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指南] 一条路和一个村——文昌古道

[复制链接]

131

主题

131

帖子

393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9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15 15:23: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徽州古道是古代徽州府与周边州府经商往来、人员交流的主要通道,是见证徽商历史文化的“徽商之路”。这些古道多顺山势、沿溪水而建,古时五里一亭、十里一庙,如今沿途依旧森林茂密,流水淙淙,景色绝佳,是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神秘的走廊。
青山、秀水、祠堂、民居、牌坊、水口、古桥、马头墙、徽商、徽菜、徽文化……
在这些徽州元素中,最容易被忽略可能就是那些盘桓在崇山峻岭间的青石古道,它们曾经串起一个个聚族而居的村落,连接着徽州与外面的世界,像纵横交错的徽州脉络,流淌着千年的灵气。而如今却无一例外地寥落在时光尽头,将曾经的喧嚣和辉煌埋进历史的记忆,像“文昌古道”这样精致且保存完好的徽州古道已屈指可数。
歙县岔口镇文山村,位于岔口至昌溪古镇的山腰上,古时因地处交通要道,店肆林立,又称文山店。“文昌古道”是以文山村为中心,东向岔口镇岔口村、南至武阳乡湖田村、西往昌溪镇双源村分别铺设的三条各五华里的青石古道,是歙县大洲源与昌溪两地百姓日常往来、外出经商、读书赶考、运送物资的主要通道,也是徽州境内现存的修筑标准最高、设施保存最完整、风景颜值绝佳、历史人文气息浓厚的旅游休闲古道。
青石古道在茶树丛中逶迤而上,行至坝岭头,视野豁然开朗。时值油菜花盛开季节,极目远眺,远山近壑,尽收眼底,山峦中,一座山腰一个村,一块平地一片金,层层叠叠,伸向朦胧的远方。脚下的路不再是顺着山坡自然起伏,路面已被厚实的石磅填砌平整。
从坝岭头至文山村不足两里路,石板铺设却极其讲究。上坡台阶均由长四尺、宽八寸、高三寸的石板架设,坡面平缓,步行上下,膝盖毫无跨越的振动感。一处名为“百步云梯”的蹬道,百余级石阶整齐稳固,圆弧形绕过山坳,似一把打开的扇叶,韵味十足。从文山村一位老人口中得知,当年修建此处的石匠曾夸下海口,几十年后,如有一块石板松动,他愿以银元去垫平。近百年前的承诺今天依然掷地有声,这就是徽州古人工匠精神。
平路施工难度不如台阶,修路工匠则做到锦上添花。整条古道均按两块石板“一”字横向、三块“丨”列,交叉铺设,远远望去,如同一条编织着花纹的绶带,缠绕在丛林中。如此完美的艺术化石板路面是在其它徽州古道上不曾见过的,如今,走在上面,依然能够感受到当年徽商的意气风发,以及“无徽不成镇”的强大经济实力。只有那几座散落在古道旁的路亭,饱经风雨,略显沧桑,默默地替历史长河中那些风云人物诉说着千百年来的兴衰荣辱。
文昌古道始建于何时,有多种版本。传说民国年间,文山商人为从昌溪古镇迎娶儿媳,而斥重资修路。也有传言说,文山商人将女儿嫁到昌溪,为避免被婆家轻视而修建此道。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现存古道石板路面为民国时期文山村茶商吴六金倡导铺设的,并承担了大部分的费用。我没有考究癖,既然到了文山,总想将这条徽州少有的精美古道探个究竟。也正巧,村口那座土楼里的“文山客栈”老板正是吴六金的旁系后裔。老板叫吴惠峰,吴六金是其奶奶的姐夫的父亲。据吴惠峰介绍:文山古道开凿历经几代人,确有因娶儿媳妇而修路的传说,但仅仅是依山就水开挖的便道。现存石板路面为民国期间铺设,在文山至湖田的这段古道上刻有具体年份,在不同路段镌刻着三个年份,分别为民国五年(1916)、民国“十乙”年(1922)、民国二十八年(1939),这其中大部分是吴六金于1935-1938年出资修建的。
文山村依山而建,横亘于山坡上,原名“横山村”,因当地方言“横”“文”同音,故雅化为文山村,取“文运昌盛”之意。村庄视野开阔,远山成环抱状隔壑相对,近峰簇拥在村舍之下,呈坐观千军万马之势。
村中的静谧与古道上的熙熙攘攘形成鲜明的比照,置身村内,如同走进一场古典音乐的演奏现场,没有一丝杂音。如果说眼前的青石巷是一条五线谱,一栋栋老房子则是它的音符,凝固成这一段幽邃的音乐,萦绕在耳畔,回响在山峦中。漫步村中,路边很多老房子大门紧闭,有的门槛上已布满青苔,仿佛一个个耄耋老者,呢喃着当年的过眼云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6-16 23:01 , Processed in 0.07170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