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8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指南] 安徽游记之炎炎烈日上黄山之黄山自然文化介绍

[复制链接]

2038

主题

2046

帖子

7509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0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9-26 23:13: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黄山为三山五岳中三山之一,是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中国十大名胜古迹之一,国家5A级旅游景区,拥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
一、黄山五绝
黄山集中国各大名山的美景于一身,黄山风景被概括为四绝,分别为“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现在冬游黄山越来越盛,人们在四绝之外,发现黄山还有一个第五绝,就是“冬雪”。
第一绝是奇松——黄山松。黄山松是黄山“五绝”之首,黄山“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黄山松是黄山自然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黄山独特地貌、气候而形成的中国松树的一种变体,一般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地方,针叶短而稠密,树冠平整,而且有较强的趋光向阳性,生命力非常旺盛。
黄山可以数出名字的松树成百上千棵,而且每棵都独具魅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迎客松。过去还曾有人编了《名松谱》,收录了许多黄山松,黄山名松上百,最著者为“黄山十大名松”有:迎客松、望客松、送客松、探海松、蒲团松、·黑虎松、卧龙松、麒麟松、连理松──这就是黄山的十大名松。
迎客松,黄山奇松之首,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挺立在玉屏峰东侧、文殊洞之上,破石而生,寿逾千年,姿态苍劲,枝叶平展如盖,两大侧枝横空斜出,似展臂迎客,颔首向五湖四海的宾朋致意。地处海拔1680米,树高10.1米,树龄越800多年,是黄山松中的“元老”。
  望客松,十大名松之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位于玉屏峰至莲花沟途中,树龄约450年。
  送客松,十大名松之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立于玉屏楼右侧道旁,树龄约450年。
  探海松,十大名松之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立于卧云峰陡腰,树龄约500年。
蒲团松,十大名松之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位于玉屏索道上站附近,树龄约350年。
  黑虎松,十大名松之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生于白鹅岭索道站下坡至始信峰岔路口树龄约450年。
  卧龙松,十大名松之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横生于卧云峰悬崖石壁中,树龄约300年。
  麒麟松,十大名松之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生于北海至清凉台路边树龄约500年。
  团结松,十大名松之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生于打鼓峰树龄约400年。
  连理松,十大名松之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位于始信峰途中树龄约400年。
竖琴松,十大名松之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位于卧云峰侧的北坡,树龄约550年。
西海景区还有经胡志明起名的团结松。
第二绝是怪石。黄山怪石,以奇取胜,有名可数的达200多处,形态各异,妙不可言,不少怪石广为人知,如飞来石、猴子观海、梦笔生花、仙人晒靴、童子拜观音、松鼠跳天都等等,黄山被誉为“天然巧石博物馆”。黄山怪石从不同的位置,在不同的天气观看,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黄山几乎每座山峰上都有怪石,其形成期约在100多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期。
第三绝是云海。自古黄山云成海,是云雾之乡,其瑰丽壮观的“云海”以美、胜、奇、幻享誉古今,一年四季皆可观、尤以冬季景最佳。依云海分布方位,全山有东海、南海、西海、北海和天海。黄山一年之中有云雾的天气达200多天,水气升腾或雨后雾气未消,就会形成云海。红树铺云,成片的红叶浮在云海之上,这是黄山深秋罕见的奇景。北海双剪峰,当云海经过两侧的山峰约束,从两峰之间流出,向下倾泻,是黄山的又一奇景。因此,黄山又有“黄海”的别称,清代康熙皇帝就曾为黄山题写过“黄海仙都”的匾额。
第四绝是温泉。黄山温泉,品位超群,水温常年在42度左右,可饮可浴,而且有保健作用。提到温泉,不得不说说黄山的飞瀑流泉。山中一夜雨,处处挂飞泉。黄山沟壑纵横,水景众多,以人字瀑、百丈泉、九龙瀑最为壮观。飞瀑流泉产生的负氧离子,密度稳定在每立方厘米2万个以上,有的景点高达5万个到7万个。因此,黄山又被誉为“天然氧吧”。传说轩辕黄帝就是在此沐浴七七四十九日得返老还童,羽化飞升的,故又被誉之为“灵泉”。黄山温泉由紫云峰下喷涌而出,与桃花峰隔溪,是经游黄山大门进入黄山的第一站。温泉每天的出水量约400吨左右,常年不息,水温常年在42度左右,属高山温泉。黄山温泉对消化、神经、心血管、新陈代谢、运动等系统的某些病症,尤其是皮肤病,均有一定的功效。
黄山之水,除了温泉之外,尚有飞瀑、明荃、碧潭、清溪。著名的有“人字瀑”、“百丈泉”和“九龙瀑”,并称为黄山三大名瀑。
人字瀑:古名飞雨泉,在紫石、朱砂两峰之间流出,清泉分左右走壁下泻,成“人”字型瀑布,最佳观赏地点在温泉区的“观瀑楼”。
九龙瀑:源于天都、玉屏、炼丹、仙掌诸峰,自罗汉峰与香炉峰之间分九叠倾泻而下,每叠有一潭,称九龙潭。古人赞曰:“飞泉不让匡庐瀑,峭壁撑天挂九龙”。是黄山最为壮丽的瀑布。
百丈瀑:在黄山青潭、紫云峰之间,顺千尺悬崖而降,形成百丈瀑布。近有百丈台,台前建有观瀑亭。
第五绝是冬雪。黄山四季皆胜景,唯有腊冬景更佳。每到严冬,五百里黄山到处银妆素裹,冰雕玉砌,置身其间,仿佛进入了扑朔迷离的童话世界。
二、黄山文化五胜
黄山不仅自然景观奇特,而且文化底蕴深厚,传轩辕黄帝曾在此炼丹,所以黄山非但以景取胜,还是几千年来道家仙士的常游之所。徐霞客曾两次游黄山,赞叹说: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后人引申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李白等大诗人也在此留下了壮美诗篇。黄山,是文化之山。黄山文化资源可以用“五胜”概括,也就是历史遗存、书画、文学、传说、名人这五种文化形态。
从古代遗存来看,黄山有着大量的文化遗存,如古蹬道、古楹联、古桥、古亭、古寺、古塔等等,另外还有数量众多的摩岩石刻,黄山历代摩崖石刻,现存的有300多处,其中碑刻40余处。散见于历代文献,但经岁月流逝已不复存在的有30余处。这些石刻,大多刻于风景奇特的峭壁之上,全山各景点和登道两侧皆有分布,与游览路线紧密结合,便于游人观赏。
从书画艺术来看,黄山孕育了中国山水画的一个重要画派——“黄山画派”。明末清初,石涛、梅清、渐江等具有鲜明个性和艺术风格的画家,以黄山为师,从黄山山水中不断汲取灵感,丰富自己的艺术创作,在画坛独树一帜,长盛不衰,影响深远。其后的近代、现代画家黄宾虹、刘海粟、张大千等一批大家均继承了黄山画派的风格,推出一批批力作。其中刘海粟先生十上黄山,黄宾虹先生九上黄山,张大千先生刻制了一枚“三到黄山绝顶人”的印章,均与黄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文学流传来看,古往今来,咏赞黄山的诗词歌赋不计其数,从盛唐到晚清的1000多年间,有文字记载的赞颂黄山的诗词就有2万多首。大诗人李白游历黄山,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从历史传说来看,黄山就是因传说而得名。黄山古称黟山,因峰岩色泽青黑,遥望犹如苍黛而名。相传轩辕黄帝曾在黄山采药炼丹,在黄山温泉沐浴七七四十九天后返老还童,羽化升天。唐玄宗信奉道教,听说了这个故事后,特于“唐天宝六年(747年)六月十七日敕改黟山为黄山”。所以,黄山意为黄帝之山、不是黄颜色的山。
另外,黄山还有其他许多传说故事,如龙的传说、历史人物传说、地方风物传说等等。
从名人游历来看,但凡名山大川,都会留下许多名人的足迹,黄山也不例外。我们虽然不能把名人直接归类为文化,但他们来到黄山,会有许多故事留下,也会有许多作品留下,他们的故事和作品就会成为千古佳话,就丰富了一个地方的文化。如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唐代大诗人李白,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等,他们都曾登临黄山,为黄山增色。
三、温泉景区
黄山温泉景区,因黄山四绝之一的温泉位于此景区而得名。景区左侧的桃花峰,昔日有遍山桃花,三月盛开,落红满溪,山青水秀,因此温泉景区古称桃源仙境。黄山温泉景区古称桃源仙境,一般来说游览黄山均乘车至此,现为黄山旅游的接待中心之一。景区以揽胜桥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桃花溪和逍遥溪贯穿其中,中心海拔高度在650米左右。由此到前山(慈光阁)登山口,公路里程为1500米,步行仅需25分钟,到后山(云谷寺)登山口,公路里程为7公里,有多班公交车可以抵达。
温泉景区是游人从南大门进入黄山的第一个景区,位于海拔600-700米的群峰峡谷之间,规划面积1481公顷。景区内有景点50多处,其中可达景点28处,主要有天下名泉(温泉)、桃花溪、消遥溪、白龙潭、人字瀑、百丈泉、三叠泉、鸣弦泉、虎头岩、醉石、丹井、白龙桥、桃源亭、观瀑楼、慈光阁;可望景点12处,主要有青潭峰、紫云峰、紫石峰、朱砂峰、桃花峰、水帘洞等。山景、石景、水景和名胜古迹融为一体,构成温泉景区的主要特色。
泉美、水美是温泉景区的独特处,温泉更被誉为黄山四绝之一、天下名泉。古诗云:“五岳若与黄山并,犹欠灵砂一道泉。”室内温泉浴室和室内温泉游泳池,是供人涤荡风尘、疗治疾病、锻炼身体的极佳场所。流经全境的桃花溪、白云溪和汤泉溪,流水如玉,时而轻声低吟,时而声暴如雷;溪中桃花潭、青龙潭、白龙潭美如翡翠。人字瀑、百丈瀑,飞流直下,其势其景,令人叹为观止。三叠泉、鸣弦泉、洗杯泉、落星泉,泉泉神奇。溪流、泉水、瀑布如一张张巨大的弦琴,演奏出美妙动听的音乐。如此众多的流泉飞瀑,滋润得整个景区生机无限、光彩照人。
林美石巧,风景天成。温泉景区的景点景物大多坐落在紫云、桃花诸峰的峡谷间,是天然的动植物园。处处古木参天,浓荫匝地。楼台亭阁点缀于松篁之间,构成一个清凉世界。且有众多的巧石,让游人感到妙趣横生,诸如狮吼石、老虎石、老鹰石、虎头岩、呼龙石、麟石、碎石、笠人石、张公背张婆、刘海戏金蟾等,琳琅满目,无不呼之欲出。
温泉景区是开发较早的景区,拥有很多名胜古迹。小补桥是昔日连接祥符寺和汤池的古桥,1939年,周恩来同志曾在桥上留影,现桥存一半,原国家代主席董必武题匾的“翼然亭”仍耸立于桥上,桥前溪畔,有元代高士郑玉垂钓坐矶,石刻上有“黄山胜景”4字。白龙桥右侧,人字瀑中间的巨大岩壁上,古人凿石而成500阶梯道,称罗汉阶,形如玄梯,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即由此攀登上山,可见其险。白云溪畔的“药臼”、“丹井”,传为轩辕黄帝汲水炼丹之所;高山流水,洗杯泉、鸣弦泉、传为唐代诗仙李白吟风听野泉时曾留下的手书石刻。醉石、试剑石、汤岭关,相近其上,古刹慈光寺(阁),是黄山画派的诞生之地。昔日渐江、石涛,遁入空门,“搜尽奇峰打草稿”,得到黄山之“质”之“神”。寺内存有法眼泉、披云桥、千僧灶等古迹。此外尚有炼玉亭等众多亭台楼阁,及历代名人高士题书匾额。特别是观瀑楼,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1979年视察黄山时,在此下榻,并发表了发展旅游的重要讲话,发出“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的号召,掀开了黄山旅游发展史上新的一页。奇景佳话,令人情思绵绵,陶然欲醉。造化美,匠心美,浑然一体,令人赏心悦目。
自然风光迷人、人文景观荟萃的温泉景区,是境内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设施完善,交通便捷的旅游服务中心之一。宾馆,饭店、别墅、商场、文化艺术、影视录像、医疗救护等一应俱全。桃源宾馆、黄山宾馆、温泉大酒店,为来黄山休闲、度假、考察、休养、科研等佳宾游人,提供优质服务。
温泉区自古有名。人们上山前,总是先在这里游览一番,养精蓄锐;下山后,在这里洗泡温泉。但近年来随着三条索道相继开通运营,境内交通便利,加上人为导向,游人在温泉区逗留时间缩短,或于温泉失之交臂,很是遗憾!因为,人们常说:“千里寻梦到黄山,不游温泉梦难圆”,是有道理的。
(一)慈光阁,原为慈光寺,古称朱砂庵。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万历年间普门和尚改名为法海禅院,名声渐大,传入宫廷,并于万历三十八年钦赐“护国慈光寺”。现为黄山前山登山入口,也是玉屏索道的入口。
(二)摩崖石刻

黄山怪石一览——温泉景区
温泉景区
脸谱石 从揽胜桥仰望紫云峰顶,有圆形巨石,中间有“×”形裂缝,整块岩面酷似京剧人物的脸谱。
郑公钓矶又称郑公钓台。从温泉沿溪上行约200米,有一巨石,依溪而立,传为元代高士郑玉垂钓处。石上刻有“黄山佳景”四字。
吼狮石从温泉往白龙桥路旁,蹬道右侧有一巨石,上部长满龙须草,似雄狮怒吼,故名。上刻“石作狮吼”四字,为民国28年(1939年)冬汪德涯题。
龙虎斗在白龙潭右侧,有巨石形如猛虎,上有“入胜”和“气冠群山,神仙止焉”等题刻。石前有合抱古树,扶摇参天,犹如蛟龙。这组石树奇景,合称为“龙虎斗”。
龙头石在白龙桥上方左岸,有一巨石形似龙头。上刻“龙头”二字,为196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董必武手书。
龙吟石在白龙桥上方,有一巨石,被溪水冲击,声似龙吟,上刻“且听龙吟”四字。民国著名画家汪采白有诗:“一径烟萝晚翠深,乱云行野乍晴阴。荒亭日落松风过,水碧沙明龙自吟。”
醉石温泉至汤岭关道中,在鸣弦泉侧,有一斜立巨石,上有明嘉靖年间所刻“醉石”二字。旧传李白曾来此饮酒听泉,醉卧石旁,乐而忘返,故名醉石。一说李白醉酒后曾绕石三呼,把酒泼在石上。醉石是一块无根“滚石”,是花岗岩节理崩塌后,由流水或冰川搬运而来。在高约五米的横断面上,可见相互平行的垂直裂隙,与附近山峰裂隙不同,因此可断定该石为“外来之客”。
停雪石在醉石旁。泉水从石壁淙淙流过,阳光照射其上,洁白如雪,故名停雪石。
老鹰石在白龙桥上向西北方仰望,可见桃花峰顶有一石如鹰,展翅欲飞,称为“老鹰石”。
张公背张婆在名泉桥或白龙桥,顺着白云溪上游,向桃花峰西北坡遥望,可见两石相连,似一人背着另一人迈步登山,俗称“张公背张婆”,今人戏称为“新郎背新娘”。
罗汉点灯张公背张婆下方河边,有一石如人,石人手边有一株小松树斜伸向上,稍上另有一石好似灯座,松石成景“罗汉点灯”。
 刘海戏金蟾顺着汤岭古道上行,过三叠泉,回首向左手山峰遥望,可见岩上坐着一个石人,下面有一巨形石蛙,两石构成一景,名为“刘海戏金蟾”。

试剑石过醉石、鸣弦泉和落星泉后,可见路旁有一巨石从中间裂开,似为利剑所劈,上刻“试剑石”三字。试剑石是花岗岩体沿着垂直方向崩塌裂解而成,裂隙顶部宽约0.8米,底部约0.4米。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创业时,曾被敌追逼逃至黄山,悲愤之中举剑将此石劈开。
慈母爱子在从五里桥至汤岭关的路上,向云门峰与桃花峰相接处遥望,可见两石一大一小,犹如母亲怀里抱着婴儿。旧名黄猿抱子,今称慈母爱子。
笠人石在汤岭关向焦村方向遥望,可见左手云门峰西坡,有石如人,头戴蓑笠。
呼龙石在白龙溪侧,石上刻有“呼龙石”三字,现已湮没。
回澜石在白龙桥上方。桃花溪水奔腾而下,有巨石力挽狂澜,致使溪水徐行缓流。石上刻有“回澜石”三字,已湮没。
麟石在虎头岩溪中,距丹井仅数步,有一纤小巧石,称“麟石”,已湮没。
蜡烛石由慈光阁步行登山,过金沙岭,道右山谷中,有两根石柱,并列耸立,如一对蜡烛,烛泪斑斑,故名蜡烛石。清人曹来复诗:“露滴蜡流泪,云起篆烟浮,寂寂空山里,仙人好夜游。”
碰头石在金沙岭下,月牙亭上方。路旁有石伸向路面,过去道路较窄,游人至此,稍不留意,即会碰头,俗称“碰头石”。现今路已加宽,石被削平,再无碰头之虞。
壁虎攀壁在青鸾桥东侧的悬崖峭壁上,有一石似壁虎,作沿壁攀登状,故名。
金鸡叫天门顺着半山寺崖壁“空中闻天鸡”五字石刻,向天都峰腰仰望,一石如雄鸡,头朝天门坎,振翅欲啼,故名。
老鹰抓鸡在“金鸡”背后,有大石如苍鹰,展翅舞爪,其势汹汹,欲抓前面“金鸡”,两石结合,构成“老鹰抓鸡”奇景。
石舫刻于温泉大酒店下靠近汤泉溪一块巨石上。
声喧乱石中刻于“石舫”同一巨石上。署款:丁丑(1937年)夏日邹鲁。邹鲁,国民党元老,在黄山有多处题刻,详见《名人履踪》。
汤泉溪刻于揽胜桥下溪中巨石上。1974年何振汉、戴耕玖、吕照根刻。
天下名泉 刻于温泉石壁,落款:“皇明万历癸未(1583年)春正月望,郡人程师周、戴国辅、戴国良、戴麟绂仝题”。字径约0.5米,楷书,笔力遒劲。
飘然欲仙 刻于温泉石壁,字体飘逸。署:燕山龚番锡题。
芳名千载刻于温泉石壁,在“飘然欲仙”四字左侧,浙江胡靖宇等题。旁有题记,残损严重。
阴火潜然 刻于温泉石壁,篆书。署:江德量书。江德量,字成嘉,又字量殊,号秋史,安徽歙县江村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汪鋐等题名刻于温泉石壁。全文为:“皇明嘉靖丙申(1536年)五月朔,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汪鋐,同徽州府知府冯世雍、弟太仆卿汪玄锡、乡友参政郑佐、参议方纪达、主事黄训来游,随处赋诗,爰刻石以纪岁月云。三石冯世雍。”冯世雍,字三石,江夏人,进士,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任徽州府知府。
吴公池刻于温泉石壁。在汪鋐题名左下方。
罗汝芳题名刻于温泉石壁下端。题刻内容为:“□人罗汝芳同兄子公瑾颂愿兄孙宗白晔石□□□□□□□□□。”罗汝芳,南城(今属江西)人,明嘉靖进士。任宁国府知府期间,每年必游黄山。
郑玉题名刻于温泉石壁,在汪鋐题名右侧,共8行,隶书,部分已脱落。从题款看,为黄山具款最早的石刻。题刻内容为:“邑人郑玉子美,旧尝读书山下寺中,后迁紫阳南埠,遂耕于师山之阴,钓于岑山之阳。久而天子知名,出内府酒帛,遣使者持以车,诏玉为翰林待制。玉以德凉辞辟不获,乃从使者至海上,以疾而返。复游山中,访寻旧馆。时丧乱之余,半已煨烬,独川流山峙,不改依旧。乃浴汤泉,题名石上而去。时侍行者吴明焱、鲍观、鲍葆、谢真保、吴阳复。有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春二月辛亥郑玉题。”郑玉,元末著名学者、经学家。
郑佐等题名刻于郑玉题名之右。明嘉靖庚寅(1530年)九月二十七日立。
不垢不净刻于温泉池壁。
冷暖自知 刻于温泉池壁。落款:乾隆壬子(1792年)韩廷秀题。韩廷秀,字绍真,金陵(今南京)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进士,曾为著名诗人袁枚门生。
不浴心已清 刻于温泉池壁。“不浴”二字残缺。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程振甲题。程振甲,字也园,安徽歙县人。清乾隆年间举人,曾任吏部考功司主事。
清泉同乐刻于温泉池壁。署:王霈书。
天然如意刻于温泉池壁。
天然刻于温泉池壁。
身中清刻于温泉池壁。
洗心清净刻于温泉池壁。
澄观刻于温泉之西路侧一石上。落款:嘉庆乙丑(1805年)立秋日,仲卿江士栻题。
黄山发韧刻于“澄观”二字稍下方。
大好河山刻于温泉之西崖壁,字径2米,参以汉简和魏碑笔意,字体朴实清秀。落款:中华民国念八年(1939年)春唐式遵题。唐式遵,国民党将领,详见《名人履踪》。四字为石工朱为玉、王文德、朱立宗等刻。
东南邹鲁在“大好河山”石刻下方左侧,四字横排。落款:丙寅(1926年)仲夏,储观笙、方槐三题。方槐三,安徽歙县人,善画梅。
游如是始刻于“大好河山”下方石壁。署:民国廿四年(1935年)暮春许公达游黄山题石。
黄山佳景刻于温泉之西,桃花溪畔“郑公钓台”巨石上。题刻人及年代不详。
云泉刻于郑公钓台前石上。旁署:丁卯年(1987年)仲秋,王昌书。
钓鱼台刻于郑公钓台前石上。旁署:丁卯(1987年),王昌书。
石作狮吼篆书。刻于温泉之西,登山路侧一石上,落款:民廿八年(1939年)冬释德源识。释德源,建国前为黄山翠微寺住持,曾于民国27年(1938年)率徒何悟深重建翠微寺。
紫云岩刻于紫云峰下石壁间,在黄山疗养院背后。下署:乾隆壬子(1792年)中秋程振甲书。
留云刻于紫云岩左侧。詹云湖题。
瀑花怒放刻于人字瀑石壁,字径约1米。署款:一九六五年夏,为“文革”前原华东局书记魏文伯题,胡义和、戴玉友刻。
龙头 196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董必武手书,刻于白龙桥畔龙头石上。
青化桥1965年,越南人民领袖胡志明为桃源亭南侧大桥命名,并手书“青化桥”三字,刻石嵌于桥,“青化”取毛泽东“青山着意化为桥”诗意。
入胜刻于白龙潭侧“龙虎斗”巨石上。署“三十年(1941年)春徐梓南题”。
气冠群山神仙止焉 刻于“龙虎斗”巨石上。署:甲戌六月苏州吴似兰题。
黄海山人修 刻于回龙桥上方道路左侧,楷书。黄海山人,近代歙县人汪宗沂之别号。
白龙桥 刻于白龙桥。署:林森题。林森,福建闽侯人,国民党元老,民国时曾任国民政府主席。
且听龙吟刻于白龙桥上侧“龙吟石”上,四字雄浑遒劲。署款:庄文枢民国三十三年国庆日(1944年10月10日)立。庄文枢,国民党将领。
钓鱼台刻于小补桥上方约100米处一石上,落款不清。
丹井 隶书,刻于丹井旁石上。为明嘉靖年间兵部侍郎汪道昆题。汪道昆(1136─1184),字伯玉,号太涵,明时歙县人(今属徽州区),诗人、戏曲家,抗倭名将。著有《太涵集》。
白云溪刻于丹井石旁溪边岩壁上。
虎头岩 刻于虎头石上,楷书。旧志载为南宋歙人罗愿题。罗愿,南宋时歙县人今属黄山市徽州区),史志学家,著有《鄂州小集》、《新安志》等。
三叠泉刻于三叠泉侧岩石上,隶书,雄浑劲健,字径约50厘米。署:民国纪元廿五年(1936年)□□□题。
醉石刻于鸣弦泉上侧一巨石上。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罗章渊等题。“醉石”二字下,有罗章渊、王演等题名,共18行,每行4字,末行3字。全文如下:“明嘉靖辛丑(1541年)暮春望日,□□罗小华、罗章渊携壶搕约淮孺王演、□□罗明萧、南华郑默,草衣斗笠来游,□欲□汤岭,眺九子峰招谪仙入游,□晚不能宿,还□□歌□□,醉即题石记也。”罗小华,安徽歙县人(今属黄山市徽州区),名龙文,字含章,制墨名家。王寅,安徽歙县人,字仲房,小字淮孺,号十岳山人。曾为胡宗宪幕僚,参与抗倭。还与方弘静等发起成立“天都诗社”。
金乌刻于醉石另侧。
鸣弦泉刻于鸣弦泉石壁,字径60厘米,行书。据民国《黄山指南》,3字为唐代诗人李白手迹。又,安徽通志馆《黄山金石表》亦记为李白手书。
洗杯泉刻于“鸣弦泉”侧,3字平列,行书。相传为李白洗杯更酌之处。《黄山指南》、安徽通志馆《黄山金石表》,皆记为李白手书。
高山流水刻于鸣弦泉西石壁上,字下题名:“许子汉卿偕室许孙绮卿、社友郑诵先、蔡楚昂、钱翼如游黄山。民国二十五年五月十有七日(1936年5月17日),许汉卿题记。导游汪崇治,刻石韩历山。”
试剑石刻于试剑石上,字体约50厘米,篆书,为明代左司马汪道昆所书。
烟池刻于五里桥一库左侧崖壁上。1984年刻,署:侯永题。侯永,“文革”后曾任安徽省革委会副主任、副省长等职。
碧波画奇刻于五里桥二库大坝外侧。
汤岭关刻于汤岭关额两侧。落款为:“咸丰己未(1859年)孟冬月,泾阳张芾立,华桐王桐监造。”此关系陕西泾阳人张芾在皖南督办团练时,为与太平军作战而建。
寿延桥修建记 刻于钓桥庵寿延桥旁山崖石壁上。题刻为:“太平西乡文武状元里,上贝西社施财造桥,信士陈员孙男胜安、张氏宋贞男焦琳源、琛源、焦彬容,保男延寿福寿永康,□缘人周容。明弘治八年(1495年)立。”
黄山白云庵刻于钓桥庵前路边石上。为“明万历十三年孟夏月造”,其余文字模糊不可辨别。
钓桥永生茶庵刻于钓桥庵前路边石上。为“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八月新造”,其余文字模糊不可辨别。
徽州府歙县刻于钓桥庵前路边石上。
揽胜桥揽胜桥额,草书,原中共安徽省委书记顾卓新手书。1983年9月刻于揽胜桥头,共有4块。
听水刻于慈光阁公路弯道溪边巨石上。
披云刻于慈光阁披云桥,为桥额。署:康熙丁亥(1707年)桂月榖旦,海阳信官程岳鼎建。
千僧灶刻于慈光阁千僧灶遗址上。
锦绣河山刻于慈光阁左侧崖壁。赵朴初题。赵朴初,安徽太湖人,宗教活动家,著名书法家。
黄海奇观刻于慈光阁左侧崖壁。沙孟海题。沙孟海,浙江鄞县人,著名书法家。
不可思议刻于慈光阁左侧崖壁。刘海粟题。刘海粟,江苏武进人,著名画家。
鬼斧神功刻于慈光阁左侧崖壁。王己千题。王己千,江苏苏州人,著名书画家、鉴赏家。
远瞻刻于慈光阁左侧崖壁。
清心刻于慈光阁左侧崖壁。方铮题。方铮,安徽绩溪人,当代书画家。
山魂刻于慈光阁左侧崖壁。方铮题。
普门禅师塔铭 碑刻,刻于慈光阁普门禅师塔。《黄山金石表》载:明崇祯三年(1630年)勒石,清康熙三年(1664年)立。为许鼎臣撰文(详见《杂记》),吴孔嘉书,徐开禧篆额。原碑“文革”前后被毁。2005年,恢复普门禅师塔时重刻。
万山拜其下孤云卧此中碑刻,刻于慈光阁碑廊。下署:庚申(1980年)春,陈天雄。陈天雄,河南巩义人,书画家。
篷水几回干桑田几番改谁信天地间竟有山头海碑刻,刻于慈光阁碑廊。落款:清汪灏咏黄海,乙丑(1985年)秋分,新我左笔。新我,即费新我,浙江湖州人,著名书法家。因右手病残,苦练左笔书法并享誉书坛。
仙踪邀我听风雷更摄奇峰万稿裁记取图中鸿雪处一筇曾踏白云回碑刻,刻于慈光阁碑廊。下署:借录钱松岩题黄山图诗,庚申(1980年)三月七八老人叔亮于京华。叔亮,即陈叔亮,浙江黄岩人,著名书画家、艺术教育家。
奇绝人间石与松松曾伏虎又飞龙青青千仞峰头上俯视烟云意自雄碑刻,刻于慈光阁碑廊。下署:一九九○年九月赵朴初。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碑刻,刻于慈光阁碑廊。落款:一九八○年武中奇。武中奇,山东长清人,著名书法家。
山河雄秀碑刻,刻于慈光阁碑廊。下署:周昌谷。周谷昌,浙江乐清人,画家。
奇峰云海峥嵘苍松破壁挺立观止三都景色无愧名山第一碑刻,刻于慈光阁碑廊。下署:咏黄山,陆俨少书。《咏黄山》诗是1981年12月21日,中国文联主席周扬“与陈登科诸同志游黄山题词留念”所作。
天地为栌碑刻,刻于慈光阁碑廊。下署:刘开渠。刘开渠,安徽萧县人,著名雕塑家。
闻有八音鸟林间音乐师鸣声谐琴瑟伉俪人间稀如有猎人捕其一其一甘愿自投罗网死相追碑刻,刻于慈光阁碑廊。草书。落款:一九六四年夏郭沫若。郭沫若,四川乐山人,著名诗人、戏剧家、历史学家、书法家。
黄山是我师碑刻,刻于慈光阁碑廊。落款:刘海粟七上黄山书,年方八五。
海风吹雨复吹烟时有幽香散半天最是散花人去后峰巅留得采莲船碑刻,刻于慈光阁碑廊。下署:《黄山记游》之一,蜀人张大千。张大千,四川内江人,著名画家。
雄奇冠天下碑刻,刻于慈光阁碑廊。落款:庚午(1990年)初夏魏巍。魏巍,河南郑州人,当代诗人、散文家、小说家。
岩音碑刻,刻于慈光阁碑廊。下署:萧娴。萧娴,贵州贵阳人,著名女书法家。
天下第一奇山碑刻,刻于慈光阁碑廊。下署:沙孟海。
奇险天都著遥观亦有缘大雄无与并苍浑莫之先倏忽阴晴异逡巡起伏迁云腾致雨气水泻在山泉偃蹇非松意因人委婉传碑刻,刻于慈光阁碑廊。下署:由汤池赴慈光寺途中望天都峰,董必武题,一九六五年五月。
黄岳雄姿振千古百年九度此登临目空云海千层浪耳听松风万古音碑刻,刻于慈光阁碑廊。篆体。落款:刘海粟诗,云谷寺写生画题,侯德昌书。侯德昌,河南辉县人,著名书画家。
黄山风景好碑刻,刻于慈光阁碑廊。落款:胡志明,一九六五年。胡志明,越南人民领袖。1965年5至6月,由国家副主席董必武陪同来黄山休养19天。
黄山奇观碑刻,刻于慈光阁碑廊。署:可染题。可染,即李可染,江苏徐州人,著名画家。
闻有灵汤独去寻一瓶一钵一兼金不愁乱世兵相害却喜寒山路入深野老祭坛鸦噪庙猎人冲雪鹿惊林幻身若是逢僧者水洗皮肤语洗心碑刻,刻于慈光阁碑廊。下署:唐杜荀鹤汤泉诗,岁在乙丑(1985年),中石。中石,即欧阳中石,山东泰安人,著名书法家。
嵌空石隙明盘亘挂层级年年洞口云永护苍龙蛰碑刻,刻于慈光阁碑廊。署:黄宾虹印。黄宾虹,安徽歙县人,著名画家。
黄海仙都碑刻,刻于慈光阁碑廊。清康熙帝御题,曾悬于慈光寺佛殿,后毁。现碑为依《黄山指南》所刻。
鸢飞鱼跃碑刻,刻于慈光阁碑廊。署:晦翁。晦翁,即南宋理学大儒朱熹。系根据拓片刻碑。
松涛慈光阁碑刻。署:辛未(1991年),方铮题,(汪)根华刻石。
唐功楷游黄山碑记碑刻,刻于慈光阁碑廊。高约1.5米。全文如下:
我国名山,首推五岳。近五年来,余自美返国尝遍登之。巍巍乎固喜其高其大,有足以傲群山而小天下也。然其秀其奇则觉其与吾皖之黄山较,仍有难以相匹者,此中外游人所公认。前人所谓“黄山归来不看岳”,古今实有同感焉。
一九四六年抗战初起,余于西上途中便道登黄山,游览未半日即匆匆转长沙赴巴蜀,飘流海外四十余年,未得重游。偶忆及之怏怏然,则仍向往不已。一九八三年以后,承亦师亦友之美国名金融家、前财政部长大卫·甘乃狄(DavidKenned)先生推荐,为美国国会高级顾问及美共和党总统核心工作小组委员。自此即定居旧金山颐养天年。旋以祖国经济改革遭瓶颈之厄,乃于一九八七年应邀偕妻王守义女士返京就台湾发展经济经验及欧美各国管理货币及物价办法,贡献改进意见,以备当局参考。复承吾皖杨副省长多良先生盛情相邀返省观光,遂得重游黄山。遍历山前后及清凉台等处,对莲花、天都、始信等峰左顾右盼,前瞻后瞩,其峰连峰,云拥峰,云绕奇石,松石相拥之,千姿百态,诚足游目骋怀,使人有幻化入仙之慨。余妻王守义素爱国画(曾在天安门文化宫画展获社会人士赞赏),对此奇景领略尤多。余忝为安徽省诗词学会顾问,向习诗学,亦动雅兴,即赋一绝以抒心。
一九九四年秋九月,承省市领导及好友相助,镌立诗碑于黄山之阳,特值功楷年八十、守义七十诞辰之年,又蒙吾国名文史学家萧馆长乾夫妇赐书赞贺,实有双重纪念意义。其有慰于天涯游子去国怀乡之心情者,实深且巨,何幸如之!是为记。诗曰:黄山景色见天姿,形象无常随步移。松石云泉成四绝,不教五岳擅雄奇。
美国国会高级顾问、美国共和党总统核心工作委员唐功楷、美国中华艺术文学会常务理事唐王守义敬立。
该碑前半部分有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萧乾夫妇贺辞:“一九九四年九月,为我友唐功楷及其夫人王守义古稀及杖朝双寿之期,因就其在黄山鐫立诗碑之便,谨题数语以示祝贺之诚:‘身如守鹤,心系邦家;名山并寿 共振中华。’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萧乾、中国日本文学研究会理事萧文洁若敬题。”
汪国真清平乐词碑刻,刻于慈光阁碑廊。词为:“峰绝天地,云若翻飞翼,枉令霞霓常相忆。泉自横空飘逸,风流千古无双,名传四海悠扬。一派从容风度,敢教笔墨皆狂。署:“调寄《清平乐》,庚辰(2000年)汪国真词并书。”汪国真,福建厦门人,当代诗人。
湖南刘克明题诗刻于飞龙洞口登山道旁左侧一巨石上。“文革”期间部分被铲毁,现大部分仍可辨认。据叶挺将军黄山摄影作品,该诗为一首五言排律:“纵迹黄山上,题诗扫绿苔。抒怀临胜境,携侣步天台。峦错长空乱,霄明万象开。温气随身涌,梵气招月来。地出尘寰界,人登佛国阶。乍观红日现,忽被白云埋。息饮清溪畔,行吟绿树隈。乾坤多妙绩,静悟费思裁。”
立马空东海登高望太平刻于青鸾峰(立马峰)悬崖上。字径6米,“平”字一竖长9.4米。落款:民廿八年(1939年),西蜀唐式遵。由当时的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第二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唐式遵,招募黄山石工宣庆发、朱为玉、朱立宗、胡义和、戴玉松等人刻成。工人用竹篓、篾缆等原始工具,自峰顶坠下,冒生命危险,艰难钻凿,费时半年才完工。
曾大椿诗碑此碑镶嵌于立马桥头岩壁上,全诗如下:“君不见,伏波将军事南征,铸勋铜柱交趾平。将军挥檄挞倭奴,目空东海三岛枯。摩崖千仞舒壮气,笔锋更比剑锋利。名垂金石山不改,时人交赞唐空海。马伏波,唐空海,共传勋业昭千载。”又有以下题记:“辛巳(1941年)秋末奉劳军使命,过黄山天都峰下,见子晋上将军摩崖十字,长逾二丈,高入云表,神采飞皇,有并吞东亚之气,观久不忍去,题此志之并斫。曾大椿并识。”
雯诗碑碑嵌于立马桥畔岩壁中。诗如下:元戎□队此经过,落英□风洒薜萝。只有山灵知秘惜,长教云气护岩阿。”自署:壬午冬山中居士雯。
空中闻天鸡刻于半山寺路侧岩壁上。篆书。

二、玉屏景区
玉屏景区是黄山中心景区之一,面积424公顷,可达景点34处,主要有迎客松、蒲团松、送客松、莲花峰、天都峰、玉屏峰等;可望景点27处,主要有蓬莱三岛、松鼠跳天都、莲花峰、五老上天都等。以玉屏峰为中心,莲花峰、天都峰雄踞东西。荟萃景点、景观近百处。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赞称:“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秀峰色,俱可手揽。回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是黄山绝胜处。”
(一)主要景点
莲花峰
黄山莲花峰位于玉屏楼北侧,东对天都峰,是黄山最高的高峰,海拔1864.8米。此峰峻峭高耸,气势雄伟。因主峰突兀,小峰簇拥,俨若新莲初开,仰天怒放,故名"莲花峰"。从莲花岭到莲花峰顶的1.5公里路上,沿途有飞龙松、倒挂松等名松及黄山杜鹃。
徐霞客在游记中说:莲花峰"居黄山之中,独出诸峰之上","即天都亦俯首矣"。他仅凭目测便能得出如此正确的结论,在当时确是了不起的发现。他是指出莲花峰为黄山最高峰的第一人。明代吴怅曾有诗赞曰:"一种青莲吐绛霞,亭亭玉立净无瑕。遥看天际浮云卷,露出峰顶十丈花。"清代吴梦印亦有诗云:"莲峰秀拔迥称尊,凡欲高呼达帝阍。举目江山如带砺,低头峦蚰似儿孙。风生绝献应回雁,日落悬岩不度猿。翠影岚光千万状,我虽能到未能言。"峰上有飞龙、倒挂等奇松。绝顶处方圆丈余,名曰"石船",中有一池一称"香沙池"。登上峰顶,如置身云霄,江河一线,云天一色,俱在远眺之中。在晴朗的日子,可以东望天目,西瞻匡庐,北窥九华与长江。雨后初晴,四面八方的云海尽收眼底,无比壮观。据传,古代峰顶常有"天马"出没。
宋咸淳四年(1268年),歙县人,国史院编校吴龙翰,歙人、景定进士鲍云龙,歙人、文士宋复一等三人,于秋冬之际,自带干粮,费时三天,始登峰顶。后写下《黄山纪游》一篇,为现存最早游莲花峰的文字,他们三人也成为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批登上莲花峰的人。他们夜宿莲花峰顶,霜月洗空,一碧万里,狂放中吹铁笛,歌游仙招隐之章。龙翰赋诗,有"铁笛一声天未晓,吹开三十六峰云"之句。今有登峰盘道5里,相对高度110米。登峰起步缓坡称"莲梗",中间穿过四个石洞,古人称"莲孔"。洞穴陡立,游人叠级而上,如在莲孔中穿行,恰似"倾曲作蚁旋出花萼中"。沿途风光奇绝,峰壁间有"真好造化"、"非人间也"、"名不虚传"、"天海奇观"等摩崖题刻。峰下有莲花洞、莲花源。1997年又在莲花沟开辟500米登山新道,由蹬道、栈桥、观景台等组成。在新道观景台眺望玉屏峰和天都使。尤为壮观。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九月,徐霞客准确指出:莲花峰"居黄山之中,独出诸峰上","即天都亦俯首矣。"明末清初画家石涛有诗:"壁立不知顶,崔嵬势接天。"此峰峻峭高耸,气势雄伟。主峰突出,小峰簇拥,宛如一朵初开新莲。峰上有飞龙、双龙等奇松和月池、香沙池等名胜。登上峰顶,如置身云霄,云天一色,江河一线,俱在远眺之中。
从莲花岭至莲花峰顶约1.5公里,这段路叫莲花梗,沿途有飞龙松、倒挂松等名松及黄山杜鹃。莲花峰绝顶处方园丈余,中间有香砂井,置身峰顶,遥望四方,千峰竞秀,万壑生烟,在万里晴空时,可东望天目山,西望庐山,北望九华山和长江。雨后,纵观八面云海,更为壮观。莲花峰顶还有一奇观,就是绝顶四周铁索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锁。它是年轻的情侣或夫妇携手相上的连心锁,以示永结同心。黄山连心锁不仅在高峰绝顶处,而且几乎所有的护栏铁链上都随处可见,不仅有两锁相扣、共锁于链的"同心锁",还有大小不一、相互连结的"全家福锁"和家人专为孩子系的"长命锁"。更有趣的是,这里世界各国的锁都有,也许这也是中华文化诱人之处,黄山已经走向世界!
关于莲花峰,还有一段神奇的故事:相传很久以前,观音大士奉天帝之命,下凡巡视。当她手持净瓶、柳枝二宝,乘着象征吉祥如意的莲花宝座,驾云来到黄山时,受到山神、水神、花神及仙猿、百鸟的热烈欢迎。观音见山奇水秀,云霞造灿,草木生辉,又有许多好客的朋友,便久久盘桓,不愿离去,早把那森严寂寞的"天宫"忘得一干二净。一日,天帝派来"乌鸦使者",催观音回宫。观音不愿遵旨,天帝即派天兵天将前来捉拿,要治她"件旨"之罪。观音也不示弱,立即取出随身法宝,用柳枝蘸着净瓶里的法水,向对方挥洒。天兵天将素知法水厉害,一旦沾身,立即皮焦肉烂,因而都不敢近身。加之黄山山神、水神、花神、仙猿、百乌等齐为观音助阵,因此,一场恶战,直打得天兵天将丢盔弃甲而逃。天帝无奈,只得降下"御旨",将其逐出天宫,责令她永住波涛险恶的南海。所以人们便称她为"南海观世音"。其实,观音压根儿就没将天帝的"御旨"当回事,让她住南海,她偏要住在自己心爱的黄山。观音怕天帝再来骚扰,就索性将自己乘坐的莲花宝座,点化成雄奇秀丽的山峰,这就是后来的莲花峰。
百步云梯
百步云梯在莲花峰西北麓的峭壁上,在鳌鱼峰和莲花峰之间的磴道上,是徒步游黄山必经之地。离"莲梗"不远处有两块巨石,一形如龟,一形如蛇,两石平行。在石壁上凿成的一百余级险峻陡峭的橙道从两石间穿过下行,从对面鳌鱼洞观看,磴道下临深渊,象靠在峭壁上的长梯,常有云雾缭绕,十分险要,这就是"百步云梯"。那龟蛇二石又恰在梯口,如同把守,故名"龟蛇守云梯".
相传,在很早以前,山下住着一个黄善人,终年干着修桥补路,好善乐施的好事。当时,前山和后山互不相通,脖子就卡在莲蕊峰和巴鱼峰之间的这块悬崖上。当地人称这块悬崖为"断头崖"。黄善人肯出大价钱也雇不到一个帮手,逼得他只有自己干。他的善心被救苦救难的乞丐大仙铁拐李知道了。铁拐李为了试探黄善人的开路决心,变成一个年轻美貌的游山女子,因迷路来到断头崖前,求黄善人送她出山.黄善人心想、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开凿这条路再怎么重要,也不能眼睁睁地看一个弱女子落谷粉身,或葬身虎腹。他答应护送迷路女子出山,可万万想不到那女子却变法儿整他,一会儿扭伤了脚,一会儿刺破了皮,硬要黄善人背着她下山。下山后,她为大功告成了。我明天要来接你上天去,与你同列仙班。""哈哈哈!"一阵笑声未落,老乞丐不见踪影了。黄善人这才发现那乞丐原来就是铁拐李。第二天,黄善人简直没费气力,就一连凿出好几个石级。当他直起腰来一看,风轻云淡,一条又平又阔的石级从山脚直铺到山顶。铁拐李正笑嬉嬉地迎面走来。黄善人忙说:"仙长留步。容我刻上"百步云梯铁拐李造'字样留个纪念,可好?"铁拐李说;"不必,不必。仙不图名,人难脱俗。你快跟我走吧!"说着便拉住黄善人的手共同驾云而去。后来,有个游方僧人,见百步云梯扼前后山咽喉之地,猛生恶念,谎称这是他献资营造的,要一切过往行人统统丢买路钱,于是触犯了佛门清规,玉皇差遣金甲神,一鞭就把他成了"老僧入定"这块巧石。
《百步云梯》[原](七律)
莲花陡壁矗兰天,百步云梯雾里悬;威武龟蛇关隘守,熙攘游客险途旋;千盘鸟道衣沾露,万壑松涛脚带烟;曲折蜿蜒登绝顶,金风玉露似成仙。明代后世靖曾有诗云:"一线天高不可升,穿云深处有梯登。猿惊难上回山水,鸟骇迟飞落野藤.行客携筇常起伏,山僧着展每凌竞。后阶先幸奇松护,独立能遮最险层。"今人亦有诗云:"云梯百步客心惊,曲折婉蜒接太清。莫说自然多险境,人生道路更艰辛。"
玉屏峰
玉屏峰海拔1716米,介于天都峰、莲花峰两峰间,峰壁如玉雕屏障,故名。《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记有“光明顶之旷,桃花源之幽,石笋矼之奇,各譠其异,唯文殊院兼收入”。峰前为约近200平方米的巨石平台,称文殊台。台至峰顶高36米。峰顶巨石形如仰卧巨佛,仙境天工,台左耸立着“天上都会”的天都峰,拔地参天,气势磅礴,眺望登峰盘道,犹如天降云梯,峰顶险窄石脊,称鲫鱼背。登峰远眺,云山相接,江河一线;俯瞰群峰,千姿秀色,尽收眼底,右为“紫云芙蓉”的莲花峰,含苞待放的莲蕊峰和形如腰鼓的圣泉峰。主峰拔地而起,耸立入云,1000余级磴道,从莲花沟至峰顶(?年)修建了莲花新道,让游人即能省体力又能观好景。莲花峰为黄山第一高峰,海拔1864米,高大雄伟,美如一朵初绽的新莲,古有“黄山莲花天际开,轻霞勾出金边来;月夜花开白如雪,星似露珠落莲台”的诗句。
“黄山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玉屏景区奇松多。被游人称作国宝的迎客松,在玉屏峰东侧,文殊洞上方。迎客松名,始见于民国十八年(1929)《黄山指南》。高大的古松,一侧枝伸出。似展臂迎客,姿态苍劲,翠叶如盖,刚劲挺拔,彬彬有礼。玉屏西侧道旁壑边的送客松,虬干苍翠,侧伸一枝,揖送游人已500多年;玉屏峰文殊台上,7株古松形如仕女,亭亭玉立,姿态秀丽,常年伴陪游人观景,看“海”,故名陪客松。玉屏西侧岩上的望客松立于石罅之中,枝叶苍劲,姿态优美,似在频频点头,迎望宾客光临。蒲团松在右侧道旁,松冠盘曲于四周,然后平伸,松针簇集顶部,铺展平整,状如蒲团,古人赞;“苍松三尺曲如盘,铁干横披半亩宽,疑是浮公跌坐处,至今留得一蒲团。”世人也有“苍松之上好安眠”之句。卧龙松、探海松、倒挂松和各峰壑峭壁上的无名奇松,顶风傲霜,挺立云天,更俱风采。
文殊台
殊台平坦开阔,巧石星罗棋布。大者石林耸峙,石笋罗列;小者玲珑剔透,造化精巧。巧中见怪,怪中见巧,巧得怪,怪得奇,奇得美。文殊台左有“雄狮”盘踞,右有“白象”蹲伏,狮象相距50米,故称“青狮白象守文殊”。立台环眺四方,天都高耸,“天梯”旁有“童子拜观音”。峰巅有“松鼠跳天都”、“鲫鱼背”、“二僧朝天都”、“仙桃石”、“仙人把洞门”、“天上玉屏”、和“金鸡叫天门”、“五老上天都”、“美女照镜”、“姜太公钓鱼”、“犀牛望月”、“蓬莱三岛”等巧石,步移换形,尽收眼底。回首眺望右侧的莲花沟,“采莲舟”、“孔雀戏莲花”、“望夫石”和立雪台北望“仙人飘海”、“羊子过江”、等奇石,形态各异,巧作天工。
黄山真正的奇迹是云,使黄山像梦一样地难以捉摸的也是云。文殊台前空旷,下临深壑,平望即是“南海”(亦称前海),是黄山“五海”之一,南海的特点是山高、壑深、面积大,当云海形成时,多数峰峦顿时沉入海底,惟朱砂峰、老人峰、紫石峰等,微露峰头,犹如大海中的岛屿。这似海非海,非海似海的云海,时而风起云涌,波浪滔天,浩浩荡荡,汪洋一片;时而又雾似轻纱,随风飘忽,时上时下,回旋舒展,变幻莫测,尤以日出或落日的霞海最为壮观。
玉屏景区是摩岩石刻荟萃处,小心坡的“观止”,渡仙桥上的“一线天”,蓬莱三岛对侧的“好”,玉屏峰壁上的“宇宙大观”、“群峭摩天”、“一览众山小”、“不险不奇”、“岱宗逊色”、“奇观”、“气象万千”、“江山如此多娇”、“风景如画”、“如何”、“果然”等,莲花峰壁的“一览群山低”、“真好造化”、“玉炉生花”、“天海奇观”、“非人间地”和鳌鱼峰壁的“大块文章”等,篆、隶、草、楷等各种书体都有,书法精湛,点缀自然,让人赏心悦目。
黄山的特点是前山雄伟,后山秀丽。前山即指天都、玉屏、莲花和光明顶一带,玉屏景区,主峰鼎立,群峰错列,众壑纵横,磴道曲折陡峭,伟、奇、幻、险,雄伟壮观,被徐霞客叹为“观止”、“生平奇览”。
古来名山僧占多,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高僧普门感梦到玉屏峰结茅,创建文殊禅院,故有“不到文殊院,不见黄山面”之说。解放后,在文殊院旧址上建玉屏楼宾馆,玉屏景区已成为接待和游览中心,从大门上山的游客,可由慈光阁经半山寺、天都峰脚至玉屏;亦可从慈光阁乘缆车直接到玉屏。从东路云谷寺乘缆车上山者,可经北海、天海至玉屏。
黄山玉屏景区以玉屏楼为中心,莲花峰和天都峰为主体,前山就是指这一景区。沿途有“蓬莱三岛”、“百步云梯”、“一线天”、“新一线天”、“鳌鱼洞”等景观。
玉屏楼地处天都、莲花之间,这里集黄山奇景之大成,故有黄山绝佳处之称,迎客松挺立在玉屏楼左侧,右侧有送客松,楼前有陪客松、文殊台,楼后是玉屏峰,“玉屏卧佛“在峰顶,头左脚右。峰石上刻有毛泽东草书“江山如此多娇”。楼东石壁上,刻有朱德元帅的“风景如画”和刘伯承元帅所做的《与皖南抗日诸老同志游黄山》:“抗日之军昔北去,大旱云霓望如何。黄山自古云成海,从此云天雨也多”。
鳌鱼峰
鳌鱼峰的位置属于黄山中部,从平天罡能攀至峰顶,海拔1773米。鳌鱼峰因山峰形状极像鳌鱼而得名,为黄山三十六小峰之首。峰顶有三角形的鳌鱼洞,洞额刻有“天造”二字,洞内有梯道,游人可从洞中穿过。
古人有诗云:“东海有巨鳌,何年飞到此;人行穿鱼腹,沾衣湿玉髓。”峰前有数石,远望似螺蛳,构成“鳌鱼吃螺蛳”、“老鳌下蛋”等奇景。峰背有龟形大石,名“鳌鱼驮金龟”。
鳌鱼峰另侧峰壁上,刻有“大块文章”四字,诗情画意,耐人寻味。登峰左可见莲花峰高耸云霄,右可眺西海仙桃石(即飞来石,角度不同景色不同)。前面南海宽阔,后为天海、光明顶。鳌鱼峰一带景色雄伟而美丽,清江南华亭(今属上海)人、太常寺少卿沈宗敬游鳌鱼峰有诗曰:“黄海山如海,神奇靡不收。虬松能破壁,灵石欲吞舟。无意抟鹏翮,容谁下钩钩?云涛时起伏,任尔自昂头。“诗中通过鳌鱼能吞舟的传说和《列子》所载天帝曾命十五只鳌鱼背负五座神山,后被龙伯国人钩去六只,造成两座神山漂走北极的神话,突出无人能将黄山这鳌鱼钩起,反映了鳌鱼峰“任你云涛起伏,我自昂首而立”的磅礴气势。

天都峰
天都峰位于玉屏峰南,相距一公里,是黄山三大主峰中最为险峻之处,海拔1830米,古诗赞曰:任它五岳归来客,一见天都也叫奇。天都峰顶有“登峰造极”石刻。
金鸡叫天门
在半山寺前仰观天都峰腰老人峰上,有一石如雄鸡,头朝天门坎,振翅欲啼。半山寺路侧岩壁上,刻有“空中闻天鸡”五字。
这块巧石还伴有一个动人的民间传说:古时候,黄山紫云岩下的小溪两岸,居住着银妹和金哥两户贫苦人家。金哥与银妹天天结伴上山挖药采茶。天长日久,两人难舍难分。一天,双双来到小溪边,金哥吹起了竹笛,银妹唱起了山歌。不料这日天上的玉皇大帝也在游览黄山,听到银妹那百灵鸟般的歌声,便心想娶她做妃子.金哥和银妹分手回到家后,玉帝派的天兵天将就来到银妹家,告诉银妹说,玉帝要娶她为妃,银妹死也不从。第二天,银妹和全哥刚要成亲,突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天兵天将降到屋中,抢了银妹就走。金哥追到老人峰上,已不见银妹踪影,便对着天门喊叫银妹的名字,连叫七七四十九天,突然一阵风雨过后,金哥变成了一只大金鸡,抬头高叫,声音直冲九霄。那悲苦凄厉的叫声,震塌了天门,只剩下一边门坎,就成了如今看到的“天门坎”.那金鸡也随着化成了一块巧石,终日朝着银妹走过的天门。这就是如今看到的那高大的金鸡永远望着天门坎的奇景。今人有诗赞曰:“天外飞来翅未收,峰前玉立几千秋。雄姿不怕风和雨,日对天门叫不休。”

五老上天都
从黄山龙幡坡上回头看老人峰,“金鸡”已不见,却见五块大石如五位老翁,携手持杖,摩肩接踵,向天都峰顶攀登,形象逼真生动,被称为“五老上天都”。前面一石为五老之首,作前导状,亦称“老人峰”。后面几百虽各具形态,有的甚至有退缩之状,但在第一位老人一往无前精神的鼓舞下,他们还是克服了畏难情绪,继续向上攀登。
关于此景的由来,民间亦流传一则故事:在很早很早以前,人与仙的区别就在于寿数。凡活到九十开外未满百岁的人统统叫做“半仙”。半仙们只要上了天都,跨进灵霄,朝拜那玉皇大帝,经过御封钦点便可位列仙班,获无量寿福。有一天,从东南西北中来了赵钱孙李周五位朝天讨封的半仙。他们过半山寺,越龙蟠坡,如履平川,毫不费力。他们一看天都在望,仙位唾手可得,心里乐开了花。他们个个又都是做联句诗的高手,不禁相互唱和起来:赵半仙首先开口道:”夏不衣绸缎,冬不着皮裘”;钱半仙续上一句:“荤腥我无缘,终年食甘蔬”。孙半仙接着说:“不慕广华厦,栖居陋室久”;李半仙则说:“饭后百步走,劳役自动手”;周半仙笑着说道:“心胸坦荡荡,无愁又无优.”这五位半仙老翁,就“衣、食、住、行、思”五个方面,吟成一首“长寿诀”,可万万没想到这是“泄漏天机”,违犯了天规.玉皇大帝立即施展淫威,一面切断这五位率仙上天都的去路,一面又将他们点化成一组寸步难行的石头,这就是、“五老上天都”巧石的来历.但民心不可违,这“长寿诀”仍不胫而走,世代流传,直到后来编写《百家姓》的人,仍尊此五老为华夏百家姓氏之首。五老也更爱民助民,即使已变成石头,还施了法术变成一只伸颈昂首的“金鸡”,留给世人以“天门可以叫开,寿福可以追求”的启示。
35.童子拜观音
在耕云峰侧。立天都进脚,可见“天梯”旁有一石人亭亭玉立,头戴风帽,衣巾飘曳,酷似古装仕女。她的对面又有一石,酷似跪地下拜的童子。两块巧石,构成一幅神话图景——童子拜观音,有云海时又称观音飘海。
关于这两块巧石,民间还流传着一个神话故事:很早以前,南海观音赴罢王母娘娘的蟋桃会回南海,途经黄山时,忽然听到一阵“哇哇”的哭声。观音一找,只见山坡桐树边有一个不满两岁的小孩,躺在破袄片中,哭声凄惨,揪人心肠。原来,这小孩父亲不久前得病死了,今早母亲带他上山采药,母亲又失脚落涧身死。观音心想,留下来既能抚养小孩,又能观看黄山美景,岂不一举两得。于是,观音一摇身,变成一个六十多岁、两鬓霜染的老婆婆,手挽竹篮,抱起小孩,在山坡上搭枝为棚,结茅为屋,一祖孙两人过活。那孩子以树得名,叫“桐仔”。他渐渐大了,不论老婆婆干啥。他都抢着做,让老婆婆歇着.一天,老婆婆掐指一算:“啊呀,出外已八天了。”神仙八天日子,人世间便是八个年头。归期已到,她不能不走啊!她对孩子说:“桐仔,我不是你奶奶!”接着,便把从山坡上拾到他的事说了。然后又说:“桐仔,你也大了,可以自己料理自己啦,让我走吧!”桐仔一听,反而恳切地说:“奶奶,您养我小,我要养你老,不让你走!”第二天,老婆婆来到天都峰前,对桐仔说:“我要走啦!”桐仔一把扯住,跪倒就拜,“奶奶,您不能走”二拜之后,桐仔抬头看,祥云缭绕中站着观世音。桐仔心里明白了,又叩头不已。三拜之后,桐仔又抬头看,只见观音用手一抬,桐仔就跟着她驾云走了.但是,童(桐)子(仔)拜观音的形影化成石头,留在了天都峰前。如果游人看景时,联想到这个神话故事,那真是越看越像呢!
(二)玉屏楼景区怪石
镜子石在龙蟠坡,左手有一石矗立,平整光滑如镜,俗称“镜子石”。相传清代名妓董小宛游黄山时,曾在石前梳妆画眉,然后移步迈入天门坎。
姐妹放羊沿龙蟠坡登黄海矼,来到横云石,只见莲蕊峰与圣泉峰相接处,有两石并列,形如姐妹。石前一片矮脚古松,宛如羊群。松石搭配,构成“姐妹放羊”奇景。
横云石爬完龙蟠坡,有一块巨石横在前面,挡住前往天门坎的去路,此即横云石(路左手为黄海矼,往右有道绕石而上)。据《黄山指南》载,太史孙晋在石上刻有“横云”二字。现“横云”二字上部仍依稀可见。
五老上天都在黄海矼至天门坎的磴道上,回望“金鸡叫天门”,“金鸡”已然不见,变成五个长袍老翁,正顺着山脊,踩着乱石,伛偻提携,向天都峰攀登。其中最前面那个老翁手中还似拄着拐杖,正回头给同伴鼓劲。今有旅游谚语:“要问天都有多高,五老千年半山腰”。
兔儿望月上天门坎,可见右手峭壁上有巧石如玉兔,仰头朝天,俗称“兔儿望月”。
龟鱼石下天门坎,前行约数十步,可见左手山坞中有一巨石,似乌龟和鱼拥抱在一起,俗称“龟鱼石”。右手石壁上有青石雕刻的“龟鱼石”三字。
老虎下山由龟鱼石前行,至比较开阔转弯处,向右上方玉屏磴道山坡遥望,可见磴道铁栏处有两个怪石,恰似一只下山猛虎,正奋力捕捉一只野猪。
伍员问卜在龟鱼石前方较开阔处,隔着玉屏索道缆车线向莲花峰与莲蕊峰脚遥望,见有二块巨石一高一低,相对而坐,好像一阴阳先生正在给人占卜,人称“伍员问卜”。
童子拜观音天都老道口仰望,可见右手耕云峰下有一石耸立,上下尖细,中间粗大,亭亭玉立,酷似仕女,左手天都峰脚又有一石,恰似跪地下拜的童子,两石结合,构成“童子拜观音”的神话图景。《黄山指南》载:“在云巢洞口下,东视,尤为楚楚。”此外,松谷庵上方,有两石对峙,大者若合掌趺坐,小者若鞠躬下拜,亦称“童子拜观音”。
天上玉屏 在天都峰“天梯”顶部,石如屏风,故名。
天桥位于鲫鱼背下方,石从中裂,人无法渡过。民国时架条石连接,因高在天都峰上,故名“天桥”。此处可望北海景区“仙人飘海”和“羊子过江”等景点。
鲫鱼背在天都峰上。过天桥,有一石矼,长10余米,宽仅1米,如鲫鱼之背,两侧万丈深渊,深邃莫测。今人黎光祖有诗曰:“东瀛有鲫鱼,随浪上天都。浪退鱼忘返,供人背上游。”从成因上分析,鲫鱼背系由冰川刨蚀而成。
金牛饮水从天都峰回望玉屏楼,楼前青狮石宛如一条金牛,正引颈啜饮天池之水。
仙桃石过鲫鱼背,穿过第一个石洞,回头可见洞顶上有三个圆石相垒,恰似一盘蟠桃。从石缝中长出的松树,形同叶柄和桃叶,人们故称其为“仙桃石”。此处石洞被便称为“仙桃洞”。实际上,石和洞均是由花岗岩经过球状风化作用而形成。
天都极顶天都峰顶由一整块花岗岩构成,逾数十丈,顶壁而起。登上绝顶,极目远眺,“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明徐霞客《游黄山日记(后)》)。
跳板石由天都峰极顶沿天都新道下行,右手“万仞壁”上空有一巨石横出岩壁,形似游泳馆内高空跳台向外伸出的跳板。
步钟梯沿天都新道下行,不远处有一陡峭石壁。当初施工时,为方便游人看清对面的钵盂峰,黄山石工在石壁上砌槽子,直上直下并在中间设观景台,孰不知当槽子内复式台阶掘好时,人行其中,稍用力跺脚,即会发出咚咚之声,石工们便称之为步钟梯。
烟浪屏站在步钟梯中间的观景台前看,对面佛掌峰、钵盂峰、紫石峰三峰相连,只见有一纯石无土的石矼形似堤坝状若屏风。当雾笼群峰,南风劲吹之际,屏障两边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景象:云谷寺方向烟云滚滚,雾浪滔滔;天都峰和青鸾峰之间,则天蓝如洗,万里无云。由于庞大的怪石起到了遮烟挡浪的作用,故称烟浪屏。
万仞壁位于天都峰顶跳板石下方,因陡峭森严,如刀削斧劈,刻削万仞而名。在天都新道中段一步桥处仰视,最为惊心动魂。
天地一线由万仞壁下行转弯,路突入两壁相夹处。壁高30米,夹缝总长80米,游客上下均需侧身而行。人在其中,仰天望地,仅有一线,故名。
二僧朝天都在天都新道下段向耕云峰方向遥望,可见两块巨石,酷似两个穿着袈裟的和尚,一前一后,面向天都,作揖拜状,故名二僧朝天都。因对面山脊上有一圆形天然巨石,恰似弥勒佛,席地而坐,胸腹袒露,笑容可掬。一石在上二石在下,故又名“双僧拜佛”。
试胆石从天都新道口,跨越步汀桥上行约数十米,即来到一块巨大的石壁前。石壁右手有株奇松贴壁生长,左手巨石上伸下陷,恰似老虎张开大口作吃人状,新道就从这老虎口中经过,且狭窄难行,过此磴道后路越来越险。故被称之为试胆石,亦名老虎嘴。
海豹爬壁在试胆石向天都与耕云峰结合处遥望,可看到一石酷似海豹,正昂首用力向石壁爬行。此外,在松谷庵二道亭下,东侧崖壁上有石似海豹,亦称海豹爬壁。
蒲团石从天都老道左转,沿着玉屏蹬道上行不远,有一圆形巨石,酷似僧人打坐用的蒲团,直径约4米。立于蒲团石上,可观天都峰上游人攀“天梯”的情景。
卧龙涧沿蒲团石上行,有一巨大花岗岩石块,从附近山坡上滑下,正好斜立在山涧中间,游人要从峭壁间斜立处钻过,才能登上小心坡。旁边崖壁有清人汪天与所题“卧龙涧”三字。
一线天过小心坡,越渡仙桥,有一两壁夹成的狭长石巷,宽不过2米,窄处仅半米,中间盘道有80多级,仅能容一人通过。人行其中,仰望长空,只见蓝天一线。清初李雯有诗:“云里石头开锦缝,从来不许嵌斜阳。何人仰见通霄路,一尺青天万尺长。”一线天,是粗粒似斑状花岗岩体中近南北的垂直断层,在风化侵蚀、流水冰冻和重力崩塌的作用下,原来比较细窄的断层裂缝,不断被扩大,逐渐由宽变深,原来完整的花岗岩体分裂为二,最终形成了地拔双崖、天余一线的狭长石巷。
蓬莱三岛过“一线天”,回头可见三座参差不齐的小石峰,从深壑中拔起,纯石无土,峰上奇松挺拔。云铺海时,峰尖微露,宛如神话传说中的蓬莱仙境,故名蓬莱三岛。
双狮守洞门站在“蓬莱三岛”前平台,向上仰望,见“文殊洞”两侧石壁上各有一奇石如狮蹲伏守望。
鹦哥石站在“蓬莱三岛”前平台,可看到一线天两壁顶端,有一巧石酷似鹦鹉。
飞鱼石在“蓬莱三岛”右侧山峰上,玉屏天池下,有一巧石状如飞鱼,故名。又名“飞鱼跳天池”,从蓬莱三岛前看极为神似。
青狮石在玉屏楼。迎客松旁有一巨石如雄狮,与象石合称“青狮、白象”。石上有“老松”、“胜景”、“不险不奇”等诸多石刻。
象鼻石在玉屏楼。与青狮石相对,有一巨石如大象蹲伏,头部有石柱翘起,酷似象鼻,故名。今人有诗:“怪石凌空脱帽瞧,青云刺破胜尖刀。生来象鼻朝天翘,欲与莲花试比高。”
玉屏卧佛玉屏峰顶,酷似一佛仰卧,头西脚东,慈眉善目,体态匀称,神形俱备。从陪客松、文殊台位置仰观最佳。
仙人把洞门从玉屏楼东望天都峰顶石室,前侧有一石人斜倚门框,如守护洞室。名“仙人把洞门”。
松鼠跳天都在玉屏楼前,向耕云峰顶遥望,可以看到两块巧石酷似小松鼠,正收腹弓背,向天都峰上跳越。今有民谚:要问天都有多险,松鼠只测不敢跳。
仙人下轿从玉屏楼向左前方下视,可见耕云峰右下近天门坎处,有上下两块奇石,上者酷似一顶八抬大轿,下者似一个仙翁正走出轿门。细看又似老翁端坐,持杆垂钓,故又称“姜太公钓鱼”。
凤凰石从玉屏楼前向朱砂峰上俯视,可见一石酷似凤凰亭亭玉立。旧传轩辕黄帝在黄山时,有凤凰引领百鸟前来,祝贺黄帝炼丹成功。凤凰欲随黄帝前往天宫,黄帝不允,将之点化成石。
金龟朝北斗玉屏楼宾馆左后侧,有一怪石形似乌龟,头朝上尾朝下,俗称金龟朝北斗。
采莲船站在玉屏楼前,向右方莲蕊峰顶遥望,见一石如船,头北尾南,有帆有舵,飘荡在含苞待放的莲蕊峰上。石上长有劲松,宛如篷杆。云海起时,更象一叶扁舟在海中航行,又名“渡云船”。清人许全治有诗:“不载张骞入斗牛,溯洄银汉泊峰头。桡停独候探花客,好采芙蓉过十洲。”
孔雀戏莲花在莲蕊峰腰面对莲花峰的峭壁上,有一巧石酷似美丽的孔雀,歪着头颈,面对莲花峰,几层断裂的石面刚好铺成孔雀尾巴。
龟兔赛跑在“孔雀戏莲花”下方,有一柱状巨石,顶部一石如兔翘首伏地欲奔,下有一石如龟伸颈昂头似爬,故名。
望夫石从玉屏楼西行,站在“大士岩”前向玉屏峰西侧遥望,可见岩壁上边有一巧石,如少妇立在石台上,似在盼望夫君归来,故名望夫石。
仙人飘海在玉屏楼后立雪台,向白鹅岭遥望,在始信峰和石笋矼之鞍部,可见一石柱如人直立,衣随风动,潇洒飘逸。云海铺陈时,就恰似仙人飘洋过海。又名“达摩飘海”。
羊子过江从立雪台向白鹅峰右侧遥望,可见山洼凹陷背衬蓝天处,有石如羊,前面沟壑,犹如江面,人称“羊子过江”。
石榴石在玉屏楼右侧,立雪台边,有巧石如石榴,石上生长一棵奇松,似石榴叶,故名石榴石。
犀牛望月在蒲团松至玉屏楼老道旁。距蒲团松数十米处,路左牛鼻峰上,有一怪石状如牛头,昂首仰望长空,人称“犀牛望月”。
鹰嘴石下好汉坡前行,抬头西望,蒲团松上有巨石如鹰,鹰头左转,似在用喙梳理羽毛。
指路石从蒲团松沿莲花横排道前行约200米,有一奇石如掌,食指朝天,似在指引人们攀登莲花峰的道路。因其形状又酷似手机,今人多称之为手机石。
鸳鸯戏水莲蕊峰腰处,有石纹宛如浮雕,上有鸳鸯划水,下则碧波荡漾,就似鸳鸯在水中嬉戏,故名。
金龟探海在莲花沟顶,南侧有一团状花岗岩巧石,长1.5米,宽1米,其状如龟,正伸着脖颈朝向前面的深壑探寻,名为“金龟探海”。因龟背石纹如蛇,故又名“蛇盘金龟”。
龟蛇守云梯在百步云梯上端,两旁各有一石,一如龟,一似蛇,共守云梯,人称“龟蛇守云梯”。因龟蛇二石位于莲花峰脚,故又名“龟蛇守莲花”。
玉兔吃草莲花峰脚,隔沟北望,有一崩石,斜靠石壁,其外形轮廓极似一兔,兔唇边又恰生一丛鲜绿的龙须草与一株小松树,故名“玉兔吃草”。
鳌鱼吃螺蛳下百步云梯,向鳌鱼峰眺望,只见“鳌鱼”正张开大嘴,似要吞食前面螺蛳状的圆石,峰石结合,构成“鳌鱼吃螺蛳”奇景。从成因上看,鳌鱼嘴是花岗岩沿水平节理被剥裂而张开,而螺蛳石则是由花岗岩球状风化而成。
老僧入定在百步云梯下端观景台,向右下方鳌鱼峰前面的山谷处观看,有一怪石高约3米,宛如一位身披袈裟、头戴僧冠的和尚,趺坐静修,取名“老僧入定”。如有云海时,又称“老僧观海”。
老鼠偷油在“老僧入定”上方,有数块小巧石相连,恰似一只老鼠把油瓶扳倒在地,名为“老鼠偷油”。
猫石下百步云梯,前行数十米,即到莲花洞。洞前奇峰嶙峋,一峰顶端有巧石如猫,两耳直竖,首尾俱全,人称“猫石”。
伟人像下百步云梯前行约200米,回首云梯下端悬崖,有石酷肖人的脸部轮廓,颇似邓小平的侧面剪影,故名。
容成朝轩辕站在鳌鱼洞口向左前方莲花峰腰遥望,可见两块巨石,一上一下,状似两个巨人,上者端庄威严,下者俯首朝拜。又因不远处容成峰仰朝莲花峰,莲花峰象征轩辕黄帝。这两组景都称“容成朝轩辕”。
鳌鱼驮金龟在光明顶,隔天海观鳌鱼峰,可见峰背有巧石如龟,昂首向前。峰石结合构成“鳌鱼驮金龟”奇景。有云海时,此景更是妙趣横生。有时只露出金龟的头和背,就仿佛在茫茫大海中,正朝着对面莲花峰方向爬游,人称“金龟渡海”。
绣球石鳌鱼峰分流道上方有夹壁如一线天,抬头望夹壁有一大石如球,两壁相夹,欲止还动。又称“仙人抛绣球”。
慈航石在炼丹台左侧,有一巧石,形状如船,因近古时大悲院,佛家起名“慈航石”。
法袋石在炼丹台右,有一石形似寺院中弥勒佛的法袋,故名。
杵臼石在炼丹峰下,洗药溪中。古人附会,轩辕黄帝曾在此捣药炼丹故名。此外,普贤洞下亦有一杵臼石。
双龟石在石门峰上,两崖夹谷,有巨石横架如桥,两边各有一块巨石,形状如龟。石桥长约10米,人可通行。自白鹅岭下400级时,仰视犹为奇特。
猿猴石在“双龟石”左侧,有一石形如猿猴。
老龙头在棋石峰西,光明顶往北海路下侧,有巨石如龙头,上有古松如龙角,故名老龙头。
鸽子石从气象站台去西海前行不远,路旁有一小峰。峰顶有巧石似鸽子,形象逼真,故名。
(三)摩崖石刻
横云刻于龙蟠坡至天门坎路侧横云岩。字体大部分已毁。
天门坎刻于天门坎横云岩壁上,字径约70厘米。1963年1月,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副秘书长潘效安书。
云巢刻于云巢洞口。署:曹鈖题。曹鈖,河北丰润人,清康熙时贡生,曾官至内阁中书。其父曹鼎望曾任徽州知府。
真如关刻于云巢洞外石壁上。篆书,郑晟题。郑晟,安徽歙县人,清代医家。
引胜刻于云巢洞外石壁上。草书,赵人岳题。
天都峰防火戒碑在天都峰脚,黄山管理局1986年冬立。碑文为:“1972年12月8日中午,游人王某登天都峰,扔烟蒂于崖下,燃着枯草,酿成大火。周围千余军民,奋力扑救达14小时。山火无情,四千余株黄山松、四百余亩杜鹃等名贵花木毁于一旦。肇事者虽被绳之以法,但雄伟壮丽的天都峰却留下了难以补救的伤痕,为广大中外游人所痛惜。前辙后鉴,特立此碑。凡登山者必须引以为戒。”
别有天篆书。刻于天都峰老道口往玉屏楼道旁岩壁上。
观止刻于天都峰老道口往玉屏楼道旁岩壁上。旁有小记:“乾隆乙酉(1765年)再登天都,书二字于峰顶,今刊此两相向焉。黄鲁峰。”
果奇然刻于蒲团石上方。
渡仙桥刻于“一线天”下渡仙桥处,字质朴。落款:乾隆乙酉(1765年)建,临河程征棨。
卧龙涧刻于“一线天”旁卧龙涧处,字径约50厘米。署:清汪天与题。汪天与,清代歙人,历官刑部郎中。与石涛、八大山人等交好。
好刻于“一线天”,字径80厘米。据清人韩廷秀《黄山纪游》载,为徐厚庵书。
不可阶刻于文殊洞下方。
文殊洞刻于文殊洞口。
群峭摩天刻于玉屏峰狮石上,隶书。据清人黄钺《游黄山记》载,四字为清代歙人郑谷口题。郑谷口,江苏上元(今南京)人,以行医为业,终学不仕,工书,尤以隶书见长。
大巧若拙刻于玉屏峰狮石上,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程振甲题。
刘伯承诗碑 碑嵌于玉屏狮石上。1957年11月,国务院副总理刘伯承来山时所题。诗题为《与皖南抗日诸老同志游黄山》,全诗四句:“抗日之军昔北去,大旱云霓望如何?黄山自古云成海,从此云天雨亦多。”落款:刘伯承记,一九五七年十一月四日。
风景如画1963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委员长朱德,在北京观赏黄山风景摄影展览后题此4字,行书。1978年,黄山管理处刻于玉屏峰石壁上,字径一米余。
一览众山小刻于玉屏峰狮石上。落款:乙亥仲秋□林张寅书。
观止刻于玉屏峰狮石上。落款:己巳三月,东阳陈烈文题。
不险不奇刻于玉屏峰狮石上。署:民国十四年(1925年)古黟敬□胡西甫、程古惠题。
天然仙境奇松怪石刻于玉屏峰狮石上,隶书。署:刘紫垣题。刘紫垣,民国时屯溪富商,曾任黄山建设委员会委员。
刻削千仞刻于玉屏峰狮石上。据黄肇敏《黄山纪游》载,为汪毅堂题。汪氏生平不详。
老松刻于玉屏峰狮石上,徐厚庵题。此二字赞迎客松。
胜景刻于玉屏峰狮石上。落款为:“民国廿五年(1936年)二月,黎重光、唐闳律、凌集嘉、吴仲刚、秦松亭、陆松崖、张承锦同游留题。”黎重光,北洋政府总统黎元洪之子,其妻唐闳律。
妙篆体。刻于玉屏峰狮石上。落款:申□之。
小清凉刻于玉屏峰狮石上。韩诗题。韩诗,清陕西三原人,安圣秋,明崇祯举人,入清官同知,在《学古堂集》。
天仙荣景署:程德春□书。
烟云万状刻于玉屏峰狮石上,徐厚庵题。
岱宗逊色刻于玉屏峰象石上。
奇观刻于玉屏峰象石上。
佛字大一米余,刻于玉屏峰立雪台东面岩壁。落款为“徐雁影题”。
山海仙境刻于立雪台旁石榴石上,落款署:“十二年(1923年),□伟题。”
气象万千碑刻,嵌于玉屏峰象石上。旁有许汉卿题名:“许子汉卿偕室孙许琦卿、社友郑诵先、蔡楚昂、钱翼如游黄山。民国二十五年五月十有七日(1936年5月17日)许汉卿题记。导游汪崇治,刻石韩历山。”
顾子槃等题名碑刻,嵌于玉屏峰象石上。题刻为:“民国廿四年四月一日(1935年4月1日),顾子槃、厉子威、富渭元、朱天游、鲍梅舫、周午三、杨学宾、张莲清、吴志廉、杨市庆同游。”
造化独种刻于玉屏峰象石上。
不愧好山刻于玉屏峰象石上。
此山尊刻于玉屏峰上。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韩廷秀题。
奇松怪石刻于玉屏峰上。自署“叶自隆书”。
古黟松石刻于玉屏峰上。
云海奇观刻于玉屏峰上。落款为:“辛未九秋,蜀人张善孖与弟大千。”为民国20年(1931年)张大千与兄张善孖游山题刻。
黄山第一处刻于玉屏峰上。字圆融遒丽。
云海大千刻于玉屏峰上。
宇宙大观刻于玉屏峰上。字径约70厘米,豪迈清润。
别有天地刻于玉屏峰上。篆书。
天地自丽刻于玉屏峰上。
江山如此多娇按毛泽东诗词墨迹刻于玉屏峰石壁上。字大约2米,1978年黄山管理处刻。
佛刻于玉屏峰上,落款不清。
佛陀境刻于玉屏峰上。
奇幻刻于玉屏楼陪客松旁石上。
果然刻于玉屏楼陪客松旁石上。
可奇刻于玉屏楼陪客松旁石上。
大士岩刻于蒲团松下行约100米处路旁边石上。隶书。
天上玉屏刻于天都峰腰屏风石上。署款:民国廿五年(1936年),徐寄□、黄邦济、王履冰题。
探奇署:“廿四(1935年)、五、一,李书华、过旭初同游。”李书华,物理学家、教育家,河北昌黎人,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等职。过旭初,安徽歙县人,著名围棋国手。
药师琉璃光佛刻于天都峰绝顶,所题为佛名。
登峰造极位于天都峰绝顶。碑有小记,因游人刻划,已模糊不清极难辨认。依稀可辨者为:“建国二十五年(1936年)夏,余与□徐二君有事乘兴游,欲登□□,峭□□□,自攀援崖石□□□□,于兹山之极巅,距平地七千尺,观万类真有沧□□□□□人咸慕之,今则石栏铁索开始建置,□□□□,已不复如是艰巨,□□纪念,合肥段宏钢勒石。”段宏钢,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之侄,与孙科、张学良、卢小嘉一起被称为“民国四大公子”。
阿弥陀佛刻于莲花峰绝顶。
嬉云刻于莲花峰绝顶。
何遂题记刻于莲花峰绝顶。题刻内容为:“中华民国二十四年九月八日(1935年9月8日),侯官何遂偕内子陈坤立,男世膺、鹏康,侄一镇一健,吴兴盛学明,同登黄山莲花峰绝顶,刻石以志。”何遂,字叔甫,福建闽侯(侯官)人,曾任国民党立法委员,建国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司法部长。
天海奇观刻于莲花峰绝顶。落款为“乾隆戊寅年(1758年)孟秋月立”,题刻人已不可辨。据近人傅增湘《黄山日记》载,为清乾隆二十五年(1758年)汪洋所题。
名不虚传刻于莲花峰绝顶。
非人间地刻于莲花峰绝顶。
玉炉生花刻于莲花峰绝顶。落款不清。
揽邃刻于莲花峰绝顶。署“乙丑五月朔□□□□”。
一览群山低刻于莲花峰绝顶。署“刘紫垣题”。
真好造化刻于莲花峰绝顶。落款为:“民国十二年六月(1923年6月),仙源三口汪□□、□□□、□□□敬立。”
突兀撑青穹刻于莲花峰绝顶,楷书,字大约50厘米,署:“丁丑(1937年)夏日邹鲁题”。
天览众山小刻于莲花峰脚。署款为:“海阳何继昌登莲花峰绝顶题。共登者韩公冶初、吴君新民”。
一览众山小刻于天海至光明顶路旁岩壁上,字径约70厘米。署:“丁丑(1937年)夏日,邹鲁题。”
天海佛像 刻于天海招待所(天海庵旧址)后侧山岗石壁。佛像高约4米,宽约1.5米,为花岗岩壁浮雕。佛像面相圆满,眉浓目张,狮鼻阔口,两耳垂肩,法相庄严。据明王之杰《游黄山前记》记载:“谒天海庵,庵后石壁,新镌一佛……。”王氏此次游山,时在万历“丙午春”,据此初步断定,佛像刻于明代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以前。
阿弥陀佛刻于东海门,不甚清晰。
大块文章刻于鳌鱼峰上,字径约70厘米。落款:“丁丑(1937年)夏日,邹鲁题。”据黄山石工吴玉刚口述,4字为由吴刻成。
卧石披云刻于白云新道约1.5公里处悬崖上。落款为:“癸酉(1993年)秋,菽原江兆申书。”江兆申(1925—1996),字菽原,台湾书法家、画家,出生于安徽歙县。
海心亭刻于石碑,原立在天海亭旁,现位于天海至光明顶路旁。落款为:“太平陈少舟助,民国十八年(1929年)立。”
百步云梯刻于莲花峰下“龟蛇守云梯”路边岩壁上。
上天刻于“百步云梯”处。
天造 刻于鳌鱼洞口。下署:“民国十二年六月(1923年6月),仙源三口汪□□、□□□、□□□敬立。”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行知亭联,署:民国卅六年(1947年)二月,郭沫若。此联系陶行知教育名言,郭沫若当年曾题此联纪念陶行知。
敬志堂捐修登道题记刻于鳌鱼洞上方。题刻为:“休宁四都汪村敬志堂助,庚辰年。”
汪宗沂题刻刻于鳌鱼洞口。内容为“鳌鱼洞上下及大士岩路□□□□□□□汪宗沂同治乙丑(1865年)□□。”汪宗沂,安徽歙县人,当代画家汪采白祖父。
三、北海景区
北海景区(包括西海),位于黄山中部,坐落在光明顶、贡阳山、白鹅岭、始信峰和西海门之间,东连云谷景区,南接玉屏景区,西至吊桥景区,北近松谷景区,海拔1600米左右,是一片高山开阔区域,总面积1318公顷,可达景点25处,主要有始信峰、狮子林、清凉台、曙光亭、黑虎松、连理松、团结松、排云亭、飞来石等,可望景点70余处,主要有梦笔生花、猴子观海、仙人进宝、仙人晒靴,仙人晒鞋、石笋矼、仙桃峰、上升峰等。北海景区以峰为主体,汇集了峰、石、矼、坞、台、松、云等奇景,天工的奇妙布局,自然的色彩变幻,构成了一幅幅伟、奇、幻、险的天然画卷,是黄山的风景窗。
北海群峰荟萃,石门峰,贡阳山,都属海拔1800米以上高峰,形如屏障,隔开南北。东海门在光明顶与石门峰之间;西海门位于白云景区东侧山巅;白云峡谷自回音壁始直下深渊,全长12.5公里,神秘莫测;峡谷西侧,群峰峻峭,下临深壑,怪石奇松,云雾飘渺,气象万千;紫云、石床、九龙诸峰,都在远眺之中,松林峰郁郁葱葱,松涛滚滚;丹霞峰赭色的峰壁上落照霞光,色彩斑斓。景区四周,炼丹、石门、贡阳、棋石诸峰,高大雄伟,海拔1690米的狮子峰,东头西尾地横卧在景区之中。始信峰虽不如天都峰险,没有莲花峰高,也不在36大峰之列,但雄据险壑,竖立如削,三面临壑,悬崖万丈;峰顶拳拳之地,近揽远眺,面面受奇,古有“黄山之雄甲宇内,幽秀灵奇聚后海”之句,更有“始信黄山天下奇”之誉。
峰林之间,有岭、矼相连。白鹅岭连接贡阳山和白鹅峰,隔开东海和北海;平天矼长达千米,为黄山前后海之分界线;石笋矼从始信峰侧向仙人峰延伸,石笋平空拔起,犹如雨后春笋,“益奇益妙”,让人叫绝。
北海景区松石搭配成景成画的景观很多,如“苏武牧羊”、“关公挡曹”、“仙人打琴”、“姐妹放羊”等等。“关公挡曹”的“关云长”头上的盔缨,远眺时风吹欲动,伴云飞舞,活灵活现,恰似奇松献技。
北海林木似海,名松甚多,黑虎松、龙爪松、双龙松、卧龙松、接引松、连理松、麒麟松、大王松、团结松、辕门松、孔雀松、扇子松等古今名松,都在北海景区,株株盘结挺拔,又奇又秀。
北海景区景点景物多达百处,自然形成了许多观景台,如清凉台、望仙台、琴台、西海门台和人工筑成的散花坞观景台等。北海景区观云海最佳点有三处:清凉台看北海,白鹅岭观东海和排云亭观西海。
北海是黄山高山主景区和游览接待区,在海拔1600米的游览线上,北海宾馆,狮林饭店,西海饭店分别建在贡阳山前,狮子峰腰和杜鹃坞,他们都是服务设施配套完善的四星级宾馆,共有高档接待床位近千间;排云楼宾馆,西海山庄等,尚有中低档床位,配有餐饮、购物、娱乐等设施,向游人提供优质、热情、周到的服务。
(一)主要景点
始信峰
信峰位于北海以东,海拔1683米,为黄山36小峰之一。相传古人游山,至此,“始信黄山天下奇”,由此得名。
据说,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游览黄山后盛赞:“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康熙时太平县令陈九陛初登黄山,以为徐霞客言过其实,到了始信峰,方为黄山景色所折服,始信徐霞客所言不虚,遂于狮子林客堂壁书“岂有此理,说也不信;真正妙绝,到此方知”。这就是著名的“始信峰”的由来了。
相传,明代黄习远自云谷寺游至此峰,如入画境,似幻而真,方信黄山风景奇绝,便题名"始信",后渐名传遐迩。净土门右边悬崖上有民国傅增湘题刻,文曰:"黄山之胜甲宇内,幽秀灵奇聚于后海,始信峰,清凉台尤为奇特。廿年节屐,踏遍千峰。若衡华台庐,亦号巨观,而难兼众美,登临极览,赞叹俱穷,聊举领要,以告来者。始信峰的"秀",秀在峰林小巧玲珑,悬崖突兀,谓之"挺秀",还秀在古松林立,苍劲多姿,谓之"幽秀",故谚云:"不到始信峰,不见黄山松"。加上此峰临空而立,烟云环绕,又使它显得"灵秀"。登上峰巅,还可尽览四周风光:宫殿式的北海宾馆,奇花争妍的散花坞,清凉台前的石猴观海,石笋矼上林立的石笋,群峰争奇的西海,太平境内隐约可辨的沃野田畴等等。傅增湘诗云:"峰奇今始信,不负此峰名"下瞰散花坞,峰峰玉琢成。摩霄无鸟过,架石有松横。我亦嗟才尽,空劳赠笔情。"古今游人无不为此峰的独秀之姿和周围景色的绮绝而倾倒。
梦笔生花
梦笔生花位于北海景区,在黄山东北部、北海宾馆前散花坞内,与笔架峰相近。一孤立石峰,形同笔尖朝上的毛笔,峰顶巧生奇松如花,故名“梦笔生花”。
传说,有年春天,诗人李白来到黄山,见到北海山峰竞秀,景色奇美,禁不住诗兴大发,便昂首向天,高声吟道:“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这声音惊动了狮子林禅院的长老。他走出山门,细细一看,只见一位白衣秀士,风度潇洒,便上前施礼,请问尊姓大名。
原来,这位不凡之客是“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的诗仙李翰林。长老急忙吩咐小和尚抬来用清泉酿制的米酒,还拿来一些文房四宝。长老亲手盛满了一杯酒,双手捧上,敬给李白。李白慌忙还礼,双手接过,一饮而尽。二人席地而坐,纵谈诗文,开怀畅饮。
李白深感长老待人诚恳,意欲草书诗作相赠,以作答谢之礼。长老大喜,小和尚们忙着研墨的研墨,铺纸的铺纸。李白趁着酒兴,奋笔疾书。长老及小和尚们分站两旁,目睹那遒劲的大宇,赞叹不已。李白写毕,还有三分酒意,便将毛笔顺手一掷,那毛笔翻翻摇摇,从空中落下插入土中。他这才告辞长老而去。长老送走李白,回过头来,不禁大吃一惊,刚才李白掷下的毛笔已化成一座笔峰,笔尖化成了一棵松树,矗立在散花坞中。
这就是如今见到的“梦笔生花。”
9.猴子观海
在狮子峰北一座平顶的山峰上,有一巧石,如猴蹲坐,静观云海起伏,人称“猴子观海”。有诗曰:“灵猴观海不知年,万顷红云镶碧天。坐看人间兴废事,几经沧海变桑田。”当云雾消散后,石猴又如在远眺太平县境(即今黄山市所属黄山区)的绿野平畴,故亦名“猴子望太平”。今人有诗云:”小劫沉沦五百春,全真应是最多情。功成缘满归东土,跌坐灵山望太平。”
何要望太平呢?这里面有个故事:原太平县城,叫仙源村,村中有一户叫赵德隆的书香人家。女儿名叫掌珠,生得聪明美丽。离仙源村不远的黄山北海深处一个洞里,有个灵猴,在山中修炼了三千六百年,会三十六变。灵猴骗婚  一天,灵猴见到掌珠生得俊俏,顿生爱慕之心。灵猴就变成一个白面书生,自称是黄山寨主孙广文的公子孙俊武,于傍晚来到赵家门前,以天色已晚为由,要求借宿一夜.赵家老夫妇见他长得俊秀,衣着华贵,斯文有礼,便信以为真,高兴地留他住宿,并设宴招待。酒饮三杯后,孙公子便向老夫妇陈述对掌珠的爱慕之情,央求纳己为婿,发誓侍奉二老颐养天年。老夫妇一听这甜言蜜语,心中非常喜悦。经与女儿商量;掌珠对才貌双全的孙公子也早八分欢喜。次日一早,老夫妇回了孙公子的话。孙公子听了欢喜若狂,差点露了原形。灵猴回洞,思念掌珠心切,急忙把大小猴子都变成了人,组成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去仙源赵家迎亲。掌珠被抬到洞府,只见陈设富丽,宾客满座。夜深宴席散,孙公子被宾客们拥入洞房。
一觉醒来,掌珠发现孙公子长了一身绒毛,大吃一惊。原来,孙公子酒醉,现出了猴子原形。掌珠非常恼恨,乘灵猴烂醉熟睡之机,向外逃走,直奔家中。灵猴酒醒后,知道自己露出了原形,惊逃了掌珠,便喝令众猴出洞寻找,追到山下芙蓉岭,也不见新娘的影子.灵猴自从失去了掌珠,朝思暮想,但又没有妙法可想,只得每天攀上洞后的悬岩,坐在石上,朝着东北方向的太平县仙源村呆呆地望着。年深月久,便变成了黄山如今这一石景。
飞来石
飞来石位于安徽省黄山风景区平天矼的一块平坦岩石上,为自然风化生成。
“飞来石”的形象,大家都不陌生。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外景中的补天石,选择的就是这块石头。看到这块巨石,人们想起幻化在贾宝玉项上的“通灵宝玉”,那回肠荡气的《红楼梦》主题歌也便萦绕耳边,宝黛的悲剧也历历在目。其实,这巨石硕大无比,据资料说,它高12米、长7·5米、宽1·5—2·5米,重约360吨(自然是计算出来的,谁也无法实地称量),直立在平天缸一块突出岩石的平台上,而这个台也仅长10—12米、宽8—10米,飞来石与平台的接触处只是连贯的环形裂隙,因接触面小,据说从裂隙中拉绳,还可拉进一段。这一块奇石孤耸台中,似乎从天外飞来,极为神奇。有人说,站在不同的位置看飞来石,其形象均不同,如立在光明顶看此石,则像风帆,故称“风帆峰”,而站在棋石峰看此石,则形若上尖下圆的仙桃,故又叫“仙桃峰”。此时,我们站在平天杠的下方向上仰望,看到的是它危石累卵,势若飞腾的样子,确实又是“飞来石”。
相传,宋代有个叫单福的石匠,一生给人家造了不少桥,心想也在自己家乡门口的江上建造一座,但叹息没有帮手。
他膝下只有一女叫小姣,长得聪明美丽。她知道父亲的心思.便要求参加帮助干。但那深山采石,百里运石的苦和累,小女子怎么受得了,所以单福就是不答应。小姣跪在地上苦苦哀求,单福没奈何,才含泪点头。他还把三个徒弟找来帮忙,不久就干起来了。由于开山运石的苦和累实在难受,大徒弟和二徒弟先后悄悄地溜了。单福和女儿、三徒弟为修桥铁了心,继续风里雨里苦干着。但好几年过去了,运到江边的石头只有一小堆.这样累死苦死,桥也建不起来。小姣一咬牙,请人写了“捐身修桥”四个大字,插了个草标,坐到江边石堆旁。一连三天,来看的人无数,但望望滔滔的江水,就都走了。这天,忽然来了个瘸子。身背一把扇子,摘了草标.问小姣愿不愿意跟他走,小姣回答说:“什么时候把大山里开采的石头全运到江边,就什么时候踉你走。”这瘸子原来是八仙中的铁拐李。他挤出人群,腾云驾雾,很快来到百里外的大山,从背上拿下扇子,对着单福和三徒弟开出的石头就扇。石头竟都飞了起来,又纷纷都落在江边。单福和三徒弟也被从山上扇到了造桥工地。铁拐李还怕不够,又对身下立着的一块巨石扇了三扇子,他就站在那巨石上飞到了江边。只见底下尽是人,未敢让巨石落下。又听单福大声说:“石头够了”。他便驾起云头,飘游起来,游到黄山,见黄山风景秀丽,便将石头落下。从此,这飞来石就给黄山增添了绝妙的一景。另外还有两处飞来石,一在翠微峰侧,一在古颖林庵前小峰上。
(二)北海景区怪石
飞来石
在天海平天矼西端的峰头上,有一巨石耸立。石呈近长方柱体耸立在峰头基岩平台之上,宽约7米,厚约1.5米—2.5米,高15米,重约544吨。如此巨石与基岩接触面却很小,就好像从天外飞来,故名“飞来石”。石上刻有“画境”二字,寓意深刻。明程玉衡有诗曰:“策杖游兹峰,怕上最高处。知尔是飞来,恐尔复飞去。”从北和东北方向南观看,飞来石上尖下圆,形似一颗巨桃,又名“仙桃石”或“仙桃峰”。从东向西观看,飞来石又如一身披袈裟的老僧,正低头耸肩俯看西海大峡谷,故又名“老僧探海”。据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黄山志定本》载,黄山飞来石有三处,另外两处,一在翠微峰侧西峰堂侧,一在古颖林庵前小峰上。飞来石,作为黄山第一怪石,赢得了古今中外游人的极高赞誉。1986年,被中央电视台经典电视剧《红楼梦》选作片头图像。此石旧传为女娲补天时所剩下的一块石头,后来飞落黄山成此奇石。其实,“飞来石”与其下部基座平台原系一体,都是由中细粒斑状花岗岩所构成。黄山花岗岩构造节理发育,由于两组近直立节理和一组水平节理的切割裂解,形成了长方柱体的“飞来石”雏形,但此时其四周还被岩块包围着,上下仍为一体。后来,在山体的不断抬升中,由于风化剥蚀、冰川流水和重力崩塌,四周岩块逐渐剥离脱落,接触面也越来越小,最终形成了兀立于高座平台之上的“飞来石”奇观。
仙人晒靴
排云亭前左侧山崖,有一石如古代靴子,倒置在石台上。“靴”长1.5米,上宽2米,下宽1.2米,高2米。传说八仙之一铁拐李,路过此处,被黄山神奇的风光所吸引,挟在腋下的一只靴子,掉了下来也未察觉,于是便无日无夜的晒在那里。从成因上分析,是由于花岗岩节理剥蚀和崩塌而形成。目前,“石靴”与基座花岗岩之间,已见明显错移,重心偏落基座边部,是一处令人惊讶和产生悬念的危景。
仙人晒鞋
在排云亭右侧山壑中,有两石如一双鞋,整齐地放在一个小山峰平台上,似在晾晒,称作“仙人晒鞋”。
仙人晒靴位于排云亭前右侧近处,有二石如一双鞋,整齐地放在小峰台上,似在晾晒,因此得名。
从前,黄山左数峰的仙都观里住着老道道玄和徒弟太清;松林峰上的紫霞宫里住着道姑炼玉和徒儿妙真。两座道宫中间隔着一道鸿沟——西海峡谷,加上道规森严,他们老死不相往来。
一年冬天,山中大雪,仙都观里断了火种,道玄只得叫太清到紫霞官里去借火种.当太清来到紫霞宫,就见到妙真,两人一见如故,谈起话来,非常亲热。从此,两人每天打柴、担水,便到一起谈心,渐渐地砍的柴就少了,担的水也少了.这样,事情不久都被双方师父发现,他俩都受到师父的严厉斥责。还规定今后打柴、担水,以两峰交界的沟涧为界,越界了,就用道鞭、神杖打杀。此后两人在一起说话就很困难了。
一次,趁双方师父都下了山,便偷偷见面,并商定今后:太清在山门前晒一只靴子,就表示师父下山了,妙真就会见太清;妙真在宫前晒一双鞋,就是表示师父出门去了,太清就去见妙真。从此,他俩就以晒靴、晒鞋来幽会。
一天,两人正甜蜜幽会,不料双方师父突然回来,事情败露,他俩将要受到严厉惩罚。他俩想来想去,最后横下一条心:“生不能在一起,就死在一起吧!”两人携起手,从悬岩上纵身一跃,跳进了白雾茫茫的云海。太清晒的靴子和妙真晒的一双鞋子都没有来得及收,日子久了,都变成了石靴、石鞋,就是如今黄山的“仙人晒靴”和“仙人晒鞋”。

猫头鹰
在排云亭左前方,两山夹一凹处,可见一石,状似猫头鹰,两耳竖立,缩着脖颈,十分神似。
二老谈心
排云亭左前方的高空山岗上,有两块巨石对面而坐,似一对老夫妻在促膝谈心。
仙女绣花
在排云亭前,向左前方高峭石壁上遥望,有巧石恰如少女,面前有一奇松如绣花绷台,人称“仙女绣花”。
仙女弹琴
排云亭前左前方第二个高山上,有巧石如仕女状,面前紧挨着有石如琴,两石构成一景,称为“仙女弹琴”。
天狗听琴
在排云亭前朝左前方高峰遥望,“仙女弹琴”右侧有一怪石,形似天狗,正昂首竖耳,聚精会神地聆听优美的琴声,故名。
武松打虎
排云亭右前方松林峰腰,有两块怪石紧靠在一起,中间略有缝隙。右边怪石颇似勇士,威武雄壮,右手握拳,振臂欲击;左边怪石,似一猛虎,昂首怒吼,两石组合成景,名为“武松打虎”。
文王拉车
排云亭右前方松林峰腰,有一组巧石,其中一石如车,上面一人端坐,前面又有一石,其状似人拉车,于是人们使将它与历史上的周文王渭水河边访贤姜子牙的典故联系起来,取名“文王拉车”。现西海大峡谷磴道,正从此处经过,游人至此,可近距离目睹这组怪石。
仙人踩高跷
在排云亭前,向正前方稍下处遥望,可见一山凹内,有一直立怪石两头略尖,中间略粗。云雾涌来时,就似民间杂耍“踩高跷”。因为距离较远看得不很清楚。现天海至吊桥庵磴道已修通,其附近建有观景台,游人可近距离观此奇景。
手指石
又称手指峰。在排云亭前向正前方遥望,可见云门峰附近,有一细长石柱,颇似手指直指蓝天,故名。
牌坊石
亦名牌坊峰。在排云亭左前方,可见一座山峰从西海沟壑中拔地而起,风化皴裂,犹如许多花岗岩块石垒叠,形似牌坊,故名牌坊石。
达摩面壁
在狮子峰腰望仙台,向西遥望丹霞峰,见有一石状如僧人,身披袈裟,面壁参禅,人称达摩面壁。
猪八戒吃西瓜
站在清凉台尽头,向右下角山谷俯视,可见不远处有一怪石,拱嘴扇耳,酷似《西游记》中馋嘴的猪八戒,在其对面的巨石平台上,有一块经风化残留下来的半圆石形如西瓜,两石构成“猪八戒吃西瓜”。
猴子观海
自狮子峰清凉台顶北望,可见对面不远处,一石如猴蹲坐峰顶,静观云海起伏,故称猴子观海。云消雾散后,又如远眺山脚下的太平县(现名黄山区),故又称“猴子望太平”。“石猴”高3米,宽1.5米左右,系由两组垂直节理切割剥蚀后而形成的孤石;在其头部和下颔,留有明显的球状风化痕迹。
飞来钟
在散花坞北。由曙光亭上行,向北坡山峰观看,有一石,上有孔钮,形如古钟,似从外空飞来。
骆驼石
在曙光亭,向笔架峰左侧望去,有两组奇石形似骆驼,故名。
老翁钓鱼
在散花坞笔架峰右侧,有一奇石似老翁正在垂钓。
仙人下棋
从曙光亭东眺,在上升、始信两峰间,有一排怪石,酷似几位身穿道袍,头挽发髻的仙人。其中有二人对坐,如棋手对弈,中间长有一株古松,树冠平整恰如棋盘,故称“仙人下棋”。
丞相观棋
在“仙人下棋”的右边,一石高耸如人,头戴乌纱,身着袍服,似在袖手旁观两位棋手对弈,名为“丞相观棋”。
仙人背包
在“仙人下棋”左侧,有一巧石如人,背负一袋宝物,称为“仙人背包”,又称“仙人背宝”。因在“丞相”对面,如童子背负葫芦侍立,故又称“侍童”。传说,丞相是棋局的裁判,规定谁赢了,包中宝物就归谁。《黄山志定本》称此石为“波斯进宝”。
十八罗汉朝南海
始信峰背面的石笋矼上,有一排石人,有的站立,有的下跪,高矮不齐,参差而立,都朝着一个亭亭玉立似观音菩萨的最高石柱朝拜。由于观音常住南海普陀山,故而取名为“十八罗汉朝南海”。
立佛石
在石笋矼右侧,有一石如佛,满面慈容,似在低眉顾望众生。
梦笔生花
在北海散花坞观景台右前方,有一孤立锥状花岗岩石峰,下圆上尖,酷似一支笔头向上的巨笔。峰巅又巧生奇松如花,故名“梦笔生花”,又称笔峰。清人项黻有诗:“石骨棱棱气象殊,虬松织翠锦云铺。天然一管生花笔,写遍奇峰入画图。”这支如椽巨笔,高约10余米,底面直径约为2.5米,笔头高约1.5米。由于整个“笔体”所在的中细粒斑状花岗岩,其岩石构造节理发育,主要沿两组垂直节理面风化剥落,连节理面南侧亦被强大的外营力磨蚀毫无棱角可寻,从而逐渐形成了这柱崛起于山间洼地中的孤立石峰。在距峰顶约1.5米处,有一组水平节理从峰柱四周切入,其上三分之一形如笔尖,其下三分之二则酷似笔竿。后来在如椎的笔尖石缝中,又巧生奇松(即扰龙松,亦称帝松),形状如花,松石结合,构成了“梦笔生花”的天然奇景。1982年冬,扰龙松死亡。为弥补这一景观损失,曾设计制作一株塑料松安装上去。2004年3月,园林部门成功移植一株黄山松于峰顶,“梦笔生花”奇景再现。
琴台石
又名江丽田琴台。在始信峰顶,有一石台,明末抗清烈士江天一后裔江丽田(名珏)常在此独坐抚琴,故称琴台石。据《歙事闲谭》载,此琴台由其挚交巴廷梅所建。巨石前有古松,名为聚音松(1992年死亡,2002年7月就地移植一棵),近旁有“寒江子独坐”、“丽田生弹琴处”的碑刻。另外,在云谷寺“狮子滚球”东北面,也有一块琴台石,上有石刻“丽田先生琴台”。
小鸟石
“仙人下棋”右面仙人的头上,有一小石如鸟,似在展翅欲飞。此石远处不易看清,在由始信峰去石笋矼的路上,从一峭壁处向仙人头上俯视,才能看得清楚。小鸟是一块花岗岩片石,不足1米见方。
动石
始信峰上有一巨石,用手一推,似有动摇感,故名。西海大峡谷中,从太平索道上站房后向前数十米,来到只容一人通过的石门前,门框上有一石,亦称动石。
仙女弹琴
在西海排云亭前左高峰,有巧石如人状,前面紧挨着有石如琴。石人酷似少女,石琴宛若平放的凤凰琴,状为少女坐在琴旁,身体微俯,正在聚精会神地抚弄着琴弦,故名“仙女弹琴”,俗称“仙女打琴”。
传说在一个深山老林里,住着一位美貌非凡的仙女。每个人看到仙女都会惊喜万分。那位仙女还会弹一手好琴。她弹的琴非常响亮、动听,几乎整座山的人都能听见。
有一次,玉帝下凡,听见了那琴声。啊,多美妙的琴声啊!玉帝想让仙女弹给他一个人听,可是仙女不肯。玉帝一气之下竟把仙女变成了石头。
从次,在黄山上就有了“仙女弹琴”这快奇石。
(二)北海摩崖石刻
金炉峰刻于金炉峰(位于皮篷内),署:汪天与。
万重翠雨刻于云谷寺上行约200米处路边石上,署“清乾隆壬子(1792年)仲秋江宁韩廷秀题”。
憩刻于云谷山庄门前巨石上。落款:丁丑(1997年)仲月饭牛题。饭牛,当代画家田原笔名。
清音刻于云谷寺溪边石上。篆书。
丽田生相羊于此刻于云谷寺溪边石上,在“清音”二字下方。隶书。丽田生,即江珏,字丽田,号天都山人,安徽歙县人,明末抗清烈士江天一后代。
词客留吟刻于云谷寺溪边石上,署“传声题”。传声,即俞传声,浙江桐乡人,乾隆四十年(1775年)任黄山巡检司巡检。
丽田先生琴台刻于云谷寺溪中石上,署“嘉庆乙丑(1805年)秋仲族孙璠书”。
已移我情刻于云谷寺溪中狮石上,署“程振甲题”。
五松入韵刻于云谷寺溪中狮石上。
妙从此始 刻于云谷寺下方道边石上,署“戴延祖题”。
通幽刻于云谷寺下方道边石上,笔力遒劲。落款“徐士业”。徐士业,安徽歙县人,乾隆时著名盐商。据《歙县志》载,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二十七年,乾隆南巡视时,两次南踊跃巡捐输,承办差务,受到特别嘉奖。
醉吟刻于云谷寺下方道边石上。据方大治《游黄山记》载,为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吴子荆题。
回首白云低刻于云谷寺下方道边石上。隶书,吴园璋题。
千古刻于云谷寺下方道边石上,隶书。署“雷平”。雷平,湖南澧州(今澧县)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任黄山巡检司巡检。
渐入佳境刻于云谷寺下方道边石上,楷书,署“何永昌题”。
月岩读书处 刻于云谷寺下方龙风庵钓月台,署“采老人题”。
梅屋江绍莲题,刻于云谷寺梅屋石壁。江绍莲,字依濂,安徽歙县江村人,嘉庆十六年(1811年)会试,特赐国子监学正。
钓月台刻于云谷寺梅屋石壁。
檗庵禅师塔碑 在丞相源,明代立,已毁。民国24年(1935年)重修,现有存碑题刻为:“明遗民檗庵大师之塔,民国二十四年重修,绍兴邵元冲敬题”。另,旁有石上刻“檗庵大师塔于此道□□”,似为当时指路标志。邵元冲,曾任中华民国立法院副院长、代理院长,民国25年(1936年)12月在西安事变中遇枪击身亡。
仙人榜刻于云谷寺下“仙人榜”岩壁上,落款:周金然书。周金然,华亭人(今属上海),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左中允。
来者有缘刻于云谷寺下“仙人榜”岩壁上,行书。署:松岩汪廷茂题。
□仙飞去遗下青鸾老□题,刻于“仙人榜”处。
开门石刻于“仙人榜”下一里石壁上。
阿弥陀佛刻于“仙人榜”下一里石壁上。
黄山胜境碑刻,位于黄山脚下山岔村九龙瀑入口处。落款:“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岁次丁亥孟秋之吉,太子太傅内大臣兵部尚书总督两江统理河务高晋题。”清乾隆帝欲游黄山,两江总督高晋为此从山岔整修游步道至云谷寺,并建“黄山胜境坊”,高晋手书坊额。后坊毁于“文革”,坊额虽有所碎损但大体完整。20世纪90年代,开发九龙瀑时乡民嵌筑于现入口处。
画境刻于飞来石上,字径约一米。落款:己卯(1939年)仲秋陈斯白题。陈斯白,《新镇江周报》创始人之一,民国27年(1938年)10月,出版《野兽在江南》一书,详细记载日寇对江南沦陷区人民所犯下的罪行。
傅增湘留题刻于始信峰渡仙桥畔悬崖上,全文如下:“黄山之胜甲宇内,幽秀灵奇聚于后海,始信峰、清凉台尤为绝特。廿年筇屐,踏遍千峰。若衡华台庐,亦号钜观,而难兼众美,登临极览,赞叹俱穷,聊举领要,以告来者。 乙亥(1935年)四月江安傅增湘重游题石。同游者长汀江庸,绍兴周肇祥,贵阳邢端,嵊县邢震南。”傅增湘(1872—1949),四川泸州江安人,字润沅、沅叔,别号藏园老人等。光绪进士,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入翰林院为庶吉士,与“戊戌六君子”中的刘光第、杨锐有交往。辛亥革命时曾参加唐绍仪和谈代表团南下,民国6年(1917年)入王世珍内阁任教育总长。
接引松刻于始信峰渡仙桥头。
净土门刻于始信峰渡仙桥头石壁。
祁西王启邦造刻于始信峰渡仙桥头石壁。
无能名刻于始信峰上。
奇景天然 刻于始信峰上,落款:丙寅初秋,古黟李柏青、休宁程云□并题。
诸天变相 刻于始信峰上,落款:韩廷秀题。
原来如此 刻于始信峰上。落款:程振甲题。
始信峰 刻于始信峰上,隶书。署:黄习远题。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黄习远题,孙湛书。黄习远,字伯传,吴县人,翰林。
从容 刻于始信峰上。
李一氓书碑1957年李一氓重书“寒江子独坐”五字,刻碑嵌于始信峰顶石壁。并有以下碑记:“明末抗清烈士江天一,曾于始信峰上题此五字,或云书于柴扉,或云镌于石壁,今已佚失,特为补书。按烈士于弘光元年(1645)随其师金声起义守绩溪。兵败被执不屈,十月八日就义于南京。其弟天表迎葬于双枝坞。烈士字文石,亦字涵灏,又字淳初,歙县江村人。吾人于流连风景之余,幸识民族斗争中壮烈有如江天一烈士者。  一九五七年夏李一氓记。”
游黄山宿狮子林二首清光绪十年(1884年)夏,崔国因游黄山后题七律二首,刻碑嵌于始信峰石壁。其一:三十年前此地游,禅房草榻暂淹留。湿云侵岫晴疑雨,深谷藏风夏已秋。自惜鸿泥成往迹,重携蜡屐豁新眸。山灵见我应相识,清瘦形容似旧不?  其二:解组归来历九瀛,看山又作步虚行。廿年宦辙身犹健,半榻茶烟梦已清。萝月朗离尘垢相,松风嘘出海潮声。文殊欲证前因果,我是仙猿再世生。自署:“游黄山宿狮子林作,光绪甲申夏,中浣邑人崔国因并书。”
气象万千 刻于清凉台旁岩壁上。
胜妙殊绝刻于清凉台旁岩壁上,眉题和落款已模糊不清。
伟奇幻险刻于清凉台旁岩壁上。落款:民国卅一年九月(1942年9月)游感,宝山书。
清凉世界 刻于清凉台旁岩壁上,署名:乙丑年孟夏月,□□山汪□邦题词。
灵幻奇秀 刻于清凉台旁岩壁上。落款:丁丑清和张振夏题。
万壑幽邃刻于清凉台岩壁上。署:民国廿三年十月(1934年10月),古晟王钧题。
奇特刻于清凉台旁岩壁上。自署“厚庵”。
奇秀刻于清凉台旁岩壁。署:民国廿四年(1935年)□□□。
观止矣刻于清凉台旁岩壁上。
天然图画碑刻,嵌于清凉台旁岩壁上。篆书。署:乙丑桂秋,上浣海阳何继昌题。
佛刻于清凉台下悬崖上,字径2米左右。署:邹鲁题。
福刻于清凉台下悬崖“佛”字下方,字径2米左右。
神巧刻于狮子林岩壁上。自署:汪勋。
面面受奇刻于狮子林岩壁上。署:程芝云题。
仰止刻于狮子林岩壁上。署人:紫震。
天下奇观刻于狮子林后方右侧岩壁上,字径约80厘米。落款:“壬戌初冬,高恒松题,程德金书。”
清凉正顶刻于狮子林后方左侧悬崖上,字径约1米。署:民国辛酉年(1921年)住持法空建募资建。
狮子林中福地清凉顶上灵山清凉别墅石坊楹联。坊额“清凉别墅”四字为当代著名新闻记者穆青题。
天眼泉刻于狮林大酒店后。系天眼泉泉额。
妙行无住 刻于清凉台对面山岗岩壁上。署:“中华民国卅三年十一月廿一日(1944年11月21日),同游黄山纪念。王震南□□□□。”王震南,浙江奉化人,原名汉良,又字子沛,民国时曾任国民党立法委员。
排云亭排云亭亭额。署款:庚辰(1940年)十月建,龙游余绍宋题。余绍宋,号越园,浙江龙游人,工书画。曾任民国司法次长。
间默洞天刻于轩辕峰神仙洞额,楷书。题刻人不详。
云居 刻于神仙洞内左侧石壁。篆书。
打鼓石 刻于夫子峰顶打鼓石上。
七佛名石柱 刻于福固寺旧址。上刻七个佛名:南无多宝如来,南无宝胜如来,南无妙色身如来,南无广博身如来,南无离怖畏如来,南无甘露玉如来,南无阿弥陀如来。宣统元年(1909年),僧□静立。
重修钓桥记据《黄山指南》载,民国12年(1923年)太平县居士陈仁梅重修,邢邑侯鸣盛作记。邢鸣盛,直隶宁晋人,民国10年(1921年)9月至12年(1923年)5月任太平县知事。
崔涯明代太平县人崔涯题名,刻于醉翁峰下岩壁。崔崖,字若济,号笔山,明代甘棠人。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任监察御史,清正廉明,不畏权贵,被世宗称为“真御史”。
龙盘虎踞 清人焦元振题。刻于翠微寺西峰堂溪石上。
缅怀太古刻于狮子峰北海至松谷庵路边岩壁上。落款“丁丑五月何宰义题”。
仙源路在松谷庵附近巨石上,三字横列,行书,字径40厘米。署:“庚午(1690年)菊月,太平陈九陛书。”陈九陛,辽阳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5年)至三十一年(1693年)任太平县令。
龙渊刻在松谷庵下里许处,崖高3丈,广加倍。两字横列,楷书,字径150厘米。无落款。安徽通志馆《金石调查录》考证:明崇祯八年(1635年),吴廷简游黄山,即见此二字,故为明代所刻。
邹鲁题诗刻于松谷庵溪中巨石上,诗为七绝:引流辟地佛堂前,我与黄山结一缘。殿建慈云环种柏,他年劲节看参天。署:丁丑(1937年)浴佛日邹鲁题。
邹鲁题诗刻于松谷庵桥下溪中巨石上。民国26年(1937年)邹鲁游山后题诗:种柏有余地,补种桃与梅。移来数株桂,区老手自培。沈子娴园艺,花木满园栽。即此小庭苑,亦见规画〔划〕才。黄山新面目,启此一山隈。邀朋共欣赏,行当年年来。署:“丁丑(1937年)浴佛后十日邹鲁再题。”邹鲁诗中自注:“区君国良,粤人,时年六十有六。沈君竞,吴人,历任各校农科教员。”
听涛观瀑刻于松谷庵溪中巨石上,邹鲁题。
怒马奔腾刻于志成桥下溪中巨石上,署款:丁丑(1937年)夏月,沈竞、区国良同题。
得月池刻于松谷庵下路侧池壁上,草书。
回头是岸刻于得月池后岗岩壁上。
竹径刻于芙蓉居至松庵路旁石上。
徐惠福题句刻于乌龙潭旁石上。题句为:“黄海波平,幽静清凉,粤南来此,路远情长。”落款为“庚辰年九月徐惠福、李鉴波、徐梅溪仝立”。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共有二处。一处刻于徐惠福等人题句背面。民国26年(1937年)邹鲁题。旁署:“斯名龙潭,乡人有在此祈雨者,为书刘禹锡语于右,丁丑夏日邹鲁。”另一处刻在翡翠谷口巨石上,为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题。
卧虎刻于廿字亭路石上,草书,字径约70厘米。落款:庚辰九月刘秉森刻。
四面云山绕二水,一潭星月照孤亭乌龙亭对联,刻在前排二石柱上。
忠恕廉明德正义信忍公,博孝仁慈觉节俭真礼和对联,刻在廿字亭(乌龙亭)后排两根石柱上。署“乙亥(1935年)孟冬立”。此20字为“天德圣教”教义。
乌龙潭石刻像刻于乌龙潭石壁上,左右刻有对联:“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署款:“万历庚申年(1620年),谭菊芳立。”
龙刻于廿字亭下岩壁上。字大1米余,运笔丰厚,骨力遒劲。
虎 刻于廿字亭下岩壁上。字大约4米,草书,回旋蜿转,运笔自然。
翡翠城郭中,芙蓉建屏峰。师生游此地,幽趣有苍松。山谷栖丹凤,潭底卧壁龙。星辰伴吾睡,抱月性天空刻于乌龙潭石壁上。
翡翠池刻于翡翠池旁石壁上,署:乙亥年(1935年)季夏,萧昌明书,随行者乐鹄亭、佘子缄、崔松谷题。萧昌明,四川乐至县人,民国时在黄山创立“天德圣德”。
古油潭刻在翡翠池侧石壁上。署:馆田李氏立。
静观刻于翡翠池侧石壁上。
佛草书,字径3米左右,刻于翡翠池上方石壁上。
胡大侔题诗刻于翡翠池上方溪中巨石上,共有两首。题刻为:“癸未(1943年)元夜大雪,晚宿芙蓉居,晓起将行留二截句:自别灵池水一潭,十年尘垢走人寰。今朝暂息浮生念,卧听萧萧雪满山。芙蓉洞口白云封,洞里梅花雪万重。一夜天风吹不断,梦携明月上莲峰。胡大侔题。”胡大侔(1911―1972),安徽太平县(今黄山区)人,精通中西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曾任安徽省政协委员。
福刻于翡翠池下方悬崖上。
南无阿弥陀佛刻于翡翠池下方悬崖上。
寿字径约2米,刻于翡翠池边岩壁。旁有一联:“普慈莲花大生大化,黄山妙果寿世寿人。”
绿荫深处刻于翡翠池边石上。
勿许盗砍杉木见椿告治刻于“绿荫深处”四字下方。系护山告示。
八佛名距翡翠池约100米处,有一八面石柱,上刻八个佛名:“南无多宝如来,南无宝胜如来,南无妙色身如来,南无广博身如来,南无离怖畏如来,南无甘露玉如来,南无阿弥陀如来,南无本师释迦牟尼文佛。”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冬月立。
三月池刻于芙蓉居院内池壁上,萧昌明题。池内壁署:丁丑(1937年)九月芙蓉居立。三月,指天上一月,水中一月,水池本身为一月。
养得翠池常浴日 乱飞花雨且耕云楹联,刻于芙蓉居门石上。
大事业无为而治欲登高必先自卑楹联,刻于芙蓉居内院内石柱上。
弄月潭刻于弄月潭上方三块岩石上。署:萧昌明书。
芙蓉洞刻于芙蓉洞额。1993年,罗工柳题。罗工柳,广东开平人,著名画家。
请观刻于芙蓉洞额。署:庚午(1690年)菊月。据《黄山指南》载,为清康熙时太平县令陈九陛题。
风雨晦刻于松谷庵“仙人晒宝”处。
天榜 黄如真题,刻于“仙人观榜”处。
天游刻于夫子山路旁。署:罗汝芳书。字径约1米,行楷。
陶行知题诗刻于翡翠谷上张村头。内容为:记得昨夜住山村,如何水天竟不分。眼前景物尽是非,三十六峰被谁吞。此去疑是蓬莱岛,万顷烟波望断魂。忽然一阵狂风起,青天还我归乾坤。自署:陶行知题。陶行知,安徽歙县人,人民教育家。
灵秀刻于翡翠谷口巨石上。此二字系依明末书画家董其昌字迹而刻。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刻于翡翠谷内河边石壁。迟浩田题。迟浩田,山东招远人,曾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长、国防部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上将军衔。
激流勇进刻于翡翠谷内河边石壁。张震题。张震,湖南平江人,曾任中央军委副总参谋长、国防大学校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上将军衔。
爱刻于翡翠谷中河边石壁。
爱字碑位于翡翠谷口,上刻一百位古今名家所书“爱”字。
石门天下秀刻于槛窗峰崖壁上。
猴园刻于浮溪猴园崖壁上。落款:岁在丁丑(初秋),黄山方铮。
黄山孕猴谷刻于浮溪猴园崖壁上。署:一九九七年王祥之题。王祥之,河北乐亭县人,书画家。
揽胜搜奇,四围锦绣
登峰造极,一片光明
—咏光明顶
宝座凌空,清凉台畔松飞翼
生公说法,微妙言中石点头
—咏清凉台
妙笔生花,写尽松岩神韵
新诗入梦,吟成云海奇观
—咏梦笔生花
云浮峻岭,奇松怪石多姿,归来懒看岳
谷涌温泉,瑶草琪花竞秀,浴罢似登仙
—云谷山庄联
云外舞禅钵,集漫天仙氲,春清夏晦秋露冬藏尽收眼底
谷内腾蛟龙,汇遍地灵气,东逼南吼西疾北徐皆纳域中
—云谷山庄联
云外青峰无数,最宜登楼遍览
谷中泉潭有几,何妨涉涧涌流
—云谷山庄联
频来急雨千崖净 怒吼天风万壑摇
—云谷山庄联
绕醉吟通幽,来云谷山庄,竹篁清溪间,且听秋风夏雨
过皮篷入胜,望白鹅峻岭,松屏石径处,可揽朝晖暮云
—云谷山庄联
临窗邀石听溪雨 凭槛对月浴松风
—云谷山庄联
泼墨染云山,满目景色添画意
挥笔蘸烟雨,一派风光送诗情
—云谷山庄联
名山大好吾家有 游客昔评天下无
—近代黄炎培书赠文殊院翁松禅师联
北海云来天织锦 东溟日出地擎珠
—咏北海
林深夜来早 峰高月上迟
—咏玉屏楼
曙色渐融天际日 光明普照画中山
—咏曙光亭
飞瀑朝霞连紫气 云峰巧石扎青松
—当代·王瑞昕撰
法空佛国三千界 眼察人间百万家
—慈光阁法眼泉石亭联,赵朴初题
丹青图画未描完北海胜境 翰墨词章难写尽黄山奇观
—当代·欧阳中石
长虹垂地若篆字 晴岫插天如画屏
—当代·尉天池
集天下名山之大成 汇中原五岳之万千
—当代·周昌毅
忙里有余闲窗明几净宜小坐 临此无俗虑水洌茶香可开怀
—慈光阁茶楼联,郑久康书
登斯楼品石鼎龙团春风解愠 分雅座赏玉壶凤饼秋月舒怀
—慈光阁茶楼联,郑久康书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行知亭联,郭沫若题
泰岱之雄伟,衡岳之烟霞,匡庐之飞瀑,峨眉之清凉,黄山兼而有之
温泉之晶莹,青松之苍劲,云海之沧波,怪石之灵秀,寰宇觅亦难矣
—当代·周磊撰
白云成海 苍松化龙
立马空东海 登高望太平
天都护黄海 莲花拥紫云
泉流功德永 山辟普门僧
足临清静地 身在图画中
住此仙人窟 参来上乘禅
宇宙尚存唐岁月 山川犹见汉衣冠
本色住山深有味 清诗呈佛岂无缘
大事业无为而治 欲登高必先自卑
云外闲吟发天籁 山中静雨落松涛
山深自觉无寒暑 禅老无心计岁年
曾游雁宕居安固 又住狮林享太平
天外龙头狮起吼 云间招手佛随缘
临风说法花应坠 对月谈禅石不顽
心超黄海天都上 身寄紫岩莲蕊间
黄山自然尤绝伦 古徽人文尽风流
海到尽处天是岸 山登绝顶我为峰
从容立马半山寺 小心卧龙一线天
胸藏万壑云成海 笔点千峰石化莲
艺坛称绝诗书画 黄岳传奇松石云
夏纳凉风,秋听爽籁
朝观旭日,晚看丹霞
托钵求禅,佛邦活计
种田博饭,祖道生涯
奇石幽松,天然仙境
危岩深壑,自是名山
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无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优钵花开,香满三千世界
菩提树长,荫遮百万人家
禅榻闲眠,谷雨新茶留客座
鸥波戏浴,岩头瀑水洒油潭
剔明灯火,千峰日月醒入梦
摇曳袈裟,万里烟霞遍海天
万松林双猫捕鼠,老僧采药
七巧石二仙对弈,丞相观棋
气象常新,胜地黄山无限好
光明绝顶,东方红日正高升
前景雄伟,莲花高耸天都险
后山秀丽,西海空灵北海奇
松石亦多奇,天下名山能有几
峰云皆绝妙,楼头画境更无双
朝晖夕照,幻景奇观历历在目
风起云涌,荡胸涤臆飘飘欲仙
金鸡叫天门,五老登高半山寺
观音指游路,三岛蓬莱一线天
远近诸景皆佳,身历奇峰惊始信
遐迩群贤毕集,神游梦笔竞生花
三月春浓,绿荫丛中,蝴蝶成对翩翩舞
五更天晓,黄岳路上,你我结伴款款行
一堂佛相,大慈大悲,观众生苦多乐少
万岁共和,自由自在,愿从今偃武修文
徐霞客曰:薄海内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而知天下无山,观止矣
陶行知云:吾徽州可谓东方瑞士,莫辜负新安大好山水,共勉之
绿柳桥边山径 青莲马上诗机
—问余亭联,唐·胡晖题
云海翻腾荡大壑 松涛澎湃卷层峦
—元·郑玉
参天岩壑 云海苍松
—明·徐霞客
久闻赤县江山丽 始信黄山天下奇
—明·徐霞客
人间有石皆奴仆 天下无山可弟兄
—明·余绍祉
松生绝壁不知土 人住深崖只见烟
—明·余绍祉
岂有此理,说也不信
真正妙绝,到者方知
—旧狮子林联,明余绍祉撰,清陈九陛书
松山绝壁不知土 人在深崖何处烟
—咏黄山联,清婺源人齐彦槐题
翠壑丹崖千丈画 白云红叶一溪诗
—咏桃花溪,明余绍祉撰
八百里黄山,东西南北天成趣
五千年历史,春夏秋冬客过勤
—咏黄山南大门
百里遥瞻,莲花佛国
千秋俯瞰,翡翠湖山
—咏黄山北大门
出海狂蛟,九叠龙潭藏玉影
穿云新道,三根银线挂天车
—咏黄山东大门
亭外排云,远山色淡丹青隐
门前赏景,骚客情深兴味浓
—咏黄山西大门
人间仙境 天下奇山
—当代·楚图南
去一天地 得一天地
—咏文殊院立雪台
自疑骑日月 我欲小蓬莱
—石笋矼颖林庵联,陶珽题
怪石奇松人说不信左狮右象我到方知
—文殊院联
就这里看破禅机,下乘、中乘、上乘,解脱因缘十二
从此地参透妙谛,取法、执法、非法,定慧世界三千
—慈光寺联,吴静川题
洗钵乍分蕉上雨 弹琴时引竹间风
—慈光寺联,清歙人吴退旃题
谈经云海花飞雨 说法天都石点头
—慈光寺联,清歙人曹振镛撰
跌宕炉鞴,婆娑火烛,看自三十六峰,头头是道
影为形本,声是响根,历尽八万千岁,滴滴归源
—慈光寺联,胡子庆撰
惟大英雄能觉悟 为诸菩萨振纲维
—慈光寺联
过此成仙侣 回来无俗人
—旧听涛亭联
万山拜其下 孤云卧此中
—玉屏楼联
高阁逼云霄,举头红日尽
远山收入画,回首白云低
—玉屏楼联
蓬飞九品为黄海 狮吼一声下玉屏
—玉屏楼联
丹液一杯 渐江千里
—旧辨源亭联(在金砂岭),顾锡畴题
养得翠池常浴日 乱飞花雨且耕云
—芙蓉居联
经残花雨外 僧散佛香中
—旧散花庵联
引针一线衣珠露 笑指千峰觉路开
—明引针庵联,孙鲁山题
紫石云烟作屏障 青天风雨走蛟龙
—紫云庵联,清赵子良题
紫竹林中观自在 莲花座上现如来
—紫云庵联
闲观四海云霞景 静对千峰锦绣图
—咏天海
流水载花去 行云送香来
—百花源白亭联
地近丹泉,岩涌飞流千嶂雪
院依紫石,门开曲径一茅篷
—茅篷庵(紫云庵)联,歙人蒋龙章题
近听风声如笛 远闻松涛似海
—旧狮林精舍联
神力可通三宝殿 声威当比万山高
—旧狮子林联,明徐文长题
音可能观,观遍黄山开慧眼
士可以大,大如沧海显婆心
—旧观音寺联
奇妙脱凡蹊,果到峰头始信
光明凌绝顶,直从天外飞来
—明普贤庵联
石诡松奇,自是神仙骨
僧闲云懒,到来生隐心
—黄山石室联,清钱塘人汪夔一题
九匹白练出奇观,连续奔腾,远观如八骏骅骝添赤兔
三岭松涛鸣爽籁,抑扬起伏,乍听似千军健卒赴疆场
—咏九龙瀑
四面云山绕二水 一潭星月照孤亭
—廿字亭联
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
—乌龙将军像联
访鹤倚层楼,曾过晴川留爪迹
寻僧登绝壁,要将云海荡胸怀
—咏天都峰联,清李寅生题
水声千涧雨 山气四时秋
—白龙潭乡雪亭联
深隐不妨浮白兴 穷愁常抱草玄心
—旧丞相源骊珠室联,丘若太题
普慈莲花,大生大化
黄山妙果,寿世寿人
—翡翠池壁“寿”字联
狮子林中福地 清凉顶上灵山
—清凉别墅联
眼根已澈浮云表 心镜先莹宝月中
—文殊院联,清萧山高牧题
天上都城,丹墀浪涌云霞灿
人间仙境,翠壁风摇草木香
—咏天都峰
拔地莲花生八极 冲天香气溢千峰
—咏莲花峰
狮子林中无异兽 散花坞里有珍禽
—咏狮子林
剑刃朝天,万杆锋芒毕露
笋尖拔地,千头秀色可餐
—咏石笋矼

四、白云景区
黄山白云景区位于黄山西部,面积1655公倾,南起云门溪上的续古桥,北至伏牛岭,东起云际、石人二峰,西至双河口畔。景区以钓桥庵为中心,钓桥庵位于石人峰下,白云、白门两溪汇合处,海拔610米,钓桥庵又名白云庵,明前为道院,清康熙间改为佛庵,后沿用地名至今。为将白云景区、松谷景区和北海景区联为一体,黄山管委会组织开发了新景区——西海大峡谷。“千峰划然开,紫翠呈万状”的黄山西海大峡谷是黄山又一绝胜处,景区总面积约16.5平方公里。
白云景区集松、石、泉于一体,独具黄山山水之胜。白云溪水流充沛,瀑潭相接,溪畔有悬瀑10余处,潺潺流水,如同琴音;雨后水涌,急流奔腾,声震山谷;山水迸泻,形成飞瀑,悬垂如练,溅珠喷玉。从云外峰巅曲折而下的巨大瀑布,仰望不见首,垂悬百余米。山高水长,源宽瀑大,涛声如雷,终年不涸,人称“黄山第一瀑”。来自天海、西海和九龙峰三溪之水汇合——“三河口”,激流滚滚,河口有桥,名“三溪桥”,置身桥上,可观奇峰异水等景。飞瀑悬垂冲刷成潭,潭多待名,惟“双龙潭”最大,约有400平方米,水深5米以上;“鲨鱼潭”狭深,宽不足1米,长却20余米,水深难测。横跨溪上共有8座小桥,造型不同,典雅别致。沿磴道过“一线天”后,有一座高10余米的石柱,尖头、细腿、大肚皮,身着长“袍”,腰微微向前弯曲,似在用力攀登高峰。当云雾缠绕时,恰似“仙人飘海”。这组巧石,就是在西海排云楼前眺望的“仙人踩高跷”。视点不同,景物也在不断变化中。自然变化。步仙桥飞架在两峰间,相距虽只有6米,但成90度平行矗立,人行其上,如有腾空凌云,在谷中行云穿雾,仿佛置身天际,更有飘然欲仙之感,不知天上人间,立于桥上向下俯视,是深不见底的万丈峡谷,林木茂密,遍布奇石,时有云雾飘过;极目远望,峰石如笋,万般奇景,尽收眼底;抬头仰视,天柱并立,似双剑合璧,锋锷刺天;转身向南,近山有一精美石亭,与奇松巧石,相映成趣,过步仙桥,穿越石洞,桥头是观景台,视野豁然开阔,奇峰、怪石、瀑布、溪流尽收眼帘,右下方的“仙人踩高跷”等景,更是一览无余。步仙桥从取景选址到人造天工,绝妙巧奇。人行桥上,如凌云行空,似人间仙境,真“步仙桥”也。白云溪两侧,峰石如笋,天柱并立,奇松巧石,琳琅满目。黄山植物园是利用天海景观奇特、气候特殊的自然条件而创建的高山植物园,在20公顷的园中,除保留完好近千种原生植物资源外,又引进优质高寒物种集研究与观赏、保护原生种与引进优质种相结合、相统一,取得成功。黄山杜鹃、天女花等奇花异草,翠绿欲滴;黄山松高大挺拔,虬枝横伸;石床峰壁如刀削千仞。这是昔日被称为神秘难测的“魔鬼峡谷”,而今成为人们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的最佳去处。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吉姆•桑塞尔博士专程来黄山考察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时,曾被这沿途自然奇景所陶醉。在步仙桥观景台上,他仰石长思,流连忘返,得出了科学考察结论,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五、松谷景区
松谷景区位于黄山北部,总面积1148公顷。整个景区是个沿着西北向节理发育的谷地,全长10公里,高差近千米。周围群山高耸,形如城廓。区内浓密的原生林带,覆盖率达95%,浓荫蔽日,各类生物相睦共处,繁衍生息。山高蔽日,林幽苔青,千峰竞秀,万木峥嵘。盘龙般的磴道,直伸北海:沿途陡峭的高峰悬崖,蜿蜓起伏的溪流,犹如一幅高悬的立体画卷。景区面积大,线路长,景点景观近百处,可谓奇景荟萃。黄山松谷景区地处松谷景区位于黄山北坡,是狮子峰、骆驼峰、书箱峰、宝塔峰之间的山谷合称。由芙蓉岭徒步上山,需蹬爬6500余级石阶,海拔高差1100米。游览松谷景区可以观赏到芙蓉峰、丹霞峰、松林峰、双笋峰等山峰,仙人观海、仙人铺路、老虎驮羊、关公挡曹、卧虎石等怪石,翡翠池、五龙潭等水景,芙蓉居、松谷禅林等古建筑。
松谷庵
松谷庵是宋代道士张尹甫于宝祐年(1523——1529年)创建道观,后在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重建,改寺为庙,仍名“松谷庵”。当时宁国府知府罗汝芳书额“东土云山”,堂匾“谛黄”。建筑朴实,环境幽雅,周围除有系列风景外,积存有大量古今摩崖石刻,如“佛”、“寿”、“福”、“龙”、“虎”、“龙渊”、“卧虎”、“绿荫深处”、“潭不在深,有龙则灵”、“四面云山绕二水,一潭新月照孤亭”、“普慈莲花大生大化,黄山妙果寿世寿人”等,有情有景,耐人寻味。
油榨石在松谷庵油潭(即翡翠池),石因潭而得名。在翡翠池上方,有岩石横叠如榨床,石上有常年流水,就如榨出菜油。故潭曰“油潭”,石曰“油榨石”。
卧龙石在翡翠池上方不远处的河流中央。龙头朝向翡翠池方向,嘴鼻须眉俱全而逼真,龙身隐于水中。巨龙卧于溪中,半睡半醒,神态悠闲
莺石在松谷庵附近,路旁一石如莺。松涛寂静时,如闻莺啼。
卧虎石从翡翠池赴松谷庵登山步道中,有巨石如老虎卧地,上刻“卧虎”二字。
龙虎石在乌龙潭。有一巨大花岗岩,高约三丈,两边分别刻有“龙”、“虎”两个大字,故名龙虎石。石上建有一亭,名为念(廿)字亭(亭有对联:忠恕廉明德正义信忍公,博孝仁慈觉节俭真礼和,共20字)。
乌龙石在乌龙潭。乌龙潭边一石壁上刻有乌龙将军像,左右刻有对联“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仙人观榜由松谷庵去北海要经过三个古亭,即头道亭、二道亭和三道亭。在二亭前,仰视对面宝塔峰下,有块巧石高丈许,宛如道人,戴冠披袍。宝塔峰顶有块长方形的石匾,远望似有字迹,石人凝目仰观石匾,若有所思,人称“仙人观榜”,又名“天牌石”。
仙人铺路过二道亭,前行约500米,跨过小溪,绕宝塔峰曲折而上,磴道陡峭,云雾缭绕。旧传这里原是悬崖峭壁,磴道无法铺设。后来宝塔峰风化倒塌半边山岩,崩塌碎石正好填在绝壁危崖处,故名“仙人铺路”。后人用这些石头,铺成路基建成盘道。
太白醉酒位于十八道弯下。由“仙人铺路”去二道亭,仰视右侧山峰上,一石如人醉态可掬,酷似诗仙李白,取名“太白醉酒”。
三尊大佛在三道亭前,向左手宝塔峰遥望,可见间距几乎相等的三块大石,如三尊大佛,一字斜排在松林中间,非常壮观。
天鹅孵蛋在三道亭附近。鸡公峰前有一块巧石,形状似鹅,身下有许多圆形卵石,似在精心孵蛋。
小梦笔生花在“天鹅孵蛋”附近,有伞状石松,覆盖着一根石柱,人称其为“小梦笔生花”。
关公挡曹站在三道亭前,向仙人峰遥望,可见两石如人,上下对峙。上石直立,顶生奇松,状如盔缨,酷似气宇轩昂的武将;下石较矮,头戴平顶小帽,身穿袍服,似一文官,弯曲前身,驼背求情,喻为华容道上“关公挡曹”。
老虎驮羊过二道亭走0.5公里,回望鸡公峰,可见峰畔有石如虎,背上有巧石似羊,两石组成“老虎驮羊”。
马蹄石在芙蓉峰下,石上马凹痕如马蹄跡,共几十处,深者约30厘米,浅者约5厘米。相传为轩辕黄帝进山采药骑马时留下的痕迹。
马头石在翠微寺附近的青牛溪上,有一怪石,似烈马昂首嘶鸣。
萝石在黄山东部夫子山下。明人汪道昆曾题“石依林薄”四字,刻于石上。
六、云谷景区
云谷景区位于黄山东部,上至白鹅岭,下到黄山边境的长形谷地,平均海拔900米左右,总面积1027公顷,可达景点5处,即狮子滚球、千古石、仙人榜、丞相源、灵锡泉,可望景点10处,主要有钵盂峰、眉毛峰、香炉峰、罗汉峰等。景区四周,峰林高耸;松林竹海,郁郁葱葱;深壑幽谷,流水潺潺,云雾缭绕。因宋代丞相程元凤幼时曾在此读书而得名丞相源,明代有位学者游此,见景生情,挥笔手书“云谷”二字,被掷锰禅院住持选中,并定为寺名,从此“云谷”便也成了这一峡谷的地名。
(一)主要景点
1.石笋矼
石笋矼堪称黄山石笋的典型代表。石笋矼在始信峰与仙人峰之间。石笋矼位于怪石参差,有“十八罗汉朝南海”、“立佛石”等名胜。矼上石柱参差,林立如笋,其状极为奇诡壮观。吴昭谦《黄山探奇》一书,称黄山石笋、雁荡龙湫、庐山瀑布,为“天下三奇”。
清人洪力行有诗记其胜:“矼中石,拔地起,青冥直上三千丈,碧玉丛生几十里。人衣尽染新篁色,不知身在石林里。两国相看到处惊,萚龙无数不知名。烟霞有路愁迷失,多谢青猿导客行。”明人吴廷简认为:黄山胜景,处处奇妙,石笋矼“益奇益妙”,在别处“一步一叫绝”;到此地,则“一步十叫绝”。明代浙江秀水金明寺僧智舷,写诗《登石笋矼》:朝上石笋矼,峻削健吾杖。峰峰若飞来,击破海子浪。或有犯人形,撒手悬崖上。上下皆虚空,不知几万丈。化理不厌奇,濡毫讵能状?
2.白鹅岭
白鹅岭位于北海景区最东边,岭头建有701电视塔,如岭标矗立山头云雾之间。从岭南下道有石级山道四百多阶,十分陡峭,俗称“四百踏”,可至云谷寺,即云谷索道下站。
云谷索道途中景点“喜鹊登梅”处有一株“梅松”,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松状若古梅,其旁有巧石形如喜鹊,松石结合,成为一景。过了入胜亭,在石桥上仰观前面两峰之间,有怪石屹立,形如喜鹊,旁有青松可登,称为喜鹊登梅。由此转道去皮篷,从另一面看,喜鹊变成了身穿古袍的仙人,仿佛还举手为游客指路,所以这块巧石又叫仙人指路。这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巧石。
在白鹅岭往701电视台途中,有一株松树如绿孔雀昂首挺立,一枝屈向白鹅岭,犹如孔雀翘首。其后数枝如雀尾与雀翅,整个形状如孔雀正欲东南飞去。故名“孔雀松”,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3.仙人指路(喜鹊登梅)
仙人指路位于云谷寺至皮篷路口。一怪石屹立峰巅,其状似身着道袍的仙人,他一手举起,似为游客指引进入皮篷之路,故名“仙人指路石”。
相传很早以前,有一位两岁能文、四岁会武的神童,只因后来科场失意,擂台负伤,改行经商后又把老本蚀光,在走投无路时就奔赴黄山来寻师访仙。哪知跑遍了千峰万壑,连一个药农、樵夫的踪影也没见到。干粮吃光了就吞野果,衣服穿烂了就披树皮、树叶。渐渐地变得骨瘦如柴,一天终于昏倒路旁,奄奄一息。不知过了多久,来了一位身背蔑篓,脚着山袜芒鞋的老人,把神童救醒过来,问明情况后,老人哈哈一笑说:“你怎么聪明反被聪明误呢?哪里有什么神仙,你快回家去找个力气活干干,免得把一条命丢在这荒山野岭白白喂了豺狼虎豹。”说完还送些野果给神童路上吃。神童心想老人的话是对的,就千恩万谢地辞别了老人。没走多远,猛一下醒悟过来:“我跑遍全山连个人影也没见过,那老汉分明就是仙人。”他回头就追,追上老人后就双膝跪地,苦苦哀求老人给指引一条成仙得道之路。老人说:“我哪里是什么神仙。实不相瞒,我前半生被名利二字害得家破人亡,这才看破红尘.隐匿在此.”神童半信半疑,但见老汉风度不凡,气宇若仙,决心拜老人为师,苦苦哀求不止。谁知等他抬头再看时,这老人却变成了一块高大魁伟的“仙人指路”石。神童又在石头前百拜千叩,忽然石头人肚里发出声音:“踏遍黄山没见仙,只怪名利藏心间,劝君改走勤奋路,包你余生赛神仙.”神童最终还是听信了仙人的话,后半生不但成家立业,而且日子过得很火红。难怪清人曹来复以诗记之:“世事多乖错,投足皆模糊。请君(仙人指路石)出山去,到处指迷途。”在人胜亭北行一公里的石板桥仰视,仙人指路石的形状又变成了喜鹊,旁有一棵青松,状若古梅,松石相配成景,人称“喜鹊登梅”
白鹅岭
白鹅岭使白鹅峰与贡阳山相连,形成东海与北海分界屏障,岭上是观东海奇景的最佳处。岭东白鹅峰,海拔1768米,山势峻峭,人不可登;唐代诗仙李白著名的诗篇《送温处士归白鹅岭旧居》即指此,下岭入谷,右侧峰石耸峙,石笋罗列,小者玲珑剔透,鬼斧神工,怪石或高踞峰巅,或屹立幽谷,或似珍禽异兽,或如仙人仕女。名者如“七巧石”、“五老荡船”、“石鼓”、“仙人翻桌”、“小梦笔生花”、“双猫捕鼠”、“介子背母”、“猴子捧桃”、“净瓶石”、“海航石”、“鹰展翅”等,惟妙惟肖,且人行景变,其意莫测。
皮蓬在白鹅岭“四百阶”下峡谷右侧,高大雄伟的峰岩,林木茂密,其间溪流潺潺,汇入丞相源。溪畔有黄山著名巧石,“仙人指路”。沿仙人所指方向,前行2里到皮蓬,“皮蓬”古称云舫,清代画僧雪庄曾筑云舫于此。皮蓬内素有36小峰之说。置身皮蓬,拥云披翠,鸟语花香,幽静深壑。皮蓬现已不存在,但廷用地名,且景物依旧,四周奇峰环列,披云挂霞。游人至此可寻幽探奇,画家可到此写生创作。
云谷位于峡谷中部,虽四面环山,但此处略显宽阔平坦。漫步云谷,可远眺云飞雾绕的巍峨群峰,领略喷珠溅玉的碧溪流泉,让人流连,让人遐思。曲径通幽,倘徉于林间、竹海、溪旁。研究第四纪冰川遗留下来的漂砾怪石,饱览“狮子滚球”、“琴台石”、“千古石”、“仙人观榜”等奇石,品味“渐入佳境”、“回首白云低”、“妙从此始”、“醉吟”、“通幽”等古人留下的摩崖石刻;还可观赏“三宝树”(华东黄彬、南方铁杉和银杏),这些都被例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十分珍贵。游览云谷,可从自然、文化、科学诸多方面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狮子抢球
位于丞相源后溪处,其形状仿佛一直威武的雄狮一般。在该石头的两侧,还有几阶石级可以登上狮背。在狮子的前方,还立着一块巨大的圆形石头,狮子凝视着前方的石头,仿佛在与身前的圆球一同戏耍一般。另外,在狮子石头上,还刻有程振甲所书的真迹——“已移我情王松入韵”八字。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黄山上有两块大石头这两块大石头非常像两头威武的狮子,摇头摆尾的,两头威武狮子的中间有块石头,这块石头很像一个球。关于这几块石头传说是很久很久以前,黄山上有两头小狮子,它们很顽皮,每天都抢球玩,整得草折花落。后来,有个仙人看到了,仙人很气愤,就把这两头顽皮狮子变成了石头。从此以后,黄山又变成原来的样子,这两头狮子就一动不动的守着这座山。这就是“狮子抢球”的传说。
九龙瀑
九龙瀑在云谷景区下端,是黄山的三大瀑布之一,也是三大瀑布中最壮观者。天都、玉屏、炼丹、仙掌诸峰之水,汇流丞相源,泻至香炉,罗汉两峰间的悬崖时,奔流而下,抛珠溅玉,激流滚滚,宛如奔腾飞下的巨龙。巨龙遇悬崖断层,被截成九节,九条瀑布,奔腾300余米,直泻山脚,十分壮观。“飞泉不让匡庐瀑,峭壁掌天挂九龙”,这是对飞龙瀑的赞美。
(二)云谷景区怪石
钓月台又名梅屋,位于眉毛峰南侧,距云谷山庄西约一公里的竹林中,上刻“月岩读书处”,其旁即为钓月台。另一巨石横倚台上,下面形成洞穴,洞上刻“梅屋”二字,附近有江丽田墓。古时温泉至云谷寺,需穿过石洞,经龙凤庵旧址方至。
仙人榜过九龙瀑,经开门石,路旁有一块巨石,高约30米,横陈至罗汉峰畔。上端刻有“仙人榜”三字,周金然书;下刻“来者有缘”四字,行书,汪松岩题。
千古石从云谷山庄往云谷寺前行,路边有一圆形岩石,架在几棵翠竹之间,上刻隶书“千古”二字。此石由冰川搬运磨蚀而形成。
狮子滚球在云谷寺前山溪旁,有巨石似雄狮,有石级可登狮背,前面有一个圆形石球,两石组成一景,称狮子滚球。
仙人翻桌从云谷寺上行,将至白沙矼隔河西望,有石犹如八仙桌,四脚朝上,正好翻盖在另一块石头上,俗称仙人翻桌。
喜鹊登梅过入胜亭上行不远,有吟啸桥横跨溪上。过桥向左前方看,有一怪石屹立峰谷间,状如喜鹊。近旁长一青松,颇似古梅,松石巧妙组合成景,称作“喜鹊登梅”。
仙人指路沿石桥继续上行约四五百米,至一岔路口,便是皮篷古道。沿着左手通往皮篷的小路行不到百米,回首再望“喜鹊登梅”,“喜鹊”已变成了身穿宽袖道袍的“仙人”,正抬着右臂,指向登山盘道,名为“仙人指路”。清曹来复有诗:“世事多乖错,投足皆模糊。请君出山去,到处指迷途。”
“喜鹊登梅”和“仙人指路”,是典型的一石二景,黄山移步换景之妙在此处体现得淋漓尽致。由于节理裂隙的分割,加上后期冰川流水和风化侵蚀作用的改造,使该处周围岩石不断发生剥落崩塌,从而形成了高约30米,独立于谷中的长方体石柱;石柱之上部,则由于水平节理的切割而断开,形成了高约2.5米、最宽处约1.5米的“喜鹊”和“仙人”。
天狗望月站在皮篷路口,向左前方上空遥望,有巧石如狗,昂首仰望长空,人称“天狗望月”。清画僧雪庄名之为“玉兔峰”。
仙猴捧桃站在皮篷路口,向皮篷上空遥望,见整座山岩酷似一只猿猴,双手捧着石桃,故称“仙猴捧桃”。
老僧采药“天狗望月”南面的山壁上,有一直立怪石,状如僧人,身披袈裟,背负药囊,面前有一片奇松,状如草药,名为“老僧采药”。清雪庄名其为“鱼篮峰”。
介子背母在“天狗望月”上方。磴道南面山峰峰顶,有两石相并,似一个身材高大的壮士,背负着一个头挽发髻的老妪。人们联想到春秋时“介子推背母隐居绵山”的故事,称此景为“介子背母”。
净瓶石在皮篷前,石形似瓶,故名。相传此瓶乃雪庄和尚盛水作画的用具,大师死后,因沾有黄山灵气,便在庵前幻化成石。
雄鹰展翅在皮篷景区内,由东向西,山顶有奇石似老鹰展翅。
侧面人在皮篷景区内,有石峰似侧面人像。
打鼓石双猫捕鼠上方,有一石鼓,置于峰顶。山风劲吹,訇然有声,故名打鼓石。又称飞来鼓。另在石鼓峰顶,亦有石似鼓。
双猫捕鼠由皮篷上行,仰望左手山峰,有一石形似老鼠,神情颇为慌张;左右两边各有一石形似灵猫,正神色专注地窥视着老鼠动向。
苏武牧羊在打鼓石下,有石似人,石边一棵孤松,好像牧竿,前面一片矮林,在云雾中犹如羊群。松石结合,组成一幅牧羊图。附会西汉历史故事,名为“苏武牧羊”。
孟母教子在打鼓石上方,有上下两石如人。上方一人端坐,似在训话;下方一人背躬腹弯,垂首聆听。二石合称“孟母教子”。
诸葛亮借东风打鼓石东侧,近白鹅岭,有石如人迎风而立,似在呼风唤雨,故名。
七巧石白鹅岭南侧,磴道左边松林中有一组巧石,共有七块,大小形状不一,天然巧叠在一起,协调和谐,名为七巧石。
五老荡船白鹅岭南侧,山道左边松林丛中有五片高大方形石柱,其状如帆。云海弥漫时,恰似五位老人在荡船,故名“五老荡船”。如遇雨雾天气,从云谷索道上站往下看,“五老”正逆水而上,奋力摇桨勇搏激流,尤为逼真。
海船石白鹅岭西侧,山壑幽深,云雾弥漫,状如大海。一石如船,飘流于海上,故名。自金炉峰向西北眺望,最为逼真。
七、钓桥景区
钓桥景区位于黄山西部,面积1655公倾,南起云门溪上的续古桥,北至伏牛岭,东起云际、石人二峰,西至双河口畔。景区以钓桥庵为中心,钓桥庵位于石人峰下,白云、白门两溪汇合处,海拔610米,钓桥庵又名白云庵,明前为道院,清康熙间改为佛庵,后沿用地名至今。庵周围景致清幽,峰峦叠峙,松石争奇,层竹铺翠,溪流环绕。
钓桥处于黄山岩体的西侧边缘及接触带部位,似斑状花岗岩形成的峭壁如削、奇石嶙峋的峰峦地貌。西侧外接触带太平花岗岩闪长岩体,风化后地势相对低缓,构成西出去焦村通道。
钓桥景区以钓桥为中,从庵北悬浦桥,沿西海白云峡谷拓展。依山就势,凿石为阶,遇河、谷架桥,形成磴道,直至天海海心亭,形成路长7.5公里,高差千余米,有石阶5530级:沿途有大小景观16处;别具匠心,造型各异的桥涵10座,沿途奇松、怪石、飞瀑、流泉等奇妙景点60多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6-3 12:12 , Processed in 0.07935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