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0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徽州三题

[复制链接]

66

主题

66

帖子

198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9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2-13 22:53: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也许只有走进徽州文化的腹地,才能让那些青瓦白墙的建筑在我们眼睛里生动起来,才能让那个古老又年轻的徽州在我们心里温暖地复活。

    屯溪老街

    旅途的第一个落脚点是屯溪。它现在是黄山市的中心城区,但当地人固执地叫它原来的名字“屯溪”,“黄山市”倒是不太听到。“这里一直是徽州的经济文化中心,人多,热闹”,我们的安徽导游语速缓慢地解说着,神情是光彩奕奕的。

    晚饭是在城市中心一个临街的宾馆餐厅吃的。饭菜味道不坏,看着周围觥筹交错的人群,窗外的中心广场车水马龙,灯影迷离,夜幕下的流光溢彩让人恍惚置身于江南繁华都会。酒足饭饱之后,有人提议说不如现在就到老街去吧,反正离这里很近。手捧地图穿街走巷,一帮子好奇的陌生人就闯进了徽味浓浓的老街。

    夜色是愈发的沉和暗。老街的褐麻石板路印着两边木楼上窗格的投影,愈发清晰可爱。人走在上面就不觉地轻手轻脚起来,一边走,一边抬头看,总想知道那些美丽的木雕画,它们是不是也有美丽的名字?这是桂花窗,那是冰裂图;这是喜上眉梢,那是四季花开……光是看木雕窗格已经把人看痴看醉,有一位正要装修房子的朋友忍不住打听一套新凿的“四季花开”四幅窗要多少钱,小老板的开价是三百元一幅,可以全套,也可以拆买,朋友很是动心了一阵。带着四幅长木窗旅游?若不是我们反复对她陈以利害,“四季花开”现在一定镶嵌在朋友的闺房,兀自古色古香。

    老街是一条商业街,卖的东西多是旅游纪念品、当地土特产。写着“黄山旅游”的宽沿帽,镶着龙头的登山拐杖并不能特别打动我们的钱包,而色泽温润叩之有声的歙砚,质地细腻墨香扑鼻的徽墨,还有蒲苇芊芊薄而坚韧的宣纸,令人不由得就心生爱慕。紫檀木的挂笔架啊,青花瓷的搁笔山啊,身侧梳着双髻的书童铺纸研墨,遥想自己就成了古代儒生,在烛影摇红的纱窗底下激扬文字。

    看山看水看人情,老街的人情是笃厚的。走进店堂,主人的态度多半是悠闲自得,不会急吼吼地扑过来介绍这样介绍那样,热情地象沙漠里的太阳,能把人吓跑。就算店子里转了一圈,问东问西的说了半天却什么也没买,自己心里有些歉然,但回头看看,店主依旧笑眯眯地站在门口说“下次来哦”,身后是暖橙色灯光泛起的一圈圈涟漪。谁又忍心拒绝这样温情的邀请呢?

    流连,流连,流连。中心广场的市声喧嚣依稀可辨,走入历史深处,我们自己变得面目模糊。走到老街尽头,已是打烊时分。看着那些曾经辉煌之处次第黯淡,无端地令人感伤。

    唐模檀干园

     去唐模的路上风景宁静宜人,一路上想的是这个村庄的名字究竟从何而得。导游介绍了两种说法:一是指“唐朝的模范村”;另一种说法是“按照唐代的模型建的村子”。到底是模范还是模型先不管,光是听“唐朝”两字已经令人热血沸腾。

    果然没有让人失望,村口那棵郁郁葱葱的古樟一看就知道不平常。浓黑色树干向水面欹斜着,姿态恰在倒与不倒之间;枝叶萋萋的树冠就是一柄翠玉的伞了,钻进凉荫里听檀干溪水汩汩而流,意境就空灵毓秀起来。哎,明明是樟树,怎么上面挂了块“老槐树”的木牌?原来在电影《天仙配》里面,给董永和七仙女做媒的槐阴树正是它来“出演”的。难为摄制组找到这里,真不知道还有哪棵树比它更适合这个“角色”了。

    过了“同胞翰林”牌坊,沿着檀干溪边的“状元道”往前走,很快就到了檀干园的另一处胜景所在:小西湖。据说是清朝时候,唐模一个姓许的徽商为了让年迈的母亲能够日日与西湖美景相伴,特地模拟杭州西湖造了这个“徽派西湖”与乡人同乐。湖中的“镜亭”四面环水,亭中收集了十八块历代名家的书法石刻,苏轼、赵孟頫、文征明、蔡襄、黄庭坚、董其昌,甚至还有那个孤标傲视的朱耷,一个个在中国书画史上激荡风雷的名字此刻安详伫立,刻痕深深浅浅,但,是纤毫毕现的坦荡。

    园中一处小轩窗下,四个小孩儿静静地坐在长条板凳上,他们挺直了腰板,小手都在背后握着,眼睛看着前方的小黑板。“他们在等老师来上课呢!”导游介绍说。原来这里是唐模村的幼儿教室,唐模的孩子上学之前,都会集中到这里接受学前教育。“学费要多少钱?如果父母们嫌贵就不送孩子来了怎么办呢?”,“孩子们每天学些什么?会不会太难了?”大家七嘴八舌地发问,导游一一解答:“这幼教班可不是最近才有的,这样的传统从唐代建村就开始了。唐模村代代出翰林,重知识、爱读书一直是村人的共识。正因为重视教化,父母们都很乐意把孩子送来学习,他们不必为经济上的负担忧心,孩子来上学是免费的。老师是村里负责请的,报酬由村里拨出专款承担。”“这几个小朋友年纪最大的四岁,最小的两岁,按照他们的年龄,现在让他们学的是《三字经》和《论语》。”和我们这些叽叽喳喳的大人相比,那四个正襟危坐的孩儿倒更象是谦恭有礼的君子,他们不吵不闹,目光澄静清澈。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们用琅琅书声为我们送行。“唐模村社会风气好,夜不闭户,路不拾遗;长幼有序,父严子孝,故而被称为模范村。”导游的解说回荡耳边,我们终于明白原因所在:以百年的传统顽强对抗着沧桑万变,儒学的血脉就潜藏在那些年幼的孩子身上。城市里的孩子这时候学的是什么呢?钢琴、电脑、画画、英语,或者什么都不学,在父母的怀里撒娇吧。我不由地想,他们长大了会迷惘吗?找得到自己的根吗?

    宏村

    如果以整个徽州入画,宏村应该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还记得《卧虎藏龙》里面李慕白牵着白马过石桥的那一幕吗?远山如黛,灰白小路把一汪潋滟碧湖分成两瓣,长衣飘飞的侠客身后跟着宝马,眼光深邃,神情忧郁。这如诗如画的地方,正是宏村。

    走过了李慕白牵白马的小桥,我们紧紧跟着导游前进。这座建于南宋绍熙年间的古水系牛形村,整个村落地形犹如卧牛盘踞,一千米长的水渠环绕全村,经过每家每户,这就是“牛肠”了,由于村路错综复杂,初来乍到的外乡人往往会迷失方向。眼睛要盯着导游前进后退,脚下要左挪右闪避让写生的美专学生,一时间好不狼狈,难怪在家门前洗衣的村妇也抬起脸来笑了。

    就这样千回百转,终于来到一处宽敞所在:半月形的池塘水平如镜,倒映着重重叠叠的马头墙,斑驳陆离的墙面,肃穆庄严的宗祠,还有来来往往的人群。看着看着,竟然就分不清哪里是真实哪里是虚幻,凝视水中那个世界,一切都那么栩栩如生,只是手指轻轻一点,它又倏地荡漾开了……

    老实说,有“民间故宫”之称的承志堂并没有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刻划繁复的木雕栏板啊,描金绘彩的房梁、雀替啊,如果不是有照片作证,我几乎记不起来看了些什么。满屋的富贵荣华,满眼的珠光宝气,给徽商的鼎盛做了最直观的图解,令人慨叹,但不是感动。

    倒是喜欢村前卖纪念品的小街上,村民自制的竹头茶壶。一段粗壮的竹节两头截断,去青,上方用两股翠绿的竹枝缠绕成提壶索,壶盖就是那片挖开的竹节隔膜,插上一个小竹签,用细细的麻绳栓在提梁一侧。壶身、壶梁、壶盖、壶嘴,无一不是竹制,没有金属,也不用塑料。壶身的白,壶梁的绿,壶的高矮胖瘦,放眼望去,整条街没有哪两家卖的一式一样。自然造化,师出天然,又从哪里可以复制呢?

    朱阁重檐固然令人称羡,家大业大却“高处不胜寒”;不如捧一只青青白白的竹壶,在宏村的月夜里拾取世间的点滴温柔。

   牌坊、祠堂当然是徽州风景的一大构成部分,但我不愿用细弱的笔尖去触碰恢弘背后的沉重。当人性的渴求被“贞节”压抑成千年不化的石碑,让我们慨叹的不是建筑的辉煌,而是生命中的沧桑和悲凉。

   我们更乐于欣赏那个意气张扬的徽州,那个淳朴坚韧的徽州。徽州温婉在古典时代,徽州鲜活在现实之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6-1 20:29 , Processed in 0.55334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