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徽州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斗争

[复制链接]

76

主题

75

帖子

225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2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2-5 09:13:1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徽州的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农民起义斗争,有的是本土原住民发起,有的是外地起义军在徽州的活动。如何正确看待和评价徽州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是全面、正确认识徽州的重要课题。


历史上的徽州,山水称峭丽之雄,川谷维屏翰之固,贤哲擅东南之美,物产纪职方之奇,向来被外界视为文风昌盛、富甲一方的“富州”,俨然成了乱世中的避难地和偏安一隅的世外桃源。


至于徽州百姓,史书上赞誉是“无五味以戕其寿,无声色以贼其性”( 舒頔《大鄣山游记》),“邦无游民,民无尤行,刑罚设而不犯,风俗美而不流”(《徽州府志》),徽州百姓被罩上了封建制度下安命守法、循规蹈矩的灿烂光环,不少史料中也不乏溢美之词。


然而,处在阶级社会里的徽州,不可能是一方净土,历史上曾爆发了多次农民起义和斗争,这些农民起义都是发生在统治阶级对农民阶层的横征暴敛时期,是专制朝廷官府和徽州民间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


(一)徽州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几次农民起义


徽州是宋宣和三年命名的,她的前身是主要是新安郡、歙州等。而规模较大、影响较深的几次农民起义斗争均发生在徽州命名前。徽州命名后,这个地区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但小范围的、局部的农民起义斗争此起彼伏,始终没有停息。下面,就秦建歙、黟以来,在这块地盘上发生的几次农民起义和斗争的情况,作点简要介绍和分析。


一、反秦烽火中的梅鋗农民起义


梅鋗是一个传奇性的农民起义英雄。先祖是越王勾践后裔,为躲避楚人的追杀,和族人一起逃到江苏无锡的皋乡,更姓为梅,成为这支梅氏的始祖。到战国末年,这部分人之中一支形成梅蛮(梅山蛮),活动在黟县(今属祁门县)一带的皖赣地区。后来,梅鋗的父亲从祁门(当时属黟县)迁居到后来的江西鄱阳一带。楚灭越战争使越人陷入绝境,他们逃离故地,跟随当时的越人首领在今赣粤交界处的台岭地区(今广东南雄市梅岭一带)落脚。梅鋗在台岭扎下根后,招兵买马,操练队伍,相机而动。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令使尉屠睢统率五十万大军分五路南征“百越”。为了抵抗秦朝的征讨,受众人推举,做了百粤长,与秦军进行了顽强抵抗,致使秦军陷入被动,秦使尉屠睢在百越人的反击中被杀。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7月,陈胜、吴广揭竿起义,刘邦和项羽乘势起兵,反秦峰火烧遍全国。梅鋗带兵投奔当时任鄱阳县令的吴芮,两人审时度势,揭竿而起,加入反秦队伍。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项羽入咸阳后自封为西楚霸王,并仗分天下,册封十八路诸侯。梅鋗破秦功多,封为十万户的台侯,其中有块封地就在祁门(当时属黟县)。


梅鋗自封侯后,遂在封地建城,后人称梅城(在今祁门县西10里左右),即在今灯塔乡境内。唐永泰二年(766年)分置祁门县后,梅城即成为祁门县城的别称,沿袭至今。 不久,“楚汉战争”爆发,吴芮、梅鋗审时度势,不再跟着楚霸王卖命了,而是加入了刘邦行列,援助刘邦歼灭项羽,屡建奇功。汉高帝五年(前202年),刘邦即位,刘邦“复封鋗十万户”。汉高祖六年(前200年),梅鋗奉命征讨南越国;前196年,因中埋伏战死沙场,享年48岁。


今祁门县境内,与梅鋗有关的遗迹有不少,除了梅鋗城外,梅鋗宅又称梅列侯宅。梅鋗死后,据清同治《祁门县志》载:“列候梅鋗墓在邑南三里悟法寺后。”后墓冢逐渐荒废,悟法寺亦毁。


  同治《祁门县志》把梅鋗墓与唐初汪忠烈墓(汪华)、陈初程忠壮墓(程灵洗)列为徽州三大古墓,足见祁门人是把梅鋗与汪华、程灵洗一起,列为徽州三大古英雄人物。


二、东汉末年金奇等山越保卫家园的斗争


山越是汉末三国时期分布于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省部分山区民众的通称,多是贫苦山民,以农业为主,刀耕火种,生产方式落后;他们以山险为依托,又因“山出铜铁,自铸兵甲”,“难安易动”,“依阻山险,不纳王租”,骠悍难制,并结成武装集团,十分勇猛且善于山地作战,对于中央封建政权处于半独立的状态,被统治者称为“山贼”。


山越历来是统治者心中的阴影,皖南的山越对孙吴政权也造成很大威胁。孙权继任吴主之位,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决心“分部诸将,镇抚山越,讨不从命”,派抚越将军、丹阳太守诸葛恪大举攻打丹阳山区。 威武中郎将贺齐在建安等地攻打洪明、洪进等部山越人民,在杀了6000多人、擒尽山越名帅后,又气势汹汹到歙、黟等县攻打山越。


当时歙县的山越首领是金奇、毛甘,手下各有万户,分别屯兵于安勒山和乌聊山,黟县陈仆、祖山聚二万户,屯兵于淋沥山。毛甘在乌聊山(今称长青山,歙县城附近)建城屯万户,后人谓毛甘故城。安勒山(一说今屯溪华山)离乌聊山数十里,两山东西互相呼应。淋沥山(又称林历山,今黟县南屏村附近)离县城20余里。这几处是当时山越首领的根据地,也是贺齐这次打击的重点对象。




                                        林沥山古道


据《三国志·吴书·贺齐传》载,大兵压境,还未开战,武强、叶乡、东阳、丰浦四个乡的武装就率先投降了,而且向贺齐打报告要从歙县分割出来,成立一个始新县(今浙江淳安),以和“歙贼”划清界线。但歙县和黟县的两支山越武装就是不投降,那只有来硬的。经过激烈战斗,贺齐一举歼灭盘踞淋沥山中的陈仆、祖山所部,斩首7000级。淋沥山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以至多少年后“山上寨塞墙壁尚存,锄山或得箭镞”。黟县“山贼”平息后,金奇、毛甘更无险可据,只有率部众降。事后,以歙、黟为基础,成立新都郡,以人血染红顶子的贺齐当了第一任太守。


山越民众被镇压下去了,但山越人那种不畏强暴、勇于反抗、保卫家园的斗争精神,却永载史册。



三、隋末汪华反抗官府暴政的斗争


隋末,新安大地出了个惊天动地的人物,这就是汪华。 汪华本名汪世华,因避讳唐太宗李世民改名为汪华,歙县登源人(现属绩溪)。生于隋开皇六年(586年),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逝于长安,享年64岁。


由汪华族谱知,汪华小时候家境贫困,寄居在舅父家,稍大后好武事,听说睦州演公教习武事,就跑去学武,以勇猛而又侠义闻名乡里。隋大业年间,汪华应郡守张某招募,应募成为护郡兵丁,他智勇过人,在郡兵中崭露头角,得到大家拥戴。

   
    隋末天下大乱,当时群雄割据,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各地农民纷纷举兵反抗,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战争。隋朝统治摇摇欲坠,此时许多地方官吏豪强也乘势起兵反隋,纷纷割据一方。

这时,隋末农民起义首领杜伏威(后附唐)占据江淮,时任郡守张公欲与相应,归附于他。张公对武艺高强的汪华既怕又很忌妒,令他去开歙北箬岭通往宣城的山道,以便找借口把他杀掉。汪华领兵开拓,按时圆满完成任务。回来后,张公不但不以礼相待,反而诬其差役不均,欲将其治罪。汪华大怒,率部下冲入府门,张公吓得逃跑。众人推举汪华代理刺史,以镇一方。汪华一举占据新安郡,并相继攻占宣城郡、余杭郡、遂安郡、东阳郡、鄱阳郡等,拥兵十万,建号吴王,以汪天瑶、汪铁佛分别为右相、左相。汪华为政严肃,赏罚分明,得到大家拥戴。大业十二年(616年)起兵后,郡治由黟县迁至休宁万岁山(今休宁万安);义宁元年(617年)郡迁治歙县乌聊山,并筑城池。


隋朝垮台后,618年,唐朝建立,高祖李渊派次子李世民征讨四方,剿灭各方群雄。唐武德四年(621年)9月,汪华审时度势,对部下说:“ 日月已出,义声昭布,烽火可熄矣,版图宜有所归。” 于是派宣城长史汪铁佛奉表归顺唐朝。同月22日,唐高祖诏见铁佛,高兴地说:“此数州我复无忧矣!” 并下诏:“(汪华)往因离乱,保据州乡,镇静一隅,以待宁晏,识机慕化,远送款诚,宜从褒宠,授以方牧,可使持节总管歙宣杭睦婺饶等六州诸军事,歙州刺史,上柱国,封越国公,食邑三千户(相当于从一品爵位)。”  







唐朝建立后,把隋郡县制又改为州县制,所谓六州,即歙州、宣州、杭州、睦州(治所今淳安)、婺州(治所今金华)、饶州(治所今波阳),汪华实际上成了六州的最高统帅,还兼任歙州刺史。七年(624年),汪华奉诏进京当了京官。贞观二年(628年),唐太宗李世民授汪华左卫白渠府统军,掌禁兵。十七年,改忠武将军,行右卫积福府折冲都尉。太宗远征辽东,诏为九宫留守。   


二十三年(649年),汪华死于长安,太宗赐杂彩十床、黄金百两及东园秘器,恩礼如功臣。永徽三年(652年),诸子护丧归里。四年十月(653年),葬于歙县城北云岚山。     



    汪华归唐之举,使歙州等地免遭生灵涂炭,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中原移民也得到了本土民众的尊重与认可,文化教育也随之得到发展。当地土著民众,“礼仪趋于文雅”,化野为文,化蛮为礼,为歙州成为富州打下了基础。


四、“女皇”陈硕真领导的唐永徽年间农民起义   


在中国历史上,参加农民起义的妇女不计其数,但做领袖且又称皇帝的陈硕贞,确非一般女中豪杰,中国历史学家翦伯赞称她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称帝的农民起义女领袖”,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从这一点上讲,无疑可以在中国农民起义史上写上重重的一笔。     


陈硕贞,又名陈硕真,唐代睦州雉山县梓桐源田庄里(今浙江淳安外桐乡,后划入梓桐镇)人。自幼父母双亡,和一个妹妹相依为命,且早年丧夫,沦为给富人打短工的女帮工。  唐永徽四年(653年),陈的家乡青溪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洪灾,朝廷不但不开仓赈粮,还照样征收各种赋税,老百姓受饥挨饿,大批灾民活活饿死。


农民造反都是被逼出来的。陈硕贞以道教为掩护,发展信众,当年10月,正式宣布起义,与官府进行对抗。很短的时间里,义军就发展到几千人,后发展到数万人。她仿照唐朝官制建立了政权,任命其妹夫章叔胤为仆射,总管各项事宜,童文宝为大将,而她自己则称为“文佳皇帝”。



        


“陈皇”攻占睦州治所(其时州治在贺城,即淳安古城)及于潜(今属浙江临安市)以后,一路攻歙州,一路攻婺州。朝廷命婺州剌史崔义玄镇压。崔义玄很能打战,婺州久攻不下,陈硕真放弃攻打歙州,率主力支援婺州。当时唐朝毕竟势力强大,陈的队伍终遭惨败,起义仅一个多月,参战的数万义军,最后除一万多被俘外,其余大部战死。“文佳皇帝”陈硕贞及仆射章叔胤在战斗中被俘,据资料,陈在被俘后,受尽折磨和凌辱,割去双乳,剜去内脏,陈硕贞以蔑视的目光对观刑的崔义玄厉声谴责,毫无畏惧。


当陈硕真攻打歙州时,歙县人蒋宝起兵响应陈硕真农民起义,当然等待他们的命运和陈硕真一样。


  陈硕真起义失败了,历史也不会把她列为中国正宗的第一女皇,但陈的起义对朝廷震撼很大。他们感到这一带的山民具有山越反抗王朝统治的传统,为了长治久安,必须划小管辖范围,于是,划歙县北乡一地设立北野县,县治在今歙县竦口。


五、擅长游击战的唐开元年间洪真起义


唐代历经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等,国力强盛,在唐玄宗开元年间达至鼎盛状态,堪称盛世。但此后,唐玄宗重用奸臣,腐败昏庸,导致安史之乱,唐朝逐渐走向衰败,从此一蹶不振,再也难以再现盛世风光。


        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饶州和歙州均发大水,民不聊生。但朝廷依然横征暴敛,百姓忍无可忍。休宁县回玉乡洪真起事反抗官府,以休宁县鸡笼山为营寨,聚众活动于歙、衢、睦边境之遂安、开化、休宁等县山区。朝廷发兵镇压,因山区地势复杂,加之起义军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历经三年终于平定。朝廷认为这里“县地岗峦联接易聚伏”,为便于统治,皇朝急匆匆地割休宁县的回玉乡和乐平县的怀金乡设置婺源县,后来又继续将乐平县丹阳乡划给婺源。建县时,婺源隶歙州。


      起义军被镇压后,洪真侥幸躲过了官府搜捕,死后,葬在鸡笼山上。《弘治休宁县志》中,录有元末明初休宁大阜人程伯顺诗作《洪真墓》一首,诗曰:“鹤背仙人已仙去,石鼎金丹在何处。空留遗迹在人间,碧桃落尽东风暮。”明代的《休宁县志》亦载,洪真墓“其基尚存。”


            

                            鸡笼山下大阜村


六、屯兵建县的唐宝应年间方清起义


唐安史之乱后,国家陷入内乱之中。从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开始,江南连遭灾害,百姓流亡,“人相食”,尤其是到宝应元年(762年),浙江东西大灾后大疫,“死仓十七八,城郭邑居为之空虚”,“道路积骨相支撑枕藉者弥二千里”。 在这种情况下,唐朝为维持自己的统治,依然对百姓加剧盘剥。强征恶敛逼得农民没有活路,只有起来造反。


   从唐肃宗至德年起,大大小小农民起义不断。特别是从宝应元年到大历元年(762—766年)的江南农民起义十多支,人数几十万人。规模较大的是歙州毗邻的浙东一带被称为“海寇”的袁晁起义和宣、歙一带被称为“山贼”、“洞寇” 的方清、陈庄起义。


方清,生年不详,死于766年。唐宝应元年(762年)至次年五月,江南疫灾,方清和陈庄率饥民起义。方清依托黟县、歙县及毗邻地区群山险要地势,进行反唐斗争。并以此为基地,向西扩展,屯兵于石埭城。


   永泰元年(765年)正月,方清率领义军攻打歙州,一些民众杀刺史庞浚响应义军。而黟县赤山镇土豪吴仁欢则组织地主武装,凭借休宁等地山区与义军为敌。方清屯兵歙州、黟县,攻占黟县赤山镇,设置阊门县,部署防守。唐代宗李豫命原天下兵马副元帅李光弼(708年-764年,镇压方清时已薨)的行军司马袁傪、左武卫中郎将柏良器和江西观察使李勉、歙州刺史长孙全绪等相继发兵出兵讨伐方清、陈庄。


永泰二年(766年),袁傪率军前往攻打起义军,柏良器等其他诸道官军助战。吴仁欢也暗聚武装数千人偷袭义军。方清据险扼守,但寡不敌众,战败牺牲。陈庄率25000多人投降官军。


方清起义平息后,朝廷又在区划上做文章,力图加强对事发地的控制:一是析歙、休宁地置归德县。归德的意义,皇朝希望治下的百姓服服帖帖地归附于“德政”。二是析黟县赤山镇和饶州浮梁地置祁门县。祁门是从黟县和浮梁县析出地盘,利用方清建筑的垒城而设。三是划歙县华阳镇置绩溪县。



                                            今日祁山镇(古阊门县治)

   七、呼应黄巢的晚唐祁门农民起义


唐朝乾符五年(878年)至中和四年(884年),发生了唐朝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黄巢农民起义,原因在于政权的腐败,苛捐杂税的盘剥,百姓不堪重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起义军的出现使得绝望的民众生出了一丝希望,追随者众多。


乾符五年后,黄巢大军曾先后两次攻克歙州,后因官兵围剿而被迫撤离。唐中和元年(881年),被生活所迫的祁门农民赵言、汪章等率民众响应黄巢起义军揭竿而起,攻克祁城,继而转战饶州、歙州。中和四年(884年),黄巢战死,其残部仍坚持战斗。此后,祁门义军与官军进行拉锯战,转战十余年,曾五次攻入祁城,给王壁、郑传等地主武装以沉重打击,后终被官军镇压。


八、威震东南的宋宣和年间方腊起义


方腊,生年不详,死于1121年,先世从歙县迁居青溪(治今浙江淳安)万年乡帮源里(又称洞源里)堨头村。方出身贫苦,以种田、箍桶为生。


宋徽宗赵佶昏聩无能,穷奢极欲,任蔡京、童贯把持朝政。宋徽宗喜欢花石竹木,在江南设苏杭应奉局,专门搜括民间奇珍异宝,用大船运到汴京(今开封),每十船组成一纲,时称“花石纲”。青溪多产竹、木、漆,是应奉局重点搜括地区。百姓对官府横征暴敛十分痛恨,遂起反抗之心。徽宗后期的黑暗统治引起的社会危机已如干柴独缺烈火,而方腊就是那点火的人。


宣和二年(1120年)10月,方腊在洞源里正方有常家做佣工,他们的秘密聚会被方有常发现,便派二子方世熊向官府告发,并举家逃往歙县七贤村躲避。方腊一不做二不休,杀了方有常全家(三子方世庚越墙逃脱),高举义旗,在方家漆园誓师。


方腊发出了“东南之民,苦于剥削久矣”的控诉,号召大家起来造反,提出“画江而守,轻徭薄税,以宽民力”的政治主张。深受贫困农民拥护,数日间聚众上万。

11月初,义军尊称方腊为“圣公”,改元“永乐”,置将帅分为六等,头扎红巾等各色头巾作为标志,建立农民政权。下旬,在青溪息坑全歼两浙都监蔡遵、颜坦所部5000余人。12月2日,集结兵力两万人攻克睦州(治今浙江建德),占据寿昌、分水、桐庐、遂安等县。18日至20日,攻克歙县、休宁县,并以歙县为基地,向四面出击。29日,攻占杭州,遂以杭州为起义军指挥中心。仅半年时间,攻占6州52县,烽火遍及苏南、皖南、两浙、赣东北,威震东南。


面对起义军风起云涌之势,宋徽宗大为惊恐,宣和三年正月,令童贯率兵南下镇压,并撤销了运送花石纲的机构和行动,以示好百姓。在官军的疯狂反扑下,因战略失误及部将洪载等人叛变投敌,方腊义军连连失利,杭州、歙州、睦州、衢州、婺州、青溪相继失陷。方腊带领义军退守帮源洞。4月24日,宋军发动总攻。义军腹背受敌,奋起抵抗,七万多人壮烈牺牲。方腊及其妻邵氏、子方亳(二太子)、丞相方肥等30多人被俘,解往汴京,8月24日英勇就义。休宁县齐云山位于独耸岩上的方腊寨,也是方腊与官兵恶战的古战场之一。宋徽宗派兵围剿方腊,在齐云山也打了一场恶战。岩巅有方腊军当年与官军作战的堡垒遗址,方腊最后坚守的石洞被称为方腊洞。方腊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但从根本上动摇了北宋王朝的统治,北宋王朝从此一蹶不振,不久就覆灭了。方腊起义失败后不久,朝廷将方腊家乡的睦州改为严州,将歙州改为徽州。徽在古文中可解释为绳,徽索比喻为捆绑俘虏、罪犯的绳索。取名徽州,其本义是肃清方腊起义的影响,对敢于反抗的人民加以约束。将睦州改为严州,将歙州改为徽州,都是皇朝对这块多事之地的威慑和警示。徽州正式命名后仅四年,金兵南下攻宋,次年,北宋灭亡,南宋后来将临时首都设在临安(今杭州),北方的大迁徙给南方带来了人才、技术、文化等,中原文化带徽州带来了机遇。
九、元至清朝的农民起义斗争

     
      从元朝以来,统治者推崇程朱理学,儒家理论得到重视,宗族观念进一步强化。尤其是元末明初,徽州纳入朱元璋的控制范围,基本上没有发生大的动荡和战争,“世不中兵革,故其齿日益繁”,“自红巾以来,兵燹罕闻”,人口总量的不断增长,徽州逐步走上了稳定发展的道路。明清期间,随着徽商的鼎起,徽州经济有了飞速发展,但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也越来越严重,有压迫就有反抗。而且,全国的农民起义斗争此起彼伏,徽州也不可能独善其身。
       徽州在元至清朝这漫长的历史变革和发展中,局部的农民起义斗争始终存在。主要有如下几次:
1、徽州民众的抗元斗争
徽州入元后,面对异族的岐视和镇压,徽州民众进行了激烈的斗争,曾多次进行起义,开展抗元斗争。至元十九年(1284年),徽州、太平等地民众起义抗元,元行管军万户张珪领兵镇压。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歙县、绩溪等县因灾发生饥荒,农民扬三八、汪千十等人领导农民起义,与元军进行垂死斗争。至正十二年(1352年),徐寿辉的农民起义军攻克徽州,与元军反复拉锯。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7月,小明王韩林儿、朱元璋起义军邓愈、胡大海部攻入徽州,赶跑了镇守徽州的元将,徽州路改为兴安府,邓镇守兴安府,胡大海攻占休宁、婺源县,并打退了元苗将扬完者的进攻。至正十八年12月,朱元璋入徽州,徽州百姓拥护朱王入驻。朱亲自拜访隐居歙县石门的朱升,请他出山,加入农民起义大军,朱升写就了一段“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国策的佳话,为朱的事业立下丰功伟绩;
2、明朝天启年间岩寺民变
明朝魏忠贤当政期间,一手泡制了黄山大案,歙县西溪南富商吴养春惨遭迫害至死,株连岩寺商户。朝廷派员借机敲诈勒索百姓,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歙县万余民众奋起反抗,杀死差役,大书“杀部安民”,遍布通衢,民众冲入钦差公署,毁门火其宫。这次斗争,迫使朝廷撤回钦差,停止对民众的进一步勒索和迫害。
3、金声、江天一反清斗争
清顺治二年(1645年)夏五月,江南已被清兵攻破,许多州县见势纷纷归附清朝,但徽州人民坚守抵抗,休宁县金声、歙县江天一组织乡勇、百姓与清兵进行顽强斗争。平民出身的江天一对佥事金声说:“徽州是个地势优越的地方,各县都有险要之处可以依赖,只是绩溪那一面正当交通要道,那里地势特别平坦,因此应该在那里建筑关口,多派兵驻守,以和别的县相互配合,夹制敌人。”于是在绩溪筑起了丛山关,阻敌于关外。不久,清兵攻打绩溪,江天一日夜手持兵器登城防守,毫不松懈。有时出城迎战,双方死伤不相上下。清兵用少数骑兵在绩溪牵制住江天一,而另外从新岭进攻。守岭的人先败逃了,绩溪城终于沦陷。后两人先后被捕,大义凛然,慷慨赴死。
4、清顺治年间宋乞、朱太为首的“世仆起义”
徽州门第观念甚严,一日为仆,终身为奴,包括后代的婚配也得由主人同意,而且不得参与考试攻读功名。清顺治二年,受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影响,蔡村人宋乞趁明王朝灭亡,清兵南下之机,号召全县“世仆”奋起反抗,争取人身自由。宋乞大声疾呼:我们的祖辈做了人家的奴隶,子孙挂名奴籍,终生不能摆脱。现在是老天给我们摆脱奴籍的好机会,赶快行动起来吧!全县奴仆积极响应,踊跃参加,七个月就结寨36处,宋乞驻东郊寨,号令全县。起义军军纪严明,不仅对人民群众秋毫无犯,对愿交出卖身契约、归顺的地主亦保其眷属的安全。因此,不少地主、乡绅,争先献上牛肉美酒到辕门谢罪。知县张昌亮慑于义军的威力,不敢轻举妄动。宋乞起义影响波及休宁、祁门、歙县,引发了徽州的“奴变”,汇成了前所未有的奴隶革命洪流。他虽未自立名号,但百姓都亲切地称他“宋王”。后起义军内部发生分裂,宋乞被江村人江雷剌杀,起义军群龙无首,终告失败。顺治三年三月,朱太义军再次举起义旗,围攻县城。徽州提督张天禄、知府张学圣带兵前来黟县,血腥镇压,起义军惨遭杀害,朱太等英勇就义。但斗争的烽火并未熄灭,义军分散潜伏山林,不时出动,劫富济贫,坚持数年。
5、太平天国起义军在在徽州的活动
清朝咸丰到同治年间,中国发生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清朝政府进行了残酷镇压,徽州成了主战场之一。祁门、黟县、休宁、歙县、绩溪、太平等先后被太平军攻陷,百姓死伤无数。从清咸丰十年六月到十一年三月,两江总督曾国藩把行辕设在祁门县洪家大屋,和太平军进行反复拉锯战,大小战斗数十次,徽州遭受了历史上最大的浩劫,战争中被杀死、饿死、疫死的不计其数,仅歙县、祁门、黟县三县就减少人口80万人,曾国藩在奏折中也承认皖南等地“市人肉以相食,或数十里野无耕种,村无炊烟”,歙人许承尧在《歙事闲谭》记载:咸同兵燹,“吾徽受祸最酷。以歙一县计之,人口损十之七八,庐舍损十之六七”,大批徽州珍贵建筑和文物毁于战火之中。 

(二)正确审视评价徽州历史上的农民起义

      
      徽州历史上本土发生的农民起义,无论是从规模上、时间上和知名度上,都无法和全国性的陈胜吴广、黄巢、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相比,但在徽州历史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应全面、正确审视,给予客观评价。
一、对徽州农民起义的原因应客观分析区别对待
过去认为农民起义是历史发展的唯一动力,是反封建制度的革命行动,给予很高的评价,但事实并非全是如此。从徽州实际来看,农民起义无非是两种原因,第一是求生存,即官逼民反,农民不被逼上绝路,一般是不会起来造反的。这种造反,确实有正义的因素,如山越保卫家园、汪华反对官府暴政、黟县农仆反对地主的压迫等斗争,都有一定的正义和合理性,应予充分肯定。第二个原因即是求富贵,即起义的起因有正义性,但目的并非针对封建体制,而是针对“坏皇帝”,这些农民起义的领袖造反后企图取而代之,成为新的统治者。如陈硕真自封“女皇”,方腊改元“永乐”等等,都是为了改朝换代,而不是推翻封建制度。有的起义军后期甚至烧杀抢掠,奸淫妇女,使百姓遭殃。如太平天国起因也有一定的正义性,但过程、手段和后果却大相径庭,对徽州造成了浩劫;民国时期流氓无产者王老五在祁、黟、屯等地的打砸抢烧抓,其过程和后果已无正义可言,徽州的老百姓对此深恶痛绝。所以,对农民起义应具体分析,不能采取非此即彼的态度,不能对农民起义全盘否定或大唱赞歌。
二、南宋后经济发展是徽州本土农民起义少的根本原因
自南宋以后,北方人口大迁徙,带来了中原的文化、技术和人才,徽州的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科举登第人数大增,程朱理学成了徽州文化的代表,徽州实现了从武劲之风向文雅之风转变,本土再没有出现较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事件。这充分说明,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明清期间,随着徽商的兴起,徽州成了富州,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已经不再存在。即使太平天国军进入徽州,也很少有人像方腊、黄巢起义时一样出来响应,甚至本土百姓对太平军的烧杀抢掠视为叛逆强盗行为,对太平军恨之入骨,称之为“长毛反”。
三、农民起义客观上起到了促使统治者实行宽政和缓和矛盾的作用
农民起义后,统治者为了收买人心,不得不采取了一些缓和矛盾的宽政措施,如唐朝方清起义后,统治者减免了江南一些地方的租税;方腊起义后,皇朝被迫撤销了运送花岗石的机构苏杭造作局和木石彩场务;黟县宋乞、朱太为首的“奴变”后,地主豪绅放松了对仆役制度的管理,对奴仆子弟的婚姻和读书考试规定进行了一些改良,松弛了人身依附关系,有的奴仆争取到了平民身份;明天启年间黄山大案引起岩寺民变,统治者处理了鱼肉百姓、敲诈商户的作恶者,对商民实行保护,这些都起到了缓和阶级矛盾、保持社会稳定的作用。徽州社会在明清时期进入鼎盛发展阶段,与统治阶级接受农民起义的教训,采取一些宽政措施分不开的。特别是宋朝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后,朝廷对茶叶的“禁榷”(专卖)制度部分和逐步改为“弛通商”,极大地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为徽州的经济振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农民起义后加强了地域控制,延缓了封建制度
徽州几乎每次农民起义后,统治者都划小县域管理面积,分拆新县,徽州这块地盘从原来歙、黟两县先后分拆成休阳、黎阳、新定、始新、北野、婺源、归德、祁门、绩溪等县(后稳定为六县),并将歙州改为徽州,采取了加强行政控制的措施。正如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指出:“历史上农民暴动的结果不是被镇压下去,就是在农民战争废墟上产生新的王朝,而社会的根本状态,即封建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仍然没有改变”。从徽州农民起义结果看,每次农民暴动和斗争虽然减轻了封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束缚,但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和精神控制,强化了封建统治,这无疑客观上为延缓封建制度起到了促进作用,从而迟滞了徽州资本主义的进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6-3 22:05 , Processed in 0.07774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