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0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指南] 歙县~枝分叶布最雄村

[复制链接]

389

主题

389

帖子

1167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6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30 15:07:2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提及雄村,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宰相故里”。曹文埴、曹振镛父子尚书不仅带给了曹氏家族无尽荣耀,也让一个古徽州增添了诸多光芒。一进雄村,无论是初到的造访者,还是多次的游历者,一个古朴村落的旖旎风光,总会挟带着厚重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让人沉醉、迷离。


      绿水映清波,石坝偎桃林。“十里红云”桃花坝是雄村一景。我们到的时候已是夏初,桃树上挂满了清涩的果实。若是春天,这里的桃花,五彩缤纷,芬芳扑鼻,游人更是逐香而动,络绎不绝。



雄村处渐江下游,距歙县县城7.5公里,北枕南山,东南环渐江,村东隔江有竹山。屋宇分布状如凤凰,街道纵横如罗盘。最先入居者为梅、夏、洪、李、石诸姓。《歙县志》载,梅氏犯案遭灭族,夏氏全族迁徙,石氏留有石家巷、去向不明,李氏存两支30余人,洪姓宋代迁入,元时人丁兴旺,便以姓名村曰洪村,今存5户。明洪武13年(1380年)曹氏迁入,逐渐衍化成大族。后以《曹全碑》“枝分叶布,所在为雄”句,改洪村为雄村。由此可见,即便是地理极佳,风景极好之地,一个千年古村落的姓氏演变、家族兴衰,透着一股人力所不可抗拒的力量。这其中原因复杂,非一言两语就能说清的。但有一点,雄村因曹氏宦显而扬名徽州,绝不是一件偶然之事。明清两代,曹氏一族功名显赫,有“一门三进士”、“四世四经魁”、“同朝三学政”、“父子两尚书”之美誉。这些成就的取得,都与一个家族与人为善、崇尚教育分不开。
“竹解心虚,学然后知不足;山由篑进,为则必要其成。”这是竹山书院的一幅对联,撰写此联的就是曹文埴。不但巧妙地将“竹”、“山”二字镶嵌联首,阐释了书院的得名由来,也寓含着对治学、处世、为人的砥砺。竹山书院位于桃花坝上,系清代雄村曹氏族人讲学之所,并具有教化之责。清代名人沈德潜、袁枚、金榜、邓石如等曾来此讲学。清乾隆二十年至二十四年(1755~1759年)建成,现存大部分建筑为原构,是保存较好的一座徽州书院。




书院占地约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18平方米。竹山书院作为书院代表,培养了诸多人才,也因此被誉为江南第一古书院。竹山书院桂花厅前密植了50多棵桂花树,是曹氏一族蟾宫折桂的象征,每年秋天,桂花满枝,芬芳扑鼻。
在雄村,还有一个有着历史影响力的地方,那就是中美合作所。临近渐江的桃花坝,就是当年受训学员打靶训练的地方。竹山书院西侧,原雄村乡政府所在地的几幢房子,就是中美合作所资料陈列馆。
       1943年6月至1945年8月,中美合作所雄村训练班共举办8期,受训学员6000余人。最后一期仅半个月时间就停办了。对照一下当时的历史,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训练办也完成了它所承担的抗战使命。



新中国建立60多年来,由于诸多历史原因,中美合作所雄村训练班的历史一直鲜见披露。雄村当地人曹鸿藻先生,在雄村训练班成立之初,就担任文书股少尉司书,后又任教务组少尉司书,在他撰写的回忆录里,我们了解到了中美合作所雄村训练班的始末,更全面地认识了中美两国当年为共同反法西斯所作的努力,是一份难得的珍贵史料。
慈光庵始终以一种悲悯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思维和感叹中。这里是曹振镛的姐姐出家修行的地方。为了激励其弟努力读书,求取功名,这位徽州女子,竟不惜以“清灯古佛伴一生”为代价。这样的故事,就是今天听来,亦不免唏嘘。这也从一个侧面佐证了雄村曹氏,在入朝出仕上,能够闪耀一个古徽州的原委所在。
渐水映照,竹影婆娑,庵堂虽存,已是物是人非。而那个留传至今的劝学故事,却为一个曹氏家族,一个个游历雄村的外乡人所记取。



    “酒国由来天地宽,管它舱外有波澜。扁舟一叶飘然去,知在新安第几滩?”这是雄村当代大才子曹度写的《醉饮新安江》诗。在众人的眼中,曹度是个怪人,天生奇才,却近似于出土文物,一辈子不婚不娶,孑然一生。《安徽日报》原编辑、学者鲍义来先生曾著文称:曹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了一名海军报记者,然而正当奋发有为之时,却因为在鸣放的年代写过批评稿,由此株连,被贬回乡。
曹度再次回到故乡,过的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有了上顿没有下顿的日子。好在生产队长的怜悯,照顾他当了“粪官”,以换取几个工分,那粪池就在宰相府的故宅边。想当年这里曾是何等车马喧喧,而今粪池为邻,真让人有无尽沧桑之感。



曹氏家族以一族之力,构筑起了雄村的人文历史大观。200余年来,这份荣耀的光环,一直盘萦在村落的上空,久久不去。作为今日之雄村人,守住曾经的荣耀,越发显得重要。或许我们要做的,就是厘清一筐筐故事,踏实解构,鼎力传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6-18 04:39 , Processed in 0.08173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