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9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指南] 婺源李坑--导游词

[复制链接]

104

主题

104

帖子

312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0 09:19: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婺源旅游观光!今天,我们去的旅游点是李坑古村落。这里,我首先把李坑村落的形成,给大家作个简要介绍。


李坑,是个李姓聚居的村落。北宋大中祥符三年,也就是公元1010年,由一个叫李洞的人建村,距今有近千年的历史了。村子原名“理田”,道理的“理”,田地的“田”,为什么叫理田呢?村里的老人说:他们现在的姓氏“木子李”,是因为远祖在帝尧为部落首领时任大理(掌刑法之官),故以官职为姓。同时因先祖唐末由北方迁江南时,曾“占得从田之签”,李洞建村时数典不忘祖,取村名为“理田”。到了近代,人们渐渐以李姓居住于小溪(亦称“坑”)两岸,便俗称为李坑了。


李洞是个曾任从五品朝散大夫的隐士,他来此建村后注重教育,培养人才。据村谱记载,李洞的儿子李仁曾遵父命创建“盘谷书院”。此生,自宋至清几百年间,全村出了18名进士,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还出了一位武状元,叫李知诚,出胜地七品以上的文武官员达32人,并有17名饱读经书,能文善诗的文士留下传世著作29部。


除以上外,村民的主流还是明清时外出经营的商人,他们的木材,茶叶生意做到了南京、姑苏、上海、广州等地,他们积攒了钱财回故里,除了建造住宅外,也修宗祠、桥、路、亭、寺院等,使得李坑这个不傍大河通道,农业条件较差的山村,慢慢发展成为一个建筑类型很发达的村子,有大小宗祠12座,庙宇观阁17座,桥亭路亭17座,还有书院、私塾、文峰塔、公共园林等,当年号称“婺东第一村”。下面,请大家随我进村参观。


【车至李坑路口】游客们,请下车。【步至中书桥】我们眼前的这座桥叫“中书桥”,它是婺源现存最古的桥之一,建于北宋末年,是座单孔砖拱桥,长4米,宽2.5米,高3米,砖拱上铺青石板。为何取名“中书桥”

呢?


据史书记载:寮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村人李侃中进士后,官至中书舍人,他在京城为官多年回乡省亲,一日漫步村边,见这里行人挑担起来往于溪上的木桥时,有摇摇欲坠之感,孩童嬉戏奔走过桥时更令人感到害怕,于是捐资建造了这座稳重大方的砖拱桥,桥落成后,村人为感谢他的恩德,就以李侃的官职定名为“中桥书”。


【车至李坑路口】这里就是李坑村的“水口”。婺源人把村口称为“水口”,原因是这里的村落全是依山傍水而建,水从这里流出村子。水口是婺源村落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于是修筑水口碣拦截财气,培植水口林,有的还建起水口桥以锁住灵气。


古时候,水口往往成为一个村庄的标志,村中有人出远门,家人必送至水口,千叮万嘱,挥泪洒别;在外多年的游子重返家乡,走着走着,一望见水口,便会激动不已,分外亲切。


【引游客进村】各位游客,有人说,步入李坑时,仿佛走进“小桥流水人家”的画卷里,不知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这条穿村而过的小溪,由东向西缓缓而流。现李坑村260多户1000余人口,大多居住在溪的两岸。


这种建筑布局说明,李坑村过去很讲究风水,因为堪舆术说:水向西流必富。古时候李坑人选择在水由东向西流的溪畔构筑房屋,这就把他们所希翼的美好愿望,从村落布局的形态中充分际表现出来了。


下面,让我们来观赏一下李坑的古民居吧。从表面上看,李坑的老房子和婺源其它村落的古民成一样。大多是粉墙、青瓦(时间一长变成黛色)。整体色彩效果是黑白相间,给人一种朴素淡雅的美感,屋顶采用马头墙的建筑造型,即房屋的左右两侧筑起风火山墙,高出于屋顶。同时为避免山墙檐距双向坡顶的屋面高差过大。采用了随屋面坡度层层跌落的形式,因为它形似马头,故俗称为“马头墙”。马头墙檐角飞翘,在蔚蓝的天际间勾画出民居与天空的轮廓线,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


【走向李翼高故居】,我们去叩开这幢古屋。这幢古民居建于清初,是一个名叫李翼高的木材商的居所。因为有钱财。他着意配置了精美的“三雕”(砖雕、石雕和木雕)装饰房屋,让人感到步入房屋就象进入雕刻的艺术画廊。请看,在房子翘角飞檐的门罩下,垂花柱式门枋上的砖雕古分精湛,下枋上精雕细刻着古戏文图幅、人物图案各异。栩栩如生;垂花柱下端雕琢着荷花,象征纯洁和吉祥,这边莲蓬,则期望多子多孙。


【步入大门后】为进一步向外人显示主人是富裕人家,这幢古屋门枋的背面,也装饰有精美的砖雕图案。特别是左、右两厢格扇门窗上,木雕图案更是精致完美,充分体现了婺源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大家可经慢慢品味。


   【转至大夫第】这座“大夫第”,建于清朝咸丰年间(公元1851 — 1861年),是一个从五品的奉直大夫李文进的完璧归赵邸。李文进的大夫官衔并不是通过科举取得的,他本是个在广东经营茶叶的富商,太平军起事后,当时的徽州同知鼓励商人捐钱作军饷,捐得多的就封官,李文进的大夫衔就是在那时捐来的。从这幢房子的门面来看,沿袭了婺源古民居的建造格式。


大门为石库门枋,水磨青砖门面,大门上方砌筑门罩,门罩重瓦铺盖,戗角飞檐,不仅能遮挡雨水,还起着美化作用。飞檐下方,门枋上砖雕图案细腻精美,极富装饰趣味。石库门柱上的石雕,是民间较为常见的“狮子滚绣球”图案,表达了屋主人期望生活充满欢乐的心态。


【进入大夫第】天井,是徽派婺源民居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客人来此参观后,称之为“天空的一角”,其功能主要是采光通风。此外,天井还有一层内涵,即把人与天衔接起来——“天人合一”,就是说不管任何生物都脱离大自然而独立存在。同时,在徽州人眼里,认为水源即是财源,雨天,水不停地由天井向家里流,蕴含着“财源滚滚而来”的意思。再看地上的下水道孔,也凿成了铜钱样式,古时人们疏通下水道用的是什么办法,大家可以猜猜看。


【片刻后介绍】是在下水道里养一只乌龟,让它爬来爬去,下水道就永远畅通无阻。这座大夫第取名“春蔼堂”,一则体现出家庭融乐的气氛,二则也饱含了长辈对子孙后代的关爱之情。屋内的木构件上,同样雕饰着精美的图案,这些木雕有文武官员、八仙过海、琴棋书画等内容,从这一点可看出作为徽商的主人对功名的渴望以及追求一种休生养性的儒家思想。此处与其它普通徽商民居不同的是房屋为官厅格式,因此开间宽,面积也比普通住宅大,使内部空间更明亮,楼上还设置了“走马楼”。房屋右侧的这间跨院,当地称作“小姐绣楼”。



【引游客上楼】看,楼上有一座向河街挑出的亭阁式建筑,小巧玲珑,古朴典雅,原本用于观景,但传说也是小姐抛绣球的地方。这里有一扇古代百叶窗,向上翻可以采光,向下翻小姐可以从这里窥视楼底的过往人群。小姐抛绣球的故事,在小说和戏剧情节中常有记载,因为有些待字闺中的小姐,或者因小姐的择婚姻主张与父母意见不合,爱女也许早有意中人,于是便出现了抛彩选女婿这种戏剧性的做法。求婚者集于楼下,由小姐从楼上抛出彩球,谁接着便定谁为婿,抛给谁,大都是有目标的,但也不排除偶然性。至于其历史真实性究竟如何不去管它,把它作为一种民俗活动推出,是很有趣的。大家有兴趣都可以参与。


【行至申明亭,通济桥】各位游客,在婺源乡村,跨街而造的路亭较为普遍,但以“申明”为名的就不多见了。《徽州府志》和《婺源县志》中都有记载,明洪武初年,县城建有“申明亭”和与它相对的“旌善亭”李坑村这座申明亭建于明朝末年,原本是重檐攒尖顶,上下檐的翼角都高高挑起,经多次修缮后,上层改成了现在简陋的悬山顶,下层四坡也不再起翼角了。

对于申明亭的功能,史书记载很详细:如果村中有人为非作歹,就把他恶行书写出来,张贴在亭中,以达到惩戒的效果。古时候村中的建设和管理主要是宗祠负责,因而李坑过去的村规民约颇多,村民一般都能自觉遵守,但地方大,人口多,难免有争议,家庭有纠纷,遇到这种情况,宗祠就鸣锣中申明亭聚众,村人均可参加评议,对谁是谁非进行公断,排解祠众纠纷,批评和惩办违犯村规民约者。平时也作为公众聚会的场所。


以前,村里还有“叫锣”的风俗: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晚饭后,村里的理事者边敲锣,边念着由村民约作为内容的顺口溜,在全村游走一遍,对村民进行教育,诸如“景园山溪,上有条例,鱼河养生……来龙荫木……室不聚赌……”等等。由此可见,“申明亭”是宗法制度管理村民方式的见证。


旁边的这座石拱桥叫“通济桥”,跨度约5米,始建年代已难以查考,桥西面的龙门石上,刻有“乾隆丙寅永公支孙重修”字样。乾隆丙寅为公元1746年,看来,通济桥最后一次维修,距今也有250多年了。桥东面,两溪汇合,汩汩而流,这就是过支去李坑村“十二景”之一“两涧流清”。同时两支水流,加上桥及其倒影,构成“双龙戏珠”的美好寓意。按古代风水术,村中两水相激,本来不利,但用济桥锁住,用申明亭镇住,也就化解了。看来,在李坑村的建设史上。阴阳家起了作用。《婺源县志?方伎》篇中,曾提出到明代李坑人李景溪,是全国著名的风水大师,著有《阳宅秘诀》和《雷霆心法》二书。


【过桥往铜绿坊】我们现在将要步入的是“铜绿坊”建于清代中叶,建造者李聘如是在安徽芜湖经营铜绿生意起家的。因此村人称他的故居为“铜绿坊”。铜绿坊仿官厅建筑风格,在大门后另外设置了一座仪门,当地称“中堂门”,平时中堂门关闭不开,常驻人一般从两侧出入,如有达官贵人光临,则打开中堂门迎接。下面,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铜绿”。铜绿化学名称叫“碱式碳酸铜”,是一种有毒的绿色晶体,可用作杀虫剂。古代制取铜绿的方法很特别,用糯米蒸成饭,裹在铜上,时间一长,饭霉烂,剥下来,铜的表面上就生成铜绿,然后刮下来再接着做。


明清时期,作为徽商队伍中一支劲旅的婺源商人,主要经营的是木材和茶叶,而经营铜绿的,不仅在李坑,就是在全县也恐怕只有这一家。因此,过去流传李坑“三个了不得”:一是“铜绿”,二是“李坑月”(一种用白糖、黑芝麻、猪油、桂花等精制而成的中秋月饼),三是“馔肉”(又称炙肉,用竹器把五花串起来,加上佐料、桂皮等在火上烤制而成)。也就是说,这是李坑的三件特产。


接下来。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古民居的梁枋。房屋正中的这根横梁,当地俗称“月梁”或“冬瓜梁”,它中部微微起拱,如同一弯新月横卧于上,与瓜柱、雀替等巧妙结合后,通体显得异常恢宏壮美。


梁枋上均刻有图案,内容多是人物戏文,飞禽走兽,兰草花卉等。请看,这幢民居前梁横枋刻的是“凤戏牡丹”。屋的左侧是客馆,我们进去看看。(看完客馆后)请大家这个用石板斗立砌成的池圈,它作什么用呢?原来是一个泼倒脏水的下水池,造得颇为考究,由此可推想当年屋主的豪富。


【李书麟故居】行至这幢古民居前,大家注意看它的这个“八字门”,别具一格,并正着对一面照壁,照壁在这起到了避邪、挡风、隔音的作用。有的人家的照壁上书写着“福”字,意味着“开门见福”。

这幢民居建于清同治年间,门楼上的雕刻也颇为精细。进入房子的内部后,大家可能发现了这个条案与众不同,特别的长,有4米多长,这在婺源现有的古建筑中可算是罕见了,此外,据老人介绍这幢房子原有三十六个戗角,四个天井,从这一点就可看出房子主人的富有。


【步至鱼塘屋】这是一所不知名的书斋,村里人都叫它“鱼塘屋”,从其风格看,是明代建造的。一是堂前地面用方砖铺成,当地称“金砖铺地”,不象清朝一般用青石板铺地;二是采用木柱础,不象后来的房屋一律采用石础;三是隔扇很朴素,格心用横直棂子,没有雕饰。明代建筑即使有雕饰也非常古拙,不同于清代那样雕琢细腻,华丽精美。它的前檐柱间全作通间槛窗,连着它的相传是南宋武状元李知诚故居的后花园。园内一方石砌鱼池,用石栏板将周围围起,绕池的小径以块石铺垫。(神奇龟处)


小径外测是花坛,花坛中的这棵紫薇树,相传为李知诚亲手栽种,算起来树龄距今已有800多年了,当年繁茂时,树杆胸径有0.4米,经一次雷击后现虽只残存半边,但仍年年新枝萌发,红花满树。旁边那棵枯死了的是桂花树,树杆上长满灵芝,使人觉得这里充满灵气。据说李知诚父子均为岳飞部下,岳飞平杨么起义军时过婺源,李知诚父亲隆重招待,送至鹤溪,后李知诚中武状元,被岳飞收为部下,岳飞死后,李知诚才回家乡。

鱼塘屋的左侧有个余屋,是座废弃的“智仁书屋”。据《李坑李氏宗谱》记载:村人李文富,生于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他在广东经营茶叶发了财,晚年叶落归根还乡,置田100多亩,并买下这幢鱼塘屋,并建造房屋数间,还整修园塘,以怡雅趣。根据上述推测,这所为培育乡族子北的智仁书屋,大约建于清咸丰年间。鱼塘屋左右两侧分别有一口池塘,合称“日月池”,相传也是李文富所建。


【转至日月池】这两口池均用条石砌筑而成,一个呈方形,故称“日池”,一个呈半圆形,故称“月池”,两池的位置刚好东西对峙。另有一种说法认为,日月合为“明”,因李文富还乡后看到当时乡村经济日渐萧条,十分怀念时朝时期李坑村发展最鼎盛的情景,但又不能对人明说,故筑两个池以表心迹。
在前边不远处有一小小的泉水池,故作“蕉泉”。


【引游客至蕉泉】这是一口凿地而成的水池,因原先四周广种芭蕉而得名。古时候李坑村“十二景”之一的“蕉泉浸月“指的就是它。这眼泉水虽流量不大,却四季不涸,泉水清澈凉洌,甘醇可口,民间传说饮后能治百病,所以旧时附近村民常带香烛前来求取。今天,治百病的说法当然不可信,但从这岩壁中渗透出来的矿泉水,水质优良无菌,饮后对身体有保健作用是肯定的。

二十多年前有一年,天大旱,河水断流,蕉泉硬是供应了一村人的用水,在李坑人眼里,这也是救命泉。这里的泉水从一条石缝中流出,经过一个小 汇入一个水池。这“一缝、一 、一池”在这一带留下一个神奇的故事。传说,李坑村首出过“五代真人”,其中的第一代李玉琳,第四代李祈福最有名,流传的故事也是最多。


《婺源县志》载,宋朝李坑李玉琳,又名李元法,一日在县城北门“灵顺庙”遇一满身瘌疮、搔痒不歇的疯癫人,疯癫人见到李玉琳,便让他吃下自己剩下的饮食,李玉琳恭敬地接过吃下。疯癫人高兴地说“是子可教”,叫玉琳“来年今日在此等我”。一年后,李玉琳按约定的日子来到“灵顺庙”,疯癫人给李玉琳“玉皇经”并教授“真人符篆”后忽而不见。从此李玉琳能驱雷祈雨,并将法术传给子孙。其子李道轩,孙李真祜,曾孙李祈福都成了真人。李祈福旅居武林(今杭州)时,正值大旱,官民求雨不应,太守请李祈福祈祷,大雨即下,因此在杭州有“借得西湖三尺水,救活杭城百万家”之赞誉,杭州百姓为感其德,于江头洋洋桥为李祈福建立起“灵麻”庙一座。

这第四代李祈福,村人说又曾是张天师的弟子。此人天性聪悟但却心术不端,传说张天师养着几条小龙,李祈福他不注意,悄悄地偷走一条,回家后养在墨盒里。张天师闻讯赶来索要,他却反问张天师的龙是什么颜色,天师说是黄色。李祈福说:我这里有条黑龙,没有你的黄龙。


张天师无奈,就把这条龙送给了他。龙养在墨盒中越来越大,终不是办法,李祈福就想为它找个好的生存之地。一日他来到这里,见这石壁上有水渗出,便抽出宝剑直插进去,顿时缝中水流汩汩而出,他一兴奋,一拳砸在水中,顿时石壁上凹出一个 。他趁势往地上一坐,坐出一个大陷坑,水不断地汇入坑中,形成今天的水池。李祈福把龙养在池中,龙长大后开始兴风作浪,腾云时把靠近池后这些房屋的马头墙全铲平了,


【指给游客】大家看,这一带的房子都没有了马头墙。李祈福听到村民们怨声载道,于是不得不把龙移到三十里外泽山寺一个叫龙屯的地方去养,但对这一方的百姓仍不时有妨害,最后它放入了浙江开化的一条江中,至今这条江仍叫乌龙江。而蕉泉,也因为曾为养过龙,成了古时候人们求雨必拜的地方。


【送游客至村口】各位游客,李坑古村落的参观到此就结束了,但愿这里满目葱绿的青山,充满希望的田野能给你留下美好的印象,让我们再回首,看看那弯弯溪水中粉墙黛瓦的倒影,看看那充满诗情画意的“小桥流水人家”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21 05:06 , Processed in 0.51656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