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4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鸟语鸡鸣传境外,水光山色入图中”--汪口(第一篇,汪口古建)

[复制链接]

33

主题

33

帖子

99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6-9 23:23:5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黄山知名导游 于 2017-7-4 13:54 编辑

历史上被称为“千烟之地”的汪口,村周青山环抱,绿水依流,景色十分宜人。这里自古以来,文风鼎盛,人才辈出。这里古为徽州府城陆路经婺源至江西饶州的必经之地,又系婺源县城联通东北乡水路,货运到乐平、鄱阳、九江等出之码头,明清时期,店铺林立,商家云集,景象繁华,虽经千载沧桑,但留下的历史遗迹诸多。
村庄因文化而生动,文化因村庄而厚重。这里有被誉为“艺术宝库”的国宝文物单位“俞氏宗祠”;曲折宁静的“千年古街”;古朴典雅的“一经堂”;“懋(mao)德堂”、“大夫第”和“养源书屋”等民居;沿河有十经典的龙船潭;还有由清代经学家、音韵学家江永设计的“平渡堰”(曲尺碣)遗址。

汪口古建篇:
“俞氏宗祠”——汪口俞氏宗祠,又名“仁本堂”,位于村东大桥北端,祀汪口俞姓始迁祖俞杲(gao),始建于清乾隆年间,道光四年重建,后多次修缮。祠堂原包括东侧心远书院(已改建)、西侧花园(已拆毁他建),总占地1116平米。为“中轴歇山式”建筑形式。祠堂前后由三部分组成:前为栅拦门、中门、五凤楼和大天井;中为享堂;后为寝堂。整个祠堂以雕刻工艺见长,凡梁枋,斗拱,脊吻,檐椽(chuan),雀替,驼峰等均巧饰雕琢,各种图案通过浅雕、深雕、圆雕、透雕等工艺手法,无不形态逼真,呼之欲出,各种木雕图案的构思和选择,匠心罕见:福如东海,万象更新,双凤朝阳,渔樵耕读,瓜瓞绵延,一组组雕刻,既是对祖先的悼念,又是对子孙的厚望。
1985年,汪口俞氏宗祠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渡堰”——又名“曲尺碣”,以其形状似木工曲尺而得名。位于西距汪口村约500米的河道上,为婺源昔时“四大古建之一”。民谚“江湾祠堂汪口碣,方村牌楼太白塔”,汪口碣指的就是平渡堰。汪口因地处双河合口处,水流湍急,雍正年间,著名经学家,音韵学家江永为汪口设计了这座曲尺碣以平水势。碣身南段连岸,北端在距岸6米处曲折向上,以便舟楫通行;整个碣身就像一把朝上的曲尺。为确保大碣的坚固,碣体采用了独特的片石直立建筑法,将大块的片石紧贴直立起来,窄面对着水流方向以减少水流的冲击力。平渡堰在不使用闸门的条件下,成功解决了蓄水、通舟、缓水势三大难题,且历经200多年片石无损,被水利专家称为水利建设史上的一项奇迹。
1955年,平渡堰被列为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大夫第”——旧时汪口“大夫第”有四处,三处均已毁。现存的俞镇禄“大夫第”座落在李家巷内。“大夫第”占地约200平方米,圈围内设有陶瓷花槛装饰,正屋石库门枋两侧的砖柱底座石桑上,有“麒麟,雀,鹿”图案石雕;屋内雕梁刻栋,石板铺地;天井四边的“走马楼”宽敞恢弘。整栋建筑体现了清代中叶徽派官宅的建筑特色。
清代“诰赠”的大夫也仿建了大夫第,但因不是“诰授”的大夫,宅第门枋上不能标挂“大夫第”,门枋底座的石雕,也只能雕刻花鸟虫鱼的图案。现存俞汉寿住宅便是其中一例。


“一经堂”——一经堂座落在李家巷中段。现屋主俞印临,祖上经商,家道富足,于清光绪年间建造此屋。因循古人“人遗子、金满盈;吾教子,唯一经”的明训,将厅堂取名“一经堂”,训诲子孙要读书程成才,不可单纯求财。


“懋德堂”——懋德堂座落在李家巷内,占地约250平方米,约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屋主人俞理臣,家道殷富,“业至三省,家无白丁”。该屋设计合理,工艺严谨,规模恢弘,有婺源“东门出城第一家”之谓。俞德林在俞氏宗祠被毁时捐金造门头。他将堂屋取名“懋德堂”就是勉励子孙要重德,行德,积德,以德持家,以德传家。
图片为懋德堂绣楼,以及公示。







“养源书屋”——座落在桐木岭巷内,建于清光绪年间,是专供孩童启蒙读书的场所。主人俞光栾从自己的经历中深感“承先裕后励学为先,而励学则以储田为要”,为了让子孙有个好的读书场所,他特地建了这栋“养源书屋”,为了使书屋能长期开办下去,不因经济捆缚而中断,他以田租收入保障书屋的开支费用。又为恐不肖子孙将书屋田产变卖,特请县衙刻石行文,嵌于墙上,严禁任何人私相买卖。
养源书屋及其墙上保存完好的光绪十年的文告,是汪口人“以法立教、兴教”的例证,它和“一经堂”一样,都是汪口人重视教育的产物。



汪口村保存的明,清古建筑(民居),共有265幢。比较著名和有代表性的还有:述德堂、生训堂、守训堂、政德堂、慎知堂以及其他22处县文物保护单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6-2 03:58 , Processed in 0.548462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