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指南] 徽州贡菊原产地——歙县金竹岭

[复制链接]

389

主题

389

帖子

1167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6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1-7 16:44:5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金竹岭,地处歙南,隶属北岸镇管辖。因为堂姐夫家在高山村的缘故,总是自盘山公路远远眺望这个村子,一直未曾亲身前往村落中过。直至今年,在宗亲武民陪同下,方才驱车直抵金竹岭的村口。两人相伴走在偌大的村子间,耳畔只闻鸟啼声,倒也颇有一番风味。



根据1987年版《歙县地名录》所记载,金竹岭得名源自山中原本盛产金竹,加上村子又在山岭之上,故名金竹岭。书中记录,时年金竹岭村共计有271户人家,总人口1147人。而对于我来说,金竹岭最为出名的,并非盛产金竹,而是盛产“徽州贡菊”。2005年版《歙县志》中说,金竹岭在宋代就有菊花载种,清朝(另有书记载为清光绪年间)时候成为皇家贡品。每到立冬前后,心里总是惦记着能上金竹岭,去亲眼一堵漫山遍野都是一片白的景致,却又一年拖一年,始终不曾在贡菊盛开的时节,去过金竹岭。
信步走在金竹岭村内,由然对村子间那些个老式徽派民居的气势,心生钦佩。三层楼的徽派古民居,村子中散落着好多座,这都不算历史沧海中那些早已经被毁去的旧宅。甚至你在村子里都能看到上个世纪后期兴建的很多,具有当时特色的砖瓦房。这些个房舍依着山势而修,形成了山里的繁芜。只可惜,因为此间地质灾害点的缘故,村民们纷纷迁往山下的金竹新村。不论数百年历史的老宅子,还是刚历经几十年岁月的新房子,都已经人去楼空,徒留房舍,再也没有往昔的鸡鸣狗吠声,再也没了往日袅袅炊烟,再也没了当年顽童惹恼父母挨揍的哭闹声。
村子里有一栋古民居,特别有文化韵味。院子里可见两扇石制门窗,形状为一对花瓶,两边对称颇为考究。侧门的门头,为青石雕刻成的卷轴样式,卷轴两端雕有翠竹。或许是因为特殊时期的特殊原因,卷轴上原本的题字和落款都被白石灰所掩盖,取而代之的是“自力更生”四个字。马头墙下的墙檐根,有前人画的墙画,内容是喜鹊登枝,两边都有。观此房,主人虽不是气势恢宏的超级富豪,却独有书香门第的气质。正是应了徽人,不废诵读的传统。或许上百年前,依旧有学究气浓郁的夫子,在这里教着孩子们《三字经》,朗朗读书声中走出多少满腹经纶的金竹岭少年郎。
徽州大山里的人们造房,必不可少的便是石料,早年间石匠在我歙邑地位尊崇。金竹岭的房舍徬山而造,也有高高的石磅。更为难得的是,村中的道路,亦为石板铺就。虽然后世人利用水泥硬化路面,使得很多石板路不见了踪迹。但从仅存的些许石板路中,依旧能够相信当年金竹岭的富庶。不知道,是哪位在外经商的金竹岭前人,返回家乡,铺就的石板路。我想,更大的可能或许是一代接一代的金竹岭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6-17 13:53 , Processed in 0.081576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