边上,耳濡目染,希望自己的子孙也能读书做官,在建这座井时,便在井圈上凿了三个圆眼,这样后人来这井边从这三个圆眼里汲水,提水时,使称之为“三元及第”。当然,这“三元及第”不光是一种期盼,也是对后人的一种鞭策,足见古人对后人教育的良苦用心。

横沟弦
横沟弦因有横沟而得名。梁普通六年(525),黟县横冈人、官居太常卿的胡明星辞官归隐故里,定居于横冈黄姑墅,见郊外(今郭门城外)有许多荒田未曾耕种,询问缘由,农家说系不通沟洫,故缺水而致。明星恻然,深感惋惜。于是,亲自探究水源,在儿子胡文焕(时任杭州太守)协助下,倾资募工开掘水渠。中大通元年(529)在县城北郊双溪河汇合之处,修建柏山堨(亦称六都堨,现黟宏过境新路旁),并开挖槐渠,亦称淮渠,即横沟。“导城北溪水,逶迤而南,溉民田千余顷,岁屡有秋”。渠长约2500多米,宽约2米,为当时黟县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明嘉靖二十五年(1556),黟县知县周舜岳于北郊修整水利工程,筑堤以御漳河水患,并对胡明星开凿的长渠进一步加工整治,加高柏山堨坝,多拦水进城,经横沟浸灌横冈黄姑墅更大片稻田。
横沟自县城北郊柏山堨引漳水,过八张,经临漳门(县城北门)侧入城。自北向南,沿北街,直穿北街口,又经过桂林程氏家族上程、杏墩胡氏家族、桂林程氏家族下程,从郭门出城,沿渔亭古驿道,到达横冈村。其中横沟流经县城内北街口至郭门(亦称“迎霭门”)城墙下500多米的一段,自明代以来逐渐形成居民住宅区,人们就将沿横沟两侧的地域称之为“横沟弦”。
建国后,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县城不断扩大,横沟弦民宅区也不同程度受到影响。上世纪50年代,拆除郭门街“下王厅厦”(积庆堂)兴建了“人民剧场”,剧场后院一直延伸至横沟,首次将横沟弦区域一分为二。紧接着,大小祠堂改建成政治课堂、城关粮站、竹器社、制鞋厂、邮电局等。后来,杏墩上又新建了“红旗卫生院”,人民剧场边横沟对岸搭建了“农贸市场”,桂墩上矗立了“黟山电影院”,直至2002年大规模旧城改造,拆除了原人民剧场周围旧建筑,建成了商业楼、农副产品市场、新街道路。至此,明清以来的横沟弦居民住宅区格局彻底改观,仅剩下的数十幢明清古民居也被众多新建筑及新街割裂成若干零星小块。横沟也因县城人口日益增多,生活污水无法处理而全部加盖,从而失去了当年水流清澈、小鱼悠游、少妇浣洗、孩童嬉戏的风貌。
今日之横沟已远无昨天之诗情画意般的妩媚,今日之横沟弦亦渐渐淡去动人心弦的民俗风情,只有从仅存不多的深巷、古井、古门楼中,还能隐约寻觅到令人追思的历史底蕴。

桂墩里
位于直街中段南侧。从原程氏祠堂(石狮厅厦)至横沟弦,弄道曲折,巷中原有土墩,植以桂花树,故得名。长约250米、宽1米,石板路面。作为桂林程氏始祖墓地的桂墩,莲花芯那一片,面积挺大,足有半个足球场。桂墩上有着约700年历史的一槐一桂,上世纪80年代初还傲然挺立,硕大的树冠遮天盖地,留下一大片阴凉,亦成了城里孩子们游玩的好去处。1982年,临直街的“石狮厅厦”被拆,连同桂墩一起,修建了“黟山电影院”,一槐一桂也自然从此绝迹。

“石狮厅厦”
是人们对桂林程三房支祠“惇裕堂”(又称“干公厅”)的俗称,因祠堂的门楼两侧,站立着一对硕大石狮而得名。该石狮用整块“黟县青”大理石雕凿而成,雕工精细,工艺颇高。两只狮子的嘴里各含有石球一颗,石球能自如转动,但决不掉出,是工匠在雕凿狮嘴的同时一气呵成。狮子下面有底座,一米多高,四周刻有吉祥图案,石狮蹲坐其上威猛有神。由于石球能自如转动,格外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往往有顽童登爬上去摸球玩耍,长年累月,黑黝黝的石狮就被磨蹭的油光油光,因而也就更加令人喜爱。文革期间,程氏“惇裕堂”改为“政治课堂”,可爱的石狮也在一夜之间不见了踪影。

程氏祠堂
在横沟弦,桂林程氏家族还有两座祠堂。其一为“桂林堂”,它是黟城桂林程氏总祠。祠堂位于北街与直街交会处稍上几步,即北街口之上。祠前设有木栅栏门楼,高大的门楼面临直街,这里俗称“程家门楼下”。经过门楼甬道,就来到了祠堂前。祠堂面对淮渠,大门为斗拱翘檐门楼,正门左右分立浮雕石鼓一对,更增添了“桂林堂”的威严气势。祠堂分前后两进,现已拆毁,新建为直街邮政大楼。其二为“叙伦堂”(亦称下程厅厦):它是桂林程氏“下程”总祠。门楼面对淮渠,入门楼后,要经过一小院才可到达正祠,淮渠穿小院流经祠堂门前,形成该祠堂的独特风格。祠分前后两进,祠前亦分立石鼓一对。后改建为黟县城关粮站及其宿舍,现亦已拆毁,成为新街B区的一部分。
桂林程氏有“上程”、“下程”之分。“上程”是指以“桂墩里”为居住中心的程姓;“下程”是指以“下程厅厦”为居住中心的程姓。

杏墩里
位于横沟弦东侧。西起横沟弦,东至郭门街,长约250米、宽1—2米,石板路面。清末民初,邑人胡元吉撰写的《杏墩记》中载:“明初,吾祖来居城南淮渠之上,诛茅筑室,编篱植杏,土人名其地曰“杏墩”,载于志乘。杏墩里因此得名。横沟弦区域除了程姓外,族聚而居的还有胡姓。胡姓的居住区域是位于“上程”、“下程”之间的“杏墩里”。本世纪初,在横沟弦胡氏家宅被封闭的旧门上,还能见到镌刻“杏墩”二字的青石门额:长约80厘米,宽约40厘米,每字约20厘米见方。可惜民宅改造成店面,该碑刻亦不知去向。

胡氏祠堂
700年多来,程胡两姓家族世代依偎在淮渠两侧,生息繁衍,使得横沟弦民居生活区日益扩大。桂墩里程氏的房屋建造,西面已经与泮邻街接壤,南面已面临莲花芯大路。杏墩里胡氏的房屋建造,往东已经面临郭门街,并在郭门街并排修建了两座胡氏祠堂(即后为县竹器社、县制鞋厂,现已开发为住宅楼)。
胡氏祠堂其中一座名“旌义堂”(后为县竹器社),建于明代正统年间。明代杏墩里胡彦本、胡志广父子输粟继赈,立义仓。正统六年(1441)旌为义民,因建其堂,立“旌义堂”匾。时任知县的胡拱宸撰《旌义堂记》:“正统辛酉之年……岁旱饥。民胡彦本慨然出粟一千二百石,赈乡人千四百三十户有奇。予以奏闻,上遣使齑敕奖,谕劳以羊酒,旌为义民。”“命下之日,别作堂,置玺书其上,问名于予。予惟玺书之言‘旌义’,即奉之以名斯堂,尊诏命也。”

麻田街
黟县县城有一处亦城亦乡的街道地名,这便是麻田街。
麻田街地处县城北门桥外,漳水东岸,是一条长约一里,宽约三米的老街。虽说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这条街道上的饮食、旅店业等已经相当发达,但传说一开始,却是因为街道两侧田地多种植苎麻而得名。据一些老住户介绍,一直到建国后的五六十年代,麻田街周围还有不少苎麻坦。
麻田街是条不规则“ㄅ”形状的街道,整条街道由花岗岩条石,即黟县方言称的麻石铺成。光洁平整的街面,与两旁砖木结构店面配合,尺度得体,色泽融合,焕发一种古色古香的山城气息。麻田街的建筑平面,多数为单开门,两层结构,门面宽三至五米不等,而入内则较深,甚至连续多进,用内院天井连接,为典型的前店后库或前铺后户。一层多用于经营,用传统的竖立式门板防护,白天一块块卸下,门洞大开;夜晚装上,平板如一。有的店面砌有半人多高的明窗,便于经营或陈列商品。二楼与一楼多用黟县方言称的“阁桥板”搭隔,靠街面也用木板装饰。
清朝末年至民国期间,麻田街小有名气的商店有:孙记猪肉店、汪记南杂货、黄记理发店、王记裁缝店;“永丰栈”也是做山货生意的;还有天主堂教会医院,属于间接商业行为;还有象吴记豆腐店,专门做黟县方言讲的“臭豆腐”生意的。当然最多的是饭店与骡马店,一大溜,民国期间,鼎盛时前后有二十多家。这期间,麻田街最著名的商店有三家:一是焦氏伞店,一是福成酒坊,还有一家是永丰栈。
麻田街原聚族而居的主要是江族,有江氏祠堂,广安寺,长生桥,天主堂及先后改建为粮站及印刷厂。十年动乱期间,麻田街曾经改名为“四新街”,不久恢复原名。麻田街不仅商业发达,而且名胜众多。

通济桥

通济桥,原名戊己桥,坐落在黟县县城北门外,当地俗称北门桥,面向临漳门,横跨漳水。南宋淳熙戊戌年(1178年),由县尉李称倡建,明嘉靖戊子年,被洪水冲塌。己丑年浙人江山谪黟簿,又率邑人余枝华、汪隐等修建石桥。并以宋淳熙戊戌与明嘉靖己丑的天干“戊”“己”命名为“戊己桥”。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余种德再度捐资修建,并改名为通济桥。桥身石拱三孔,穿心式桥墩。桥长32米,连南北石级共长42米,宽6米,高7.3米。桥以“黟县青”为材料,两侧共设24根石立柱和23块石栏板,柱高1.25米,栏板0.9平方米,南北两侧砌有石台,拾级上下。桥身高踞,古朴厚重。因为投资大,造桥工艺精良,重修后的石桥,更加雄伟、牢固。虽经250余年风霜雨雪,洪水侵袭,至今仍完好无损,挺拔耸立,1982年定位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背岭
走在黟城,问起最高的地方,一般的人都会很自然的说起是县背岭。即使今天的中成山庄占据了东岳山的位置,走在县背岭,如果是沿着门牌号而走,会觉得县背岭是这样的占地宽广,但是历史上的县背岭远远没有今天这样地占地众多。
历史上的县背岭就是当年的上牌楼往北的方向,一条长长的胡同,大约两百米左右,再往北下坡就是被称作薛谭庙的地方。这与今天的位置相比,在占地上是很少的,只是一条胡同而已。至于为什么称之为“县背岭”,一般的说法就是靠近县衙,在当年衙门的上方,也就是背部,而且是当年是位置比较高的地方,就像县衙是躺靠着背椅,而且有土坡,所以“县背岭”的称呼就逐渐的叫出来了。

直街
黟县老城,略呈椭圆形,而直街位于黟城中段,由东到西,穿城而过。解放前的直街,东起观音堂,与南北相连的下东街、郭门街交汇成丁字形,城外即为漳河。直街从这里笔直西行,经北街口拾级而上,经鼓楼岭到县门口,又与南街、县背岭相会,是为直街西端,再经小巷即到城墙,城外是东岳山。直街全长约七百米,阔约五米,为一色淡青花岗岩石板铺就,恰似一条淡雅朴素的绨带,系在黟城的腰间。
直街自北街口以上,是其西段,除少数民居、店铺外,多为县衙、考棚、鼓楼、祠堂等高大建筑。尤其是县衙,八字门楼,朝南而开,高大巍峨,极具气势。在旧社会,是县一级封建政权的标志。
在直街县衙的左邻,原为常平仓,清嘉庆十三年知县吴甸华建考棚,以应童子试。考棚大门,有古柏两株,郁郁葱葱,临街而立。民国十六年(1927年)后,国民党黟县党部建于此,城狐社鼠,成为当时一些政客钩心斗角,争权夺利,祸害人民的场所。直街原有牌坊二座,一在县衙大门右,是为御史坊;一在考棚大门左,是为彰善坊,均为花岗石雕砌,气势巍然。自考棚东行约十米,明洪武元年建有谯楼,上设更鼓报时,俗称鼓楼。后毁,嘉靖十七年知县左翼复建,有匾曰“明远”,因此地为黟城最高处,取其登高望远之意。楼下跨街有石砌洞券,备有长条石凳,供人憩息,人们称为“鼓楼洞”。鼓楼民国时一度设有民众教育馆,略备报刊,供人阅览。而读者登楼远望,远山近水,楼下行人不绝,一一收入眼底,别有情趣。过鼓楼洞,即为鼓楼岭,沿石阶步步而下,直达北街口。
自北街口至观音堂,是直街的东段,地势平缓,各类大小商店作坊聚集这里。这儿有两家吃食店,一家“荣华号”,山珍海味较多,座上客多为官宦商人;另一家“方兴和点心店”,只卖馄钝,馒头、大饼,光顾的多为平民百姓及挑担抬轿的劳动者,生意都还不错。可谓生意兴隆,主顾不同。风格各异,经营有方。另外还有一家“程三元毛笔店”,让人颇感兴趣。直街东端即为八角亭观音堂。八角亭骑街而建,因四边八角而得名。

北街
黟县古城,其北端为临漳门,因其北临漳水而名,俗称北门。自北门入城有长街(北街)直达黟城中心地段而止于与直街交汇处,俗称北街口。过北街口为横沟,沟旁称横沟弦,直达城南郭门右侧水门。故北街系黟城中轴北段,为黟城商业中心。整条北街可分三段,北段自北门口至费家弄口称为北门段;中段自费家弄口至与东、西街交汇处,通称为街心头;南段自街心头至北街口,称为里街段。
北街全长约1000米,宽约6米,全为淡青花岗岩长条石板铺就,两旁商店林立,店屋一般为两层徽派砖木楼房,店门相对。自古以来,有多少行商坐贾在这里为社会商品流通付出智慧和艰辛啊!这些人,在重农轻商的封建社会,大多是默默无闻,直到近代,特别是民国初年以来,他们的姓名和店号才见诸史册并留在人们记忆中。
就以黟城北街各行各业来看,其中南货店不少,而执牛耳的要数北门口由黟城汪连保开的“德记”和北街口由横冈汪天开设立的“源丰号”两家。他们店中的南北杂货都是人们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不但规模大,营业旺盛,而且店名也体现出深刻的文化含义。

西街

在古老的黟县县城,以“街”为名的街道巷弄屈指可数,西街就是其中之一。西街,顾名思义,以方位名之。它地处黟城西隅,和东街是一对孪生兄弟,两条街以北街为对称轴,分别向西东两向延伸。
西街名于何时,已不可考了。过去的西街,不长,约300米,长条的麻石石板横道而铺。据说西街的尽头便是旧时县城的西城门。西街的南侧是连片的民居,城中的大姓余氏多居于此;而其北侧显得空旷。这里没有林立的店铺,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嚣,显得有些宁静而清冷。清冷而偏僻的西街,默默地阅尽沧桑,见证历史的兴衰和社会的发展。
现在的西街,两边挤满了民宅,向西一直到东岳山麓。这附近一带统称为西街行政村。

巷子
县城巷弄,纵横交错,宽窄不一,共有73条,其称呼亦随时代交替而改变。宽巷不过1米,窄弄仅容2人侧身而过,轿、马难行,只可徒步。建国初期,县城巷弄基本上保持原貌。后因县城建设、街道拓宽,巷弄数逐渐减少。1983年,黟县地名办公室对城区部分巷弄进行更名、命名。后亦有命名,但缺少统一标准,文革时期更为混乱,近年有所改变。
大泉弄:漳河东岸。从原县食品公司仓库至麻田街,长约50米、宽1米,碎石路面。
心六弄:北街东侧。弄内原有余心六公祠,曾作为蔚文小学校址,长约150米、宽1米,碎石路面。
费家弄:北街中段东侧。过去居民多为费姓,费家弄的位置就在今天新华书店往北门桥方向,行进大约二十米地方,右侧的一条深巷。走进巷,可以看见“费家弄”的字样,长约100米、宽1米,石板路面。在费家弄还保存座费家祠堂,那种二进三层的古祠,因为是明代的建筑,外观气势上不像一般清代的八角门楼。因为位置比较偏僻,所以直到今天还保留完好,整个的费家弄呈“十字形”,这“十“字就是这弄,弄的中心是一口水井,据说是和横沟弦是同时建的,历史是十分的久远了。费家弄据说以前是由姓费的人家居住,在清代之前还是有人丁的,明代的末年大概就很少有人丁了,应该说是渐渐的被当地的大姓同化了,但是原来的名称还没有改变,一直保留了下来。
名贤里:西街口南侧。在西街口,它的南侧有一条巷子叫做“名贤里”。从西街南侧至直街北侧,弄口由砖砌牌坊,上书有“世显”二字,弄内为余姓聚居地。长约350米、宽1—2米,部分石板路面。而这一巷名的来由,却无从考证。
舒家弄:北街中段东侧。该巷弄多为舒姓,长约200米、宽1米,石板路面。
汪家弄:北街中段东侧。弄口原有门楼,弄内有汪氏宗祠,为汪姓聚居地,该处亦俗称“汪家门楼”。长250米、宽1.5米,石板路面。
尤氏弄:县城北街口两侧。东连北街南接直街,弄道曲折,长约100米、宽1米,碎石路面。
胡家弄:横沟弦中段东侧,古时居民多姓胡而得名。长约100米、宽1米,石板路面。
成器弄:横沟弦下段东侧。西连横沟弦,东接郭门街,长约100米、宽1米。
石板弄:郭门街东侧,东端与沿河西路相接,因巷弄全用青石板铺就而得名。长约40米、宽1米。
牌楼弄:郭门街东侧。东端连接沿河西路,西段巷口原有石牌坊一座而得巷名。长约30米、宽1米。
金家弄:郭门街后段。东街沿河西路,西起郭门后街口,长约50米、宽约1米,卵石路面。
姚家弄:姚家弄是地处黟县城西街与郭门街交汇处至东门头城墙的一段一二十米长的小弄堂。姚家弄因为通往姚家大院而得名。姚氏也是黟城的大姓之一,西街下头原有宏伟的姚氏宗祠,建国后曾改建为碧阳派出所。姚家大院为清末姚礼珊所建。姚家大院毗邻县城的城墙,解放后,拆去城墙,扩建成现在的沿河西路。

遗址
新石器遗址在县城南古岭。近年来,此处曾多次掘出新石器箭簇及原始灰陶、红陶残片。
西汉广德王国城邑遗址在县城东古城。千余年前的古建筑,虽早已塌圯,并从地面上消失,但近年来,文物工作者已在这里发现了原城垣遗址,并发掘出部分颇有价值的文物。
水运
漳河为新安江上段横江正源,发源于境内章岭之间的白顶山。上段称枧溪河,水出枧溪庙,流经碧山村,在柏山村与镜源河汇合,由北向南横穿县城至横岗村汇同龙川河,至石山汇同丰溪河,经20里黟渔峡谷,往南至渔亭,汇入横江;再折向东经界首进入休宁县境。主河全长25公里,流域面积99.7平方公里。漳水主河全长25公里,流域面积99.7平方公里。正常流量292立方米/秒,最枯流量0.15立方米/秒,最大洪水流量1500立方米/秒(1904年),河面最宽处81米。有长度10公里以下的支流39条,建有小型水库10座,拦河坝49处,跨河桥31度。20世纪50年以前,木船可由屯溪溯横江通至渔亭。现漳水中20里黟渔峡谷河段已开发“桃花源长廊漂流”旅游项目。

古道
黟太古道:由黟县城至太平县甘棠镇。出黟县城北行,经石村、秀里、岭下、际村、卢村至羊栈岭;人太平县境,经枢树下、扁担铺至郭村;转东北行,经下戴、九里溪、焦村;再转北行,经章村、胡家至兴村;由兴村东行至水岭脚,再北上至甘棠。黟县城至扁担25公里,路宽6尺,麻石板铺砌。其中羊栈岭段,上3.5公里,下4公里,石板台阶,两尺多宽,每隔若干级置一宽阶(加宽一倍),备行人休慈之用。沿途有亭有庙,各有风致。
黟祁古道: 由黟县城至祁门县城。由黟县城西行,经月塘、阎山、古筑至西武岭;过岭为祁门县境,再西行至柏溪,南下至金字牌,转西行至祁门县城。全程30公里。
宁(宁国府)池(池州府)古道:由休宁县东亭进入黟县界首,经渔亭、栈阁岭、西递铺、石山、古溪、江村、北庄、际村、卢村、过羊栈岭经榧树下、扁担铺进入太平县界,黟县境内里程40公里。从扁担铺经太平县岩前司、石埭县大松居、青阳县朱备店至大通和悦州120公里,从扁担铺经泾县、南陵至芜湖150公里。
羊栈岭古道:出县城北门经石村、秀里、龙蟠桥,至北庄入宁池古道到扁担铺达太平县界,全长25公里。
章岭古道:出县城北门经江柏山、榆村、枧溪、过章岭经章岭脚、石栏杆、宏潭、河家埠、潘田、溪下、浏下至石埭县大河口,全程47.5公里。从大河口到芜湖165公里。从石栏杆经张扒坑、竹溪、佘溪到太平县郭村15公里。
方家岭古道:出县城南门经百户、丰口、程家山、过方家岭经龙岸、大星、主丈、杨家墩、湘口、庙上、美溪口、茅山下、鱼龙岭、东坑、翠林、埠头至石门岭(黟县石埭县交界处),全程58.5公里。由石门岭经石埭县可往贵池、安庆。从茅山岭经胡家门过箬岭,经祁门县花桥,可往江西。从翠林经祁门县雷湖、赤岭口、石埭县可往安庆。
西武岭古道:出县城南门,经五里牌、月塘、陈闾、古筑、宏田、关麓,过西武岭至祁门县界,全程11.5公里。从西武岭头一经柏溪、双河口至祁门县,一经墙里、花桥至祁门县。经祁门县柏溪、大洪岭可至安庆,路长115公里。
渔亭古道:出县城郭门,经横冈、石山进宁池古道至渔亭15公里。由此东经休宁县可至江苏、浙江省;西过楠木岭至祁门县城路长28公里,可到江西、湖南、福建等省;向南经汪村、考川,祁门县高岭脚至休宁县流口31公里;向东南经岩下、霞阜,过排岭经休宁县珰金街可往江西省婺源县。清乾隆年间,县人王毂等捐资开通石山以下沿河道路,由石山经浔阳台至栈阁岭,比原来路线缩短2公里。
阜岭古道:出县城桃源门经古溪、枫源里,过东文岭,经善禾、潭口、阜岭下至阜岭头(黟县、休宁县交界处)14.5公里。从阜岭头经休宁县儒村、高桥、过双岭经歙县冈村至黄山脚(汤口)48公里。从善禾经叶村、湖川至休宁县小溪4.5公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6-14 16:40 , Processed in 0.614952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