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3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游记] 徽州文化的重要诞生地,千年古镇许村

[复制链接]

155

主题

155

帖子

465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6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5-23 15:48:0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许村,是镶嵌在黄山山脉中的一颗古朴而璀璨的明珠;许村,是散落于徽州青山碧水间的千年古镇;许村的安逸和恬静让人找到一种缺失的家园感,许村的原生态风貌是一幅归园田居的秀丽画卷……


许村,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城北20公里处,古名富资里、溪源、昉溪、任公村,源于东汉,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早在五代十国时期,为避战乱,许多中原望族纷纷南迁,许村处于歙北要道,群山环抱、溪水环流,南唐户部尚书许儒选中这块风水宝地,举家迁往,开始了在这里的繁衍生息。经过几代的发展,许家不断壮大,许村逐渐成为徽州许姓的渊薮、一个号称十里长街的富庶小镇。是中原文化与当地山越文化融合而形成的徽州文化的重要诞生地之一。


进入许村,首先映入眼睑的是薇省坊。建于明嘉靖(1522—1566)年间,四柱三间三楼,宽8.8米,高11米,直柱采用花岗岩,梁柱花板采用砂岩,雕刻精美。该坊为嘉靖元年进士许琯立,薇省即唐,宋时中书省的雅称,明代改中书省为布政司,长官称布政使,管理民政与财政。坊名“薇省,是沿袭旧称,指许琯曾官至湖广参政,持官清正。”传说许琯曾和严蒿同朝为官,“严党”猖獗一时,许琯深知阉党专政必不长久,但同朝为官,无法避免不打交道,弄不好还要招来杀生之祸,于是他就打制了许多金字落款,每每递到严蒿手里的文书,他就把金字落款嵌在后面,递送文书的下人,因贪财而把金字落款给扣下来,“严党”倒台,抄出一批未曾落款的文件,后经查出,知是许琯所呈文书,认为他能不与其同流合污,实是难能可贵,非但没有治罪,反而下圣旨为其树立牌坊,以彰其名。


紧随其后的是三朝典翰坊,建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三间三楼,四柱冲天,石质花岗岩。梁柱光洁,现状完好。坊上有“三朝典翰”、“奕世承恩”等题字,是为明朝泰昌、天启、崇祯间的中书舍人汪伯爵和他的父亲而立。中书舍人为明朝官中的书记官,雅称典翰,其父亲汪德章也得到和儿子一样的中书舍人的封赠,故称“奕世”。当地还有另一传说:中书舍人汪德章带着家眷一行省亲回京,在回京路上其继妻一路劳累,早产一婴儿,因此延误了回京日期三天。三天后汪德章上朝面见崇祯皇帝,皇帝怪罪他,他禀告皇帝内人回京路上生了一小犬,皇帝感到好奇,叫他送给皇上看,他回禀皇上一介平民何能面君,皇上听后哈哈大笑,这有何难?当即御笔封他儿子为翰林,因此,他儿子出生三天就被钦点翰林。这个传说广为流传至今。


薇省坊和三朝典翰坊的前方,是一片碧绿田畴,远处的山脉衬托出轻柔的暝色,朦胧飘渺,妙境可捉。从入村的那一刻,就能感受到乡村的静谧,亲切的泥土、葱茏的山野、清澈的泉水……这一切,都给人一种胜境长留,山水解忧之感。而更重要的是到了许村村口,就开始读到了历史。


到了这里,如同进入了一座天然氧吧,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鼻而来。富资河在这里被逐渐收窄,潺潺水声声声入耳。
走在许村的青石板古道上,用相见恨晚形容之,一点也不过分。
这里,河已成溪,细脉苗条。看不到五彩漩涡,听不见惊涛拍岸,也没有扁舟卧波;这里,山不高却秀,树不俏却古,碧绿如翠,云雾蹉跎;这里,街不繁华,人不时尚,但却充满和谐之音……


许村三面丘陵环抱,依山傍水,许村按照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充分体现了“共生、共存、共荣、共乐”的风水特征。西溪和方溪汇成富资河,穿村而过,天然水系的分布和村落布局,留存着古人选址“临水而建、双龙戏珠、倒水葫芦”的基本风水态势。如果说许村近2000的历史沉淀了其深厚的人文底蕴,那么,许村的村落布局则成就了它天然与人文相溶的绝佳景观,成为许村文化遗产中不可分割的部分。这里自唐朝就有文武山、狮象把门、骑马石、大刀石、仙人洞、仙人下棋、狮子盼过河等自然景观,并早在唐末就设下了武岳凌云、文峰贯日、林嶂环青、黄山蕴秀、西溪渔唱、箬岭樵歌、平畈朝耕、幽窗夜读、任公钓台、淮阳忠庙、沙堤晚翠、古寺晨钟等许村12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此为后人留下佳句:
千里沙滩水中流,
东西石壁秀而幽。


相传,早在14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任昉曾在此隐居,所以许村曾名为昉溪。任昉(460~508)字彦升,山东寿光人。他自幼聪悟,4岁背诗数十篇,8岁能写文章,他的堂叔任晷在他十二岁时,喊着任昉的小名说:“阿堆,你是我们家的千里驹啊。”16岁即被聘请为丹阳主簿,他“雅善属文,尤长载笔,才思无穷,当世王公表奏,莫不请焉”。永明初年,卫将军王俭兼任丹阳县令,每读到任昉的文章,必再三阅读,认为当时没有人能与之相媲美。才华横溢的文人王融,自以为当代无人可比,但见到任昉的文章后也自愧不如。任昉写文章一遍成稿,不须修改,深为当时一代词宗沈约所推称。其文情真意切,透辟凌厉。与当时的沈约、谢眺等8人,被称为“竟陵八友”。任昉一生著有《杂传》247卷,《地记》252卷,文章33卷,多散佚,现存明人所辑《任彦升集》。


任昉非常孝顺,每当父母生病,他总是侍候在他们的身边,汤药、饭食必先亲自尝一尝。父丧,“哀瘠过礼”;继母丧,他在墓边搭了间简陋的茅屋以尽丧礼,“哭泣之地,草不为生”。齐明帝时,他任太子步兵校尉,掌东宫书记,中书郎,司徒右长史。梁武帝任命他为骠骑记室参军,主持文翰书记,拜黄门侍郎、吏部郎。后来出任义兴太守,召为御史中丞、秘书监。也许是当时他的身体状况很不好,梁武帝萧衍曾对任昉说:“新安大好山水,你到那儿做太守吧!”他为官清廉,从义兴调往新安时,船上只有五斛米,连一件拜会穿的衣服也没有。任昉死的时候只有49个年头,临终前,他遗言不许带新安一物还都,杂木为棺,旧衣入殓。他性情豁达,不修边幅,更不摆官架,有时在路旁遇到争讼的事便就地询察审理。“为政清省,吏民便之。”梁武帝听到他去世的消息,十分悲痛,追赠他为太常卿,谥敬子。在许村,忠、孝等字甚多,几乎家家都有。


相传任昉在许村隐居时,空闲之余喜欢到村东溪上垂钓,他找到一块礁石,临水下钓,钓位可坐可站可靠,面对青山绿水,西溪渔唱,好不怡然自得。他被眼前这一方清澈的山水深深地震憾,动了“采菊东篱”之念,便辞官归隐于此。据传,他与村民们一起躬耕田畴,并致力于在村里推广一种叫桃花米的耐旱早熟水稻品种。后人为纪念这位归隐太守,称这块礁石为“任公钓台”。从上往下看,这块大石头似大象的头部,河对面水中的石头象狮子头,当地村民一直相传,狮象把门,水口很严的意思。


从任公钓台的位置与“河对面水中”的石头来看,可以想见,当年的富资河的河床要比现在宽阔得多。在我的记忆中,感觉到身边的任何一条河流都比小时候经历时要宽得多、深得多、清得多。 许村村头的西溪上,横跨一座廊桥,叫高阳廊桥。这里是许村人文景观相对集中的一个地方,每天从早到晚都把守在景区的老先生,和蔼可亲、热情大方,他不仅向我们推荐一些鲜为人知的地方,还亲自带我们去,为我们开门。许村的旅游显得比较清淡,游客不是很多。


老先生向我们介绍了廊桥内结构的来由,我没有记得多少,也没有查找到相关的资料。老人提起古代的一个官人我也忘了,他说,此人每天都在廊桥上思考,有一天,他说:保住百姓就保不住自己;保住自己就保不住百姓。


此话中所蕴含的哲理,并不令人费解。但是,古人往往会把他的思想反映在建筑的结构上,所以,今日徽州大地的人文景点,导游都会告诉游人很多的典故,其实,这些也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


高阳廊桥初建于元代,由当时的处士许友山所建,桥为双孔石墩木桥,砖木结构,共有七间,两侧各置坐凳,中间和南侧设有佛座。关于高阳廊桥的设计,民间流传着诸多佳话,如桥墩双孔,意示许村西溪两岸的二支许氏兄弟和睦相处,两孔各成一个圆形,平顶又像一个大写的一字,表示兄弟相连,一心一意,同心同德,许村的兴旺,家族的团结。桥身的长廊,为宋代官帽造型,则是寄希望于许氏后代刻苦攻读,高官显宦,功成名就。官帽型廊桥东西两边各有上圆下方的廊门,意为天圆地方,双桂齐芳的祈祷。廊桥的墙面和天花板上,彩绘游龙戏凤,凤凰在桥的最中间,龙则包围着凤凰,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桥廊内光线黝黯,透过一方方小窗,桥廊外的黑瓦白墙,绿树碧溪,犹如一方景框悬挂于廊桥侧璧上,更似一面秀丽的屏风镶嵌在溪水一侧。窗外,富资溪水蜿蜒而入一片葱郁的乡野,远山露出妩媚的剪影,构成了一幅古色古香的徽州山村小景。


高阳廊桥于明代弘治年间改为石拱桥,嘉靖丁已年(1557)重修时增建了廊桥,清康熙已亥年(1719)再修,就是现在的桥型。由于当时这座桥是连接古徽州和安庆的官道,曾经鼎盛一时。有关高阳廊桥的介绍中说,廊桥是过去许村通往山外世界的通道,而且徽商远行,父老妻女在此送亲人出走远门,薄酒一杯,依依惜别,苦涩离愁。桥上设置的观音菩萨,则是供远行和送客人拜跪,祈福之用。同样,游子巨贾显贵,衣锦还乡,亲友则在此拱手相迎、接风。所以,高阳廊桥也是离合桥,有离的悲凉,更有聚的欢喜,世代相识。高阳廊桥,成为许村的代名词。
高阳廊桥遗留下许村多少的千古梦幻?残存着许村多少的千古风流?藏隐着多少趣闻轶事?后人也许只能在这廊桥之中去感受那份遗梦。


高阳廊桥一头的门外就是双寿承恩坊。这座牌坊是徽州牌坊少见的一种,它是采用砂岩石建造,这也是许村牌坊不同于徽州其它地方的牌坊之处,徽州保存尚好的牌坊多为青石材质,易于保存,而许村的牌坊多为砂岩,易风蚀。


双寿承恩坊建于明隆庆年间(1567—1572)。四柱三间五楼,宽7.9米,高9.5米,柱、梁、拱、隔扉上雕有“狮舞寿球”、“龙凤呈祥”、“松鹤延年”、“猴献寿桃”等12组图案,楹柱两侧有奔狮图。传徽商许世积乐善好施,又其时年101岁,夫人103岁,朝廷因之旌表,勅封“征仕郎晋赠奉直大夫”,赐建“双寿承恩坊”。许国为其作“行状”。现在黄山市徽州区境内的“徽州文化园?内仿有此坊。


这里提到的许国,也许众所周知。古城歙县有座全国独一无二、仅存的八脚牌坊,就是许国所造。许国,就是许村人,嘉靖、隆庆、万历三朝重臣,万历十一年,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成为内阁成员,后又加封太子太保,授文渊阁大学士。万历十二年九月,因平定云南边境叛乱有功,被晋升为少保,封武英殿大学士。云南边乱平息一月后,万历重赏群臣,许国被赞为“协忠运筹、芪著劳绩”受到了“加恩眷酬。”


许国省亲时计划建牌坊,古徽州人都好立碑树状,许国也不例外。但他的学生、乡亲都认为如果建一个普通的牌坊不能与许国的身份相称。于是都建议造一座八脚牌坊。但八脚牌坊是皇家的待遇,擅自建造为欺君,但许国“先斩后奏”。按照正常的工期,三个月建一个牌坊绰绰有余,而许国在乡已过半年未有竣工消息。于是,皇上质问许国:“朕准你三月之假回乡造牌坊,怎么逾期半年多?照朕说就是八脚牌坊也造好了!”许国忙喊“万岁,万万岁,谢皇上恩准。臣的那班顽劣门生为臣造的就是八脚牌坊。”这使许国造八脚牌楼成为了“合法化”。


我想,许国是许村人,在他之前,许村已有双寿承恩坊,于许村再造牌坊无法突出其地位与显赫,遂于县城主街建造了这座举世无双的八脚牌坊。如今,这座八脚牌坊成为徽州文化最中心的代表。 生活在这一带的许村人,每天都从这座被风雨侵蚀、长满荒草野花的双寿承恩坊下经过。它象一座门神把守在高阳廊桥外,坊楼翘角与古屋马头交相辉映,古朴典雅;如明仕郎立于西溪之畔,听许村乡音缭绕。


双寿承恩坊的一侧就是许村较为壮观的古建筑大观亭,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砖木结构,平面呈八角形,三层檐,楼阁式建筑;一二层八角檐,三层转为四边形,歇山顶;底层外墙花窗呈八卦图形,横坊以斗拱托大梁,天花板饰以锦纹彩绘;二层有外廊,靠檐置坐凳和栏杆,内柱间置方格隔扉,天花板上有凤戏牡丹彩绘;三层为虚阁。亭外观造型别致,八角飞翘,风铃叮当,悦耳动听,故又称“八角亭”。


该亭位于许村镇东西两河(方溪、小溪)的汇集点,街道又从亭底层中心穿过,在古时陆路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在外经商的人,携钱物回乡多走水路,小舟、竹筏可直抵亭下,因此八角亭就成为商人往返,亲人迎送,歇脚停船的地点和南来北往许村的人驻足观赏的一处佳境。此亭于明隆庆、清光绪曾作过两次修葺。70年代末,进行过一次整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6-17 00:28 , Processed in 1.12472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