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家碧玉,“春水”屏山

[复制链接]

2038

主题

2046

帖子

7509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0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8-2 09:54: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家碧玉”,自然是相对于西递和宏村这样的“大家闺秀”来说的;而“春水”呢?原来主演《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舒绣文就出自这屏山村。

出西递,有出租车吆喝着回程,于是5元打的回到黟县汽车站,刚好有9点45分开往屏山的公交车,投币2元,也不过4、5公里——如果说西递和宏村是黟县昔日桃花源里的大家闺秀,那么位于她们之间的屏山就很有点小家碧玉的味道,清代曾有诗云:“青山列画屏,雨余翠欲滴。秋叶更春花,纷披似锦织。”呵呵,这莫非也是她给我的第一感觉?
古村落四周屏山,一溪环绕,村口月塘,石板古巷,白墙青瓦间一条穿村而过的小溪上,弯腰拱背地横跨着一座座石拱小桥,如果没有那么多的美校学生,抑或再飘着些许蒙蒙细雨……
50元门票,屏山也已被经营宏村的旅游公司“收购”了。有说它原由浙江一家公司承包经营50年,但也许经营不善吧,7、8年后被纠结的村民告上了法庭,结果让经营宏村的旅游公司乘虚而入。不过也许因为大家闺秀的西递和宏村实在是风头太盛,让这夹在中间的屏山总是有点处境尴尬,虽然早已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但是除了美校学生外,也实在是没有多少游客。可不,这时进村的也就我一个,卖票的靓仔喊来一笑脸相迎的导游MM,“就我一人?”她点点头,让我很有点受宠若惊。

“逢长而止、长宁为舒”的村口月塘
大家闺秀的西递和宏村一个姓“胡”一个姓“汪”,都是昔日徽州知名的大户人家,而屏山姓“舒”,也一如小家碧玉在徽州委实不多。然而导游MM说,古村落的历史却远比西递和宏村来得还要久远——售票处旁的月塘“长宁湖”,就仿佛记忆着她昔日的故事。
始于唐代中和三年(883年)黄巢起义,世居安徽庐江的士族舒德舆和两位堂兄避乱南迁,有说三人出发前占卜得仙家指点,“舒氏南迁,逢长则止”。于是来到徽州后,两位堂兄先后在歙县“长龄桥”和黟县“长演岭”落脚,舒德舆则沿丹阳古道,经西递铺进入这山环水抱的“长宁里”——“逢长而止、长宁为舒”,于是安家落户,诗书耕读,繁衍生息,因村北面向有山状如屏风而取名“屏山”,又因古建制为黟县九都又称“九都舒村”。不过直到今天,村口拱门上仍镶嵌着“长宁里”的石匾,村口月塘也被称为“长宁湖”,月塘旁的红庙墙壁上还碑刻着清光绪年间进士舒斯笏的《长宁湖碑记》,讲述着这一悠远的故事。
明清鼎盛时,屏山“八百烟灶、三千丁男、五里长街”,科举仕途,更是先后出了10多个进士。其中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丁未科进士舒荣都,授中书舍人,升御史,上“虚、公、严”三字直言“清政”,两次巡按湖广,后因参与上书弹劾宦官魏忠贤专权被害,崇祯年间平反昭雪后,被追赠太常寺卿,敕建屏山“九檐门楼”及石山口“望重柏台”牌楼,成了村里名垂史册的忠臣。另外还有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的丙辰科进士舒崇功,官至浙江衢州知府和福建福宁兵备道副使,重学善文,著有《诗经讲意》。
清代最知名的进士,便是村口红庙撰书《长宁湖碑记》的那位舒斯笏了。他原名舒元璋,字载之,出生于清同治初年,光绪三十年(1904)考中进士,钦点兵部主事,补员外郎,后任军机章京而领花翎三品衔。辛亥革命后曾任陕西巡按使秘书和安徽省署咨议,退隐故里后主编《黟县四志》,是民国时期徽州仅有的两部付梓成书的方志(另一部是《歙县志》)。民国十四年(1925年)村口掘月塘修筑“长宁湖”,遂执笔撰刻了这方《长宁湖碑记》——哦,舒斯笏的知名,自然还因为他有一个名叫舒绣文的孙女,有说这名字也是他老先生给起的。

“下桥亭”和绣楼“有庆堂”
湖边水口,长宁湖连着一条小溪沿着古村落蜿蜒而上,导游MM说它源自村北屏风山和吉阳山麓,古称吉阳溪,又名“吉水”,呵呵,只是怎么也没想到,小小的溪流居然会是新安江的源头之一。
溪上横跨廊桥,单孔石拱,木构梁柱,人字形的黑瓦檐下悬挂着一幅白底黑字的“古桥物色”匾,导游MM说它叫“下桥亭”——顾名思义,上游就应该还有一座“上桥亭”了?她笑说小溪上如今仍有8座古石桥,所以屏山又有“小桥流水人家”的美誉。
廊桥两侧设有临河美人靠,南侧美人靠上方遮阳挡雨的檐板上,还彩绘着大幅的木板画,虽已残旧斑驳,但仍能看出中间腾云驾雾一般的观音菩萨,以及两侧所绘的武将和老叟,只是不知出自什么典故。几个进出村的美校学生凭栏闲坐着,有的望着河水发呆,有的则玩着手机。桥头一座庭院高耸的马头墙上,写着大大的“绣楼饭店”四个红字。导游MM说,墙下的庭院已被村民改为“写生基地”了——如今村里大大小小的“写生基地”已有10多家,最多时一次性接待总量超过了3000人,几乎是村内居民的3倍,我说呢,桥头进进出出的大多是美校的学生。
桥头唯一保存古旧砖雕门楼的大宅门,可能就属“有庆堂”了,门口铭牌写着它建于清道光年间,如今是“村里保护最好的古民居”,门旁还特意挂着一块“小姐绣楼”的木牌,以吸引游客的眼球。
走进“有庆堂”,三间二楼结构,导游妹妹特别指点,原来门柱与石基之间居然垫着(塞着)几枚铜钱——她说昔日屋主经商,希祈出入平安和保佑发财——这应该也是一种风水之说。
楼下大厅太师壁上悬蓝底金字的“有庆堂”匾,下面挂着松鹊中堂卷轴,两旁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不过绣楼最抢眼的,还是满屋子的精美木雕——大厅两侧通道上方彩绘金漆的“商”字形门罩,楼下檐柱斜撑木雕彩绘的财神,而梁托雀替,厢房窗棂、楼裙檐板都雕琢着繁复的木雕图案,或“诗书耕读”,或“琴棋书画”,而且居然都保存完好,唯一欠缺的,似乎就是少了些小姐抛绣球的故事。

舒绣文故居“黍谷堂”
如今古村落最有故事的,可能就是舒绣文故居“黍谷堂”了。
从“下桥亭”沿溪流旁的村道一路东行,不一会便可去到——左侧小巷,门庭东向,上方刻有篆书“春回黍谷”四字——有说典出春秋时燕国“邹衍在燕,有谷地美而寒,不生五谷,邹居之,吹律而温至生黍”的故事。
“黍谷堂”建于清宣统年间,修建此屋的,正是舒绣文那位进士出身,满腹经纶的祖父舒斯笏。它前后两进,上下两层,是清末民初较为典型的廊步三间屋结构。进门是一长方形的庭院,前厅临院而无天井,厅前设走廊,之间以16扇木雕花格门隔开。院内门厅都不大,彼此院墙隔开,有门互通,墙上还设有漏窗。
导游MM说舒斯笏生有三个儿子,长子舒子胄从小就一直随其在北京读书,后转天津,毕业时因舒斯笏出任安徽省署咨议,所以也跟着回到安徽,在省城安庆的安徽中学任教,后与其天津读书时自由恋爱的同学许佩兰结婚——1915年在安庆生下舒绣文。
翌年舒斯笏告老还乡,襁褓中的舒绣文也与母亲一道随祖父回到屏山乡下,父亲舒子胄则因思想激进被安徽中学解聘离开了安庆,独自前往天津南开中学任国文和历史教员——有说正是在那里他结识了当时在南开求学的周恩来和邓颖超。
留在屏山老家的舒绣文,在老宅度过了她5年的童年乡村生活,直到1921年和母亲一起被父亲接往天津——以后的故事似乎都与这座老宅没有多大关联了,而等舒绣文再次回到屏山,已是抗战爆发后的1940年。这时25岁的她已出挑成一个大美人,不仅成了上海滩颇为知名的影星,还成了重庆话剧“四大名旦”之一。正是在前往陕北拍摄《塞上风云》外景返回重庆途中,她转道回乡探视父母在这座“黍谷堂”小住了数天,临走时还拉上堂妹和儿时的玩伴一起前往重庆参加抗战文化活动。
抗战胜利后舒绣文参加拍摄了《一江春水向东流》,1957年加入北京人艺,第二年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然而却不幸在文革中残遭迫害而病死,年仅54岁。文革后平反昭雪,为其主持追悼会的正是她父亲昔日的学生邓颖超。
“春回黍谷”,有说当年建屋时她祖父碑刻此门额,多少包含着一种“春回大地”的祈许,而如今人们念叨舒绣文时,唯一能看到形象的也只有一部《一江春水向东流》——祖孙俩留在这座老宅的都有一个“春”字,莫非这也是一种风水?一种预兆?

独一无二的彩塑“七凤楼”门坊
从舒绣文故居沿门前小巷一路往北,经敦仁堂后出巷口,左转右侧,眼前豁然立着一座牌坊式的高大门楼,三间四柱五楼,顶层龙凤板竖刻“恩荣”二字,下坊额横刻“世科甲第”四字,四周镶嵌着繁复精美的砖雕花纹——呵呵,不像歙县的牌坊大都是单独设立,这里则似乎多设为祠堂门楼,导游MM将其称为“五凤楼”,如果再加上左右两侧八字砖墙照壁上各有一楼檐,合称“七凤楼”。
呵呵,颇为罕见的牌坊式门楼,使得整座祠堂的立面顿时便气势不凡起来,而挤在这狭窄的街巷民居中尤显高大突兀。
门坊前立有铭牌,上书“咸宜堂”。不过有意思的是祠堂大门上不是彩绘门神,而是包裹着一层厚厚的铁皮——导游MM掏出钥匙打开大门,原来就像关麓一样,村里被辟为景点的民居也都由她们掌管着,而住在村里绘画的那些学生,显然是无法随意进来参观的。
堂前屏风,简介祠堂建于明末清初,取“诸事百无禁忌”而得名,是屏山舒氏二十世祖志道公后裔所建,也许因为这二十世祖为二房所生?所以俗称“二房厅”。祠堂修缮过,前立四方石柱,后为粗大木柱,上横冬瓜梁,显得极为气势。堂上中央悬挂着一幅残旧斑驳的堂匾,再就是堂下立着一幅仿明代草书的《舒氏族谱序》。中央还摆着两排桌椅,当是昔日族人议事之场景了。
出咸宜堂继续西行,接着便是屏山祠堂的代表作“舒光裕堂”了——最特别的还是它牌坊式的“七凤楼”,尤其是除了精美的石刻砖雕外,还添加了大量充满乡俗气息的彩绘泥塑,人称“五彩门楼”。
实在是别具一格,在徽州古村落中也似是独一无二。
造型上它和“咸宜堂”一样中间也是一座三间四柱五楼的牌坊,顶层中央檐下“恩荣”龙凤板,中间的坊额上同样横刻着“世科甲第”四个大字,四周也镶嵌着砖雕花纹。坊额上方的砖雕尤其精美,一排大小20多个造型不一的砖雕小人,或骑马,或鸣锣开道,俨然就是一幅进士及第的升官喜庆图。坊额下方还彩塑着一排狮子滚绣球。
最大的区别就是整座门坊彩塑着八仙、罗汉、福禄寿等人物造像300余个,另外还有色彩斑斓的花木鸟兽,左右两侧八字砖墙上更是彩塑着大红大绿的松鹤图和福禄(鹿)图,充满了民间的乡俗气息——导游MM说,正因为门坊上这些彩塑的神仙、罗汉,所以“舒光裕堂”还有一个“菩萨厅”的雅号。
走进祠堂,前后三进,大厅之间间隔着两个天井,有趣的是前后无遮无挡,一目了然,四周木柱林立,气势也显得尤为宏大。堂上月梁硕大,梁头柱间全用斗拱承托,层层叠承,细缕精雕,雕凿着卷心花饰,脊瓜柱两侧叉手则深雕成卷手纹,梁架形如彩带,显得富丽堂皇。
中厅檐下,悬挂着一块白底金字“光裕堂”古匾,厅前石柱还挂着一幅楹联:“源溯庐江舒国舒城寻旧派,秀钟徽岭长龄长演尽同根”——说的正是唐代舒氏三兄弟南迁徽州“逢长则止”,分别落户“长龄桥”、“长演岭”和屏山“长宁里”的故事。另外两侧檐下和后厅还分别悬挂着多块功名匾,或“台筑怀清”、或“绩著彤廷”、或“有仪可象”,或“声闻于天”,其中“台筑怀清”匾还题有清道光年间的字样,也是祠堂内唯一可看到保留有年代记忆的一块古匾。
乘导游带我进来参观,三个美校MM也跟着进来,我们出门时导游MM毫不客气地大声将她们也“请”了出去,接着便是咣地一声关上祠堂大门,扣上铁锁,感觉得到她对这些几乎遍布古村落每个角落的学生很有些不以为然。
从“菩萨厅”西行出巷口,左侧街边还立着一座“七凤楼”的高大门坊,中间三间四柱五楼,两侧八字砖墙,唯一与“菩萨厅”门坊不同的是少了许多彩塑的斑斓,而显得古朴许多。顶层中央檐下同样镶嵌着一方“恩荣”的龙凤板,有意思的是中间坊额不是通常的横刻,而是立着一块竖刻的红色石匾,细看,书刻“御前侍卫”四字,匾框还浮雕着龙凤图案——呵呵,当是一块极为荣耀的御匾。
可惜的是门坊后的祠堂已被改成简陋的民居,门虽开着,但门口堆满了杂物,探头望去里面黑乎乎的,不见有人,想想还是不便贸然擅入——祠堂不再,只剩下这气势恢宏的古祠坊,而这“御前侍卫”的故事,自然也不得而知了。门坊铭牌上只有名字没有介绍,而导游MM则干脆扭过头去。
三座祠堂,三面“七凤楼”门坊,实在是让人惊叹,而最有味道的,我想还是“舒光裕堂”那独一无二的彩塑“五彩门楼”了。

始自南宋的“三姑庙”
“御前侍卫”门坊前,讲不出“御前侍卫”故事的导游MM乘机结束了她的导游,不过临走前还是指着门坊前石板古巷北面说,沿着这条小巷一路上行,村北还有一座古色古香的“三姑庙”。
于是沿着古巷拾阶而上,去到尽头,果然见到一座黑瓦粉红砖墙的古庙,香火缭绕,不过让人跌烂眼镜的是,进进出出的几乎竟全是住在村里的美校学生。
庙不大,但却是村里现存年代最为久远的建筑——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祭祀的是舒氏先祖西汉侍中舒珍的三个女儿——舒珍的祖父舒骏是汉武帝时的丹阳太守(今当涂),被认为是安徽舒姓的始祖,而传说中舒珍的三个女儿“食桃,化鲤成仙”,被汉武帝册封为“三圣龙女”,赐建庙祭祀,成了舒氏中三位“仙姑”。有说当年屏山村的始祖舒德舆来到长宁里时,其母就见到水中有三尾红鲤浮游,而当舒氏决定在此安家落户后,三尾红鲤居然演化成村北三座山峰,如今仍称“三姑峰”,并建“三姑庙”祭祀。南宋绍兴年间宋高宗御赐“显济”匾,自此“三姑庙”被正式称为“显济庙”,成了村民问婚姻、求子嗣、保平安的香火圣地。最热闹的当属每年两次的“春秋社”,从屠牲、祭神到开宴、唱戏,据说仪式隆重热闹,是村里最重要的民俗节庆活动。
如今庙门前便挂着据说是御书的“显济庙”匾,两侧门联:“千秋祭祀保四方风调雨顺,万代景仰庇九州国泰民安”。前殿迎门是一尊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后殿正中神龛上供奉的,便是披着黄缎披风的三尊仙姑了。上悬“三圣龙女”匾,两侧还分别塑有十八罗汉像。不少学生挤在神龛前有样学样地燃香求签,而前殿一解签的案桌前更是里三层外三层的围满希望得一好签的学生——哈哈,让人好奇,这些被父母宠着的靓仔靓女,什么时候会变得这么“有信仰”了呢?

中午11点多出村,售票处卖票的靓仔说下午1点多才有回黟县县城的公交车,郁闷,于是决定步行回去,因为下午还得去碧山——听说那里的公交车更少,去迟了可能来不及赶上回程的班车。
卖票的靓仔看我要走回去,笑着说他也走过一次,“4、5公里,出村十字路口转左,然后沿着新修的公路一直走就可以去到县汽车站,途中别转弯,就一条大路。”
呵呵,好在背囊里带着一支水,和一早在车站门口买的几个肉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6-13 16:10 , Processed in 0.56957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