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几百年来大家都在争大鄣山!

[复制链接]

107

主题

107

帖子

321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7-7 10:01:4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婺源县有大鄣山,绩溪县也有一个大鄣山。同属古徽州的2个县,都声称大鄣山是他们的专利,而另一个大鄣山系假冒。这个"官司",从明清以来一直打到现在。看来,争地名之风,自古亦然。





这都是“三天子鄣(都)”惹的祸,争大鄣山的目的在于争“三天子鄣”的正宗源地。经查阅有关县明清以来的县志都有必要解开这两个大鄣山之谜。这只是个人一点看法,不想得罪任何一方。笔者的观点是,两座大鄣山都有历史根据,都拥有“三天子鄣”的称号。两山同名,无分彼此。





先看婺源方观点:

清道光《婺源县志•疆域•山川》载:“大鄣山,县西北二十里,一名率山,俗名张公山,高一千四百仞,周围近百里,东南界婺北界休,西界浮梁,巅有振衣峰。西行二十里的擂鼓峰……此山为庐浙二水发源之祖。”“大鄣之巅为振衣峰,由清风峰起,擂鼓尖分六支(擂鼓尖者六股尖也)。东南行者结本县,西行者至浮梁、乐平尽彭蠡为支脉,其正脉北行迤东历休宁向祁门榔木岭水分东西至黟东北、歙西北与太平界比脉脊起黄山。”这不仅说清了六股尖的俗名由来,而且说清了这座山是黄山的余脉。


《婺源县志》还说:“大鄣之名第,称率山,而以大鄣载之绩溪,阅者惑之。”“大鄣山之名,他邑不能冒,即欲冒之亦是名同实异,而大鄣自有真不止戕。”





而《绩溪县志》是如何解释的呢?


清乾隆《绩溪县志》载:“绩溪之山莫尊于大鄣,称为诸山祖”;“大障山古称三王山、玉山、障峰(清凉峰原名鄣峰),《山海经》、《祥符经》皆云,即三天子障山。《寰宇记》云:古吴越于此分界,故名,秦立鄣郡取此。”《绩溪县志•艺文》中咏大鄣山的诗很多,明朝汪溥《大障山》诗:“万仞云山日上迟,因山名郡自秦时。相传旧障三天子,问着今人总不知。”





清赵继序(绩溪知县,休宁人)作《大鄣山》诗:七十二君封泰岱,三十二人纪皇坟。与此大鄣三天子,都是相传太古云。……江浙有山婺有洞,东西争名如聚讼。按以先秦定郡时,屹然分疆不可动。到底哪座山是正宗的大鄣山呢?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谁也说不清楚。两县都说自己的大鄣山是祖山,是龙脉,都是“三天子鄣”的正宗。





争论最激烈的莫过于清朝婺源学者江永的《大鄣山说》和清徽州府教授周赟(绩溪人)的《鄣山辨》。但细观两篇文章,从说理方面来看,尤长于考据之学的经学家江永似乎略胜一筹。江永是从水系来分析:“试问,今之浙江果出绩溪之东六十里,其上源歙、休、婺二三百里之水可截而去之乎?又岂有庐水而入彭蠡者乎?……山可冒字可讹而水源不可变,故为之说。凡生于新安官于新安者毋惑于绩邑之鄣山而反疑休婺间之真鄣山也。”


意思是说,如果说浙江水是出于绩溪,那末其上源歙县、休宁、婺源入浙江之来水,你也能截去吗?你有入彭蠡的庐水吗?





而绩溪周赟的说法则有些牵强且迷信:“予观黄山正脉,至绩北丛山关之南为一大收束,形害所谓过峡也。向东特起为鄣山,由宁国、昌化之界,蜿蜒北行,如龙楼凤阁,势雄壮,形家所谓干龙也。至宁国东境分一支脉,东折为浙之天目诸山,到海而尽,以开杭州都会,形家所谓结局也。其正脉之北行者,分为左右二支:左支为紫金诸山,到大江而止,开金陵都会;右支为林屋诸山,到太湖而止,开姑苏都会。临安、建业、姑苏,皆可建都,而此山为三都会之祖山,此以名三天子都也。”虽然他知道“在古人名此山及作《山海经》时,岂论夫差、南宋哉”,但他仍然认为“南宋偏安,夫差僭号……不知此特言其形胜,如谶纬之说。”谶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纬是汉代附会儒家经义衍生出来的一类书,“谶纬之学”也就是对未来的一种政治预言。周赟这样的说法确有迷信色彩。





但从史料来看,对大鄣山的最早记载似乎是宋朝,南宋《新安志》只是记载各家的观点:在绩溪县条目下,有“大鄣山在县东六十里,高五百五十仞,周百五十里,《祥符经》云即三天子鄣山,按郭璞云三天子鄣山在新安歙县东,今谓之王山,浙江出其边。”


《新安志•绩溪•山阜》在休宁县的条目下,有“率山在县东南四十里,高五十七仞,周二十一里,率水出焉。《寰宇志》引《山海经》云:渐江出三天子都,在率东,盖此山也。”


《新安志•休宁•山阜》而在婺源条目下,有“张公山在县西北七十里,高四百余仞,周十五里,昔有张公隐此山采药合丹,数十年后忽不知所之。


《新安志•婺源•山阜》奇怪的是为什么《新安志》在婺源县的条目下,并没有大鄣山的介绍。江永说:“此山界在休婺之间,故休婺皆载之。府志名张公山,亦名率山,不正名为大鄣山,此又别有其故。”《大鄣山说》到底有何故不正名大鄣山,江永并没有说透,可能有难言之隐。





绩溪的大鄣山虽属浙江天目山脉之中段,但宋《黄山图经》云:“黄山有摩天戛日之高,则浙东西、宣、歙、池、饶、江、信等郡之山,并是此山余脉。”《黄山志》民国时期曾任黄山建设委员会主任的许世英亦说:“(黄山)绵亘五百余里,支脉蜿蜒。赣之石钟,浙之天目,皆其支蔓。”《黄山志•黄山建设之意义》明朝毕懋康《黄海序》载:“黄山峻极延纾,宣城、池阳、浙江若分以壮鼎之趾。”这说明,无论是休婺之大鄣山,还是歙绩之大鄣山,均是大黄山山脉的余脉,都享有“三天子鄣”的称号。








问题很清楚,由于“三天子鄣”特有的神秘和神圣(三天子之都),两县从明清以来就争这一品牌,但到底是何县最先命名大鄣山,由于史料的有限,历史的许多旧账是说不清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6-2 11:48 , Processed in 0.581798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