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祁门古代科举进士之南宋文学家方岳

[复制链接]

94

主题

94

帖子

282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8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9-17 11:55: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祁门古代进士中,若论文学成就,首推南宋文学家方岳。

方岳(1199--1262)字巨山,号秋崖,居祁门县城何家坞。出身耕读世家,自幼聪敏,七岁能赋诗,时人称神童。其漕试及别省皆获第一,但因不附和当时的权臣左丞相史弥远,宋绍定五年(1232)廷试时被抑置为甲科进士第七名。授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星子县)教授。母亡,守制三年,调任滁州(治所在今安徽省滁县)教授,又调淮南东路(治所在今江苏扬州市)任安抚司干官。其时,高邮军(治所在今江苏高邮县)兵卒内讧,方岳奉命查治,戮首恶数人,一城秩序井然。任职期满,进礼、兵部架阁,添差淮东制置司干官。后淮东制置使赵葵延置幕府,深得器重。

端平元年(1234),蒙古贵族灭金,并向宋朝进攻,当时担任京西、湖北制置使的史嵩之,准备在湖北和蒙古贵族议和,方岳代赵葵写信责骂之。嘉熙三年(1239),史嵩之任左丞相,唆使言官弹劾,不久方岳被罢官归里,闲居四年。淳祐四年(1244),范钟出任左丞相,以礼、兵部架阁召回,改太学正兼景献府教授。淳祐六年(1246),升宗学博士,七年授秘书郎。赵葵任左丞相兼枢密使后,召为行府参议官。不久,改任南康军知军。南康军据鄱阳湖要道,当时在那里修闸以便船只停泊。时权臣贾似道为湖广总领,派来纲梢把持水闸,敲榨民船,不缴万钱不得入闸停泊,因此造成许多民船覆没惨剧。方岳闻讯激愤不已,令擒押肇事官兵数人。贾似道气势汹汹来文兴师问罪,方岳毫不畏惧,大书数百语回复,痛斥贾搜刮民众的不法行为,其中有句:“岂不知天地间有一方岳焉!”铁骨铮铮,正气凛然。因此又遭贾似道上章弹劾,再次被贬,调为邵武军(今福建邵武县)。他离别南康时,当地百姓闻讯不约而同地扛着彩旗,排着长队前来送行。程元凤(歙县人,官拜右丞相兼枢密使)掌权时,又起用方岳,知袁州(今江西宜春县)。复又因冒犯丁大全,遭弹劾罢官。因忤权要,方岳多次被劾罢归,终生仕途失意,但其始终不屈,与权奸冰炭不容。后来他执意远离污浊的官场,回到祁门。

宋景定三年(1262),方岳病逝家中,年六十四。方岳气貌清古,声若洪钟,著有《秋崖集》四十卷,最后四卷为词。据《安徽文献书目》载,《方秋崖先生全集》为八十三卷。方岳的诗歌风格清丽天然,词作平易清健。

方岳故居在祁门县城城北何家坞,坞内原有君子亭、归来馆等建筑,山上有梅,池中有荷,风光迷人,因见池中荷花茂盛,方岳又改名为荷嘉坞。

生逢乱世,忧国忧民,方岳把满腹的忧愤都化作了爱国篇章。他一生写了大量的奏状、铭、记、诗词等,明嘉靖年间其裔孙方谦刊刻成《方秋崖先生全集》,凡文四十五卷,诗、词三十八卷。如他在《代范丞相》奏章中,针对时政,精心撰列了十条措施,表达自己希望富国强兵的拳拳之心。方岳体恤人民疾苦,与人民关系密切。《答金守》中云:“所与交者,非辍耕之夫,则荷涤之叟也。”他非常痛恨朝廷的苛捐杂税,被选入钱钟书《宋诗选注》中的《三虎行》是传世名篇。爱国爱民的思想贯穿了方岳的一生,其高尚的人品和诗品相映成辉,在历史的长河里闪耀着光芒。

方岳是南宋晚期江湖派的重要作家,诗词文兼擅,其诗多描写农村生活与田园风光,诗风自然清新质朴,平白如话,受杨万里、范成大影响,而自成一体,与刘克庄齐名。他有把典故成语组织为新巧对偶的习惯,例如元明以来戏曲和小说里常见的“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这一联,就是他的诗。元人洪焱祖曾撰有《秋崖先生传》,传中言“(方岳)诗文四六,不用古律,以意为之,语或天出"。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言“其诗主清新,工于镂琢”。祁门当时有祭祀岳飞的庙字,方岳瞻仰后题诗以表达对岳飞的崇敬,抒发自己的报国之志。诗云:“神京鳞介腥衣裳,三精雾塞天地光。星啼鼯笑纷披猖,中分宇宙尊犬羊。谁其与者沦纲常,受计于虏扼我吭。王心凛凛天苍苍,以次来缚归朝堂。……闻王有象北山冈,欲往从之洁予觞。简书之言不我遑,今且去此何改忘。牲肥酒香时日良,金戈铁马山茫茫。”长诗一韵到底,如水泻地,借岳飞的遭际表现自己的一腔忧愤。

方岳词属辛弃疾派,善用长调抒写国仇家恨,抒发爱国忧时之情,词风清健,富于生活情趣,为大众喜爱,广为流传;其慷慨悲壮,豪气不减辛弃疾与刘过,散文化及用经史语入词的倾向也与辛、刘相近。王鹏运《四印斋所刻词》说他的词不在叶梦得、刘克庄之下,风格近于苏(东坡)辛(弃疾)。如“春雨初晴水拍堤,村南村北鹁鸪啼;含风宿麦青相接,刺水柔秧绿未齐”(《农谣·之一》)。虽然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似乎有些狭窄,但从其内容和艺术特色方面都可以找到其独特的地方,他孤峭刚傲的性格使他的作品中透着一股凛凛生风的刚气。

方岳议政论事的文章,流畅平易,且颇有见地。如《轮对第一子》指斥当时“二三大臣远避嫌疑之时多,而经纶政事之时少,共济艰难之意浅,而计较利害之意深”,被洪焱祖赞为深切之论。在淮南所作《与赵端明书》指责赵葵治军之失,真切直率。他也是南宋后期的骈文名家,所作表、奏、启、策,用典精切,文气纡徐畅达,为时人所称道。

在祁门民间传说故事中,方岳还与祁门最出名的一道菜肴“中和汤”有关。

中和汤是道地的祁门名菜,祁门人每逢置办酒席,都少不了中和汤,而且是上桌的第一道菜。中和原叫作“中河”。原指发源于祁门流入江西鄱阳县境的一条河,它的东面一条河从婺源流入,西边一条河从至德(即今安徽东至县)流入。这东河、西河、中河,在鄱阳湖上游汇合,一同注入鄱阳湖。东、西两河水流浑浊,唯中河清澈见底,并盛产小虾,其味特别鲜美。

相传,方岳在波阳为官时,衙署在鄱阳湖边。他见中河水秀且自家乡流来,公余便常来河上泛舟。方岳嗜好豆腐,一次在船上煮豆腐块时缺少佐料,因见河中小虾甚多,便捞了一些与豆腐同时下锅煮,一尝之下,确实味道鲜美。以后他每煮豆腐,均要去中河捞虾米为佐料,还将此菜命名为“中河”,并将其制法带回家乡。渐渐地一传十,十传百,中河就传遍了整个祁门,成了宴席上不可或缺的美味佳肴。其配料也越来越多,味道也就越来越美。

因“河”、“和”同音,“中河汤”慢慢被人改为“中和汤”,有了中和多种美味之意。并且上了徽菜谱,成为很受顾客欢迎的一道徽菜。如今,中和汤制法精细,配料考究,首先要选上好的白豆腐,精心切成米粒大小的豆腐丁,用水煮一下滤去水份,以除去豆腥味。然后将适量的冬笋、香菇、瘦肉等亦切成小块,放到豆腐中,加入清水,大火煮开,多加猪油、葱、蒜、胡椒、盐、味精等作料,小火慢炖。其味特别鲜美,令人百吃不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6-14 03:02 , Processed in 0.07619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