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歙籍教育家陶行知逸事

[复制链接]

50

主题

50

帖子

150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5-30 16:21:2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黄山知名导游 于 2017-6-25 09:48 编辑

陶行知“王门立雪”的故事
宋代有“程门立雪”的故事陶行知少年时为求学问曾“王门立雪”,其事感人。

陶行知自幼聪明好学,六岁进私塾开蒙读书,学习认真刻苦。所读书籍过目不忘,没过两年,家道中落,家庭无力供他继续读书,陶行知只好含泪弃学归家,随父务农。

务农期间,陶行知读书的愿望仍很强烈,白天干活常带本书,稍有空闲便蹲在田头,拿根树枝写写画画;晚上,丢下饭碗就捧起书本凑在光线微弱的松明灯下苦读,松明燃烧后冒出的烟灰常常把陶行知的鼻孔和脸蛋熏得乌黑。遇到不认识的字,陶行知要跑到二里路外的一个亲戚家去问。这位亲戚与邻村航步头曹家坐馆的王藻老先生是好友。亲戚被陶行知的求学精神所感动,就找陶父商议,把陶行知介绍给王老先生。王藻是前清贡生,德高望重,学识渊博,惜才如命;见陶行知聪颖过人,刻苦好学,十分喜爱,当即留他在曹家伴读,免收学费。

王老先生设馆的航步头离黄潭源陶家有十五里山路,间隔两座大山,三道河沟,但小小年纪的陶行知,每天天刚破晓便怀揣干粮跋山涉水前往私塾,严冬酷暑,刮风下雨,从不间断。有时遇上雨雪天,途中受阻,当他绕道赶到学馆时王先生已经开课,陶行知就悄悄地站在大厅门外,边等候老师停讲,边聆听老师讲课,从不肯冒失走进学馆,打扰老师上课。

事后,王老先生对他的一些友人说:“这孩子不仅天资高,而且小小年纪便能师事古人‘程门立雪”日后必成大器……”。

从此.陶行知的"王门立雪”故事在他的家乡歙县传为佳话,成为长辈和先生们教育后生的典范。




陶行知题扇寄情
陶行知有一个朋友叫李华,是一个学成归国的博士.却只能靠做木履勉强度日,陶行知从别人处得悉李华的境况后不禁扼腕叹息,立即请李华来晓庄研究所任职,使他有了安身之地。当时的陶行知为办学校四处奔波,无力从根本上改变李华的困难,李华在课余仍要做木拖鞋卖。

为此陶行知总是于心不安。他为了替李华分忧解难,于是便有了讲学后的推销木拖鞋的感人之举。陶行知的行为深深感动了李华,也使他得到了激励,增强了战胜困难的信心。李华在陶行知的帮助下,终于渡过难关,盼到了抗战胜利。

1946年春.李华要回东北去。他得知陶行知在上海,特地赶去辞行。陶行知欣慰地说:“胜利了,你回到东北去可以干一番事业,不会再挨饿,也不必再卖拖鞋了。”他找出自己用的折扇,在扇面上用中英文写了三首诗:“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教人民进步者,拜人民为老师。”“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为人民服务者,亲民庶几无疵。”“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为人民奋斗者,血写人民史诗。”还特地题了:“李华吾兄将去东北为二千万同胞服务,写民之所好恶三首以资念。”

陶行知的一生致力于推行平民教育。他还批判地改造杜威(他留美的导师)实用主义学说,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学”、“教学做合一”的口号。陶行知的这三首中英文题扇诗集中地体现了他的教育思想,充满着“亲民、民为贵、一切为人民”的深情厚意。


陶行知存世的遗物墨迹并不多,因而这把用中英文题写的扇子更显得珍贵。这把扇子现在收藏在上海“陶行知纪念馆”。






陶行知卖字兴学



抗战胜利后,内迁四川重庆的育才学校在上海选定校址,继续办学当时上海滩流传一首打油诗:“陶老先生把字卖,不为扬名不为财;请来名士齐挥毫,赞助育才迁上海。”

陶先生见抗战胜利,就呈报国民党当局,要求拨款,在上海兴建育才学校新校舍,但接收大员们忙着“五子登科”,捞进黄金、美钞直至美女,根本不理睬陶先生这一办学要求。出于无奈,他只好到处奔走,但仍没有筹足所需资金。为此,陶先生食不安,寝不眠,日见消瘦。好友担心他病倒,便强拉他上街散心。

一天,陶行知在文庙茶楼喝茶时,见几位文人一边品茶,一边高谈阔论,评赏悬挂于茶室的书法条幅,他顿时灵机一动,当即向茶房借来笔砚,给冯玉祥、郭沫若等交谊很深的社会名流及书法大家分别写了信,约请他们为搬迁育才学校筹资而参加书法义卖。过了几天,朋友们纷纷回信,赞同并支持陶先生组织的义卖活动;在外地的几位书法家闻讯也赶至上海。于是,陶先生与大家定了义卖日期,亲笔写了一张海报:“为育才学校由川迁沪,筹集资金,特在大任小学举行书法义卖,不论对联、条幅,仅付大洋五元。书写内容和书家由买主自选。”落款姓名是:陶行知、冯玉祥、郭沫若、田汉及其他一些著名书法家。

海报由陶行知的育才学校学生张贴在繁华的南京路。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广告海洋中,它却特别引人注目。因为它朴实无华:一整张大白纸,上半部用红笔写着“卖字兴学”四个隶书大字;下半部则是陶先生用黑墨写的上述内容。

海报刚一贴出,便里三层、外三层地挤满了围观者。待他们见各位书家确是当时的社会名士,便向大任小学涌去。校门前,早已是人山人海。求书者蜂涌而至,登记者应接不暇,不到半天工夫,登记簿便告爆满。

陶先生见人们是如此支持办学,不由兴奋异常,他带头奋笔疾书,各位书家忘记了劳累,纷纷洒汗挥毫,只一天时间,便为兴建上海育才学校筹集了一笔数量可观的资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6-15 04:32 , Processed in 0.07594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