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3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这一生,绝对不容错过的黄山特色美食!

[复制链接]

200

主题

200

帖子

600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0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2-20 15:32:0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徽州这个地界,对于爱旅游人士来说就是一片净土,美景繁不胜数;徽州文化,对于喜爱徽文化的学者来说就是一座天然的图书馆;而徽州美食,对于吃货来说,那就是天堂。

作为一个黄山当地人,我以负责任的态度给你安利这辈子必吃的黄山美食。

黄山美食,贵在传承。黄山很多特色美食,其发明以及发展的历史都源于黄山这座山脉,黄山山脉阻挡了黄山人谋生以及温饱的问题,无地可耕的局面催生出历史有名的徽商。徽商沿着新安江一直往东,到杭州当学徒。但这路途遥远,食物不能久存,只有干粮跟腌制食品能长时间保存,这就是发明黄山烧饼以及臭鳜鱼的原因,而路上坏掉的食品,节俭的黄山人不舍得丢弃,通过徽州人的聪明才智发明了毛豆腐。传承至今,味道还是当年的味道,但不同的是,现在黄山人把它们吃的更健康。

一、臭鳜鱼

​ 臭鳜鱼是徽州臭鳜鱼徽州经典名菜,已有200 多年历史。臭鳜鱼最传统的做法就是红烧,烹好后色泽红亮,最大特点就是“臭”,第一次吃不一定能适应,如见榴莲或臭豆腐般;但闻着臭,吃起来却无比酥香,不少食客对其上瘾。在各大小饭馆均可吃到。

相传,出产在长江流域的鳜鱼是徽州人爱吃的一种鱼类。因此,不少商人从事长途贩鱼生意。由于没有保鲜设备,鱼一腐烂就只好丢弃,使得一些商人因此亏本而破产。当时商人只好在气候转凉时,才到江边去收购鳜鱼,用木桶盛装,雇挑夫沿贵池至徽州的府际干道挑往皖南山区贩卖,当时这种鱼通称“桶鲜鱼”。

  这一年,一个商人看看天气转凉了,就雇了八个挑夫到江边去收购鳜鱼,然后往回赶,以求赚一笔钱好好过一个年。可是天公不作美,挑上路后天气突然热了起来,鳜鱼在桶中开始腐烂,商人只好催挑夫日夜兼程往前赶,到了太黟交界的扁担铺住店后,商人打开桶盖看看,已经闻到了一股臭味。商人着了急,这次生意眼看也要血本无归了,就在商人要作出将鱼丢弃的决定时,他灵机一动,将这种鱼叫店家煎好,大家试着尝了尝,真是不吃不知道,吃了吓一跳,大家认为与鲜鳜鱼味道相差很大,却别有一番风味。这个商人高兴地笑了起来,他主意已定,叫众挑夫饭后继续赶路,将“臭”鳜鱼尽快挑到目的地——徽州府,众人都不解其意。

  到了徽州府,商人将鱼洗净,雇了城里的许多厨师到他家来,将“臭”鳜鱼烧好,免费送人品尝,当时的达官贵人、市井人家都应约而来,品尝商人的“风味鳜鱼”,大家吃过鱼后,都感到别有风味,请教商人是用什么神奇佐料烧制的,商人笑而不语。

  商人从此以后,便开了一家“鳜鱼馆”,从事贩卖烹饪一条龙生意,以“风味鳜鱼”为品牌招揽顾客,一时生意红火,发了大财。据说有时鳜鱼未腐烂到位,商人反而要挑夫将“桶鲜鱼”往回挑一程,让鱼腐烂,才挑往鱼馆烧制,以求烧出“风味鳜鱼”而赚大钱,因为此时鲜鳜鱼的吃法已经不时兴了。

   许多年过去了,吃的人总是不知“风味鳜鱼”是用什么神奇佐料烹饪出来的。等大家明白谜底后,都感到好笑,原来“风味鳜鱼”就是“臭”鳜鱼烹饪出来的,“徽州臭鳜鱼”这种说法便传开了,而这味菜肴也成了一道人人喜欢、家家会烧的家常菜。这里声明一句:这臭鳜鱼并不臭,它的本意是“腐而不烂”的意思。

二、毛豆腐

​ 虎皮毛豆腐又叫霉豆腐,曾入选《舌尖上的中国》。乍看之下,表面长毛的豆腐确实让人不敢下筷,与臭豆腐异曲同工,趁热吃到嘴里,鲜香回味。在路边小摊能吃到,在大小饭馆里也能尝到。

  关于徽州毛豆腐的历史,这里有个传说,相传,朱元璋一次兵败徽州,逃至休宁一带,腹中饥饿难熬,命随从四处寻找食物,一随从草堆中搜寻出逃难百姓藏在此处的几块豆腐,但已发酵长毛,因别无它物,随从只得将此豆腐放在炭火上烤熟给朱元璋吃。
    不料豆腐味道十分鲜美,朱元璋吃了非常高兴。转败为胜后,下令随军厨师制作毛豆腐犒赏三军,毛豆腐遂在徽州流传下来。

三、黄山烧饼

​ 黄山烧饼又名“蟹壳黄烧饼”、“救驾烧饼”、“皇印烧饼”,是徽州特色小吃,随处可见。由于烘烤时间长,饼中水分大多蒸发,利于贮存,一旦受潮,烘烤后依然酥香如故。皮分层薄如纸,致烤制后酥松油润而不腻。买烧饼的时候最好选在炕上新鲜的,记得入袋后把袋口打开,等饼凉了才包好,不然饼就被蒸汽弄得不脆了。

相传乾隆皇帝第一次下江南时,由清代著名“两淮八大总商”之首、被誉作“以布衣结交天子”的徽州人江春张罗接待,即所谓“江春大接驾”。“江春大接驾”的第一道茶品是由江春的徽州班底构成的家厨团队根据他的精心设计并集体开发研制的烧饼,其外层酥脆,内滋润鲜香,嚼之异香可口,令舟马劳顿的乾隆顿感身心舒畅,精神倍增,并欣然御赐名“皇印烧饼”,寓意乾隆对该烧饼的喜爱程度堪比随身皇印,予之以最崇高的褒赏。

四、徽墨酥

相信听到徽墨酥这个名字的人都会联想到徽墨,古时的徽墨在文人墨客中有着很高的声誉,徽墨酥就是由一个叫奚廷王圭的制墨高手发明的,这一个小小的徽墨酥,还曾经帮南唐后主李煜化解了一次生死危机。因为李煜非常喜欢诗词书画,自然对对笔墨要求很高,所以专门请了制墨大师奚廷王圭帮他在徽州造墨。后来南唐被北宋打败,李煜也被宋太祖赵匡胤囚禁在北宋的都城汴京。身为“降王”,李煜更加寄情与诗画之中,一次书房没有墨了,他竟直接派人到徽州找奚廷王圭取墨。这时的李煜如果拿到了作为朝廷贡品的徽墨被北宋朝廷发现,将会难逃杀身之祸。奚廷王圭自然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但是又对李煜有着知遇之恩,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

在奚廷王圭正着急的时候,有人给他送来一盒用“黑麻馅”做成的糕点。这给了他很大启发,于是用“黑麻馅”放入墨模之中印出了一批“墨锭”送给了李煜。这样一来,最终帮助痴迷于诗画中的李煜逃过了一劫,徽墨酥的香味也同时在汴京和徽州地区传播开来了。

五、汪一挑馄饨

“不吃汪一挑,白走老街这一遭”,这个朗朗上口的句子即是中外游客对“汪一挑”馄饨的充分赞誉。“汪一挑”这具百年老挑承载着浓郁的徽州风情和深厚的徽州文化,传承到汪自立先生手上时,已经由徽州古镇——五城发展到了国际著名旅游景点——黄山老街。

当年汪一挑馄饨的吆喝声还在黄山老街的巷口回转。

六   、胡氏一品锅

当年徽商兴旺时期,男人一年四季大都外出经商,只有时逢过年才能回家一趟,家人为了表达思念团圆之情,同时考虑到冬季寒冷,于是精心制作了由很多原料,一层层围叠起来组成的火锅,以此庆祝合家团聚,祝愿来年经商红红火火。

     绩溪多山,民风淳朴。有记载曰:本地山路崎岖,鲜有宾客。如有远方来客,绩溪人莫不欢欣鼓舞,招待有加,盖倾其所有上好野味家珍,集成一锅,以酬佳宾,宾客无不赞许,从此铸就安徽一道名菜。宋代苏撤、清代乾隆皇帝都有赞美之辞。及至民国胡适(徽菜绩溪上庄)更将其发扬光大,在任驻美国大使期间,频以此菜招待外宾,并亲自命名为绩溪一品锅,使走向世界。

     胡适任北大校长时,用“一品锅”招待绩溪的女婿梁实秋先生,梁实秋先生品尝了“一品锅”之后,对此菜大加称赞,曾撰文做了详尽描述:“一只大铁锅,口径差不多二尺,热腾腾地端上来,里面还在滚沸,一层鸡、一层鸭、一层肉、一层油豆腐,点缀着一些蛋饺,紧底下是萝卜、青菜,味道好极”。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将“一品锅”改名为“胡适一品锅”,喻意着胡适永远是家乡人民心目中的一品大员。

七、黄山石头粿

石头粿是老徽州的传统面食,早在清代即负盛名,是有口皆碑的美食。粿是老徽州的俗称,因为制作中用石头压住,所以称为石头粿。众粿之中,我更偏爱“豆黄粿”, 豆黄粿是用猪肥肉丁和炒黄豆粉拌成馅心,用面皮包上,收口捏紧,推粿成圆饼,然后放在平锅中烙,每个饼子上放置一块石头压著,放石头的目的是为了传热均匀,使馅心熟透,饼不翻面而是边烙边按动石头,使内部油脂渗出。最后,油渗透了面皮,整个粿几乎成了透明的脆纸,咬一口,喷香。


黄山美食丰富,不能尽数,以上也只是其中的九牛一毛,如果你有幸来黄山,一定不能错过这些美食。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一生吃绝处,赶紧来徽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6-16 09:48 , Processed in 0.077813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