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0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站在西方讲台上的第一人:戈鲲化

[复制链接]

77

主题

77

帖子

231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3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6-9 18:28: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戈鲲化,字砚约,一字彦员,清徽州休宁县人,生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
  太平天国战争中曾入清军黄开榜幕中。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天国李秀成、陈玉成、杨辅清等会援天京,大破清江南大营,攻占常州、苏州、嘉兴等地,经历了兵燹流离之苦。大约在清同治二年(1863年)前后,来到美国驻上海领事馆任职。二年期满,移居宁波,在英国领事馆任职时间长达15年之久,其间曾捐了一个五品宁波候选同知的官。戈鲲化善长诗歌,出版有《人寿堂诗钞》和《人寿集》,在当时中国文化圈中颇有名气。在美、英领事馆的工作经历,使戈鲲化对西方特别是美国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还教过一位英国学生和法国学生。
  19世纪末,美国哈佛大学决定设中文讲座,培养通中文的人才,以增强美国在中国进行商业贸易的能力。经过考察,他们找到了戈鲲化,光绪五年(1879年)五月二十六日,美国驻牛庄领事鼐德在上海总领事馆,代表哈佛大学校长埃利奥特和戈鲲化签订了任教合同。这年秋天,41岁的戈鲲化带着妻儿与仆人,经过50天的航行,乘船抵达美国,开始了他在哈佛大学的教学生涯。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向西方世界派出教师,讲授中国文化。此事立即成为美国各大报纸争相刊登的新闻。
  抵达哈佛后,戈鲲化于光绪五年(1879年)十月二十二日正式开课,他的第一份教材是一篇小说。戈鲲化在哈佛上课,但学生并不局限于本校人士,任何有兴趣了解中国的学者,或者希望从事外交、海关、商业及传教事业者,只要缴费就可选修他的课程。戈鲲化每周上五天课,每次上课他都要穿上官服,要求学生尊师重道。他还为哈佛的教授们特别开设了诗文讲座,有时还应邀到教授俱乐部去演讲。光绪六年(1880年),戈鲲化以他的特立独行和厚重的中国文化背景成为哈佛大学令人瞩目的贵宾。
  戈鲲化是作为语言教师被哈佛聘任的,但他并不满足于教授语言,而是通过教授中文来传授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唐诗宋词。他是个诗人,在任何场合,几乎都不忘吟诗、讲解诗。作为诗人的戈鲲化,用中国诗歌的魅力和中国诗人的气质,感染了从未接触过中国文化的美国人。戈鲲化不仅自己喜欢诗,而且强烈地意识到诗的价值,有意识地在美国致力于中国文化的传播,要把诗的精神带到美国。为此,戈鲲化专门编纂了中文教材《华质英文》,这本教材被哈佛大学称作“有史以来最早的一本中国人用中英文对照编写的介绍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诗词的教材”。在这本收录了戈鲲化自己创作的15首诗作的小册子中,既有中文原诗,又有英文译文,还有对诗中词句、典故的英文解释,甚至还标出了平仄发音。通过这种方式,戈鲲化不仅使中文教育更加生动,也让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同时了解到中国的文化。在异国的戈鲲化就这样顽强地成为中国文化输出的先行者。
  在充分展现中国诗歌之美的同时,戈鲲化还注重借助诗歌这种形式,传播中国的文化理念。在《华质英文》中,选入的第一首诗就是《先慈奉旨入祀节烈祠》。戈鲲化的母亲在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天国攻陷常州时自尽殉节,受到皇帝的褒奖,入祀节烈祠。这首诗传达的是对以身殉节的传统美德的赞誉和自豪。同时,在《华质英文》的“例言”中,他特别强调诗中典故的重要性。文学中固定使用的典故,其实是文化理念的结晶。戈氏在用于教学的诗文中频繁使用有关友谊、家庭伦理等方面的典故,并详加阐释,显示出在专注于言语传播的同时,他也开始尝试传播一些重要的文化理念。
  按照合同,戈鲲化的教学应到光绪八年(1882年)秋天结束。不幸的是,这年二月,他因感冒而转发肺炎,多方治疗无效,于十四日病逝。十八日,哈佛大学为他举行了追思会,除了他的亲属,校长埃利奥特,美国朋友鼐德、刘恩等,中国第一位赴美留学生容闳以及中国使团的代表出席了追思会。不久,戈鲲化的遗体和遗属在专人护送下,由波士顿经日本横滨回到上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6-14 01:36 , Processed in 0.729272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