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2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安江畔朝山尖

[复制链接]

2038

主题

2046

帖子

7509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0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6-22 17:14:2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安江,从雄村浦口一路向东,流至深渡,折向南行,它日夜不息,流入浙江,在皖浙交界的崇山峻岭之中,数不尽的高山村落就像一颗颗散落在古徽州大地的明珠,一代又一代的徽州先人,面对山多地少的实际,创业在高山,奋斗在高山,守望在高山。茶叶、菊花、木材等等,这些丰厚的物产,成为古徽州商人行走天下的物质基础。
朝山尖,位于新安江畔的一座小村落,在岁月流逝中,面对市场经济的时代大潮,祖居高山的人们,开始走出大山,谋求幸福生活,伴随而至的是,原本热闹的山村,不得不面对人去村空的现实,这个即将消逝的徽州古村,人们将如何留住乡愁。

楼在人空,50多幢楼房仅有7位老人居住。

百脚尖,位于新安江畔新溪口乡大坦后东北3.5公里处,海拔1055.4米,在它的西部山脊线上有一个名叫朝山尖的自然村,这里漫山遍野都是柑桔,11月,一个晴朗的冬日,笔者走进了这个只有少数老人留守的高山村落。从村里的老人口中得知,朝山尖的历史有160多年,先祖们曾经居住在山的背面,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多慢慢的迁徙到了山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村中人口最多的时候,当时有近50户170多位村民,如今30多年过去了,随着山脚下武新前公路的开通,99%的村民都迁徙到了山下,现在村子里留守着的不到10人。

朝山尖背靠百脚尖,西邻百岁山,面朝宽阔的新安江,坐落在山坞里,与对面的峰峦遥遥相望。走进朝山尖,不见炊烟袅袅,没有鸡犬声相闻,只有紧闭的房舍静静的沐浴在冬日里。在村中间,笔者遇到了一位老村民余世钰,他和74岁的妻子是村子里为数不多的留守者,老余介绍,差不多在十年前马路打通的时候,村里集中移民搬迁下山了。

余世钰的家是两栋相连的房子,一间是50多年前留下的土墙房,另一间则是就地取材用石头垒起来的石头房,在表面粉刷上一层白石灰,这也是朝山尖最常见的两种房子。曾经余世钰一家十多口人都住在这里,如今,只剩下不愿下山的余世钰夫妻。“从山下再爬上来吃不消了,这里空气好,我和老太婆就待在这里做一点吃一点,不需要儿子负担了。”老余说。

每年9到12月都是柑橘采摘的季节,朝山尖所在的塔坑村是三口柑橘的核心产区,余世钰家的橘园就在离村庄不远的山上,每天上山摘橘、照料家畜,再种上几分菜地,这就是余世钰夫妻的日常生活。“我今年橘子能摘3000多斤。”老余自豪地说道。

现在,朝山尖的常住人口为7人,几乎都是不愿下山的老人,他们的日常生活大多围绕着农事生产来进行。

九代繁衍,代代合力打造美满家园。

行走在朝山尖村中,粗大的樟树,布满青苔的层层石阶,废弃的晒场、小学,依稀可见小山村曾经的繁华。

据悉,19世纪中叶,朝山尖最早的定居者是来自河对岸米滩村的一对兄弟,余中楷和余中胜,从那以后世代繁衍,发展成一个余姓聚居的小山村。村民余世钰介绍说,“光兆奕世长发其祥八代,加上当时迁上来的中字辈,共九代人。米滩原来很繁荣,土地少,太爷的时候,一对兄弟,看到这里地方好,就搭个棚开始做房子了,后来,就在这里定居,开枝散叶。”

解放后的三十年间是朝山尖发展最快的时期,人口达到174人,这里平均海拔超过800米,交通十分不便,用水也不方便。1977年前后,就在许多地方都不知自来水为何物的时候,朝山尖村民决定自力更生,敢为人先,集资修建村自来水。“当时是90块钱一个人头,那个时候170多个人有五六千了,公家拿出一半,总共3万多块,做水池用的水泥,沙,石子,都是从河滩里背上来的,那个时候16岁以上的每个人头沙子要背800斤,石子是900斤。”余世钰回想起当年大家的干劲仍劲道十足。

就这样,依靠肩挑背扛,艰苦奋斗,朝山尖村在附近的山村里率先通上了自来水,就是靠着这一股团结的力量,朝山尖村还建起了晾晒场、茶厂、小学等基础设施,据说,村里的大晒场有3个篮球场大,可以晾晒黄豆3万斤。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朝山尖在村两委带领下,改变原来玉米、大豆等为主的种植结构,引进良种发展柑橘特色种植,成就了现在满山柑桔红透的美丽秋景。为了方便村民挑橘下乡,村两委决定修一条水泥路。

1996年前后,朝山尖人又一次团结起来,合力打破自然的桎梏,几个月的时间,一条天梯穿过柑橘园,从山脚通往山巅。

“这条路,我们投劳了1890个工,整个阶梯是1980梯,自己组织,自己筹资一部分钱,就这样建起来了。”塔坑村党总支书记余金炎说。

移民下山,迎接幸福生活。

2003年,随着山脚下武新前公路的建设,敏锐的朝山尖村人加入了移民下山的行列,到马路边或中心城镇谋求更好的生活,从那时起,朝山尖村日渐没落。

在朝山尖,随处可见裸露的墙体和长满野草的庭院,不少房子损坏倒塌,现任塔坑村党总支书记余金炎是公路开通后走出朝山尖,下山建房的第一人。他家的老房子早已多年无人居住,只有搬走之前准备用来翻新房屋的一批砂石被废弃在门前。武新前公路的贯通不止令余金炎一人放弃了翻新老屋的想法,几栋被遗弃的新房更能反映出村民下山时的迫切。不到十年,朝山尖99%的人都已经搬迁下山。

79岁的余长花是一位入党50多年的老党员,几年前她随儿子迁居到了山下,这几天她却住在山上的老屋里。

因为橘园和茶园都在山上,山下的村民偶尔会在农忙时节到原来的老屋里短暂停留,或是休息吃个午饭,或是住上几天。村子在短暂恢复往日的生气后又归于平静。

目前,朝山尖组有村民110多人,山上有林地、茶园、橘园等三千多亩,人均年收入1万多元。

虽然村民们有的搬迁下山,有的外出打工,但一部分朝山尖人仍旧对这个曾经的家园充满眷恋。“如果以后能把生态旅游开发起来的话,我希望年轻人都能够再回来,那个时候,山上可能跟现在又不一样了。”余社贺对家乡很留念。

2013年,朝山尖成功获得农业发展项目的资金支持,一条自山脚到老村的机耕路破土动工。目前,这条长约2.5公里,投入一百多万的道路已经贯通在即。“老百姓们特别高兴,这条路开通以后,生产运输很方便,以后打算把我们这个村庄搞成农家乐,到这里吃饭,吃农家菜,住我们这个地方。”塔坑村党总支书记余金炎对村子的发展满怀信心。

在城市生活喧嚣、嘈杂的当下,工作之余,到大自然寻觅一份清静,到古村落寻求一种寄托,是许多城里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让古村消逝,朝山尖依势而动,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路,是守望历史,留住乡愁的不错选择,我们真诚希望,敢为人先的朝山尖人能再次携手,保护好古宅,保护好古村,让历史在守望中——永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6-2 20:19 , Processed in 1.011597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