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景点] 状元故里罗汉村—千古叶村之岩龙洞、十八古井

[复制链接]

67

主题

66

帖子

198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9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5-31 08:41:1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黄山知名导游 于 2017-6-24 23:16 编辑

沿徽杭高速公路至歙县三阳镇叶村道口,出道口便是有名的民俗文化叠罗汉村——三阳镇叶村。叶村不仅有民俗文化叠罗汉,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洪氏宗祠,自然风景也不少。离村里许栗树坑瀑布,春夏季节,飞瀑犹如白练,从数丈之山漄坠挂而下,很为壮观。瀑布口有石门岭,传说此岭原两山岩连接,后隋末唐初越国汪公战蛟导水,挥剑斩蛟,才两山岩裂,石门洞开。至今石门岭右侧山上汪公勒马倚石端坐遗迹还在。更令人神往的是沿石门岭行二里有一洞群,当地百姓名之“岩龙洞”。



作为家居叶村的人,几年前邀得志趣相同的原金川乡党委书记洪道法,个私老板吴建红三人探寻岩龙洞。
沿山拨丛木扪萝而上,我们顾不上欣赏艳山红初开,也无暇细观奇松怪石。约半小时,便到半山巅。只见上下左右,藏有十余洞。我们先探右侧上方一大洞。洞似一大厅,高处约有四米,深约二十米,宽处十余米。此洞光明轩敞,可居数百人。爬山虽大汗淋淋,一进此洞,顿时背透凉意,更有一种氤氲之气为妙。洞口离平地数尺,给人凭虚而御空,背倚屏而列障之感。站在洞口,仰观则巉崖峭壁,滴水临空泻下,石印高悬;横眺则万壑奔迎,千峰耸秀,而且迥环如拜舞之状,真可算是非常之观。我们在洞中不觉心旷神怡。享受了片刻,便在洞中探寻。寻得二小洞,一洞进数丈便不可进;另一洞,洞外碎石堵塞,我们用丈余树技里探,深不可测。此洞左下侧,有一洞。洞口处有一扁片状石岩临空翘首,象似龙舌,颇为瑰怪。我们弯腰进洞,此洞内又有一小洞,也深不可测。此洞再左侧又一大洞。洞口平整,有数十平方米,头顶上悬崖陡壁。洞中有古砖头,这也证明洞中曾有人生活过。沿半山崖一线还有数洞,形状各异,大小不同,大都已淤塞。据有关记载,岩龙洞群乃南宋度宗皇帝敕封龙岩和尚绣衣妙济广应大德祖师修行之处。祖师徐姓,浙江于潜人,在岩龙洞修行不知历经几多岁月。传说龙岩和尚道园之日,白昼飞升,禅杖从空飞至坠落于浙江顺溪龙潭山顶峰。原来在龙潭山禅杖坠地之处建有庙宇,现已不存了。


岩龙洞传说众多:有人说太平天国后期,有村民在此避战乱。有一犬入洞,从杭州西湖出来;有人说,此洞通淳安,北宋末年方腊起义军曾出入此洞,在叶村关桥磨盘山大战降宋的梁山好汉。传说毕竟是传说,但叶村岩龙洞一带属石灰岩的地质地貌,此洞属石灰溶洞是无疑的。我们希望此洞有开发之价值。若能开发此洞群,它与石门岭汪公遗迹,栗树坑瀑布等自然景致,加上叠罗汉之民俗,搞个叶村一日游,无疑对当地的发展是大有好处的。

十八古井


你曾听说过:叶村十八口井,中村十八眼塘,三阳十八个好姑娘的顺口溜吗?乍一听,就能理解其中含义,说明叶村的水井多,中村的水塘多,三阳的姑娘多。且不追溯它所传的年代和由来,只注重它的真实与存在。据老人们说,过去叶村的古井确实很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后来,这些古井慢慢地一口一口地被村人不知不觉地埋没。小时候,在我家菜园附近有一口水井,深约4到5米,井口用青石板铺就,四边没有井圈,只用一块簿石盖将井口盖住,保证人畜安全和井水的干净卫生。此井一年四季深水不断,清晰甘甜,每年酷暑高温时节,人们都要从井里提水解凉。若遇大旱之年,利用此井水来抗旱浇菜。因为有口井,古人将这处地方取名井园。后来,古井周围的菜地都建成了民房,不知何时,那口古井也被人偷偷地填没了。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全村大部分水井都变得无影无踪。思忆中,为此感到有些可惜。别看这些不起眼的水井,它遍布全村,或在私人的高楼大院内,或在庙宇祠堂边,或在一条条苍古的街巷里。有独家的,也有公用的,但大部分是公用的。它们不仅成为当时叶村建筑群中的一道亮点,更重要的是给全村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如今,依然保存完好的也只有两口古井了。一口座落在洪氏宗祠的东首洪佳寿厨房路边,另一口座落在墙围里洪荣达住房边。从那石井圈上一道道被井绳磨砺出来的迹痕中,不难看出,这些古井建筑年代的久远,更能体会到,世世代代叶村的妇幼老少吊水时那坚强的拼搏精神。如果那些各色各异的古井依然还在,可以想象,历史上的叶村人家尽依井的风貌景观是何等的壮观。


古代人没有现代人的聪明才智,在山溪涧水源头用钢筋水泥建筑一个储水池,再用水管接装到每家每户,水龙头一拧,就能用上干净卫生的山泉自来水。那时候,人们用水都得用扁担水桶到小河里去挑,每逢大旱之年,人畜饮水难以保证,若有火情,更是难以扑救。因此,挖掘水井是古老人当之无愧的利民之举。即能方便人们的生活之需,又能保证抗旱防火。据说,洪氏宗祠东西两边的水井,就是为防止祠堂发生火情而专门挖掘建筑的。看到现存仅有的两口充满沧桑史的古井,受益匪浅,思古之情顿生,不由对古代人高度的防火意识感到由衷的敬佩。过去,叶村那么多的形状各异、古香古色的古井,虽然比不上徽州府城内的应公井、打箍井和蛤蟆井那样有名气,但它的多,是徽州府一带的乡村里独一无二的。古井,是叶村人的生命源泉,是叶村古老文化的标志,曾经为叶村人安居乐业发挥了巨大作用,给整个村庄增添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24 05:57 , Processed in 0.085197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