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2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简介] 歙县——徽州国家森林公园

[复制链接]

601

主题

601

帖子

1803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80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7 11:01:3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歙县与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
歙县旅游景点有花山谜窟、棠樾牌坊群、许国石坊、斗山街、陶行知纪念馆、南谯楼(歙县博物馆)、渔梁坝(安徽的都江堰)。

徽州古城、歙县城墙、歙县街巷、徽州府衙、新安江山水画廊风景区、石潭村、渔梁坝、棠樾牌坊群、南谯楼、阳和门、徽园(徽文化大观园)、徽商大宅院、许村古建筑群、雄村景区、昌溪景区、北岸景区、上丰花果山、太白楼、许国石坊、新安碑园、紫阳书院、练江两岸.....
















歙县[1]位于安徽省南部,西邻黄山市区,西南与休宁县相连,北接绩溪县,东及东南与浙江省毗邻。总人口49万人(2007年末)。全县辖13个镇、15个乡:徽城镇、深渡镇、北岸镇、富堨镇、郑村镇、桂林镇、许村镇、溪头镇、杞梓里镇、霞坑镇、岔口镇、街口镇、王村镇、坑口乡、雄村乡、上丰乡、昌溪乡、武阳乡、三阳乡、金川乡、小川乡、新溪口乡、璜田乡、长陔乡、森村乡、绍濂乡、石门乡、狮石乡。
  地处皖南山区南部,西北有黄山耸立,东至东南被天目山、白际山屏蔽。境内清凉峰海拔1787米,为天目山主峰,海拔高度在安徽省仅次于黄山。中部多为低山、丘陵及河谷盆地。新安江自徽州区入境,纳练江、昌源河等支流,曲折东南流,于街口流入千岛湖。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4℃,年降水量1477毫米。矿藏有煤、铁、钨、铬、瓷土、砚石等。经济以林茶为主,有黄山毛峰、黄山银钩、顶谷大方、珠兰花茶、黄山绿牡丹等品种。特产有“三潭”(漳潭、绵潭、瀹潭)枇杷、“三口”(正口、溪口、街口)蜜橘、上丰雪梨、金丝琥珀蜜枣等。
  皖赣铁路、杭徽高速和215、324省道穿境而过。国家文化历史名城,自宋至清,商业繁荣,教育发达。许国石坊、棠樾石牌坊群、渔梁坝、郑氏宗祠、竹山书院、许村古建筑群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安碑园石刻、渐江墓、长庆寺塔、太平桥、南谯楼、忠烈祠坊、圣僧庵壁画、黄宾虹故居、贞白里坊、新州石塔、方春福宅、张林福宅、方士载宅、丰口四面坊、殷尚书坊及大司徒坊、潘氏宗祠、吴氏宗祠、风雨廊桥、东谯楼、敬本堂、曹氏二宅、稠墅牌坊群、天心堂 、棠樾古民居、员公支祠、周氏宗祠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境内还有徽州国家森林公园、清凉峰国家自然保护区。棠樾牌坊群-鲍家花园景区、徽州古城景区、新安江山水画廊景区、歙县雄村景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歙县,位于安徽省南部,地处东经118°15′~118°53′,北纬29°30′~30°7′,属于中亚热带与北亚热带过渡区。东北与绩溪县和浙江省临安市交界,东南与浙江省淳安县、开化县毗连,西南与屯溪区、休宁县相邻,西北与徽州区、黄山区接壤。总面积2122平方公里,丘陵面积约占总面积95%。境内河溪纵横,森林茂密,生物多样,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北倚世界著名风景区黄山,东邻浙江杭州,南连千岛湖,是黄金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全县辖28个乡镇,总面积2122平方公里,人口50万。
  这里历史悠久,文风昌盛。秦始置县,古称新安,自隋唐以来,一直为州治、府治所在地,史称“徽州府”,是古徽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东南邹鲁”、“文化之邦”的美誉,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和集中展示地,也是著名的“中国徽墨之都”和“中国歙砚之乡”,更是在明清两代曾辉煌近四百年的徽商故里。孕育了经济学家王茂荫、新安画派奠基人渐江、黄宾虹、经学大师吴承仕、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革命音乐家张曙等一大批历史名人,程朱理学、新安画派、徽派建筑、徽派盆景、新安医学、新安文学及徽戏、徽墨、歙砚、徽菜等都闪耀着徽文化的灿烂光芒,在中国文化中独树一帜。

秦始皇26年(前221)置歙县。据《旧唐书·地理志》:“县南有歙浦,因为名。”《新安志》:“或曰歙者翕也,谓山水翕聚也”。因境内高山环抱,峰峦起伏,河流纵横,萦回曲折,故以为名。
  本县设立于秦始皇26年(前221年)。秦汉时,本县境域包括今浙讧淳安、遂安、安徽休宁、屯溪、绩溪、黄山风景区,以及江西婺源一部分。
  [2]汉建安十三年(208),吴取黟、歙,分歙东乡地置始新县<今淳安),分歙南乡地置新定(今遂安)县,分歙西乡地置休阳(今休宁)县、黎阳县(今屯溪)。
  梁大同元年(535),分歙北华阳镇地置良安县。
  隋开皇九年(589),本县并入海宁县;十一年复置,以相湖岭与海宁分界。
  唐武德四年(621),罢良安县,其地仍属歙;永徽五年(654),邑人蒋宝起兵响应睦州清溪陈硕真农民起义,事平后,分歙东竦口地置址(音荡)野县;大历元年(766), 分歙西、休东八乡地置归德县,并分歙县华阳镇地置绩溪县。
  大历五年(770),废址野县,其地复属歙县,并废归德县,其地归属休宁。
  此后直至清末,境域基本稳定,据民国《歙县志》所载为:东至昱岭关浙江昌化县界六十公里,西至长充铺(今槐源)休宁县界十八点五公里,南至街口浙江淳安县界五十公里,北至箬岭关太平县界四十公里,西北至汤岭(关)太平县界六十公里,东北至界牌岭绩溪县界十七点五公里,西南至危峰 岭(危峰关)浙江遂安县界四十五公里,至相湖岭休宁县界十五公里。
  建国后,1949年10月,本县璜尖乡划属休宁县。
  1952年8月,屯溪市草市村划属 本县;本县上源、茶源乡划属绩溪县,黄口村划属屯溪市,旃田、呈田划属休宁县。
  1955 年12月,坦头、大源两乡划属绩溪县。1956年元月,本县溪头乡的溪东、洪塘、汪村,竦口乡的江村环村划属绩溪县;同年4月,本县金坑乡划属绩溪县;11月,休宁县白际乡的结竹营划属本县,本县旃田乡的湖驾划属休宁。
  1964年3月,休宁县柿树岭生产队划属本县。
  1973年3月,本县草市大队划属屯溪屯光公社。
  1984年元月,本县黄山乡(含黄山风景区)共154平方公里范围,划属县级黄山市(原太平县)。
  1988年1月歙县篁墩乡划属屯溪区;并划出歙县洽舍区所属富溪、杨村、洽舍所,岩寺区所属岩寺镇、罗田、呈坎、潜口乡和郑村乡瑶村,成立黄山市徽州区 。

歙县辖13个镇、15个乡:徽城镇、深渡镇、北岸镇、富堨镇、郑村镇、桂林镇、许村镇、溪头镇、杞梓里镇、霞坑镇、岔口镇、街口镇、王村镇、坑口乡、雄村乡、上丰乡、昌溪乡、武阳乡、三阳乡、金川乡、小川乡、新溪口乡、璜田乡、长陔乡、森村乡、绍濂乡、石门乡、狮石乡。
2004年,歙县将41个乡镇调整为28个:南源口乡并入徽城镇;黄村乡并入桂林镇;漳潭乡并入深渡镇;呈村降乡并入北岸镇;竹铺乡并入三阳乡;苏村乡、唐里乡并入杞梓里镇;大谷运乡并入溪头镇;横关乡并入王村镇;周家村乡并入岔口镇;璜蔚乡并入璜田乡;小洲乡并入小川乡;长标乡并入长陔乡。保留的乡镇为:街口镇、许村镇、武阳乡、雄村乡、坑口乡、森村乡、上丰乡、昌溪乡、绍濂乡、金川乡、新溪口乡、石门乡、狮石乡。局部调整的乡镇为:原富堨镇的棠樾村、稠墅村划归郑村镇管辖;原苏村乡的河政村划归霞坑镇管辖。同年,将歙县郑村镇的上朱村划入黄山市徽州区岩寺镇。2004年底,歙县辖13个镇、15个乡。

歙县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
  (1) 渔梁坝,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古代拦河坝,距今已有年的历史了。它南端依龙井山,北端接渔梁古镇老街。
  位于歙县城南1公里处的练江中,坝南端依龙井山,北端接渔梁古镇老街,窄窄的青石板路往河边侧有许多叉口,拾级而下,使可下到渔梁坝。
  渔梁古镇老街至今保存完好,是典型的徽派民居布局。
  (2) 太白楼位于太平古桥西侧,游客登楼可以饱览城西山光水色、古桥塔影。楼内为新安碑园,陈列有帖刻《余清斋》、《清鉴堂》。
  太白楼位于太平古桥西侧,为黄山至千岛湖途中必经之地。太白楼为双层楼阁,挑梁飞檐,为典型徽派建筑,楼内陈列有历代碑刻,古墨迹拓牌,古今名人楹联佳句。
  游客登楼可以饱览城西山光水色、古桥塔影。
  相传,唐天宝年间,诗人李白寻访歙县隐士许宣平,结果在练江之畔失之交臂,后人为纪念此事,便在李白饮酒的地方建起了这座太白楼。
  (3) 现存的南谯楼基本保持宋代的建筑风格,特别是其中的“排栅柱”,乃正宗宋代“营造法”,今已很难见到,而且歙县博物馆便在南谯楼中。
  歙县博物馆便在南谯楼中,里面展出了歙县历代文物,包括各朝各代的书画、瓷器、歙砚等。南谯楼,俗称24根柱。据地方志记载,此楼建于隋末,宋、明二代多次重建。
  (4) 徽商故里斗山街是一处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 古牌坊于一体的黄山旅游文化景点。青石板铺成的路面狭长、悠远,宛如再现戴望舒笔下的“雨巷”。
  斗山街有典型的徽州民宅汪氏家宅,官府人家杨家大院、古私塾许家厅、世代商家潘家大院、千年“蛤蟆”古井、罕见的木盾牌坊一“叶氏贞节坊”等等。
  (5) 素有“徽州文化大观园”之称,是在歙县县城中心原徽州府衙一带新建的仿古旅游城。2000年11月16日建成开园,再现了徽州城明清时期的风貌,气势宏大,古朴典雅,粉墙黛瓦,鳞次错落,雕刻精美,脉传徽州文化之神韵,新创徽派建筑、雕刻之精华。“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走进徽园,就如走进了婉约的江南,走进了古朴典雅的徽州古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6-16 11:33 , Processed in 0.077618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