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邓石如与徽州的不解之缘

[复制链接]

79

主题

79

帖子

237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3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5-20 22:45:1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日,在歙县佳盛堂汪先生处见到一幅邓石如先生的隶书木刻残联。据汪先生介绍,此对联出自歙县雄村曹家,原主人将对联的上联锯掉了一个字,下联锯掉了二个字,拿来用作防潮的垫板,所幸是落款还在,残联内容为:“彝鼎图书自典□,珊瑚玉树交□□。”落款为“古浣邓琰”,镌刻印章两枚:“邓琰”、“石如”。经查相关资料,此联为集句,上联出自王文治(1730~1802年,清代诗人、书法家)的对联“彝鼎图书自典重,兰苔翡翠相鲜新”,下联出自山东孔府的对联“凤凰麒麟在效薮,珊瑚玉树交枝柯”。对联的大意为祭祀的礼器、图书自有庄重典雅之气,而珊瑚、梅花枝桠交错,也为绰约多姿。

  邓石如(1743~1805年),清代著名的书法家、篆刻家,安徽怀宁人。原名琰,字石如,后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古浣子等。邓石如家境贫寒,出身寒门,仅9岁时读过一年书,停学后以采樵、卖饼饵糊口,17岁时就开始了写字、刻印的谋生生涯。他说:“我少时未尝读书,艰危困苦,无所不尝。年十三四,心窃窃喜书。年二十,祖父携至寿州,便已能训蒙。今垂老矣,江湖游食,人不以识字人相待。”虽如此,但其家学深厚,父亲、祖父均酷爱书画,加之天资聪慧,勤于钻研,而终成大器。

  清代乾隆、嘉庆时期,徽州为富庶之一,富商云集,名流辈出,雅好风雅,喜收藏古今字画。而怀宁毗邻徽州,约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邓石如来到歙县,除游历外,主要是卖字。在岩镇设摊,为人作篆字,被编修张惠言(1761~1802年,清代词人、散文家。原名一鸣,字皋文、皋闻,号茗柯。嘉庆四年进士,官编修)发现,经学家程瑶田(1725~1814年,字易田、易畴,号让堂,歙县人。清代著名学者、徽派朴学代表人物之一)将其延至家中,以礼相待。经程瑶田介绍,又认识了金榜(1735~1801年,字蕊中、辅之,晚号檠斋,歙县岩镇人。乾隆三十七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著有《礼笺》10卷),并得到了他们的赏识与帮助。此后,邓石如曾多次来歙游历,与徽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歙期间,邓石如交游广泛,留有多处墨迹。特别是与棠樾鲍氏的交往,留下了较多的历史轶闻。两淮盐务总商鲍志道(1743~1801年),原名廷道,字诚一,自号肯园,歙县棠樾人,著名盐商。其时鲍氏家族官商门第正值享通鼎盛之际,他出任两淮总商20年,于扬州及故里的公益事业着力最多,投资巨资在故里建祠堂、修社庙、竖牌坊、复古迹,同时敦请天下名士为祠堂、庙社撰记、题额、书匾。恰逢邓石如声名日起,鲍氏遂延请邓石如书写匾额,他先后为鲍氏宗祠书写了抱柱楹联一副:“慈孝天下无双里,衮绣江南第一乡”,又陆续写了“龙山”、“世孝祠”、“骢步亭”等匾额,均为隶书。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隶书《鲍氏五伦述》,鸿篇巨制,全文共计544字,每字约15×15厘米。鲍氏家族将邓石如书写的《鲍氏五伦述》视为至宝,聘请名手,将它制成14扇刻漆大屏门,屏门高3.8米,宽0.7米,立于棠樾鲍氏宗祠敦本堂的享堂正中。《鲍氏五伦述》隶书参合篆意,笔法雄健,气势磅礴;刚柔相济,苍古沉雄,蔚为壮观。14扇漆刻屏门现藏歙县博物馆。嘉庆四年(1799年)邓石如还书写了《赠肯园四体书册》,赠送给鲍志道收藏。

  后来金榜又举荐邓石如去拜见丞相曹文埴。曹文植(1735~1798年)字近薇,号竹虚,雄村人。乾隆二十五年传胪,他选授翰林院庶吉士。后累迁左副都御史,刑部、兵部、工部、户部侍郎兼顺天府尹,为《四库全书》总裁官之一。谥文敏。邓石如与曹文埴交游甚厚,据包世臣《完白山人传》载:“山人侨居修撰(金榜)家,编修遂从山人受篆法。一年,修撰称之于太子太傅户部尚书曹文敏公,文敏请山人作四体千文横卷,字大径寸。一日而成,文敏叹绝,具白金五百为山人寿。”邓石如在雄村当留下了优秀的墨迹,现存的“竹山书院”门额即为邓石如所书写,惜由于历史的沧桑,所存无多,甚为遗憾。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皇帝80寿辰之际,户部尚书曹文埴六月入京都,邀邓石如同往。但邓石如不愿凑热闹,独自戴着草帽,趿拉着草鞋,骑着驴,在曹文埴走后三天才出发。曹文埴乘着车马,带着随从,鼓荡北上。但由于山东发水转道耽搁,结果在山东开山相遇。当时山东巡抚以下的朝廷命官在郊外迎接曹大人,邓石如骑着驴经过辕门,守门的卫士大声呵斥阻止他进入。曹文埴坐在堂上远远地看见邓石如,急忙走出,邀请他坐上座,并向诸位官员介绍说:“这是江南高士邓先生,他的四种书体都是国中第一!”在得到曹文埴、金榜等人的推崇后,邓石如声望日渐隆起,特别是此次随曹文埴进京,更是响誉京城书坛。至京城,其字为书法家刘文清、鉴赏家陆锡熊所见,大为惊异,评论说:“千数百年无此作矣!”张惠言、包世臣都先后向他学习书法。

  邓石如身材高大,胸前飘一绺长长的美髯,性格耿介,无媚骨,无俗气。廉洁自守,以书法篆刻自给。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由曹文埴引荐,在两湖总督毕沅处做了三年幕僚,但终究不落俗套而辞归。他的好友师荔扉曾经送他两句诗:“难得襟怀同雪净,也知富贵等浮云。”

  邓石如一生喜好游历名山胜水,常一筇一笠,肩背行李游走百里。他在游历黄山后,曾来到歙县的蜀源。蜀源四面环山,古树参天,修竹滴翠,风光秀丽。由于地理环境极似四川盆地,故名“蜀源”。又因村口观音山上盛产桃花、昙花,故又有“优昙谷”、“小桃花源”之美称。邓石如来到蜀源,立即被这里古朴的意境和清幽的风光所吸引,应邀题写了隶书“优昙谷”匾额,并欣然写下“小桃花源”篆字横批。

  邓石如的书法成就很高,他的书法以篆隶最为出类拔萃,篆书初学李斯、李阳冰,后学《禅国山碑》、《三公山碑》、石鼓文以及彝器款识、汉碑额等。他以隶法作篆,突破了千年来玉筯篆的樊篱,为清代篆书开辟了一个新天地。特别是晚年的篆书,线条圆涩厚重,雄浑苍茫,臻于化境。隶书则学汉碑,以篆意写隶,又佐以魏碑的气力,结体紧密,貌丰骨劲,大气磅礴。其书风与时俗馆阁体格格不入。他曾以书法要诀授包世臣:“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著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6-14 15:09 , Processed in 0.566698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